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乘扶梯時,都會自覺分成兩列,右側站立,左側通行,這種行為往往被視作高素質的體現。
這條被遵循了多年的規則卻加速了電梯的故障率,帶來隱性風險。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總結夏季扶梯事故高發的原因,並解讀正確的「搭乘扶梯姿勢」。
受訪專家
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 張樂祥
夏季,電梯事故高發期
自動扶梯的工作原理導致設備存在極難消除的安全風險,當人們穿著軟底鞋、站立位置不當、不正確上下扶梯時,部件之間的縫隙可能帶來較大的安全風險,另外夏季潛在安全風險增多,扶梯事故高發。
3D動畫展示自動扶梯工作原理
扶梯安全事故風險高,主要有4方面因素:
夏季衣物易導致事故
夏天穿涼鞋、長裙、帶雨傘者較多,長裙等輕薄衣物、長柄雨傘易捲入縫隙中,涼鞋、洞洞鞋等質地軟且寬大的鞋在高溫下易變形,與縫隙靠得太近常被捲入其中,導致扭傷腳甚至夾斷腳趾頭。
玩手機乘扶梯
走路玩手機已是普遍現象,很多人乘坐地鐵、商場的自動扶梯時不抓扶手,眼睛只盯著手機。乘梯前後,人從相對靜止狀態轉換到運動狀態,很容易站立不穩摔倒。一旦衣物、手指、腳趾卡在縫隙,往往損傷嚴重。
兒童、老人是高風險人群
孩子活潑好動,乘坐扶梯喜歡上下跑動或摸摸碰碰,而且手指、腳趾小且柔軟,易被縫隙夾住;老人平衡功能相對差,反應較慢,本身摔倒風險較高。
家長抱孩子時重心過高
扶梯扶手高度是按照成人身高設計的,孩子抓起來不方便。有的家長將孩子高高地抱在懷裡,甚至讓孩子騎在肩上,超出扶手支撐大人的安全高度。孩子左顧右看,容易導致大人重心不穩摔倒。
為什麼不提倡「左行右立」?
長期以來,「左行右立」被認為利於維持秩序,可加快扶梯流量,提高通行效率。張樂祥指出,公眾乘坐扶梯最大的誤區就是「左行右立」。
多數人在乘扶梯時行走、跑動都是無意識的,只顧著減少乘梯時間,沒有考慮到安全問題。
韓國首爾曾大力倡導過乘扶梯「左行右立」,但隨後的調查顯示,約75%的電梯事故是因人們在扶梯上走動導致,「左行右立」這一規定隨即被取消。
2006年,加拿大多倫多交通委員會因「左行右立」的不安全性,撤除了294個 「左行右立」標語。
日本近年來努力宣傳安全正確的自動扶梯搭乘方式,強調「自動扶梯,不要走,不要跑」。
美國乘坐地鐵扶梯時會聽到提醒:「請抓緊扶手,中間站立」。
在我國,上海市早在2012年底起不再提倡乘扶梯「左行右立」,被視作自動扶梯「左行右立」典範的香港,近年來也不再倡導這一行為。
不提倡「左行右立」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電梯設計不適合行走
自動扶梯的主要事故風險是跌落,佔事故總數的70%以上。自動扶梯的梯級高度設計和傾斜角偏大,而寬度比較小。
一般建築的樓梯每級約為18~20釐米,而自動扶梯多數為30釐米,這一高度明顯不適合行走;
建築樓梯每隔十多級臺階會有一個安全緩衝平臺,但自動扶梯沒有,且設計寬度僅容兩人站立;
在自動扶梯上行走的乘客還可能碰到其他乘客,一旦有人摔倒,容易帶來連鎖反應。
另外,自動扶梯常常會因電壓不穩、夾到細小的垃圾或菸蒂等,導致突然減速甚至停頓,如果乘客正在步行,極易失去平衡,發生意外。
加速扶梯零件磨損
從扶梯保養角度來看,長期站在一邊,會使驅動鏈條、導軌、梯級滾輪等造成不平衡磨損。
數據顯示,實行「左行右立」,扶梯右側輪子受力是左側的3倍。客流量較大的扶梯,長期「左行右立」容易造成受力不均勻,更易磨損、老化。很多地鐵出口只有一部上行扶梯,無法通過交替使用減少磨損。
基本不能增加電梯容量
「左行右立」對增加電梯容量的作用並不大。乘客在扶梯上步行時要保持較大的距離,也只能節省幾秒時間,而如果每級電梯站兩人,密度提高,容量更大。
乘扶梯的5個安全要點
為儘量規避乘扶梯安全風險,兒童和老人應優先選擇乘坐廂式電梯;沒有電梯處,爬樓梯安全性更高。此外,乘坐自動扶梯還需注意以下事項:
1
看清扶梯運行方向
看清方向避免踏反,有時扶梯更換上下方向,人們習慣性地走向一邊,分心時經常踏錯。
2
留意服飾、鞋具
不要光腳、穿鞋帶松垮的鞋子或質地較軟的涼鞋乘坐扶梯;穿長裙或手拎物品,留意裙擺,將物品拿到內側,謹防被掛住;雨傘要收好,以免弄溼或卷到扶梯兩梯級的縫隙處。
3
雙腳穩站在梯級內,抓穩扶手
乘扶梯應該抓扶手,不能靠扶梯兩邊或倚在扶手上。有人覺得扶手髒,可以戴一次性手套或隨身帶一瓶免洗洗手液。乘坐電梯時最好不要玩手機。
4
不要跑動
自動扶梯兩頭高度變化大,人不容易適應;且頭和腳部運動半徑不一樣,容易導致失穩跌倒。因此,自動扶梯上跑動會導致比較大的安全隱患,也可能傷害其他乘客。
5
留意緊急停止按鈕位置
發生緊急情況(如摔倒或手指、鞋跟被夾住)時,應立即呼叫位於出入口處的人員幫忙按下紅色緊急停止按鈕。如果周圍沒人,用雙手緊緊抓住扶手,把腳抬起來。
如不慎摔倒,應兩手十指交叉相扣、護住後腦和頸部,兩肘向前,護住雙側太陽穴。帶孩子的家長,要儘快把孩子抱起來。遇到扶梯倒行,緊抓扶手,壓低身姿保持穩定,並和周圍人大聲溝通,保持冷靜,切忌擁擠踩踏。▲
本期編輯:張宇
等等,點個讚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