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重1731克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多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將參與月壤的研究。
12月10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名研究生在對月球模型進行科研實踐探討。
24歲的陳朝鵬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他從小喜歡天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期間主修化學專業,熟悉並掌握了一些地質樣品分析儀器的操作技術。他將在老師指導下對月壤光譜數據進行分析的工作,主要解決的是著陸區月壤的來源問題。
「月球表面覆蓋於基巖之上的風化物質統稱為月壤,它們一般來自於撞擊、火山或空間高能粒子作用形成的碎屑。」 他表示,鏟取的樣本,其實既有可能來自本地,也有可能來自著陸區周圍。只有了解這些物質的實際來源,之後才能為實驗室分析提供地質的背景。
「我們的方法不會人為地解析光譜,而是試圖將它與周圍的可能物質來源的軌道器光譜放在一起,進行一個聚類,這樣能夠更好地利用光譜信息,並分辨月壤的來源。」陳朝鵬說。
陳朝鵬
23歲的張宗煜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還沒有機會參與嫦娥五號月壤結構探測儀前期驗證試驗的工作。他目前參與工作裡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著陸器本身對雷達回波信號的幹擾較強。如果不能有效抑制,後續獲取雷達圖像、進行地質解譯的工作也會存在困難。
「我們嘗試利用雷達對空觀測的數據和實際觀測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抑制著陸器平臺對雷達信號的幹擾。我們還通過適當的優化算法進行去除,相關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張宗煜說。
張宗煜
24歲的郭林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他在國家天文臺跟隨導師從事科學研究時間已經有兩年。他說:「我參與嫦娥五號礦物光譜儀數據處理的一部分工作,將解譯出來的輻亮度數據經過計算得到反射率光譜,得到的光譜再經過老師和同學們分析,就能夠反應對應的礦物信息。」
郭林說,探月工程已經取得了較多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是一座寶礦。我作為學生,就是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挖掘數據中的信息。
郭林
三位同學都表示,很榮幸自己能參與到探月歷史發展進程中,期待能夠輔助老師們對月球樣品進行地面的分析,參與探尋更多蘊含月球演化的奧秘,是國科大科教融合辦學的體制機制,給了我們在國家重大需求項目中從事高水平科研實踐的機會。和陳朝鵬、張宗煜、郭林一樣,國科大還有多名研究生有機會直接參與月壤研究。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項啟動。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歷時23天後,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研究員劉建軍接受《中國日報》記者採訪表示,探月工程是我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科大研究生參與相關研究工作有很強的榮譽感,這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科研熱情、積極性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探月工程,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也是我國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劉建軍說:「探月工程科學探測數據和返回月球樣品的研究,既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也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望獲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為學生培養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創新實踐平臺。」
審核 | 陳 凱
責編 | 趙浩男
來源 | 中國科學院大學。(聲明:「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