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艾米莉發布了最新照片——8年沒有癌症了。
8年前,這位身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小女孩在生命垂危之際接受了CAR-T免疫療法,她是全球第一個接受試驗性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兒童。治療後的檢查結果顯示,她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徹底消失了。
每一年,艾米莉都會告訴全世界:她好好的,沒有癌症。
今天徐徐就給大家講一講艾米莉的故事,一位不放棄生命,被免疫療法救活的小女孩。
艾米莉的故事
8歲的艾米莉懷特海德,家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菲利普斯堡,和所有同齡女孩一樣,艾米莉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但是這個活力十足的小女孩,2012年卻因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被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
艾米莉在經歷了16個月的化療之後,她的家人被告知,女孩體內的癌細胞死灰復燃了。
醫生告訴艾米莉的家人,他們已經用盡一切方法來救治艾米莉,但是現在已經束手無措了。
就在一家人彷徨無措的時刻,他們偶然得知,費城兒童醫院與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正在聯手針對血液腫瘤,進行一項全新的臨床試驗,儘管對試驗的結果無法預估,但是艾米麗的父母仍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女兒最後的生存機會。
負責這次試驗的朱爾博士的團隊通過對病人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T細胞擁有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的能力。
朱爾博士團隊將這種治療方式命名為「CAR-T免疫療法」,艾米莉成了有史以來第一位接受CAR-T免疫療法治療白血病的兒童。
2012年4月,經過改造的T細胞分三次注入艾米莉體內。
這些細胞都是由艾米莉自身細胞提取和培養的,在經歷了一次極其兇險的危機後,艾米莉體內的癌細胞終於得到了最有效的控制。
令人興奮的是,檢查結果顯示,她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徹底消失了。
因為艾米莉家人的不放棄以及醫學的發展,生命垂危的小女孩終於重新恢復活力,直至現在,艾米莉的體內依然沒有癌細胞。CAR-T療法拯救了這家人。
什麼是CAR-T免疫療法
從艾米莉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CAR-T免疫療法的強大。那什麼是CAR-T免疫療法呢?再說這個之前,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人體的免疫細胞T細胞。
人體擁有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存在於我們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是其中主要的監管者,T細胞具有強大的攻擊力,一旦識別出細胞中帶有的不良分子就會出動並捕殺問題細胞。
但是一些癌細胞卻掌握了一套逃離免疫系統監管的方式,躲過T細胞的追殺,從而傷害人體。
面對這種棘手的情況,科學家開始深入研究,對人體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T細胞擁有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即給體內已有的免疫細胞(T細胞)裝上CAR(嵌合抗原受體),讓CAR幫助T細胞找到並精準消滅體內的癌細胞。
這個CAR就像一個精準的GPS,幫助T細胞快速發現狡猾的癌細胞並進行捕殺。
CAR-T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臨床案例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經被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2013年science雜誌也將腫瘤免疫療法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1]。截至到目前,在clinicalTrails上全球範圍已經註冊了超過7000例關於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相關項目,在我國有519例。
2019年初,武漢科技大學的張同存教授與其團隊運用了CAR-T免疫療法,成功治療白血病女孩麥吉,女孩來武漢的複查結果也顯示:癌細胞繼續消失,體內CAR-T細胞持續存在。這則案例也是CAR-T免疫細胞治療白血病中成功的「中國案例」[2]。
2019年3月,身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貴州小夥張博,在貴醫附院也接受了CAR-T免疫療法的治療。據醫生介紹,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在隨後的動態觀察中,張博的癌細胞也顯示明顯降低,白血病症狀也有所緩解,所有指數都在趨向正常範圍[3]。
張博(左)和王季石教授
2019年6月,廣州日報報導了一位身患T細胞淋巴瘤患者在CAR-T免疫療法的治療下得到了康復,經過28天免疫治療後 ,王先生體內的腫瘤細胞「清零」。據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介紹,根據目前公開的文獻報導,國內外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因此這是全球第一例嵌合抗原受體免疫細胞成功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病例[4]。
治療前後效果對比
總結
艾米莉的故事激勵著無數科研工作者投身到CAR-T研究當中,CAR-T免疫療法也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作為普通的人類,其實除了依靠醫學的進步來幫助自身戰勝各種疾病以外,也要為未來做好準備,比如在健康的時候,把狀態良好的免疫細胞例如上文提到的T細胞存儲起來,為自己儲備一批最年輕、狀態最佳的免疫細胞軍團,需要的時候不僅可以幫助你抵抗衰老,更能在萬一之時助你抵禦疾病。
參考資料:
[1]王躍,王恆哲,毛開雲,範月蕾,江洪波.全球免疫細胞治療藥物開發現狀與趨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誌,2018,38(10):90-102.
[2]https://weibo.com/1911238787/HeuVrbaeg
[3]http://gz.sina.com.cn/news/sh/2019-03-26/detail-ihsxncvh5563754.shtml
[4]http://health.sznews.com/content/2019-06/20/content_22185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