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洞口
在洞壁建造小洞棲身的洞穴蜘蛛
身體透明的馬陸
正在求偶的洞穴鉤蝦
躲在陽光之外,洞穴一直保持著神秘感,其實,這個地下世界同樣精彩,生物們以不為我們所知的生存方式,在它們的世外桃源,演化出多樣而獨特的適應性特徵。
8月2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考察隊,進入了位於四川龍門山的一處深達數公裡的巨大未開發溶洞中,進行了洞穴生物科考。距離2014年6月的考察行動,已經時隔4年。此次考察,不僅拍攝到了國內罕見的洞穴鉤蝦求偶照片,大量洞穴生物也被鏡頭捕捉到。
這隻蜘蛛不結網
挖出「散兵坑」,「打埋伏」捕獵
在洞穴中世代穴居,這裡的蜘蛛也練就了一身本領,和它們在外界的同族相比,它們已經進入了「無線網絡」時代,「洞穴裡的蜘蛛沒有織網,捕殺昆蟲都更加直接。」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洞穴裡的蜘蛛在洞壁鬆軟的石灰質沉積物上挖出了一個個圓形的小洞,埋伏在裡面,伺機捕捉路過的馬陸等小生物。
洞壁上除了蜘蛛,還偶爾有一些蛾類活動,它們對光線毫無反應。趙力說,這些蛾類中,除了其他洞穴科考中經常被發現的尺蛾和夜蛾科種類外,此次考察還拍攝到洞穴中罕見的螟蛾科蛾類。「它們在生長出菌類的蝙蝠糞便附近活動,它們的幼蟲以菌類為食。」趙力推測說。
「睜眼瞎」的「拱背子」
洞越深色彩越淺觸角越長
在這次考察中,考察隊發現在該洞穴裡除了居住著數量龐大的馬鐵菊頭蝠等穴居蝙蝠外,無脊椎動物種類更是豐富。隊員們進入洞內數十米,就在洞穴四壁上見到三三兩兩的直翅目昆蟲,四川俗稱「拱背子」的斑灶馬在此活動。
這種洞穴斑灶馬看上去雖然和洞外物種差異不大,但是趙力發現它們並沒有視覺功能,對手電的照射毫無反應,與洞外只在夜晚活動,一見到光線就立即躲避的同類,習性完全不同。越往洞內深入,這些斑灶馬身體色彩也越淺,並且觸角逐漸變長。進入洞中兩三百米後,它們的顏色已經從洞口附近的深褐色變為淺棕色,觸角也從身體長度的6倍左右增加到近10倍。顯然,它們身體的結構為適應從弱光到完全黑暗的環境逐步發生了改變。
這隻馬陸像玻璃
初步判斷是全新物種
趙力說,在洞穴深處,一些與洞外迥異的全新物種出現了,在深入數百米後,考察隊在洞穴底部發現一種與洞外棕紅色或黑褐色同類完全不同的、透明的馬陸。「這是典型的洞穴生物,初步判斷是一種全新物種。」趙力介紹,這種馬陸身體無色透明,仿佛是玻璃製成的藝術品,只在身體中央還可以看見一條黑色的消化道。趙力推測說,因為洞穴內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生物的有機物來源只能靠地面流水攜帶的有機物進入洞中或來往於洞穴內外的蝙蝠拉出的糞便。至於它的身體沒有顏色的原因,是沒有光線刺激它產生色素細胞,因此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的色彩逐漸消失了。
兩隻小蝦「耍朋友」
拍到罕見洞穴鉤蝦求偶照
這次考察中最有價值的照片,莫過於拍攝到了洞穴鉤蝦求偶的場面。在此前發現洞穴鉤蝦的水窪裡,考察隊發現洞穴鉤蝦仍然生活在其中。而考察隊在觀察時意外發現幾對洞穴鉤蝦正在求偶——這種白色透明的小動物在狹小的水窪內快速無規則地側身橫向遊動,當雌雄相遇時,迅速「纏綿」到一起。
趙力介紹說,鉤蝦屬於端足目鉤蝦科,全世界都有分布,大多數種類海生,也有一些淡水種,和蝦蟹一樣是一類甲殼動物。它們原本生活在洞外,被水流帶入地下後無法離開,因此世世代代生活在了這個小水窪裡。在長期的進化中,和馬陸一樣失去了產生色素細胞的能力,變成了透明的物種。這種洞穴鉤蝦體長僅一釐米左右,與我們常見的蝦外形差異很大,沒有扇形的尾巴和長長的觸角,身體裡沒有色素,幾乎透明,甚至連眼睛也沒有,看起來宛如科幻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在顯微鏡下都找不到它們的眼睛,已經完全退化了」。
它們不像絕大多數水生動物那樣背向上遊動,大多數情況下是橫躺在洞穴水窪裡移動的。關於它們是如何在洞穴內求偶的,以前沒有相關報導。由於鉤蝦在水中快速遊動,這次拍攝到的照片還不太清晰,但仍然彌足珍貴。
■專家:
洞穴生態脆弱
不公布考察點具體位置
洞穴與世隔絕,洞穴深處與洞外、洞與洞之間的生物幾乎不可能聯繫,因此洞穴物種非常獨特。趙力說,世界上進行過生物科考的洞穴,幾乎平均一個洞就能發現一個新物種,「一山一種,一洞一種」平常不過。
成都地區地下洞穴系統中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在過去很少有人進行過研究,因此除了上次考察發現的鉤蝦與尺蛾種類外,這次新發現的透明馬陸等種類極有可能是全新的物種。考察隊已經對洞內發現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和水進行了採樣,準備進一步研究洞穴生物的生活。
趙力特別強調,洞穴生態系統是相對封閉的,其中的物種也很少,並且由於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它們大多生長緩慢,繁殖數量少,生態平衡十分脆弱,極小的外界幹擾,都會改變洞穴內穩定的環境,使長期適應洞穴環境的生物面臨滅頂之災。而一個洞穴內的生物往往是特有的,即只存在某一洞穴內,一旦滅絕,將無可替代。
趙力表示,不會公布考察點的具體位置,因為這個尚處於原始狀態的洞穴,一旦好奇的探險者大量進入觀光,可能這次發現的洞穴生物過幾年後就會完全滅絕。
趙力介紹說,洞穴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洞穴的印象往往是幽暗、潮溼、寂靜和神秘。洞穴科考,則是對一種完全黑暗的、未知的環境進行探索,這對於人類恐懼黑暗的天性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此次考察中,央視十套《地理中國》欄目組也全程拍攝了考察過程。據拍攝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過程將製作成紀錄片,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播出。而在此前,欄目組也多次前來成都進行拍攝,這裡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頻頻在科普欄目中「霸屏」。
成都商報記者宦小淮圖據華希昆蟲博物館
轉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