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創新傳承——打造「國家名片"走出去

2021-01-17 騰訊網

2020年11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華龍一號」紅旗飄揚 攝影:束宇

「華龍一號」是我國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採用177堆芯設計,堆芯採用18個月換料,電廠可利用率高達90%,創新採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是我國核電創新發展的重大標誌性成果。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

航拍"華龍" 攝影:張殿元

值「華龍一號」商運之際,「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繼(第一作者)牽頭編纂的《中國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上、下冊)付梓出版。

邢繼 等 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2

(新時代中國核電發展戰略及技術研究叢書)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責任編輯:吳凡潔 韓丹岫

本書是全面介紹「華龍一號」技術與理論的首部著作,作者是「華龍一號」研發設計的主要技術決策者。在撰寫過程中,作者參閱了大量的設計資料,力求全面準確,注重理論系統性並反映工程實踐。作者力圖以「華龍一號」的「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理念為主線將設計方案各方面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讀者對「華龍一號」技術和設計理念有清晰和深入的了解,並可在此基礎上從事有關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

航拍"華龍"攝影:張殿元

本書的主要特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說明。

1

具有與先進核電技術發展相應的學術價值

世界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燃料技術、熱效率、安全系統配置及安全分析方法、運營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全方位進步。針對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國際組織、各國核安全監管機構和研究機構發布了安全設計要求文件以及用戶要求文件,尤其在後福島時代,對新建核電的設計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基於壓水堆核電廠的背景,「華龍一號」為了滿足最新的安全要求,充分利用我國批量化設計、建造、運行和調試的豐富經驗,引入先進的設計特徵和分析方法,並吸取福島事故的經驗反饋,形成了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的先進安全設計理念,本書將這些先進技術和學術理念同步呈現給讀者。

2

將「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核安全理念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

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將具有經工程驗證、高效成熟的能動安全系統和有效應對動力源喪失事故的非能動安全系統相結合,是「華龍一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同時滿足多樣性的原則。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可以使應急堆芯冷卻、堆芯餘熱導出、熔融物堆內滯留、安全殼熱量排出和事故後放射性包容等安全功能得到保證。

3

積極反映我國核能技術的成就

「華龍一號」的設計方案充分利用了國內三十多年的核電建造和運營經驗,採用成熟的三環路設計、主要系統及相應的安全系統配置,並根據經驗反饋進行改進和創新設計,對於首次採用的先進設計特徵進行試驗驗證。通過「華龍一號」設計單位和國內製造企業的聯合研發,反應堆、壓力容器等多數核心裝備都實現「中國造」,提高了國內裝備製造業高端設備的整體研發和製造水平,大幅提升了「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和設備的經濟性指標,打破了國際壟斷,確保了核心關鍵設備不受制於人,為落實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本書的出版,將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理論與成果以饗公眾,同時也為關注「華龍一號」的同仁和朋友提供了一個窗口和交流途徑。

本書屬於「新時代中國核電發展戰略及技術研究叢書」的二卷和三卷,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該叢書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主編,聯合業內多位院士及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系統梳理了我國在核能科技創新、產業協同規模發展的成果。叢書包括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具備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技術,我國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科技和產業體系、核心設備和關鍵材料的科技發展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為本叢書作序,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為本書作序。

叢書序

核能是安全、清潔、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戰略能源,核能作為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提升中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地位。核能對在新時代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創新引領、帶動裝備製造業發展、促進升級換代、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意義重大。

核科學技術是人類 20 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核能發電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在半個多世紀中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發展。當今分布於 32 個國家的 400餘座核電反應堆提供了全世界約 11%的電力。以核電為主要標誌的核能的和平利用,在保障能源供應、促進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造福國計民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 21 世紀以來,核科學技術作為一門前沿學科,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國際上深受重視和廣泛關注,世界各國對其投入的研究經費更是有增無減,推出了大量的創新反應堆、核燃料循環和核能多用途等方案,在裂變和聚變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雖然 2011 年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客觀上延緩了各國發展核能的進程,但通過總結福島核事故,各國在新型核電站的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大量提高核電安全性的改進,做到了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規模放射性釋放。此外,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人們認識到,核電作為可調度能源,對不可調度的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支持和補充。核電是清潔能源,不排放溫室氣體,為應對氣候變化,核電將成為推動中國兌現碳中和承諾的主力軍。

