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火星探測的序幕。在此前後,阿聯「希望號」、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將陸續升空,再次掀起了全人類探測火星、探索宇宙的高潮。
北京時間周四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Reuters
頂尖科學家們對太空探測的熱情同樣高漲。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與央視新聞合作,推出的太空論壇系列之《和諾貝爾獎科學家談深空探測》中,五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齊聚,與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主任費希廷格、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洋一起,暢談火星和深空探測。
直播畫面。圖|CCTV NEWS
「天問一號」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尚屬首次。論壇上,科學家們表達了對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祝賀和期望。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對「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表示熱烈祝賀!他說:「我對中國複雜的火星探測任務深感欽佩,這首先有技術上的難度。『天問一號』到達火星之前,我們還要等幾個月,人類如果能夠完成這樣一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航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格拉肖,長期關注人類的宇宙探索事業。在WLA發出論壇邀請後,他第一時間表達了參加的意願,並撰寫了《璀璨宇宙羅曼史》的演講稿(詳見今日第二條推送),回顧了人類仰望星空的探索史。他也一直關注「天問一號」的進展,對「天問一號」的任務目標十分熟悉,期待「天問一號」能圓滿完成探測任務。
費希廷格高度評價「天問一號」探測任務:「這具有遠大抱負,而且也是創造歷史的。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這三個任務合為一體,這是世界歷史上的首創。我們的中國朋友們永遠都是志存高遠,希望能夠創造紀錄,這從此前的登陸月背探測任務中可見一斑。」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直接演示了一段天問一號的模擬視頻。「『天問一號』也有火星地質探測的任務,非常有意義,激動人心。希望它能在幾個月之後,進入火星的大氣層,安全著陸。」斯穆特說。
劉洋介紹了「天問一號」任務的亮點和難點。由於要實現「三合一」任務,工程上難度非常大。特別是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即將著陸的時候,從打開降落傘到制動,整個過程大概有1000多步,要經歷恐怖7分鐘。每一步都必須非常精準,任何閃失都有可能造成失敗。
這次任務探測器將研究火星土壤的成分,來研究地表的物質組成;還要探測水體的分布、水冰的分布,以及火星的整個空間環境。與此同時,軌道探測器將幫助我們了解火星的整體情況,可以說是陸空協同作戰。
談到火星探測,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火星有沒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科學家們對此同樣充滿好奇。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半開玩笑地說:「我認為人類能夠移民火星。馬斯克說過,他希望能夠死在火星上,我會更願意在地球的家園去世。火星有許多非常值得挖掘的內容,但要去火星的耗資巨大,現在可以通過這些資源去做其他事情。我們火星殖民應該保持理智。」
除了移民,研究火星也能對幫助我們對地球生命的進化、大氣和磁場演變等有更好的認識。費希廷格說,探索火星的目的不僅是了解火星,也是更好地了解地球,希望藉此了解地球正在經歷的變化,包括氣候變暖,因為氣候變暖很可能在火星上發生過。我們希望更多了解火星經歷的歷程,來更好地解析地球的未來走向,因為很有可能火星就是地球的未來。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也說:「通過探索火星,我們也在更好的理解自己。」他介紹說,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不是源自海洋底部,而是地球表面。因此「天問一號」對火星表面的探測,有可能讓科學家獲得生命起源的化學證據。
明天,我們將繼續推送科學家們對於深空探測的觀點,敬請期待!
作者|羽華
編輯|Kai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