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時分,旭日初升,楊浦濱江迎來了第一批健身的市民。
曾幾何時,對楊浦人而言,這段濱江岸線神秘又陌生:這裡的浪花曾經見證民族工業的驕傲,但同時也帶來高聳的圍牆,破舊的廠房,以及圍牆廠房之外,區域轉型沉重而又艱辛的步履。
2017年,楊浦大橋以西2.8公裡濱江岸線得以貫通,今年9月下旬,大橋以東2.7公裡的濱江岸線又將向市民開放。屆時,沉睡了百年的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電站輔機廠、制皂廠、新一棉等工業遺存將走出歷史塵埃,變成全新的親水公共空間重回市民生活。
滔滔江水,見證了楊浦百年工業、百年市政與百年大學的厚重歷史,見證了上海東北角這片神奇土地從輝煌的「工業楊浦」,到活力的「知識楊浦」,再到魅力的「創新楊浦」的轉型之路。
百年工業重鎮陣痛中重生
很多人不知道,楊浦的區名,最早源於縱貫楊浦腹地流入黃浦江的楊樹浦港,滔滔的江水孕育了中國的近代工業文明。
新中國成立後,楊浦成為上海的最大工業區,是國家重要的冶金化工和輕工紡織製造業基地。一批萬人以上知名大廠集聚在楊樹浦路、軍工路和大連路一帶,白天人流物流穿梭、夜晚加班生產燈火通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浦的工業總產值佔上海的1/4,這裡誕生的中華牌香菸、上海牌手錶、回力牌球鞋、鳳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車等一批上海知名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這些緊俏商品成為上海製造的代表和象徵。
但在上世紀90年代,楊浦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傳統工業競爭力衰退,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集聚區的楊浦危機逐步顯現,企業陸續關停並轉,職工下崗陷入窘困境地。十年間楊浦區域內工業企業由高峰時的1200多家減少到200多家、產業職工由60萬人減少到6萬人左右、工業總產值佔全市比重由25%縮水到僅佔3%。
大楊浦,何去何從?經過一番思考,2000年前後,楊浦提出「兩個依託」的思路,即依託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優勢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在改革調整中形成的優勢,積極推進城區功能的戰略性調整,拉開了楊浦轉型發展的序幕。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以此為轉折點,楊浦吹響了由「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進軍的號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楊浦雙創進入了快車道,「知識楊浦」逐漸向「創新楊浦」轉型。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明確楊浦為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萬眾創新示範區。2016年5月,楊浦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至此,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區、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更高品質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這「三區一基地」建設,成為楊浦發展的動力來源。
抖掉滿身鏽跡的楊浦,迎來創新時代。
從百萬工人到百萬創業者
今年6月11日,「人工智慧應用試點園區」在長陽創谷正式揭牌,類腦晶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與轉化平臺、埃森哲數字創新中心、百度(上海)創新中心等AI(人工智慧)創新平臺陸續建成開放,上百個AI應用場景相繼落地,而過去,這裡是一座百年老廠房。
2014年,建築師走進這座荒廢了14年的中國紡織機械廠,老廠房從此變身為綠意盎然的創業街區。在創新引擎的帶動下,長陽創谷每年企業生產總產值達35億元,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值達6萬元。
在楊浦,創業並不只是大開發區裡不滅的燈火,也是小創業園裡的咖啡飄香。800米大學路上,40多家咖啡館和餐吧在花香和木柵中露天擺放,學生、創客們在這裡聊項目、聊夢想。
工業遺存,一直是楊浦的重要財富。上世紀60年代,上海第二鋼鐵廠、富麗服裝廠等企業來到鳳城巷片區建廠,後來工廠陸續撤走,留下19幢具有歷史風貌的廠房。老城區如何改造?建一個創業街區,是楊浦人的選擇。近年來,楊浦推進老廠房改造利用,打造成全要素、便利化、開放式的街巷系統。目前,楊浦已建成商業商務載體932萬平方米,共有20家科技園,90家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形成「西、中、東」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
轉型給楊浦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楊浦經濟開始變得輕盈:2003年以來,楊浦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逐年上升,從當年66.7%增長到了2018年的84.6%。區級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1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26.71億元,增幅位居上海中心城區前列。
轉型讓楊浦站上更高的發展平臺。在一張五角場企業分布熱力圖上,位於國定路上的三號灣廣場所在區域變成了一個紅點,這裡是五角場區域的高熱度創業中心,集聚了上千家企業。小小五角場,創新濃度甚至可以與美國矽谷媲美。
轉型也讓新興企業、新新人類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過去楊浦有百萬工人,今天楊浦有百萬充滿著奇思妙想的創業者,2018年楊浦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0件。
「逆生長」吸引雙創資源集聚
傍晚時分,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從灣谷科技園一幢辦公樓裡傳出,創業者和白領們不出園區就能聆聽一場專業級交響音樂會。在創智天地,別開生面的音樂節也迎著黃昏拉開帷幕,中外大師級樂隊,民族、流行、古典、爵士輪番上演。
入夜,繁華熱鬧依舊。剛下班的年輕人換上跑鞋,到楊浦濱江進行一場「熱波電跑」。他們在臉上塗抹螢光的彩繪,從楊浦大橋出發一直跑到濱江漁人碼頭,百年濱江鏽帶瞬間變成一條躍動的發光帶。
年輕人揮灑著汗水,揮灑著用不完的青春活力,新新人類開始登上楊浦舞臺。人們感嘆,擁有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市政的楊浦,正在「逆生長」。
越來越顯「年輕態」的楊浦,也變得更有魅力,吸引各方人才來此創新創業。
區領導擔任「招商大使」,帶領企業組團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等高校招生宣講,應者如雲。海外人才為什麼願意加入楊浦的「朋友圈」?「你看到一個區域如此重視人才,自然對來這裡發展更有信心。」聲網的創始人趙斌發現,在矽谷只要有鼓勵海歸回國創業的場合,一定能看到楊浦的身影。
發展「朋友圈」單靠「官宣」還不夠,楊浦還有出許多「民間招商大使」。最近,優刻得總裁季昕華又多了一個身份,「上海獨角獸花園」的秘書長,定期召開獨角獸座談會,目標是集聚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創新合力。
在楊浦的眾多「朋友圈」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去年4月在「創響中國」的首站活動中,來自滬蘇浙皖四地的25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代表首次在楊浦聚首,那也是長三角的創新朋友圈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網友見面」。今年,楊浦被推選為「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首任理事長單位,並發布了「長三角雙創示範地圖」。
楊浦的雙創「朋友圈」國際範兒十足。近年來,各種規模的創新創業大賽、國際性論壇在楊浦遍地開花。一個多月以前,「2019未來大會」在楊浦拉開帷幕,世界「人工智慧之父」、紐約城市大腦推動者、中國類腦生物科學家等20多位中外科學家齊聚楊浦。一年一度的「楊浦創業之星」大賽,自2018年起,冠上「全球」二字,楊浦在8個本土賽場以外還發展出矽谷、西雅圖、溫哥華、多倫多、瑞典等海外分賽場,拿出2億元在全球尋找「創業之星」。
雙創引擎之下,楊浦不斷拓展視野、提高站位,大格局謀求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