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核電建設正迎來新的高潮,特別是對於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核電更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核電發展起步於 20 世紀 80 年代,通過 3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全球第三,在建核電裝機全球第一;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具有第四代特徵的中國實驗快堆和高溫氣冷堆實現滿功率運行,現在不僅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成功地實現了由「二代」向「三代」的技術跨越,而且形成了涵蓋鈾資源開發、核燃料供應、工程設計與研發、工程管理、設備製造、建設安裝、運行維護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等完整、先進的核電產業鏈和保障能力,為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無論是科技創新成果還是國際合作,無論是核工業體系建設還是產業發展,都有令世界矚目的表現。

面對國家新時代發展布局,核能行業積極謀劃,整合行業內院士專家,系統梳理了我國在核能科技創新、產業協同規模發展的成果,按照「以核電規模化發展為主線,核燃料循環可持續發展格局,重點展望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思路,與科學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新時代中國核電發展戰略及技術研究叢書」,叢書包括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具備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技術,我國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科技和產業體系、核心設備和關鍵材料的科技發展情況。叢書首次系統介紹了自主核電型號和配套核燃料循環體系,特別突出了未來先進核燃料發展和關鍵設備、材料的應用,力圖全面描繪出新時代核電科技發展趨勢和情景。

本套叢書編委和作者都是活躍在核科技前沿領域的優秀學者和領軍人才,在出版過程中,團隊秉承科學理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希望能夠體現核行業科技工作者面向新時代,對核能科技和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能夠初步搭建匯集核能科技體系和成果的平臺,推動核能作為我國戰略產業,與社會更好地融合發展。

葉奇蓁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 12 月

正文搶先看

本文主要內容摘編自《中國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上下冊),內容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即刻購買本書

科學出版社

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中國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上冊)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中國核電技術發展簡述 1

