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一溶洞 發現神奇生物 推測為新物種

2021-01-08 百度新聞

溶洞洞口

在洞壁建造小洞棲身的洞穴蜘蛛

身體透明的馬陸

正在求偶的洞穴鉤蝦

躲在陽光之外,洞穴一直保持著神秘感,其實,這個地下世界同樣精彩,生物們以不為我們所知的生存方式,在它們的世外桃源,演化出多樣而獨特的適應性特徵。

8月2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考察隊,進入了位於四川龍門山的一處深達數公裡的巨大未開發溶洞中,進行了洞穴生物科考。距離2014年6月的考察行動,已經時隔4年。此次考察,不僅拍攝到了國內罕見的洞穴鉤蝦求偶照片,大量洞穴生物也被鏡頭捕捉到。

這隻蜘蛛不結網

挖出「散兵坑」,「打埋伏」捕獵

在洞穴中世代穴居,這裡的蜘蛛也練就了一身本領,和它們在外界的同族相比,它們已經進入了「無線網絡」時代,「洞穴裡的蜘蛛沒有織網,捕殺昆蟲都更加直接。」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洞穴裡的蜘蛛在洞壁鬆軟的石灰質沉積物上挖出了一個個圓形的小洞,埋伏在裡面,伺機捕捉路過的馬陸等小生物。

洞壁上除了蜘蛛,還偶爾有一些蛾類活動,它們對光線毫無反應。趙力說,這些蛾類中,除了其他洞穴科考中經常被發現的尺蛾和夜蛾科種類外,此次考察還拍攝到洞穴中罕見的螟蛾科蛾類。「它們在生長出菌類的蝙蝠糞便附近活動,它們的幼蟲以菌類為食。」趙力推測說。

「睜眼瞎」的「拱背子」

洞越深色彩越淺觸角越長

在這次考察中,考察隊發現在該洞穴裡除了居住著數量龐大的馬鐵菊頭蝠等穴居蝙蝠外,無脊椎動物種類更是豐富。隊員們進入洞內數十米,就在洞穴四壁上見到三三兩兩的直翅目昆蟲,四川俗稱「拱背子」的斑灶馬在此活動。

這種洞穴斑灶馬看上去雖然和洞外物種差異不大,但是趙力發現它們並沒有視覺功能,對手電的照射毫無反應,與洞外只在夜晚活動,一見到光線就立即躲避的同類,習性完全不同。越往洞內深入,這些斑灶馬身體色彩也越淺,並且觸角逐漸變長。進入洞中兩三百米後,它們的顏色已經從洞口附近的深褐色變為淺棕色,觸角也從身體長度的6倍左右增加到近10倍。顯然,它們身體的結構為適應從弱光到完全黑暗的環境逐步發生了改變。

這隻馬陸像玻璃

初步判斷是全新物種

趙力說,在洞穴深處,一些與洞外迥異的全新物種出現了,在深入數百米後,考察隊在洞穴底部發現一種與洞外棕紅色或黑褐色同類完全不同的、透明的馬陸。「這是典型的洞穴生物,初步判斷是一種全新物種。」趙力介紹,這種馬陸身體無色透明,仿佛是玻璃製成的藝術品,只在身體中央還可以看見一條黑色的消化道。趙力推測說,因為洞穴內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生物的有機物來源只能靠地面流水攜帶的有機物進入洞中或來往於洞穴內外的蝙蝠拉出的糞便。至於它的身體沒有顏色的原因,是沒有光線刺激它產生色素細胞,因此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的色彩逐漸消失了。

兩隻小蝦「耍朋友」

拍到罕見洞穴鉤蝦求偶照

這次考察中最有價值的照片,莫過於拍攝到了洞穴鉤蝦求偶的場面。在此前發現洞穴鉤蝦的水窪裡,考察隊發現洞穴鉤蝦仍然生活在其中。而考察隊在觀察時意外發現幾對洞穴鉤蝦正在求偶——這種白色透明的小動物在狹小的水窪內快速無規則地側身橫向遊動,當雌雄相遇時,迅速「纏綿」到一起。

趙力介紹說,鉤蝦屬於端足目鉤蝦科,全世界都有分布,大多數種類海生,也有一些淡水種,和蝦蟹一樣是一類甲殼動物。它們原本生活在洞外,被水流帶入地下後無法離開,因此世世代代生活在了這個小水窪裡。在長期的進化中,和馬陸一樣失去了產生色素細胞的能力,變成了透明的物種。這種洞穴鉤蝦體長僅一釐米左右,與我們常見的蝦外形差異很大,沒有扇形的尾巴和長長的觸角,身體裡沒有色素,幾乎透明,甚至連眼睛也沒有,看起來宛如科幻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在顯微鏡下都找不到它們的眼睛,已經完全退化了」。

它們不像絕大多數水生動物那樣背向上遊動,大多數情況下是橫躺在洞穴水窪裡移動的。關於它們是如何在洞穴內求偶的,以前沒有相關報導。由於鉤蝦在水中快速遊動,這次拍攝到的照片還不太清晰,但仍然彌足珍貴。

