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何新路徑?

2020-12-05 騰訊網

近些年,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就顯著,還是「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那麼,今後我們要如何採用市場化機制,構建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

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而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又是其發展道路、治國理論、制度理念的基礎和源泉。隨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被世界認可,然而目前中華文化佔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較低,經濟「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並不相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關鍵是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運用文化貿易方式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種方式

近些年,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來看,還是「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

眾所周知,我國政府或非企業組織是文化對外宣傳、文化交流的實施主體,其特點是以傳播者為中心、運用非市場化的手段推動,一般採用在目標國家投放廣告、舉辦文藝演出、贈送文化產品等方式。「送出去」固然是考慮到了文化的特殊屬性,通過公益性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但因為它一般是行政化運作,對傳播、流通規律的重視程度不夠,送什麼、送多少,往往不研究目標受眾,沒有充分考慮時代、地域和消費需求的「對接」。維也納「金色大廳」現象無疑是值得深思的。

毫無疑問,文化傳播以及對文化傳播的思考都應該兼顧文化的特殊屬性和傳播的基本規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應該更多地通過文化貿易方式「走出去」。利用市場化方式運作,更能夠充分結合國際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紮根當地文化市場,在獲取出口收益的同時,實現傳播文化、輸出價值觀、提升國家影響力的目標。

過去,我們擅長通過非市場機制把中華文化「送出去」;今後,我們要更多地採用市場化機制,通過對外文化貿易的方式把中華文化「賣出去」。

構建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內容。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很多途徑,從實際效果上說,社會組織與市場方式相結合應該是最佳選擇。鑑於此,這就需要我們在「走出去」的同時,提高中華文化「賣出去」的能力,逐步構建起「以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以版權輸出為核心,以人才為支撐」的對外文化貿易格局。

第一

秉持「內容為王」,樹立精品意識

創造具有中國符號特色的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生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且被國際市場認可的文化精品。同時,結合時尚流行文化元素,創造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文化產品,讓文化獲得創新性發展。

一方面,能夠「賣出去」的文化產品一定是對受眾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同時,能「賣出去」的文化產品一定是符合所在地民眾需求的文化產品。比如,中國首部長篇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產品,堪稱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原創動畫品牌之一。2007年問世以來,獲得新媒體點擊數突破20億次,其動畫產品更被翻譯成7種語言版本進行海外銷售,發行至美國、加拿大等37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亞洲電視節3D 最佳推薦影片獎(2012)、法國坎城電視節亞洲展映會最佳作品(2011)、美國AUTODESK最佳作品(2010)等獎項。

另一方面,正因為「賣出去」是市場化行為,高標準、高要求,以「賣出去」為目標,反過來也會促進我們對文化產品的打磨,發掘和強化自身的「吸引力」,在全球文化市場的格局內找到自身產品的「定位」。而且,「賣文化」是可持續的文化交流。

第二

發揮好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

從國外文化傳播經驗看,文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靠市場的力量實現的,而且主要是通過市場主體實現的,如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士尼、好萊塢、百老匯等大型企業集團和企業集群。我們國內的文化企業正在逐步成為參與主體,如北京四達時代公司將國產影視劇譯製成英語、法語、斯瓦希裡語、豪薩語等語種在非洲播放,《咱們結婚吧》《媳婦的美好時代》等電視劇受到非洲觀眾的普遍好評,實現了國產影視作品從「走出去」向「走進去」的轉變。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國際文化貿易的本質是版權貿易。版權交易渠道不暢、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我國文化企業「走出去」的關鍵問題。

一方面,有版權輸出渠道和能力的企業手中沒有版權,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去採購版權;

另一方面,不少擁有優質內容的企業自身沒有版權輸出渠道,但是,為了維持版權價格,寧願作品閒置也不願意降價。這就出現了政府千方百計促進文化走出去,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卻眼睜睜看著大量版權資源白白浪費閒置。