1.2 「華龍一號」研發歷程 2

1.3 三代核電技術對比分析 4

1.3.1 AP1000 5

1.3.2 VVER-1200 7

1.3.3 EPR 9

1.3.4 APWR 11

1.3.5 APR1400 12

第2章 總體技術方案 14

2.1 主要技術特徵 14

2.2 採用的法規和標準 18

第3章 反應堆 21

3.1 概述 21

3.2 燃料組件及其相關組件 24

3.2.1 燃料組件 24

3.2.2 可燃毒物組件 25

3.2.3 控制棒組件 26

3.2.4 中子源組件 27

3.2.5 阻流塞組件 28

3.3 堆內構件 29

3.3.1 功能 29

3.3.2 規範與分級 30

3.3.3 設計參數 30

3.3.4 結構描述 31

3.3.5 主要材料 34

3.3.6 主要技術特徵及優點 34

3.3.7 製造、檢驗和試驗 36

3.4 控制棒驅動機構 36

3.4.1 功能 36

3.4.2 規範與分級 36

3.4.3 設計參數 37

3.4.4 結構描述 37

3.4.5 主要材料 39

3.4.6 主要技術特徵及優點 39

3.4.7 製造、檢驗和試驗 40

3.5 反應堆壓力容器及其相關設備 40

3.5.1 功能 40

3.5.2 規範與分級 42

3.5.3 設計參數 42

3.5.4 結構描述 42

3.5.5 主要材料 45

3.5.6 主要技術特徵及優點 46

3.5.7 製造、檢驗和試驗 46

3.6 堆芯核設計 47

3.6.1 設計任務 47

3.6.2 設計基準 47

3.6.3 堆芯描述 48

3.6.4 燃料燃耗 50

3.6.5 功率分布控制 50

3.6.6 反應性負反饋 50

3.6.7 停堆裕量 50

3.6.8 穩定性 50

3.7 熱工水力設計 51

3.7.1 設計基準和設計限值 51

3.7.2 燃料組件熱工水力設計 52

3.7.3 反應堆水力學設計 54

3.7.4 水力學穩定性分析 54

3.7.5 結論 55

3.8 反應堆源項與屏蔽設計 56

3.8.1 反應堆源項設計 56

3.8.2 反應堆屏蔽設計 58

3.9 力學分析 59

3.9.1 動力分析模型建立 59

3.9.2 動力響應分析 62

3.9.3 應力評價與強度計算 62

第4章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 64

4.1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設計 64

4.1.1 系統概述 64

4.1.2 系統功能 64

4.1.3 系統說明 65

4.1.4 系統運行 70

4.2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主要設備 75

4.2.1 反應堆壓力容器 75

4.2.2 主泵 75

4.2.3 蒸汽發生器 83

4.2.4 主管道 97

4.2.5 穩壓器 98

4.2.6 穩壓器安全閥和快速卸壓閥 100

4.3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力學分析評價 103

4.3.1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靜力和動力分析 103

4.3.2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主設備力學分析評價 105

4.3.3 反應堆冷卻劑系統主管道力學分析評價 106

第5章 核輔助系統 108

5.1 一迴路輔助系統 108

5.1.1 化學和容積控制系統 108

5.1.2 反應堆硼和水補給系統 116

5.1.3 餘熱排出系統 121

5.1.4 反應堆換料水池及乏燃料水池冷卻和處理系統 125

5.1.5 核取樣系統 128

5.2 輔助冷卻水系統 131

5.2.1 設備冷卻水系統 131

5.2.2 重要廠用水系統 135

5.3 燃料操作與貯存系統 137

第6章 專設安全系統 142

6.1 安全注入系統 142

6.1.1 系統功能 143

6.1.2 系統描述 143

6.1.3 主要設備 144

6.1.4 系統運行 148

6.2 安全殼噴淋系統 149

6.2.1 系統功能 149

6.2.2 系統描述 149

6.2.3 主要設備 151

6.2.4 系統運行 153

6.3 輔助給水系統 153

6.3.1 系統功能 154

6.3.2 系統描述 154

6.3.3 主要設備 154

6.3.4 系統運行 157

6.4 大氣排放系統 158

6.4.1 系統功能 158

6.4.2 系統描述 158

6.4.3 主要設備 159

6.4.4 系統運行 159

第7章 設計擴展工況的應對 161

7.1 堆腔注水冷卻系統 161

7.1.1 系統功能 161

7.1.2 系統描述 162

7.1.3 主要設備 163

7.1.4 系統運行 163

7.2 二次側非能動餘熱排出系統 164

7.2.1 系統功能 164

7.2.2 系統描述 164