■專家:

洞穴生態脆弱

不公布考察點具體位置

洞穴與世隔絕,洞穴深處與洞外、洞與洞之間的生物幾乎不可能聯繫,因此洞穴物種非常獨特。趙力說,世界上進行過生物科考的洞穴,幾乎平均一個洞就能發現一個新物種,「一山一種,一洞一種」平常不過。

成都地區地下洞穴系統中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在過去很少有人進行過研究,因此除了上次考察發現的鉤蝦與尺蛾種類外,這次新發現的透明馬陸等種類極有可能是全新的物種。考察隊已經對洞內發現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和水進行了採樣,準備進一步研究洞穴生物的生活。

趙力特別強調,洞穴生態系統是相對封閉的,其中的物種也很少,並且由於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它們大多生長緩慢,繁殖數量少,生態平衡十分脆弱,極小的外界幹擾,都會改變洞穴內穩定的環境,使長期適應洞穴環境的生物面臨滅頂之災。而一個洞穴內的生物往往是特有的,即只存在某一洞穴內,一旦滅絕,將無可替代。

趙力表示,不會公布考察點的具體位置,因為這個尚處於原始狀態的洞穴,一旦好奇的探險者大量進入觀光,可能這次發現的洞穴生物過幾年後就會完全滅絕。

趙力介紹說,洞穴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洞穴的印象往往是幽暗、潮溼、寂靜和神秘。洞穴科考,則是對一種完全黑暗的、未知的環境進行探索,這對於人類恐懼黑暗的天性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此次考察中,央視十套《地理中國》欄目組也全程拍攝了考察過程。據拍攝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過程將製作成紀錄片,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播出。而在此前,欄目組也多次前來成都進行拍攝,這裡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頻頻在科普欄目中「霸屏」。

