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爾」乃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屬於純器樂宴曲曲牌······11月18日晚,伴隨著上海大劇院舞臺字幕的閃現,具有濃鬱蒙古民族風格的古老器樂合奏曲悠揚迴蕩在劇場上空,飄向現場1900多名參加第二十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中外嘉賓的耳畔。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演奏的這場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絲路草原》,一首首古老與現代相結合的曲目將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神經調動了起來。
馬頭琴與樂隊《駿鬃飛》演繹了遙遠的蒙古草原上一匹長鬃舞動的駿馬,隨風飛馳在遼闊的草原上的美好情境。
原生態女子呼麥組合《贊馬》以呼麥的各種形式和技巧及獨有的說唱方式為聽眾講述了一個關於馬的故事。
《鄂爾多斯組曲》由「景」轉向「人」,令觀眾不由想像出草原牧民在藍天白雲下自由放牧的和諧生活畫面。
民族管弦樂《那達慕序曲》又將這畫面舒展開來,變為更加具體的場景:驚險刺激的賽馬,粗獷睿智的摔跤,灑脫精準的射箭,引人入勝的歌舞······
民族管弦樂曲《絲路草原》,以悠遠空靈的原生態天籟之聲,原始簡潔的韻律音響節拍,伴著叮咚的泉水聲,匯成一道道蜿蜒起伏的波浪,娓娓講述了遠古狩獵部落向草原遊牧文明和絲綢之路文明過渡的漫長曲折歷程。
獨唱《小黃馬》、《祝福草原》,分別以不同的風格和形式深情表達了對草原的熱愛。
呼麥與樂隊,四胡與樂隊的分別合奏,將蒙古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有機結合、碰撞、創新,用最傳統的文藝內容實現了最現代的表達,馬頭琴、呼麥等內蒙古的文化瑰寶也在演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現場高潮迭起。
音樂會最後,由蒙古族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葉爾達執棒指揮的民族管弦樂《千裡草原》,以歡快的旋律表現了牧民在草原上縱馬馳騁的壯闊場景。曲調高亢嘹亮、自由灑脫,馬頭琴整體聲部模仿駿馬嘶鳴的顫音以及馬頭琴拋弓技法令觀眾拍手叫絕。
演出結束後,許多觀眾仍然停留在原地與演員互動,持續不斷的響起熱烈的掌聲。一位來自廣州某演出機構的演出商連連讚許:「內蒙古的文化藝術太有特點了!這麼精彩的演出不僅我們願意引進,國外演出市場也會特別感興趣的!」
近年來,蒙滬雙方藝術領域的合作日漸緊密。上一屆藝術節雙方約定自2018年起連續3年在每年的「草原文化節」期間舉辦內蒙古分會場。在今年的分會場活動中,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成功承辦了「草原之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天籟之音」白俄羅斯國家功勳五重唱好聲音樂團音樂會、舞劇《朱䴉》、「學習烏蘭牧騎精神」藝術家走基層惠民演出等四項活動,內容精彩,影響廣泛,意義非凡。尤其是在「學習烏蘭牧騎精神」藝術家走基層惠民演出中,廖昌永等上海藝術家們和農牧民在草原上面對面席地而坐,手拉著手深情演唱的情景至今感動著許多觀眾。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稱該分會場活動是「烏蘭牧騎精神的深入實踐,也是對『輻射』全國『服務』全國辦節功能在新時代的新詮釋」。
本次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登上上海國際藝術節舞臺重點展演,將進一步推動蒙滬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互動合作關係,有效促進草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深度交流互鑑,為雙方建立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範圍的經濟及商貿合作開闢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