7.2.3 主要設備 165

7.2.4 系統運行 165

7.3 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 166

7.3.1 系統功能 166

7.3.2 系統描述 166

7.3.3 主要設備 167

7.3.4 系統運行 168

7.4 應急硼注入系統 168

7.4.1 系統功能 169

7.4.2 系統描述 169

7.4.3 主要設備 170

7.4.4 系統運行 170

7.5 非能動安全殼消氫系統 171

7.5.1 系統功能 171

7.5.2 系統描述 171

7.5.3 主要設備 172

7.5.4 系統運行 172

7.6 安全殼過濾排放系統 173

7.6.1 系統功能 173

7.6.2 系統描述 173

7.6.3 系統主要設備描述 174

7.6.4 系統運行 174

第8章 放射性廢物處理系統 177

8.1 「華龍一號」廢物處理系統設計特點 177

8.2 硼回收系統 178

8.2.1 系統功能 178

8.2.2 源項 178

8.2.3 系統描述 178

8.3 廢氣處理系統 180

8.3.1 系統功能 180

8.3.2 源項 181

8.3.3 系統描述 181

8.4 廢液處理系統 184

8.4.1 系統功能 184

8.4.2 源項 184

8.4.3 工藝流程 184

8.5 固體廢物處理系統 186

8.5.1 系統功能 186

8.5.2 廢物源項 186

8.5.3 工藝描述 186

第9章 公用系統 189

9.1 除鹽水系統 189

9.1.1 系統功能 189

9.1.2 系統描述 190

9.1.3 系統運行 190

9.2 反應堆堆坑通風系統 191

9.2.1 系統功能 191

9.2.2 系統描述 191

9.2.3 系統運行 191

9.3 主控室通風與空調系統 191

9.3.1 系統功能 191

9.3.2 系統描述 192

9.3.3 系統運行 192

9.4 核島冷凍水系統 192

9.4.1 系統功能 192

9.4.2 系統描述 192

9.4.3 系統運行 194

9.5 壓縮空氣系統 194

9.5.1 系統功能 194

9.5.2 系統描述 195

9.5.3 系統運行 195

第10章 輻射防護 196

10.1 輻射防護原則、實施策略及設計目標 196

10.1.1 輻射防護原則 196

10.1.2 輻射防護最優化實施策略 198

10.1.3 「華龍一號」設計目標值 199

10.2 「華龍一號」系統及設備的輻射源項 200

10.2.1 堆芯及乏燃料組件源項 200

10.2.2 主迴路源項 200

10.2.3 輔助系統及二迴路系統源項 202

10.2.4 氣載放射性源項 203

10.2.5 環境排放源項 203

10.2.6 事故源項 204

10.3 輻射防護設計 205

10.3.1 輻射分區設計 205

10.3.2 輻射屏蔽設計 207

10.3.3 應急設施設計 209

10.3.4 輻射監測需求 209

10.3.5 事故工況下輻射防護 210

10.4 輻射防護評價 212

10.4.1 職業照射評價 212

10.4.2 環境影響評價 214

10.4.3 事故後果評價 215

10.5 輻射防護優化措施 216

10.5.1 工作人員職業照射控制 216

10.5.2 公眾受照控制 217

10.5.3 運行經驗收集及應用 218

第11章 核電廠消防 220

11.1 消防設計總要求和準則 221

11.2 安全防火分區 221

11.3 核島廠房的消防疏散 223

11.3.1 設計目的和原則 223

11.3.2 具體設計要求 225

11.4 火災危害性分析 227

11.4.1 分析目的 227

11.4.2 分析步驟 227

11.4.3 計算分析方法 229

11.5 火災薄弱環節分析 232

11.5.1 背景與目標 232

11.5.2 方法與步驟 233

11.6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236

11.7 消防供水和固定滅火系統 238

11.7.1 消防供水系統 238

11.7.2 固定滅火系統 239

11.8 通風設計防火及防排煙 240

11.8.1 通風設計防火 240

11.8.2 防排煙設計 240

11.9 電氣防火和消防供電 241

11.9.1 電氣防火 241

11.9.2 消防供電 243

第12章 常規島系統及設備 245

12.1 主機系統 245

12.1.1 汽輪機及其輔助系統 245

12.1.2 發電機及其輔助系統 248

12.1.3 汽輪機專用儀控系統 249

12.2 工藝系統 250

12.2.1 主蒸汽系統 250

12.2.2 汽輪機旁路系統 251

12.2.3 凝結水抽取系統 251

12.2.4 低壓給水加熱器系統 251

12.2.5 低壓加熱器疏水回收系統 252

12.2.6 主給水除氧器系統 252

12.2.7 電動主給水泵系統 252

12.2.8 高壓給水加熱器系統 252

