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另一個地球 科學家有四大法寶

2020-12-06 中國西藏網

仰望星空,在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宜居的星球?這個問題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關於宜居行星的探測,不斷有好消息傳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利用克卜勒項目數據確認找到了一個新「太陽系」後不久,科學家又宣布在38億光年之遙的太空找到了一群行星,把人們尋找行星的目光拓展到銀河系外。

克卜勒項目是如何尋找行星的?科學家是如何看到遙遠行星的?在尋找系外行星的徵途上,主要有哪些方法,它們各自有哪些看家本領?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專家。

凌星觀測:讓克卜勒成為系外行星獵手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2009年發射升空,是世界首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在起初3年半的任務期內,克卜勒望遠鏡就對超過15萬個恆星系統展開持續不斷的監控,產生了海量數據。

對克卜勒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科學家們遴選出了眾多系外行星「候選者」。來自NASA官網的數據顯示,克卜勒發現了4496位「候選者」,其中2341顆得到了確認。

事實上,目前科學家總共確認的系外行星約為3704顆。由此可見克卜勒在壯大系外行星家族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無愧「系外行星獵手」的頭銜。

行星自身不發光,在耀眼恆星的映襯下,更是難以看見。那麼,克卜勒是如何「捕獲」系外行星的呢?

「克卜勒主要是通過凌星法,即行星的遮擋效應來進行探測的,這也是目前行星探測的主要方式。」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道。

「金星凌日」是人們通過肉眼就能觀測到的凌星現象。金星軌道在地球軌道內側,某些特殊時刻,地球、金星、太陽會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個小黑點一樣在太陽表面緩慢移動。

當一顆行星飛越自己的主恆星前方時,會遮擋一部分主恆星的輻射,從而使得主恆星的亮度看起來降低一些。儘管主恆星最多只有百萬分之一的亮度變化,科學家也可以收集到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在不用直接看到行星的情況之下,不僅僅可以判斷行星的存在,而且在合適的條件之下還可以得到與行星有關的大氣信息。

苟利軍介紹,凌星法可以根據恆星亮度周期性的變化確定系外行星的軌道傾角,從而進一步確定行星質量。凌星法還可以了解行星大氣結構。當行星行經其主恆星前方時,主恆星光線便會經過行星的最外層大氣。分析此時主恆星的光譜,便能得知行星的大氣成分。此外,還可以通過凌星法獲取行星的光譜性質,從而分析行星的溫度,甚至能偵測到行星上雲的形成。

凌星法雖然比較高效,但也不是萬能的。比如,當行星的軌道面剛好與人們的視線方向相垂直時,在視線方向上,恆星的光不會被行星遮擋,因此探測不到恆星的亮度變化。

直接成像:給行星拍個照

凌星法是間接獲取系外行星存在的證據,有沒有辦法能一窺系外行星的真身?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直接成像法。

2004年,法國科學家利用歐南臺的甚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了圍繞著一顆褐矮星公轉的熱木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直接成像法拍攝到的系外行星。苟利軍指出,此次恆星較暗,而行星較亮,所以在沒有遮擋恆星的情形之下就看到了行星。通常情況下需要把中心恆星的光芒遮擋以後進行觀測。

如何才能擋住恆星耀眼的光芒,拍攝到隱匿一旁的行星?科學家藉助日冕儀原理,在望遠鏡前端安上所謂的星冕儀,來遮蔽恆星的光芒。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全食發生時,太陽整個被月球擋住,可以很容易觀測到日冕。通常情況下,科學家通過日冕儀來觀測日冕。

俗話說「眼見為實」,在多種行星探測方法中,直接成像有其獨特的優勢,能給科學家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以行星北落師門b為例,它和原行星盤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紅外波段的不可見,對它的質量給出了很強的限制。再加上它超常的亮度,科學家認為它可能被一個質量很大的環形系統所圍繞。

但到目前為止,直接成像觀測到的系外行星數量並不多。在目前確認的系外行星中,採用直接成像發現的僅為1.2%左右。在現有的觀測技術條件下,獲得直接成像並不容易。只有在滿足十分嚴苛的條件下,才最有可能得到直接成像,比如行星很亮、主恆星很暗,且兩者距離很遠。因此,想要尋找到大規模的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視向速度:都卜勒效應的另一種應用

當一輛鳴笛的車正面駛來時,你會感覺聲音越來越高亢,而當這輛車漸漸遠去時,你會感覺聲音越來越低沉。這就是都卜勒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實例。

科學家用視向速度法探測行星時,同樣也藉助了都卜勒效應。

「行星在圍著恆星繞轉,但與此同時,恆星也在圍繞著兩者的質量中心繞轉。從而在恆星繞轉過程中,朝向或遠離我們的時候,會導致恆星光譜譜線頻率發生微小的有規律變化。通過觀察這種微小的變化,在判斷系統為雙星系統的前提下,進而推斷出另外一個天體的質量,根據質量從而確定行星的存在。」苟利軍解釋道。

