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浩瀚的宇宙,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慨嘆與思考: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
面對這些疑問,
人類又曾有過怎樣的探索?
從北京天文館的展覽中
你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迪與頓悟。
在本欄目中,
我們將與小夥伴們一同分享
《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展覽印象與哲思。
《尋找另一個行星》展覽主題牆
(攝影:北京天文館 喻京川)
沿著《尋找另一個地球》展覽的邏輯展線,從「『運河』縱橫」單元開始,緩步「星際信使」、「聆聽宇宙」、「致信M13」、「文明尋跡」、「他們在哪」、「估算銀河系」、「生命的形式」、「繁星點點」、「捕星捉影」、「一代利器」、「別有洞天」、「何處可棲」等單元,仿佛經歷一次時空之旅。蘇格拉底面對落日餘暉的第二聲追問——我從哪裡來,讓我在展覽的每一個環節尋找著我自己。
我從哪裡來?繞過宇宙起源最為燒腦的前沿話題,我們可以如此追問:地球生命從何而來?自尼古拉斯·哥白尼將地球請出宇宙的中心,扶太陽歸位,地球與其他行星坐在了同一位次,既不再眾星拱之,也隨著系外行星的搜尋而擁有了眾多的堂兄和表妹。地球雖然降尊,但迄今為止,仍是唯一所知的孕育出生命乃至智慧文明的星球!
宜 居 帶
基於人類對地球生命的理解,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關鍵成分,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宜居帶。簡而言之,宜居帶是恆星周圍一個不遠不近的區域,那裡溫度適宜,行星表面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擁有生命存在的最高可能性。
宜居帶與生命。宜居帶是恆星周圍一個不遠不近的區域,那裡溫度適宜,行星表面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擁有生命存在的最高可能性。(攝影:北京天文館 喻京川)
地球恰好在這個窄窄的空間區域圍繞太陽旋轉,可以說,這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我們可以在茫茫宇宙中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星球上思考:我們從哪裡來?
孕育生命的溫床——地球,
有理由是一顆稀缺星球嗎?
進而我們的追問會自然而然地深入一步:遙遠的恆星,會不會照耀另一個「活著」的星球?在那些恆星周圍,不乏也有所謂的生命宜居帶的存在,也有如地球這樣的巖質行星的存在,這就使得地球之外另一塊生命的綠洲成為可能。
尋找地外文明,就是在尋找我們自己(攝影:北京天文館 張恩紅)
對地球生命起源的認識,定然也外推於對宇宙生命的認識,我們習慣性採用「地球模擬」的方式來尋找外星生命,在寂靜虛空的宇宙側耳傾聽生命聖歌中的孤單旋律。於是,我們懷揣微茫的憧憬在那些恆星照耀的星球上,當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寄居時,承載星際移民的諾亞方舟能有一個靠岸停泊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從哪裡來,決定了我們將到哪裡去!
文章作者:北京天文館 張恩紅
文章編輯、排版:北京天文館 李珺
北京天文館
微信公眾號 : 北京天文館
新浪微博:@北京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