12.2.9 主給水流量控制系統 253

12.2.10 啟動給水系統 253

第13章 電氣系統 254

13.1 電氣系統設計總原則 254

13.1.1 總體要求 254

13.1.2 安全相關設計原則 255

13.2 發電系統 256

13.2.1 系統功能 256

13.2.2 系統構成 256

13.2.3 主要設備參數 257

13.3 輸配電系統 258

13.3.1 系統功能 258

13.3.2 系統構成 258

13.3.3 主要設備參數 259

13.4 廠用電系統 260

13.4.1 概述 260

13.4.2 交流電源系統 263

13.4.3 直流電源系統 266

13.4.4 交流不間斷電源系統 267

13.5 柴油發電機組 270

13.5.1 應急柴油發電機組 270

13.5.2 附加柴油發電機組 270

13.5.3400 VSBO柴油發電機組 271

13.5.4 臨時電源 271

13.6 照明系統 273

13.7 防雷接地 274

13.7.1 防雷保護 274

13.7.2 接地系統 274

第14章 儀表與控制系統 276

14.1 核電廠儀表和控制系統主要功能 276

14.2 數位化儀控系統 276

14.3 儀表和控制系統設計準則 277

14.4 儀表和監測系統 282

14.4.1 過程儀表系統 282

14.4.2 核儀表系統 283

14.4.3 堆芯測量系統 285

14.4.4 鬆脫部件和振動監測系統 287

14.4.5 棒控和棒位系統 288

14.4.6 一迴路管道和主蒸汽管道洩漏監測系統 290

14.4.7 安全殼氫氣監測系統 292

14.4.8 地震儀表系統 294

14.4.9 輻射監測系統 296

14.5 保護和安全監測系統 297

14.5.1 系統功能 297

14.5.2 系統組成 299

14.5.3 主要設備 300

14.6 核電廠控制系統 301

14.6.1 核電廠控制功能 301

14.6.2 核島主要控制系統 301

14.6.3 常規島主要控制系統 303

14.6.4 功能分區和分組 304

14.7 多樣化保護系統 306

14.7.1 系統功能 306

14.7.2 設計原則 306

14.7.3 系統組成及特點 307

14.8 嚴重事故監測和控制系統 308

14.8.1 系統功能 308

14.8.2 設計原則 308

14.8.3 系統組成和特點 308

14.9 控制室系統 309

14.9.1 主控制室 310

14.9.2 遠程停堆站 312

14.9.3 應急響應設施 312

14.9.4 人因工程原則 313

14.10 電廠計算機信息和控制系統 314

14.10.1 系統組成 315

14.10.2 主要功能 315

第15章 廠房布置 318

15.1 布置設計總體要求 318

15.1.1 布置總則 320

15.1.2 布置設計特點 320

15.2 核島廠房布置 323

15.2.1 反應堆廠房 325

15.2.2 安全廠房 328

15.2.3 燃料廠房 329

15.2.4 電氣廠房 331

15.2.5 核輔助廠房 332

15.2.6 核廢物廠房 334

15.2.7 人員通行廠房 334

15.2.8 應急柴油發電機廠房 335

15.2.9 SBO柴油發電機廠房 337

15.2.10 核島消防泵房 337

15.3 常規島廠房布置 338

15.3.1 汽輪發電機廠房 338

15.3.2 網控樓 343

15.3.3 500kV和220kV開關站 343

第16章 廠房結構 344

16.1 雙層安全殼 344

16.1.1 結構概述 344

16.1.2 預應力系統 346

16.1.3 設計要求 346

16.1.4 設計驗證 349

16.2 廠房抗震設計 351

16.2.1 概述 351

16.2.2 樓層反應譜計算 351

16.2.3 構築物抗震設計 355

16.3 安全相關廠房抗商用大飛機撞擊設計 355

16.3.1 問題的提出 355

16.3.2 總體評估準則 356

16.3.3 安全相關廠房抗商用大飛機撞擊設計 356

第17章 運行技術 363

17.1 運行文件體系 363

17.1.1 運行特點 363

17.1.2 體系概述 363

17.2 正常運行 364

17.2.1 《運行技術規格書》概述 364

17.2.2 總體技術方案 365

17.2.3 篩選準則 367

17.2.4 機組後撤狀態 367

17.2.5 完成時間 368

17.2.6 《運行技術規格書》執行策略 369

17.2.7 《運行技術規格書》配套文件體系 370

17.2.8 小結 370

17.3 異常/事故運行 371

17.3.1 異常運行 371

17.3.2 事故運行 376

參考文獻 380

附表 「華龍一號」系統代碼 382

向上滑動閱覽《中國自主先進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下冊)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理論的形成與實踐 1

