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零售行業的數據分析模型?

2021-01-17 數據分析不是個事兒

最近很多搞零售的朋友都向我抱怨,以前都說零售行業最賺錢,但現在卻感覺越來越難做,尤其是實體零售,倍受網際網路、微商、電商等線上零售業的衝擊,競爭環境也越來越殘酷,零售行業似乎根本看不到出路。

在我看來,零售行業的升級是一個商業與技術不斷激蕩交錯的過程,拿實體零售企業和網際網路零售企業來說,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擁有行業視角的廣度,而大數據技術公司手握單點技術的深度,兩種不同基因的交匯融合將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推力,雙方的邊界也將逐漸模糊。

簡單一句話,未來的實體零售與網際網路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甲乙方關係,它們還存在著更多的可能性。

零售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1、數據的統一性、完整性較差

零售行業一般不會擁有完整的數據整合系統,比如票務、餐飲、零售這些系統各自獨立,各個系統的數據沒有辦法打通,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數據價值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很難得到統一、完整、直觀,並能從各個業務主題與維度展現運營活動的管理數據。

同時,在企業經營管理、經營決策、戰略決策、風險管控上,經常出現信息數據依據不足、不準確,判斷困難的情況,如何有效進行數據整合以響應企業運行效率,也是零售行業數據決策的實際需求。

2、數據響應不及時

隨著零售業務系統的越來越多,收集的數據越來越細,使用系統的時間越來越長,數據量的增長越來越快,現有的系統已經無法對數據量較大的數據進行快速響應。

傳統的數據應用模式中,業務部門需要將數據需求提交給IT處理,但IT的人力不能保證對分析需求的及時響應,對一些報表的調整也十分困難。

3、缺少多維度的數據分析平臺

以顧客分析為例,零售主管不能掌握顧客消費軌跡,無法對顧客的消費進行引導經營。同時,也無法掌握顧客群體屬性,導致缺少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參考項。

服務業市場化充分,競爭壓力相對較大,顧客對服務質量的要求相對較高,缺少對會員的有效管理,無法掌握企業顧客群體屬性,企業難以走到消費者籤名,提供更出色的服務體驗。

零售行業需要一個完整的大數據應用架構

如圖所示,針對數據決策分析過程中的數據處理,整個零售行業大數據應用架構的建立需要經歷四個階段:源資料庫數據抽取、ods資料庫ETL轉換、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最終用戶界面。其中:

1、源資料庫

用戶需要採集的源頭資料庫或者數據倉庫,本系統源資料庫為crm系統和其他原有應用系統,以及一些可能的需要EXCLE導入的數據源。

2、ods資料庫(預處理資料庫)

用於存儲從源資料庫中獲取的數據,中間使用ETL工具進行數據抽取、轉換、清洗、裝載,數據進入預處理資料庫對數據進行清洗和架構,實現數據的可用性。

3、數據倉庫/Cube文件

對目標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多次整合加工,形成面向主題的、集成的、穩定的、不同時間的數據集合,改資料庫可根據業務情況,有選擇的轉義成可識別的欄位名稱,生成用戶前端用戶可直接拖拽使用的Cube文件數據。

4、前端頁面(最終用戶界面)

前端用戶根據業務包轉義名稱,直接拖拽數據進行統計得到dashboard進行分析結果的展示。

建立分析模型

搭建好應用框架之後,就要進行數據分析模型的建立,為此我嘗試用過很多數據分析工具,比如Tableau,但這些國外的廠商很難形成一套適用於國內企業的完整行業化解決方案,FineBI,如下圖所示。

我曾經做過很多零售行業的數據分析工作,通過不斷梳理零售業務,我找到了零售行業關注的重點,分別是商品、門店、庫存、活動、會員等五個,然後我建立了每一個場景的分析模型,下面我一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1、商品分析

商品分析應該是零售行業最最關注的點,無論是領導或是業務人員,都會面對以下問題:

到底哪些商品能夠獲得消費者青睞,一路飄紅?哪些商品應該淘汰?應該淘汰的商品銷售額佔比是多少?同一種商品的價格區間分布是怎樣的等等。

為此,我用FineBI整合了多個業務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數據加工、清洗後,進行下面三個分析,