成都商報記者宦小淮圖據華希昆蟲博物館

轉自成都商報

相關焦點

  • 四川龍門山一溶洞發現神奇生物 推測為新物種
    &nbsp&nbsp&nbsp&nbsp8月2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考察隊,進入了位於四川龍門山的一處深達數公裡的巨大未開發溶洞中,進行了洞穴生物科考。距離2014年6月的考察行動,已經時隔4年。此次考察,不僅拍攝到了國內罕見的洞穴鉤蝦求偶照片,大量洞穴生物也被鏡頭捕捉到。
  • 龍門山一溶洞現神奇動物:不織網蜘蛛、透明馬陸……
    躲在陽光之下,洞穴一直保持著神秘感,其實,這個地下世界同樣精彩,未知的世界以不為我們所知的生存方式,在它們的世外桃源演化出多樣而獨特的適應性特徵。 8月2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考察隊進入了位於四川龍門山的一處深達數公裡的巨大未開發溶洞中,進行了洞穴生物科考。
  • 眉山洞穴發現細長馬陸,像極「地獄蜈蚣」,初判是新物種
    繼8月21日龍門山探訪洞穴後(新聞回顧>>龍門山一溶洞現神奇動物:不織網蜘蛛、透明馬陸……),10月10日,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再出發,去往眉山進行洞穴科考。 地下洞穴內,不時能碰見暗河、瀑布,7名探洞人員發現了一種馬陸,此前在洞外從來沒有見到過。
  •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容納千人(圖)
    溶洞中發現的9件石器經專家鑑定,被認為是未經打造的最原始的石器,年代應早於舊石器時代。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形地貌複雜,支嶺繁多,這裡還是流經三星堆遺址的鴨子河的源頭。  1個冰川時代就存在的溶洞、9組巖畫、9件未經打造的最原始的石器……這是日前在四川省彭州市發現的一處遠古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
  •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納千人(圖)
    新華網成都4月18日電 (記者 苑堅)1個冰川時代就存在的溶洞、9組巖畫、9件未經打造的最原始的石器……這是日前在四川省彭州市發現的一處遠古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  來自成都地質礦產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周自隆、原地質礦產部高級工程師呂正稱,他們長期在彭州市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進行地質調查,並在地質公園核心區發現了這處遠古人類生活的溶洞,除了較早發現的9件石器外,近日又發現了9組巖畫。  記者日前從成都驅車130公裡到達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又在一座座小山的密林中步行1個多小時,才到達了位於海拔約1500米的一座山頂的溶洞。
  • 奇妙之城:周深探秘溶洞,這神奇的地貌,讓人大開眼界
    奇妙之城:周深探秘溶洞,這神奇的地貌,讓人大開眼界跟隨著節目組的步伐,周深跟隨著探險隊員,進入了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在貴陽,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地形特徵,讓我們隨著周深的腳步,一起來探索這神奇的溶洞吧,一定會讓觀眾大開眼界的。
  • 四川廣元地陷區有地下溶洞 天坑為巖溶塌陷所致
    ,存在地下溶洞,巖溶頂板產生剪切破壞而導致地面塌陷。涉及受災農戶4戶14人,未造成人員傷亡,致使王加順等村民的6間舊房屋、5間圈舍沉陷,4間新住房嚴重受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0餘萬元。  災害發生後,朝天區國土資源部門迅速聯繫了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的專家趕赴現場,聘請了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4大隊進行實地調查。12月15日,專家組最終形成了《廣元市朝天區平溪村三組屋基壪地面塌陷應急調查報告》。
  • 重慶金佛山溶洞現大量「玻璃魚」 為瀕危物種紅點齒蟾
    重慶金佛山溶洞現大量「玻璃魚」 為瀕危物種紅點齒蟾  【解說】近日,在海拔1200米的世界自然遺產重慶金佛山一溶洞內,工作人員在實施旅遊開發時,發現了大量奇怪的動物。它只在黑暗的洞穴暗河內活動,胖乎乎的腦袋、長長的尾巴,形似蝌蚪,但通體卻是透明的,能清晰看到各種器官和白色的脊柱。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Scientists discover new species in Sichuan caves Scientists
  • 印度洋發現14條腿海洋生物,形似科幻生物已被確定為新物種
    印度洋發現14條腿海洋生物,形似科幻生物已被確定為新物種說起科幻電影裡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或者野獸,大多都是作家自己憑空想像的,但也有一部分的靈感來源於生活。近日新加坡科研人員於2018年在印度洋海底發現的一種長有14條腿的海洋生物被分類確認為新物種。
  • 組圖:葉門神奇小島 與大陸板塊已隔絕1800萬年
    由於其稀有生物品種多,因此被認為是「印度洋的加拉帕戈斯」。另一個加拉帕戈斯  1. 另一個加拉帕戈斯  坐落於葉門沿岸的印度洋內,索科特拉島擁有世界上最神奇和奇特的植物物種。在該島800多種植物物種中,有超過1/3的物種是其所特有的,在其他地方沒有分布。
  • 長樂會堂南路龍門山隧道有新進展!
    1 龍門山隧道 「5、4、3、2、1,起爆!」 10月16日上午9點42分,隨著福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一聲令下,施工人員摁下起爆器上的按鈕,地面一陣明顯的震感,沉悶的爆破聲划過天空,會堂南路—龍門山隧道進行了首次爆破。
  • 布甲溶洞 | 大美布甲,驚豔溶洞世界
    溶洞像是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它神秘、夢幻、亦或是壯美震撼,而溶洞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經過5億年的磨練,打造出了這魅力而又神奇的探險之地。 溶洞的地層屬於寒武紀石灰巖巖石(距今約5億年),布甲溶洞最大的特點是有著300多米長的連續發育石縵帶(在全國目前已發現的溶洞中極為少見)!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ORIGINAL ARTICLE期刊。
  • 華農發現新物種:雙河盲步甲
    新物種:發現「特化」後的「雙河盲步甲」亞洲第一長洞是什麼樣子的?中國目前已知最長的喀斯特洞穴——雙河洞,就在貴州遵義綏陽縣裡的一個叫「溫泉」的小鎮範圍內形成。由於水長年累月的衝刷,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洞穴大廳,有因碳酸鹽不斷溶解又沉澱析出而形成的鐘乳石。在這座神奇的洞穴中,也留下了華農師生的腳印。
  • 【神奇新疆】伊犁發現我國尚未記載植物新物種
    「種質庫」)了解到,採集人員在赴新疆開展種子採集時,發現新的植物,收集到數顆鑑定困難的種子,經最新確認,屬我國尚未記載的物種。▲十字花科天山糖芥據了解,經過形態解剖,查閱相關植物志及國內外相關標本及諮詢類群專家後,研究人員確認新發現的物種分別是紫草科土庫曼狼紫草、十字花科天山糖芥、菊科犁形棘頭花、茜草科盾苞茜和輪葉拉拉藤,其中盾苞茜屬和棘頭花屬為我國新記錄屬
  • 旅途中顛覆認知的見聞:溶洞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
    但是,我在觀賞溶洞時,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溶洞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溶洞的形成和藻類生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溶洞形成的「生物建造說」新理論。」還認為,鐘乳石、石筍內部還有像樹木年輪一樣的同心圓狀構造,這也可以理解為是藻類生物逐年生長、分泌、收集和黏接石灰質微顆粒的結果。
  • 生物谷盤點2010年公布的新發現物種
    這種恐龍新物種是朝鮮半島發現的第一種有角恐龍,其學名為「ceratopsian」。相關的詳細資料發表在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科學》雜誌上。科學家挖掘發現的恐龍骨骼樣本包括:脊骨、部分後腿骨和接近完整的尾骨。
  • 棲身神秘溶洞!四川首次記錄到「洞穴蟻甲」
    (鞘翅目,隱翅蟲科)》)一文在國際昆蟲學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是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第二作者是來自成都的何力。標本隨後被寄給上海師範大學從事蟻甲亞科分類研究的殷子為副教授。經鑑定,初步推測該蟻甲為鬼蟻甲屬(Batrisodes屬)的成員。不過遺憾的是,這次發現的蟻甲均為雌性,無法進行進一步的鑑定和描述。何力解釋,對於多數昆蟲而言,雄蟲及其生殖器的形態特徵,是鑑定及描述新種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