1.1 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核電廠概念的形成 1

1.2 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核電廠的實踐——「華龍一號」 4

1.3 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核電廠進一步發展的思考 7

第2章 設計基準事故分析 10

2.1 初因事件與驗收準則 10

2.1.1 Ⅰ類工況:正常運行和正常運行瞬態 10

2.1.2 Ⅱ類工況:中等頻率事件 11

2.1.3 Ⅲ類工況:稀有事故 12

2.1.4 Ⅳ類工況:極限事故 13

2.2 主要分析原則與假設 14

2.2.1 保守假設與包絡分析 14

2.2.2 參數的不確定性 14

2.2.3 專設安全設施與單一故障假設 14

2.2.4 考慮的電廠系統與設備 15

2.2.5 功率分布與堆芯餘熱 15

2.2.6 操縱員的動作 16

2.3 典型事故分析 16

2.3.1 主蒸汽系統管道破裂 16

2.3.2 電廠輔助設備非應急交流電源喪失 19

2.3.3 反應堆冷卻劑強迫流量部分喪失和全部喪失 22

2.3.4 單個控制棒組件彈出 25

2.3.5 蒸汽發生器傳熱管破裂 27

2.3.6 大破口失水事故 32

第3章 概率安全分析 35

3.1 概述 35

3.2 內部事件一級PSA 37

3.2.1 電廠運行狀態分析 38

3.2.2 始發事件分析 39

3.2.3 事件序列分析 45

3.2.4 系統分析 50

3.2.5 數據分析 53

3.2.6 定量化計算 57

3.3 內部事件二級PSA 59

3.3.1 一級和二級PSA接口分析 60

3.3.2 安全殼性能分析 62

3.3.3 嚴重事故進程分析 62

3.3.4 安全殼事件樹分析 64

3.3.5 源項分析 65

3.3.6 結果分析及大量放射性釋放頻率 65

3.4 外部事件PSA 66

3.4.1 地震PSA 66

3.4.2 內部火災PSA 70

3.4.3 內部水淹PSA 74

3.5 乏燃料水池PSA 79

3.5.1 始發事件分析 80

3.5.2 事件序列分析 80

3.5.3 乏燃料水池PSA分析結果 81

第4章 設計擴展工況評價 83

4.1 概述 83

4.2 未堆熔的設計擴展工況(DEC-A) 83

4.2.1 DEC-A清單選取 83

4.2.2 DEC-A分析假設及準則 84

4.2.3 DEC-A分析 87

4.3 嚴重事故(DEC-B) 118

4.3.1 DEC-B清單選取 118

4.3.2 DEC-B分析 119

4.4 嚴重事故管理導則 144

4.4.1 嚴重事故管理導則框架結構介紹 144

4.4.2 反應堆堆芯嚴重事故管理導則 145

4.4.3 乏燃料水池嚴重事故管理導則 147

4.4.4 導則中的計算輔助CAs 147

4.4.5 嚴重事故管理導則與應急運行規程接口 148

4.4.6 嚴重事故管理導則與應急計劃(EP)的接口 148

第5章 設計驗證試驗 150

5.1 堆腔注水冷卻系統驗證試驗 150

5.2 二次側非能動餘熱排出系統驗證試驗 151

5.3 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性能綜合試驗 153

5.4 反應堆堆內構件流致振動試驗 155

5.4.1 流致振動比例模型試驗 156

5.4.2 流致振動現場試驗 156

5.5 控制棒驅動線抗震試驗 160

5.6 反應堆水力模擬試驗 163

5.7 蒸汽發生器驗證試驗 165

5.8 內置換料水箱過濾器驗證試驗 166

5.9 安全殼過濾排放系統綜合試驗 168

5.9.1 安全殼過濾排放系統 168

5.9.2 綜合試驗平臺 168

5.9.3 文丘裡水洗器單獨試驗 170

5.9.4 金屬纖維過濾器單獨試驗 170

5.9.5 水洗液穩定性實驗 171

5.9.6 整體試驗方案和結果 171

5.9.7 結論和建議 172

5.10 仿真驗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172

第6章 安全評價活動 174

6.1 概述 174

6.2 由阿根廷核電公司委託的比薩大學獨立評價活動 174

6.3 與國家核安全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聯合研究 175

6.4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初步設計審查 176

6.5 國際原子能機構反應堆安全審查 177

6.6 國家能源局與核安全局組織的「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評審會 178

6.7 核電廠設計多國評價活動 179

6.8 國家核安全局對福清5、6號機組初步安全分析報告的安全審評 179

第7章 自主智慧財產權 181

7.1 「華龍一號」智慧財產權工作體系 181

7.1.1 「華龍一號」智慧財產權工作目標 181

7.1.2 智慧財產權侵權風險排查 182

7.1.3 自主創新成果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184

7.2 「華龍一號」自主智慧財產權行業內專家評審意見 189

第8章 設備國產化 190

8.1 反應堆壓力容器 190

8.2 控制棒驅動機構 191

8.3 堆內構件 192

8.4 蒸汽發生器 193

8.5 穩壓器 195

8.6 主管道和波動管 196

8.7 先進堆芯測量系統 197

8.8 主泵轉速測量裝置 198

8.9 一體化堆頂 199

8.10 主設備彎道運輸用重載車及驅動裝置 201

8.11 堆芯測量探測器組件拆除裝置 201

8.12 裝卸料機及輔助單軌吊 202

8.13 雙層安全殼燃料轉運裝置 203

8.14 乏燃料貯存格架 204

8.15 CNFC-3G新燃料運輸容器 205

8.16 放射性廢物桶外水泥固化成套裝置及配方 205

8.17 核電廠廢過濾器芯接收和廠內運輸裝置 206

8.18 安全殼過濾排放系統纖維過濾器和文丘裡水洗器 207

8.19 雙層安全殼人員閘門 208

8.20 反應堆壓力容器整體螺栓拉伸機 208

8.21 一體化堆內構件吊具 209

8.22 內置換料水箱過濾器 210

8.23 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換熱器及汽水分離器 211