ABC分析:根據商品對店面銷售的貢獻度及顧客對商品的本身的需求,按照70%,20%,10%將商品分為A,B,C分類,並進行分類數據分析,包括 SKU數量,銷售金額,庫存金額。商品價格帶分析:商品價格帶分析是零售商在做市場研究時經常使用的方法,通過分析同類商品不同價格帶的銷售額,銷量,掌握此類商品用戶的消費層次及數量,勾畫出超市對該商品的基本需求。從而超市採購再根據店面定位來選擇商品的採購層級及數量。品牌效益分析:通過對各品牌對應的銷售額,利潤,客單價,銷售成本率等指標的月度變化趨勢,進而評估該品牌的效益。第二步,確定了分析方法之後,梳理出這個場景下的業務模塊、業務指標和分析維度,通過FineBI建立起指標體系,商品分析的指標體系如下圖所示:

最後,通過FineBI的圖表來展示上面三個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2、門店分析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實體零售企業,實體門店仰賴營業額作為績效指標,但對於營業額不佳,卻難以有更進一層的數字觀察,例如:

各個門店中,銷售額最高的門店有哪些?分別具有哪些特徵?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利潤比例相差多少?門店的整體銷售額隨時間呈怎樣的變化趨勢?每周的哪幾天銷售情況較差,是否應該推出活動提升銷售情況?在每年的營銷活動中,哪幾次的營銷效果最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首先要進行門店的銷售分析、利潤分析等,掌握門店的營銷情況。其中我驚喜地發現FineBI不僅有著十分豐富的前端圖表,而且還可以支持組件間聯動、下鑽等功能,這一點對於探索銷售額、利潤率是十分重要的。

然後,我通過設置警戒線進行每月關鍵指標走勢的監控,以便及時發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

最後,針對關鍵指標排序,結合前面的分析組件,探索每個營銷關鍵節點,各門店的營銷表現如何,利潤佔比等等。

同樣的,我仍然需要建立門店分析的指標體系,如下:

最終的展示結果如下:

3、庫存分析

我們經常聽很多管理人員抱怨庫存太多,其實高庫存大多時候是企業「自找」的。高庫存其實是「衝動的懲罰」。店鋪裡明明只有月銷售80萬的能力,採購經理非要訂120萬的貨進來,肯定會造成公司營運能力的下降,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對零售行業來說,庫存分析無外乎兩個方面,是否會缺貨?是否會庫存過大,佔用資金?在以往,由於數據化管理的缺失,往往會造成以下問題:

哪些商品的庫存最多,庫存積壓的原因是什麼?產品問題、預測不準還是銷售問題?商品的周轉周期分別是多長?周轉周期長的商品,如何採取手段縮短周期,提高資金流動性?

為此,我利用FineBI的前端OLAP多維分析功能,從庫存量、庫齡、庫存金額、商品數量等多個角度對庫存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將分析得到的結論與商品分析、門店分析等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得出改進結論。

接著進行庫存分析的指標體系建立,如下所示:

最終的展示結果如下:

4、會員分析

對於零售行業來說,有效的客戶細分是深度分析客戶需求、應對客戶需求變化的重要手段。通過合理、系統的客戶分析,企業可以知道不同的客戶有著什麼樣的需求,分析客戶消費特徵與商務效益的關係,使運營策略得到最優的規劃;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發現潛在客戶,從而進一步擴大商業規模,使企業得到快速的發展。

而在以往,沒有數據的支撐,想要了解以下問題往往是比較困難的:

消費者(會員)的特徵分布是怎樣的?不同特徵的會員又有著怎樣的消費偏好?怎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的提出營銷手段?消費者(會員)的行為又是怎樣的?喜歡在哪些時間消費?在不同的時間喜歡購買的品牌又是否一樣?

為此,我首要要使用FineBI強大的多源數據整合功能,將crm、erp等系統的數據打通,建立完善的用戶畫像與用戶分類,然後針對不同類型的不同用戶,結合過去歷史數據形成的消費特徵,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的營銷動作。

接著進行會員分析的指標體系建立,如下所示:

最終的展示結果如下:

5、活動分析

優質的、有價值的活動運營方案能夠嚴格的落地執行並且助力業績提高,活動中實時數據監控及有效數據反饋可以對活動計劃執行和快速解決其中問題提供重要保障。當業務人員辛辛苦苦策劃舉辦了一場促銷活動,活動的效果如何追蹤,又該如何改進呢?