當然,從政府主導型的文化「送出去」到企業主導型的文化「賣出去」轉型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但是,要真正促進文化國際傳播,推動文化產品賣出去,就要打破版權瓶頸,創新版權授權機制,降低版權交易成本。

第三

創新政府文化傳播的管理方式

政府部門要轉變思路,進一步創新管理模式、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拓寬貿易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國文化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對外文化傳播類企業,最關注的不是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支持,而是希望政府能夠加強版權公共服務,解決企業遇到的「買劇難、買劇貴」問題。因此,搭建版權輸出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對外輸出作品版權資源庫」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資源庫」中的作品版權來源主要有三種:

一是政府投入項目產生的版權。如圖書、影視、動漫、音樂等作品,應當約定,作品發表以後,境外版權由政府享有。

二是著作權人自願捐贈或託管的版權。著作權人認為自己的作品適合境外推廣傳播,可申請將自己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納入「對外輸出作品版權資源庫」。

三是通過專項扶持資金收儲的版權。文化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優秀作品會審,通過專項扶持資金購買相關作品的境外版權,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助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播中國故事」的版權輸出項目,更是要予以支持。

第四

構建文化國際傳播智力資源供給機制

「人」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與源泉。我們要在組織管理、資金扶持、生產經營等方面加強機制建設,通過制定獎勵機制和措施、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政策,為在文化領域發展的各類外向型研究人才提供保障。

我國文化要走出去、文化產品「賣出去」,需要懂跨國經營管理和國際市場營銷、擅長涉外項目策劃與文化經紀及資本運作的經營管理人才;需要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擅長媒介市場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外向型經營人才;需要具有開拓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管理跨國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的經營管理人才。這就需要我們構建一個文化國際傳播智力資源的供給機制或平臺。

總體看,中華文化「走出去」有很多途徑。從文化傳播效果上說,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與市場方式相結合應該是最佳選擇,把中華文化「賣出去」,就是要把文化產品「賣出去」。這種方式,符合國際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出規則,也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尊嚴。

·END·

文章來源:中經文化產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盈象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盈象集團)註冊資本3.5億元,2017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旗下擁有規劃設計、項目施工、智慧城市建設、產業投資、融資租賃、旅行社、新能源、VR與人工智慧研究、智慧旅遊研究等專業子公司和研究機構,其中規劃設計公司具有國家甲級規劃資質。

盈象集團以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通過規劃加投資、規劃加施工、規劃加運營、規劃加科技的業務模式,構建由規劃設計、智慧城市、項目施工、項目運營、生態環境修復、健康養生、產業投資、新能源、旅行社九大事業板塊組成的獨立運營又相互支撐的業務體系,打造以文化旅遊全產業鏈為戰略導向的企業集團,通過拓寬融資渠道、抓好項目質量、擴大產業規劃、強化媒體宣傳、滿足業主需求、創新合作模式、整合特色旅遊資源,打造智能化、高質量、體驗型、舒適快樂的智慧旅遊平臺,依託平臺打造系統化、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全價值鏈旅遊生態圈,並最終形成文化旅遊+金融資本的產業發展模式,為業主單位提供超值的服務。