8.24 核安全級邏輯控制系統(繼電器機架) 212

8.25 電氣貫穿件 212

8.26 金屬保溫層 213

8.27 K1級電氣連接器 215

8.28 更高要求的通用設備研製 215

8.29 「華龍一號」全範圍模擬機 218

8.30 數位化設計驗證平臺 220

附表 「華龍一號」系統代碼 222

本期編輯丨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相關焦點

  • 餘劍鋒: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和示範快堆工程是國家名片和強國重器
    餘劍鋒強調,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和示範快堆工程是新時代核工業重大工程,是國家名片和強國重器,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工程的重要性,上下一心、攜手同心創造中國核工業新的奇蹟和輝煌,為新時代核工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馬文軍、申彥鋒等陪同檢查。
  • 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有多結實?不用鑽地彈休想傷它分毫!
    它的裡程碑意義是很多的,比如說:標誌著咱們打破了國外的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未來我們還要從核電大國走向核電強國,這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同時還能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1)我國為何要發展核電?
  • 從「華龍一號」開工看核電三巨頭「走出去」大招
    除了中核之外,其他的兩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家核電」)同樣有核電走出去的計劃。「我們有信心把核電出口到更多的國家。」中國某核電企業的一位內部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我們是目前世界上在建核電項目最多的國家,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的核電已經擁有足夠的實力參與海外的競爭。」
  • 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之列!創第三代核電首堆最佳業績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今天0時41分,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之列今天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中核集團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在三十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
  • 美國日本或嗅到能源危機,中國繼高鐵後,另二張國家名片橫空出世
    所以,僅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評選現在最能代表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無疑就有中國高鐵,毫無疑問,高鐵的成功對於今日的中國經濟是一個現象級的事件。但我們並不滿足於此,還正在開發超級高鐵,研究如何將人工智慧借力大數據、物聯網添加到現在的高鐵旅行體驗中,打造中國超級高鐵2.0版,也就是說,一列更加智能的超級高鐵或也將在不久之後橫空出世,且已取得了新進展。
  • 四位參與北鬥建設的「老總」:讓北鬥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
    他們紛紛表示,要大力弘揚北鬥精神,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確保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長期穩定運行,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優異性能展現到極致,讓北鬥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讓北鬥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全面開花!
  • 中國北鬥「走出去」妙招:選個老外做副秘書長
    3年的時間,在中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北鬥已經正式走出去,並於2015年落戶新加坡。截至目前,為新加坡提供位置服務的8個基站已經開建,銀行業的位置服務協議已經開始履約。   面對大好前景,苗前軍表示:「總有一天,中國北鬥將成為和高鐵一樣的國家名片。」   質疑:選個老外做副秘書長?
  • 「中國牛蒡之鄉」牽手天貓正宗原產地 打造「豐縣牛蒡」響亮名片
    同時,為了發展豐縣網紅經濟、促進消費升級,豐縣推出了網紅直播大賽,擬培育一批網紅主播人才和特色農產品品牌電商代言人,打造更靚的產業名片。此次豐縣與天貓正宗原產地的戰略合作,雙方整合各自優勢資源,通過數位化的創新,提升了豐縣牛蒡及農副產品在生產管理、農貨流通、名片打造的數位化管理能力,挖掘了豐縣牛蒡的產業優勢。
  •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講好山東16座城市故事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9日消息,11月8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記者節媒體開放日上了解到,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最新出版的《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山東省城市分卷,為16座城市打造了一張張特色鮮明的亮麗城市名片。
