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居家的小男人!這裡是一個80後奶爸的育兒手記之如何為寶寶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小十一出生第十天,十一媽媽的日記是這樣寫的:「這只是一個不哭不鬧的孩子,特別乖」。原因在於她做了一個分析,有幾點:
第一,十一爸爸媽媽的生物遺傳基因好身體健康,為十一的身體健康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當然這是遺傳學的內容
第二,我們早在十一還在細胞的時候,就為他建立一種安全感。那意思就是在他還沒有出生之前,在十一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媽媽的情緒,媽媽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媽媽對於很多事情的體驗,就是孕婦的感覺非常重要的,只有一個孕婦感覺到她特別安全,這個孩子才能夠在媽媽的肚子裡邊感覺到比較安全。所以在細胞的時候就打下了這樣一個基礎。
第三,就是坐月子的時候,在月子裡如何去感受到一個來自於家人,來自身邊的人,特別是丈夫的一個體驗,所以稱之為叫月子裡的幸福。
十一媽媽是破腹產,按照老人的方式,就是月子裡不能洗頭,或者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十一媽媽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先進的觀念的人,所以她在生了十一的第四天的時候,她就要洗頭,因為她覺得頭髮太臭了,所以我也支持她這樣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去做好一些準備,比如說水溫、溫度,包括室內的溫度,各方面的準備
第四、第五,她在日記裡是這樣寫的:
「為寶寶鋪好一個安樂窩,多了解餵養寶寶的知識,及時滿足寶寶的需要,都會給寶寶很好的安全感,個人總結一下,我良好的心態對寶寶很重要,這中間十一爸爸的貢獻不可忽視」!那麼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媽媽給他創造了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那麼這個時候寶寶開始去建立他的這種安全體驗。這種安全體驗我們一般需要做一些什麼呢?所以在這裡我更多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 孕期媽媽的情緒調節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十一媽媽也會在孕期中會有各式各樣的狀況,不過得到了一個比較耐心的支持,和一些小脾氣的滿足了以後,她還是總體來說是感覺到非常好,當然十一媽媽自己也很努力,她也會去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調節自己,比如說聽音樂,或者在孕期的時候也會經常有一些人際關係的交流。那麼同時對十一爸爸也會吐槽一下,這些東西都是一些調解情緒的一些方式和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十一媽媽她有自己的調節情緒的能力。
第二 作為丈夫的陪伴和孕前的充分準備。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父親的缺席加上母親的焦慮,幾乎等於孩子百分之一百的情緒障礙。這句話呢雖然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間的一個現象,但對於沒有出生的寶寶也是很適用。所以孕期的這些準備,更多的是來自於作為爸爸的一個對媽媽的一個陪伴。一個女性在生產之前和生產之後,情緒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動。因為對於女性來說,生孩子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人生事件,在這裡邊我們要遭受的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的考驗。
所以作為一個相對心態比較良好、心理比較健康的媽媽來說的話呢,她是可以去很好地應對這個過程的。但是有一些媽媽可能本身來說,她自己內心中對於做媽媽,或者說對於生活,她是一直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或者媽媽本身沒有太多的安全感,這種東西會直接的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那這個時候媽媽對於自己了解自己就非常重要。如果說一個媽媽經常沒有一些自我察覺的這種能力,或者說壓根兒就不想去了解自己的話,那也許這些東西就開始變成了一個傳遞。我們所說的家庭中間的代際之間的一種傳遞,並不是說性格是通過遺傳來傳遞的,性格更多的是孩子在養育環境中間所認同到的一些內容。所以一個媽媽對於自己的了解和孕期的準備很重要。
第三 我們要意識到有一個東西可能會影響到產婦的,這就是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是一個現在比較多發的一個可以稱之為是一種疾病,心理疾病。那產後抑鬱並不是說因為生產了以後,一個人就變得抑鬱。不是的,是更多的是媽媽在生產完小孩以後,對於小孩的照顧的過程中間經常會體會到一些無力感,有一些是因為激發了媽媽在嬰兒時期的一些創傷體驗,所以就變成了一種產後抑鬱的狀態。
