-
只用唾液就能檢測出基因?口腔黏膜細胞具有完整DNA序列
最近有一種檢測在媽媽圈流行起來,那就是兒童天賦基因檢測。據稱,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不過,家長們也有點犯嘀咕,真的只需要提取一點口腔黏膜細胞或唾沫,再交上一筆不菲的費用,就能知道自家孩子是否「天賦異稟」嗎?只用唾液就能檢測出基因?
-
西班牙科學家研究新發現:增強口腔鼻腔黏膜,可防新冠病毒
華輿訊 據西班牙聯合時報援引《先鋒報》報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和巴塞隆納大學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加強口腔和鼻腔黏膜,增加其屏障作用,從而阻止新冠病毒的滲透。據這項研究項目方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主要是通過鼻黏膜或者口腔黏膜來對人體進行滲透,而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需要開發能夠在化學成分上模擬皮膚脂質的「氣溶膠」來起到過濾病毒的作用。這樣,在皮膚黏膜中會形成更多的增強脂質結構,雖然這種創新不能夠提供完全的保護,但是可以使病毒的滲透性降低。
-
中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口腔白斑是癌症嗎?詳解防治知識
潰瘍的好發部位多在嘴唇內側,舌的邊緣,口底和頰部黏膜。每一個潰瘍從發生到癒合大約需10~14天,一般沒有發熱等全身症狀。病程有的長達十餘年甚至數十年之久。每當唇、舌運動時就發生疼痛,特別是吃飯、說話時更痛,唾液的分泌量也會增多,病人顯得十分痛苦。 復發性口瘡的病因比較複雜,而且各人發病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現在雖然已進行了很多研究,但仍然未能確定。
-
迅速緩解口腔黏膜炎疼痛 新型口腔凝膠益普舒獲批上市
作為唯一一款管理和緩解口腔黏膜炎的即用型、可攜式的給藥產品,益普舒®將為中國口腔黏膜炎患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治療選擇。 口腔黏膜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不良反應,可見於20%-40%的常規化療、80%的大劑量化療(如造血幹細胞移植預處理)和大多數進行頭頸部放療的患者1,2 。
-
疫情期間也能安全檢測腸癌 長安心糞便DNA檢測產品值得選擇
事實上,腸癌如果能早期診斷,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腸癌5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90.0%。所以防範腸癌風險,做好早期篩查十分重要,腸癌早篩主要有結腸鏡、便潛血和糞便DNA檢測三種方法,疫情當前,選擇長安心糞便DNA檢測產品進行腸癌早篩是一個上佳選擇。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3.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相關研究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體、牙周、口腔頜面外科和口腔黏膜病等,診斷和治療方法繁多,但是各有利弊。因此,探索新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一直是口腔醫學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外泌體在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口腔腫瘤和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到現在已經擴展到口腔上皮間充質轉化、牙周免疫和口腔組織再生等方面,這說明外泌體在口腔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正在被引起重視。
-
腸癌早篩,2020年的最新策略是什麼?
早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可高達90%,而晚期則不足11%;對於早期的結直腸癌病變,根治性手術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後,同時減輕國家及家庭的癌症財政負擔。因此,如何建立精準有效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策略是研究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
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
無創dna檢測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其中一個問題很是受寶媽們的關注,那就是其檢測的價格,那麼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下面裕力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備受寶媽們關注的問題。
-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體檢人群中的腸癌早篩價值顯現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 提供腸癌早篩新思路 結直腸癌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和多階段的病變進程。攜帶腫瘤突變信號的異常細胞會脫落到腸道的糞便中,通過檢測糞便裡的脫落細胞可以有效捕獲腫瘤的突變基因,為早期大腸癌的分子檢測提供了理論基礎。 原癌基因KRAS突變是結直腸癌發生的重要早期事件。而抑癌基因啟動子高甲基化也是腫瘤發生的另一重要機制,已有研究證實腫瘤抑制因子BMP3和NDRG4高度甲基化是結直腸癌早期的重要生物學特徵。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腸癌的早期症狀及表現 4大症狀需警惕
腸癌的早期症狀及表現有哪些呢?很多人在生活飲食上不規律最後導致自己罹患腸癌,結果不僅身體上十分痛苦。在生活上也增加了不少的負擔,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腸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怎麼治療腸癌吧。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腸癌無創多靶點FIT-DNA檢測技術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
:5/8224 2018年5月12日,浙江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經多年技術研發,國際領先的腸癌無創多靶點FIT-DNA檢測技術-常衛清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並於近日正式啟動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
-
腸癌的前兆有哪些?
注意:排便次數與腸癌密切相關有學者利用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共納入51萬多人進行分析、跟蹤大約將近10年,隨訪期間,共3056人被診斷為結直腸癌,其中納入結腸癌1548例,直腸癌1475例。而當癌腫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大約有48%~80%的腸癌患者可出現腹部腫塊,腫塊堅硬,大小不等,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而當腫塊阻塞腸道時,可引起不完全或完全性梗阻,表現為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此外,不明原因的消瘦也要警惕腸癌,尤其是體重在一個月內沒有經過任何減肥措施卻突然減輕20斤以上要高度警惕腸癌。
-
結腸炎轉化成腸癌機率較小
以腸癌為例,腸炎和腸癌都是比較常見的疾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兩種疾病的症狀差別還是很大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結腸炎是否會惡化成結腸癌?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楊榮嬌對此作了詳細解答。
-
Septin 9 基因甲基化大腸癌檢測適合哪些人群?
腸癌包括了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腸癌從正常腸上皮過渡增生上皮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的演變過程已較清晰,一般需10年以上。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腸癌的發生與環境、飲食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
如果近期有以下三個症狀報導,當心就是腸癌發出的求救信號!
1、長期腹痛:疼痛是腸癌典型症狀之一,患者在早期疼痛多是以隱痛、鈍痛或刀絞樣疼痛為主。部分患者僅僅是在進食後,出現了腹部隱痛和腹脹等症狀。之所以腸癌會產生疼痛感,是因為腫瘤會不斷刺激腸道黏膜、侵犯黏膜下層或肌層,且隨著癌腫不斷增長,腸腔空間也會越來越狹窄,容易造成腸梗阻出現,加重疼痛。
-
「定期吃魚」可降低腸癌風險?來看看最新的研究怎麼說
《太陽報》報導:「定期吃魚可以降低腸癌的風險。」報紙報導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研究了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近50萬人的飲食。他們發現,在研究開始之初吃魚最多的人,與那些很少或不吃魚的人相比,平均15年後被診斷出腸癌的可能性要低12%。特別是,對於脂質魚類的攝入也發現了類似的聯繫。科學家認為,由於在鯡魚和鯖魚等油性魚中發現的魚油具有抗炎特性,魚可能降低腸癌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吃一次或兩次魚是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
B肝病毒dna對照表 B肝病毒傳播途徑有哪些
那麼,B肝病毒dna對照表是怎樣的?B肝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B肝病毒dna對照表現在,有很多醫院都在進行B肝病毒dna的檢測,但由於檢測的方法和試劑都不一樣,有些醫院HBVDNA檢測正常值為小於103拷貝/毫升,而有的醫院正常值是小於102拷貝/毫升,這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很多麻煩。
-
26歲女孩,腸癌晚期,告誡:這3種肉,少往嘴裡「塞」
腸癌,作為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大部分都與飲食有關。 研究發現,腸癌高發,與吃肉太多有關,生活中,要管住嘴。 26歲的樂樂,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張嘴,躺在了病床上,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