  • 全球創新學院(GIX):走出去的清華園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18日,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史元春做客新華網訪談間,對全球創新學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簡稱GIX)及其開放性創新教育和科研平臺進行了詳細介紹。
  • 馬蜂窩聯合騰訊遊戲打造「城市文化之旅」 點亮中國文旅足跡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馬蜂窩旅遊網攜手騰訊遊戲打造了一條中國城市文化之旅主題站——「行走城市,發現中國故事」。主題站以「旅遊」的方式將騰訊遊戲在各大城市所打造的名片型文旅內容串聯起來,讓廣大用戶感受中國豐富的地域傳統文化,並幫助他們走出真實體驗文旅融合的第一步。
  •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何新路徑?
    ▼▼近些年,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就顯著,還是「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那麼,今後我們要如何採用市場化機制,構建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而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又是其發展道路、治國理論、制度理念的基礎和源泉。
  • 千年乞巧生生不已 兼容並蓄築夢小康——我市乞巧文化保護傳承紀實
    在這裡,傳承著秦人古老遺風,根植於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從三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凝練而成的獨特民俗,再次延續。在這裡,乞巧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是隴南文化資源中的一塊瑰寶,在自我發展、自我創新、自我突破中,續寫著「走出隴南、走進全國、走向世界」的「自我追求」,耕耘著隴南兒女的千年女兒夢和千年幸福夢。
  • 紅色、溫泉、森林、鄉村,息烽縣要打造四張旅遊名片
    貴陽網訊 1月7日,記者從息烽縣獲悉,該縣圍繞「紅色息烽、氡泉之城」形象定位,通過打造「紅色、溫泉、森林、鄉村」四張名片,持續推進紅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健康消費品牌集散地、山地康養運動基地、避暑養生品牌聚集地「四地」建設。工作中,該縣以「紅色」為核心,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目的地。
  • 雙黃連之父坦言:創新是中醫藥文化傳承之路的鑰匙
    樸實的做法,讓邢澤田走出了一條科學傳承的路徑,也讓他贏得了眾多形象標籤。這些標籤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這位老人的尊重與敬佩,也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對人類健康的價值。中醫藥學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繁衍發展歷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新的社會形態、迥異的生活習慣、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在種種的變化之中,中醫藥學如何在新的人類社會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呢?
  • 多彩長蘆 一張張「名片」熠熠生輝
    在此基礎上,立足新時代新起點,街道還傾力打造出一張張閃亮的名片——開闢新型黨建服務陣地,廉政警示教育常抓不怠,擦亮基層黨建「紅色名片」;鐵腕治汙,讓天更藍水更清,擦亮環境改善的「綠色名片」;傳承非遺文化,群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擦亮文化惠民的「金色名片」。  一張張「名片」熠熠生輝,讓多彩長蘆散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 中國人要去俄羅斯修地鐵了,中國基建或成下一張國家名片
    中國資本和技術對於俄羅斯經濟能走出衰退(2017年GDP增長了1.4%)提供了不少幫助,特別在經貿、金融及能源等領域的合作上對其經濟增長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埃及城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基建項目也在非洲持續推進,據中建官網介紹,中國建築在埃及的新首都CBD工程項目(合同金額為30億美元)也在日前開工,為埃及打造世界級中央商務區(CBD),我們了解到,該項目是埃及規劃中的新行政首都現代化城市的重大項目之一,項目建成後,眾多埃及中央政府部門將搬遷至此辦公,這就意味著,中國人建設的這個項目相當於為「脆弱」的埃及經濟(
  • 擦亮文化名片 綻放「荔鄉文化」獨特魅力
    較好地推進了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創新發展。形成基層服務點構成多元、館藏資源多元、服務多元,打造增城區文化名片,為廣大市民帶來更多豐富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截至2020年12月,全區建成鎮街分館10個,基層服務點63個,其中智慧校園3個,全民閱讀示範點3個,智慧圖書館6個,校園流動書車服務點19個,企業、社區、單位等服務點32個,有效促進增城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
  • 華龍一號首堆併網發電!中國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華龍一號首堆併網發電中國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這意味著這一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