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觀察: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深觀察)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電影、電視劇、圖書出版物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產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日漸浮出水面——如何進一步提升文化產品的翻譯水平,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文化「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關係到文化產品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被接受和受歡迎的程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而提高文化產品的翻譯水平,也是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華獅電影公司總裁蔣燕鳴說。華獅電影公司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中國電影海外同步發行業務的公司。自2011年公司成立以來,蔣燕鳴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影片譯製工作對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北美地區上映並產生票房收入的近200部華語影片中,票房最高的依然是2000年上映的《臥虎藏龍》,該片也是北美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在北美上映的中國影片票房最好成績不到50萬美元,絕大部分只有幾十萬甚至幾萬美元。中國電影要更好地打開海外市場,必須提高譯製水平,這不僅要完成準確的字面翻譯,更要在翻譯的過程中,用海外觀眾喜愛和習慣的方式,讓他們走近和了解電影背後的中國文化。」蔣燕鳴說。

  什麼樣的翻譯才稱得上好的翻譯?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好的譯文一定要行文流暢、用字豐富、色彩變化。電影譯製工作者賈秀琰認為,對於電影翻譯來說,所謂行文流暢,就是翻譯後的電影對白讓觀眾覺得自然、流暢、生活化,避免出現讓人感到疏離的艱深用語;用字豐富,就是要用豐富的詞彙來表達一句話,以傳達出影片背後社會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簡單的對話中傳遞儘量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信息;色彩變化,就是人物的對白要根據角色有一定變化,恰當地處理好照字直譯與換詞巧譯的關係,儘量做到神形兼備。

  「在過去10年的翻譯工作中,我總結出一個規律,翻譯時首先要做到的是讓觀眾在對話中聽明白人物到底在談論什麼,這看起來容易,但一旦人物對話背後嵌入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或者較為複雜的邏輯和情境,就往往很難用簡單的話表達出人物本身表達的意思,從而給觀眾的理解帶來困難。」賈秀琰說,這也是當前中國文化產品在「中譯外」的過程中常常遭遇的困境。

  影評人周黎明認為,文化產品的翻譯還須重視對作品所反映時代特色的尊重和對創作者藝術個性的尊重。「舉例來說,我們翻譯一部反映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品,其中的語言一定具有那個時代的特色;反過來,當我們翻譯一部以清朝或唐朝為時代背景的作品時,人物語言也一定有清朝或唐朝的不同特色。」

  他還指出,每個創作者都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就華語電影導演而言,李安電影與馮小剛電影就風格迥異,翻譯工作如果把作品臺詞都譯得很平庸,就給藝術作品減了分,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譯心與譯技,對於譯製者來說缺一不可。團隊合作、藝術修養、真誠熱愛,是譯製者必備的三種品格。」賈秀琰說,「傅雷先生曾經要求譯者,拿到任何一個文本都要本著名著名譯的精神去做,對於今天的翻譯工作者來說,這種精品意識尤其珍貴。只有具備了精品意識,翻譯工作才能推動中華文化走得更遠,助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