相關焦點

  • 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知集團南非建書局
    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知集團南非建書局 2015-07-19 02:57: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深觀察: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
    原標題: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深觀察)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電影、電視劇、圖書出版物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產品。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在古代,中國是法制文明大國,中華法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熟,對周邊諸國法典的誕生發揮了重要參考借鑑作用。
  • 八單位獲「2018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優秀項目稱號
    會上同時表彰了「2018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優秀項目單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鐵路文工團、中國歌劇舞劇院、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演藝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以及北京舞蹈學院獲此殊榮。楊壯表示,2019華人春晚緊扣「同圓共享中國夢」為主題,圍繞「年味」「僑味」「中國味」進行內容設計,在創新、創意上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家國情懷、社會正能量和新時代精神。  楊壯指出,2019 華人春晚採用融媒體的傳播技術,立足全媒體資源,推進多平臺協作和資源融合,打造全覆蓋的宣傳矩陣,真正實現了華人春晚多樣態、多終端、立體式、全覆蓋的傳播,推動華人春晚在海外傳播力和影響力。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走出四合院,走入天地間,我們必然會面臨風雨,但也必然會擁抱更廣闊的天空。在四合院,有聖賢思想的引領,有偉大時代的陽光雨露,我們沒有理由不成功。時至今日,這份幸運不僅僅是個人的幸運,更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幸運。
  • ...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讓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宋旦漢字藝術美國巡展,讓美國人讀懂中華文化
    自發自費走出去推廣中華文化 土生土長的長沙人宋旦 一年之後,在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委宣傳部、哈工大校友會的支持下,宋旦再一次自發自費「走出去」,舉辦「宋旦漢字藝術海外百城展·2016美國巡展」。
  • 今晚《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解讀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大國崛起幾乎都伴隨著自身文化影響力的崛起,世界文化中心也往往隨著國家的崛起而不斷轉移。如今,隨著中國的全方位崛起,中國文化的海內外傳播也將會成為一個蔚為壯觀的事業。這些年,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商品、遊客、投資和公司等都在證明著這一點。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美國Discovery教育落戶深圳,中國一帶一路文化駛入全球高速公路
    深圳2017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文化教育產業迎來資本化熱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文化走出去並如何可持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優質資本共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文化與軟實力戰略實現,共同推動「中國夢」的偉大復興。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這糧食主要是精神食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經為基礎、以聖經為內核的天道文化。 (二)結合中國古籍及聖經發現,中國古籍乃是由魂至身,稍為優秀者由魂至靈。 而聖經乃強調由靈至魂至身,由靈到魂,由空到無,由內而外。心中有主如主,而像主一般服務蒼生,拯救黎民百姓。
  • 苟仲文:全面推動「三大球」發展,打造能徵善戰國家隊
    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全面推動「三大球」振興發展,大力發展冰雪運動,提升競技體育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著眼新時代新階段新要求,堅持和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加強國家隊作風建設,打造能徵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探索中國特色「三大球」發展路徑,持之以恆提升「三大球」發展水平,持續推進冰雪運動發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 遊在洪澤 | 蔣壩鎮走出旅遊發展富民新路徑
    遊在洪澤 | 蔣壩鎮走出旅遊發展富民新路徑 2020-07-27 2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五年我國文化發展成就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文化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7年,實體書店零售額達344.2億元,同比增長2.33%,走出負增長態勢,一大批特色書店、主題書店、共享書店相繼湧現。中國出版走出去步伐加快,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觸摸中華文化脈搏。
  • 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作為鄉村社會內生治理的產物,鄉土文化依託於權威型的文化組織主體、農民的自發參與及公共性的社會支持系統,在當下遭遇了權威衰退、參與退出及支持弱化等困境。鄉村文化外部和內部的雙重邏輯皆根植於現代治理轉型過程之中。為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與鄉土文化的共生互融,應建構以鄉、村兩級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與鄉土文化耦合路徑,以「社區營造」、鄉村文化管理及鄉村治理轉型等多方面的協同來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2]據此,文化自信的具體內容清楚而確定,文化自信也有了清晰的歷史坐標,我們便可以循著歷史的坐標去找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標示出來。我們完全有理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堅持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 傳統文化走出去 美國人讀懂<孫子兵法>了嗎
    我不是研究軍事的,也不是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但是對中華文化的經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和長時間的學習,也略略有些心得和體會。因為現在研究孫子兵法非常熱門,國內熱,國外也熱,美國更熱,所以就以《孫子兵法》為例來談談對於經典的解讀方法和體會,以期拋磚引玉。  《孫子兵法》是一部什麼書?是一部兵書。有什麼作用?指導戰爭。誰讀懂了孫子兵法?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