我有一個產後抑鬱個案,她跟我說,她說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特別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她甚至於很想把自己的孩子掐死,然後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媽媽,很糟糕的人,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然後對周遭的一切是非常敏感,甚至於跟很多的家人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和衝突,表現得很憤怒。她特別渴望家人能夠來滿足自己一些東西,但是家人似乎對他的需求無動於衷。實際上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沒辦法及時滿足到他的需求。
因此來說,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媽媽就特別無助。後來幸好是家人發現的比較早,在孩子九個月的時候,進行心理諮詢。
那遇到這種狀況的話,作為家人,我們需要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如果一個產婦在孩子出生以後三四個月,然後忽然之間情緒變得比較暴躁,然後無法去很好地說話,而且對周遭的一切經常會覺得特別自責,這些情形都是產後抑鬱。
那產後抑鬱一般發生在什麼樣的時間段呢?就是孩子出生三個月以後到一年,這是產後抑鬱的高發期,在三個月以前。相對來說這種症狀不是會特別明顯。
因此這種產後抑鬱我們還是要注意到,為了孩子的安全感體驗,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問卷。那麼作為媽媽的話都可以嘗試著去對自己這些問卷做一個簡單的回答。
一、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你們是否相愛?
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懷疑這句話是否正確,它一定是這樣的。
二、哪怕疾病、災難等都不會影響你們去照顧孩子,愛你們的孩子嗎?
這個問題其實也蠻重要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你內心中更多的可能對於孩子的一個期待,是希望孩子來照顧好自己。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沒有共情能力的媽媽,就是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當她看到孩子焦慮的時候,孩子難過的時候,她不是一種能夠去體會他,或者說去支持他,而是感覺到特別恐慌的。也就是如果孩子一哭鬧,媽媽就感覺到特別恐慌,是因為媽媽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沒有共情的能力。
三、你們對於孩子的性別問題真的只是好奇而不是期待嗎?
就很多的爸爸媽媽可能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個女兒,或者是個兒子,這種期待也會影響到孩子剛剛出生以後,他對自己的一種價值的認定,就是有的時候,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爸爸媽媽期待的,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個寶寶。但是如果說一旦說自己不是爸爸媽媽期待的,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讓爸爸媽媽失望了,所以自己有可能是一個累贅,因此直接會影響他的自尊和他的價值,自身價值的體驗。
四、你們是在自由輕鬆的環境下決定要這個孩子嗎?
孩子很多的時候我說是一個禮物,那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無法去滿足更多的一些條件,或者說滿足我們更多的一些期望。所以這個是不是真的是在很自由、特別期望的狀態下決定要這個孩子。很多的孩子會有一種矛盾的價值體驗,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特別的有價值,有的時候覺得特別愧疚。這樣的情形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以至於變成了一些孩子身上的一些症狀。
五、你們的家人是否也已經做好準備再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呢?
這個問題其實更多的是在要孩子之前,我們都應該問自己的這樣一個問題。但是我現在在這裡問出來,可能看到爸爸媽媽已經沒辦法再去問這個問題了。不過這些問題如果現在問起來的話,可能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答案。
六、你們確定生孩子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黑暗動機嗎?
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孩子身上複印了其他的一些內容,比如說有些人是為了房子和金錢,有些人是為了拴住誰,有些人是為了爭取家庭地位。特別很多的媽媽會用這種方式,然後去讓一個孩子誕生。如果說你有這些我們稱之為黑暗動機的時候,沒關係,這是人性的內容。不過不要再把這些黑暗的動機再放到你跟寶寶的互動中,不是因為這個寶寶的出生滿足了你這些東西而對寶寶好,而實際上你之所以愛你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已。
所以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回答是確定,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寶寶就是有了一個最原始的安全感。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有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分析,陪伴我們的孩子和他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