相關焦點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在古代,中國是法制文明大國,中華法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熟,對周邊諸國法典的誕生發揮了重要參考借鑑作用。
  •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何新路徑?
    ▼▼近些年,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就顯著,還是「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那麼,今後我們要如何採用市場化機制,構建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而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又是其發展道路、治國理論、制度理念的基礎和源泉。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做翻譯就要「忠實於原文」,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對於翻譯的常識。
  • 東航雲南優秀乘務長李旖:堅持「精品意識」打造精品班組
    只有慮事精心,過程精細,才能誕生精品。」這是東航雲南公司乘務三分部班組長李旖所奉行的「精品意識」,即: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無論在航班生產還是班組管理中,李旖始終秉承著這樣的工作態度,帶領班組成員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班組。
  • 光影背後電影人|字幕翻譯張國輝:中國電影走出去,不能輸在字幕上
    原標題:光影背後的電影人|字幕翻譯張國輝:中國電影走出去,不能輸在字幕上迄今,他已翻譯完成了400多集電視劇、10多部電影的字幕。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走向國際電影節和海外市場,但字幕翻譯往往十分「粗暴」,翻譯人員整體專業水平也差強人意。張國輝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深耕,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搭建起中國電影進軍世界的橋梁。他說:「中國電影走出去,不能輸在字幕上。」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如今,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越來越受歡迎,已經被翻譯成20多個語種。在很多國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法國人經常會把莫言的作品跟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拉伯雷去相比,在法國人的眼裡,莫言善於講故事,他的故事具有歷史的維度、社會的廣度和文學的深度。
  • 科普求真:從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去解讀科學的真相
    | 王世保1、【對科學的認知需要從無意識崇拜轉向有意識反省掌握部分科學知識,只是掌握了科研者在實驗室裡針對某個認識對象建構出來部分的邏輯知識,主體是無意識的;而認識到科學是什麼,則是以科學整體為對象,深入把握其區別於其他學問的本質特徵,包括理論框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認識對象以及理論形態等諸要素,主體是有意識的。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推進「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急需用國際社會聽得懂、願意聽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外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傳播手段的重要性越發突顯。應該在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宏觀指導下,建立一個規範而又靈活的工作機制,組織遴選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特色強的示範基地,並著力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放多元的中外學術交流環境。
  • 普及國家版圖意識 傳播地圖文化—昆明首家地圖主題書店將於明年建成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趙曉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推進國家版圖意識教育,傳播地圖文化,自然資源部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以下簡稱「中圖集團」)與昆明新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知集團」)將在昆明聯合打造花千谷地圖主題書店,書店將於2021年上半年建成。
  • 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
    說「再次」,是因為前段時間還被翻譯家許淵衝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領略到中國詩詞通過另一種語言展現時的神與韻。翻譯家們的努力讓人看到,詩詞等門檻較高的中國文化,同樣能夠讓啟迪、感動和美,抵達國外讀者的心靈。  其實,中國詩詞在國外的接受度,可能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像。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發帖討論「你讀過最美的中國詩詞是什麼?」
  • 探遺址、觀動物、品文化 洛陽首批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出爐
    洛陽市首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設計大賽近日落幕,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出爐。  為進一步叫響「研學洛陽、讀懂中國」品牌,創建全國研學旅行示範城市,2020年11月,由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洛陽市教育局、洛陽市文物局共同主辦,洛陽市研學旅行發展聯盟承辦的洛陽市首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大賽拉開帷幕。
  • 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知集團南非建書局
    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知集團南非建書局 2015-07-19 02:57: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22年外交學院804翻譯考研真題和答案——才聰考研
    這些使得漢語中的句子比較容易辨識,容易分析,在翻譯時較容易轉變句子結構,使譯文符合英文的句子結構。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與詞、短語或篇章相比,句子是更為理想的翻譯單位。6. 在中國,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翻譯標準為_____的_____、_____、_____。
  • 走出去實現從量到質的跨越
    《甄嬛傳》在美國主流媒介平臺以付費的形式播出,是中國電視劇走出去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據《甄嬛傳》製片人曹平介紹:「這是一次中西方共同合作的成功嘗試。中美團隊深度合作,將優秀的中國文化產品展現在美國觀眾面前;另一方面,片方為了讓美國觀眾看懂中國故事,對劇本進行了相應的剪輯調整,電視劇在敘事方式上,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 沿用克蘇魯神話的世界觀,在《克蘇魯的呼喚》領略真相的沉重
    凡是依託於"克蘇魯"文化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以一種神秘且難以探索的超自然事件拉開帷幕,《克蘇魯的呼喚》以愛德華的視角為玩家很好地還原了原著小說的氛圍,詭異的場景設計為玩家帶來了沉浸感十足的恐怖體驗。憑藉著精良的製作,IGN為《克蘇魯的呼喚》打出了8.6分,無論是原著迷還是路人粉都能夠品嘗到強烈的"克蘇魯味"。
  • 中國標準說著雙語「走出去」
    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說,國家「十三五」規劃已明確要求在船舶行業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採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等方式推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這正是兩項國家標準中英文版本同步發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之所在: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裝備、中國技術和中國服務「走出去」。
  • 中譯外升溫不意外 急缺高端翻譯人才【2】
    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說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認為,「中譯外工作量超過外譯中,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自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和對外交流的資源和實力。其次,中國同世界的關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增加,引發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持鼓勵對外信息交流,大大增強了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意識和能力。
  • 西安翻譯學院科研再創佳績
    西安翻譯學院始終遵循「理順體制,營造氛圍,完善制度,加強服務,積極培育,落實考核,強化激勵,促上臺階」的科研工作思路,致力於創造和諧、共融、創新和幸福的西譯科研文化氛圍,把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思想化作創新驅動發展的自覺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顯著增強。
  • 「走出去」才能對話世界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陸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文學交流是有翻譯的障礙的,這與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有關,是客觀存在,跨過這道障礙交流才能更深入。」翻譯障礙一直是作家、編輯、翻譯家面臨的難題,圍繞這一主題,10月27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紙託邦」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十月版權交流計劃:發現世界文學同代人——由文化對話開啟當代文學翻譯出版」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