如果將恆星的光散射得足夠開,就會發現在恆星的光譜中有一條條亮線,亮線是恆星光譜中的發射線。當恆星朝向或遠離我們運動時,發射線的頻率會向高頻或低頻移動,分別被稱為藍移和紅移,如同聲音頻率的變高和變低。

藉助對恆星光譜中發射線的周期性變化的分析,科學家們可以推斷出行星存在的證據。

但是,如果行星質量比較小,它造成的恆星光譜移動不明顯,很難從微弱的信號中判斷它存在與否。苟利軍指出,此類方法更容易尋找到大質量行星,或者是更靠近恆星的行星。

微引力透鏡:發現離地球最遠的行星

日前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的消息稱,該校天體物理學團隊首次發現了銀河系以外的行星。他們發現,在距離地球38億光年的RX J1131-1231星系中央,棲息著一群行星,質量介於月球和木星質量之間。

這是目前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一群行星。該團隊研究成員介紹,他們採用微引力透鏡方法,觀測到了這群行星。通過建模數據來分析特徵信號出現的頻率,從而確定行星的質量。

微引力透鏡方法是如何發現行星的?首先,當恆星自身從背景天體前通過時,微引力透鏡會讓背景天體在短暫時間內看起來更亮,反映在光度變化曲線上是一個凸起的波峰。

如果波峰之上疊加著額外的小的波峰,那麼說明還有其他小質量天體(比如行星)在圍繞著恆星。天文學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判斷系外行星的存在,分析它的質量以及與恆星的距離等參數。

「微引力透鏡是目前唯一一種能找到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行星的方法。但不足在於,觀測到的現象無法重複,不像其他方法可以多次地進行觀測。」苟利軍表示。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尋找另一個地球——天文館新展迎賓
    2020年8月18日,北京天文館「尋找另一個地球——從系外行星到地外文明」主題展覽在A館東展廳迎來第一批觀眾。展覽由「運河」縱橫、星際信使、聆聽宇宙、致信M13、文明尋跡、他們在哪、估算銀河系、生命的形式、繁星點點、捕星捉影、一代利器、別有洞天、何處可棲等13個單元組成。
  • 尋找另一個地球——天文館新展迎賓
    2020年8月18日,北京天文館「尋找另一個地球——從系外行星到地外文明」主題展覽在A館東展廳迎來第一批觀眾。展覽由「運河」縱橫、星際信使、聆聽宇宙、致信M13、文明尋跡、他們在哪、估算銀河系、生命的形式、繁星點點、捕星捉影、一代利器、別有洞天、何處可棲等13個單元組成。
  • 尋找另一個地球
    ——《十問:霍金沉思錄》夜幕降臨、仰望星空,人們總是好奇,在璀璨星空的某個地方是否有和我們類似的星球,也許有生物存在其中,也許有類似我們的智慧文明。但,這樣的星球真的存在嗎?所謂宜居行星大致跟我們的地球類似。但茫茫宇宙,我們該如何去尋找第二個地球呢?
  • 到天文館「尋找另一個地球」
    8月18日,北京天文館「尋找另一個地球——從系外行星到地外文明」主題展覽開啟試運行,在A館東展廳迎來第一批觀眾。觀眾也可以模擬外星破譯員破解阿雷西博信息攜帶的人類消息,操控戴森球模型去體會高級文明的存在,並陪著德雷克計算銀河系中是否有百萬文明。
  • 另一個地球我們來了!美國啟動系外行星勘測項目,尋找外星生命
    因為地球作為一顆處於恆星宜居帶中的行星,孕育著生命,所以,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首要目標,也都放在與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身上。不過,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無法直接觀測到,所以,科學家們只能藉助恆星,來尋找處於它周圍軌道上的行星,雖然目前一些恆星周圍我們只發現了1-2顆行星,但是真實數量或遠比我們想像得多。
  • ——《尋找另一個地球》展覽印象之二
    在本欄目中,我們將與小夥伴們一同分享《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展覽印象與哲思。《尋找另一個行星》展覽主題牆(攝影:北京天文館 喻京川)沿著《尋找另一個地球》展覽的邏輯展線,從「『運河』縱橫」單元開始,緩步「星際信使」、「聆聽宇宙」、「致信M13」、「文明尋跡」、「他們在哪」、「估算銀河系」、「生命的形式」、「繁星點點」、「捕星捉影」、「一代利器」、「別有洞天」、「何處可棲」
  • 「另一個地球」到底有幾顆?
    科學家斷定它處於宜居帶,宜居帶指的是一顆行星到一顆恆星的距離範圍,在這個範圍內,行星的表面溫度介於水的冰點和沸點之間,表層有流動的水存在。這和行星的大小、大氣的組成以及其他各種因素有關,還和恆星的質量大小有關。
  • 另一個地球在哪裡?
    今日凌晨時分,在霍金宣布啟動一億美金尋找外星人項目之後,美國航天局(NASA)宣布:在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幫助下,發現了一顆迄今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NASA表示,這個由於和地球相似度達到0.98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地球「表兄弟」的行星已經存活了60億年。
  • 「另一個地球」被發現!氣候宜人並且還有水,體積是地球14倍
    如今隨著我們發展進程的不斷加深,地球生態也遭到不少的破壞,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急於尋找適宜人類居住的終於在我們堅持不懈的探索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找到眾多類似的行星,其中一顆跟地球有著很高的相似度。根據科學家對於太陽系的預測,太陽將在50億年之後走向死亡,太陽走向死亡的同時,地球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塊死寂的「大石頭」,那時候的地球是不會具備任何生物。不僅如此,現在的地球也遭遇到不少的破壞,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劣,尋找新的地球的計劃早就被提上日程。而這一顆星球的發現,對人類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消息。
  • 科學家找到人類新家園,環境比地球還要好,是否有其他文明居住?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快尋找人類新家園。自從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至今已經有幾十億年歷史,這40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送走了好一批地球霸主,生物們因為環境的惡化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地球上的生物似乎沒有永恒生存下去,最終都要面臨滅絕情況。
  • 《自然》聚焦應對物理學終極挑戰四大法寶—新聞—科學網
    追溯空間與時間的原點
  • 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另一個「地球」
    相比較而已,地球上的情況就要平靜得多,距離太陽足有1.5億千米,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繞太陽一圈。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個頭也大得驚人,是一個巨型氣球,足以跟太陽系裡最大的氣態巨行星木星相提並論。相比於地球,木星的體積大了1300倍,質量則大了300倍。
  • 尋找外星人有許多好處,尋找下一個地球只是其一,你能想到幾個?
    我們都知道宇宙有138.2億年壽命。據科學家們觀察,宇宙的直徑在1600-2000億光年之間,而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僅有930億光年。有人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而且,宇宙中類似地球的行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在1960年代,人類開始 Ozma計劃,希望能發現外星文明。儘管科學家們在尋找宇宙中可能的外星文明,一般人還是很難理解這一點,他們甚至認為尋找所謂的外星人對人類來說毫無意義。所以,人類尋找外星文明真的毫無意義嗎?若有,科學家為何尋找它?若有益處,能為人類帶來什麼益處?你們覺得怎麼樣?
  • 餐桌四大抗癌法寶
    原標題:餐桌四大抗癌法寶  以西蘭花為代表的蕓薹屬類蔬菜。
  • NASA發射新探測器 期望發現「另一個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定於當地時間16日晚發射一顆探測衛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苔絲」主要使命是在今後兩年內「掃描」超過20萬顆太陽系外離地球「最近、最亮」的恆星,確認是否有行星圍繞它們公轉。航空航天局預計,它會發現2萬顆系外行星,其中50顆以上「與地球一般大小」,至多500顆體積「低於地球兩倍大小」。參加「苔絲」項目的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埃莉薩·昆塔納1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甚至可能找到一些繞我們肉眼可見的恆星公轉的行星。
  • 科學家提出尋找外星文明的新觀點,對方可能也在尋找我們
    當人類開始探索太空的時候,就一直在宇宙中尋找其它星球上的智慧文明,並且還啟動了一項名為SETI的計劃,這項計劃通過把各地的射電望遠鏡連接成搜索網絡,接收來自宇宙中的各類無線電信息,從這些無線電信息中找到智慧文明的痕跡,同時還通過「凌日法」在其它恆星系中尋找類地行星,大多數的恆星系都與太陽系一樣存在宜居地帶
  • 科學家到南極尋找時空之門,一個通往地球內部的洞穴
    科學家們就始終在尋找時間之門,尋找另一個多維空間的入口。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證明時間是可以變慢的。科學家到南極尋找時空之門一位名為恩斯特·祖代爾的作者寫了一本名為《飛碟——納粹的秘密武器?》的書,書中宣稱,希特勒和他的最後一支部隊上了潛艇, 逃到阿根廷,然後在南極一個通往地球內部的洞穴裡建立了飛碟基地。
  • 發現「另一個地球」:克卜勒452b
    7月2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外發布預告,將於北京時間今天(7月24日)0:00對外發布有關係外行星搜尋「令人興奮」的新消息。預告稱「天文學家們已經接近幾千年來我們所夢想的目標——發現另一個地球。」這個預告一下子吸引了全球新聞界特別是科技媒體的關注。
  • 科學家猜測,外星人或有兩種方式尋找地球
    人類在宇宙中是無比渺小的,如果不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或許要永遠待在地球上,一輩子也無法涉足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但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終於能發射飛行器離開地球,跑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去看一看。科學家們表示,並非只是人類在尋找外星生物,外星人也在尋找我們,而外星人通過何種方式來尋找我們呢?其一,就是駕駛UFO來地球實地考察,其二,就是發送無線電波,希望人類能夠接收到。
  • 「另一個地球」的天氣氣候怎麼樣?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名稱為克卜勒452b(Kepler452b),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這則消息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人們期待這樣一顆「類地行星」同時也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宜居行星」,希望其不但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亦會是人類未來「空間移民」的選擇之一。  那麼,宜居行星應當擁有怎樣的天氣氣候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