在過去,活動的效果只能通過銷售額等基礎指標進行判斷,無法通過更加精細化的指標進行分析,也無法解決以下問題:

活動效果究竟好不好,活動的轉化率為多少?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多大?活動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影響是否一樣?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分別偏好哪種活動?哪些區域、門店的效果較好,又有哪些較差?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改進?

為此,我利用FineBI的直連數據模式,在活動中進行實時的活動數據監控,時刻發現並調整活動策略,以便最大化活動效果;在活動結束後,還要進行活動效果、轉化率的統計,利用OLAP多維分析與鑽取聯動等功能,總結活動在不同維度下的效果。

接著進行會員分析的指標體系建立,如下所示:

最終的展示結果如下:

相關焦點

  • 傳統行業如何建立數據倉庫?
    建立數據倉庫是一個解決企業數據問題應用的過程,是企業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發展數據化管理的重要基礎。數倉的知識市面上的書籍和文章不少,但是實際實施依據行業不同,企業核心訴求不同,從技術到方法論各有不同。
  • 數據分析方法:RFM模型
    編輯導語:RFM是很傳統的數據分析模型,幾乎所有文章都會提到它,然而市面上流傳的各種亂用、錯用也非常多;本文作者對RMF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上一篇講了【用戶畫像高大上,但90%的人都做失敗了】以後,很多同學表示想看RFM,今天它來了。
  • 數據武裝大腦 制勝消費零售閃電戰
    因此,如何面對超速的變革、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賦能,如何利用消費者行為促進零售行業發展都成為零售科技行業的重要命題。逸仙電商在招股書中披露:利用DTC 模型,可以實時訪問大量有關客戶行為、偏好和反饋的數據。這些數據有助於我們的業務決策,並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第二,需要打造適合的數據分析和應用系統,數據驅動的理念需要合適的工具實現。
  • 數據武裝大腦,制勝消費零售閃電戰
    因此,如何面對超速的變革、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賦能,如何利用消費者行為促進零售行業發展都成為零售科技行業的重要命題。 而使DTC模式正常運行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需要建立與消費者連接的數字戰略,這要求品牌商需要從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上就形成較強的「數據驅動」體系。 逸仙電商在招股書中披露:「利用DTC 模型,可以實時訪問大量有關客戶行為、偏好和反饋的數據。
  • AI如何加速數據智能與零售行業深入融合研究【白皮書】
    《AI如何加速數據智能與零售行業深入融合研究白皮書》是玄訊快消智研中心基於第一部《AI數據智能需求白皮書》的基礎上,在完成了對AI數據智能概念的提出背景誕生以及定義的詮釋,並且具體全面剖析了完AI數據智能在快消零售行業的應用需求後,本次《AI如何加速數據智能與零售行業深入融合研究白皮書》即從AI數據智能已在快消零售落地的應用場景入手,結合最佳行業案例實踐,深入探討剖析了
  • 線上沙龍:大賣場等實體零售如何利用大數據
    聯商網消息:大數據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好的沒有幾家,特別是實體零售在運用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此,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邀請了部分資深業內人士,組織了一場線上沙龍,討論超市大賣場等實體零售到底如何利用大數據。
  • 旅遊業如何通過分析模型把握消費者購買動機?
    然而近年來,旅遊企業在利用客戶關係管理數據方面漸漸落後於零售企業,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過時的分析模型。美國諮詢機構Booz Allen Hamilton的交通及酒店業務首席科學家Alex Cosmas表達了上述觀點。Booz Allen Hamilton完成了兩個案例研究,以分析旅行者在數位化購物過程中的「細節」。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編輯導讀:歸因分析,究其本質是對不同渠道的投放進行評估,給出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業務模式的不同,所搭建的歸因模型也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情況來構建模型。本文作者依據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結合案例等分享了數據歸因模型搭建的關鍵步驟和思考,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要深度分析問題原因,不能只統計數字,流於表面!
  • 深耕零售行業,零號元素賦能智慧零售
    2016年12月,Amazon Go一炮打響了「無人零售」,隨後國內也掀起了無人零售的熱潮,京東、阿里巴巴等大企業相繼布局。據艾媒諮詢發布《2017年中國新零售行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為389.4億元。
  • 新零售行業集體陷入焦慮,超級物種如何破局?
    新零售行業分析師王利陽曾表示,超級物種、盒馬鮮生等新零售項目,當初都是相關方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捧」出來的明星項目,多少都有點網紅的體質。商業模型存瓶頸?有業內人士認為,超級物種的接連閉店可能與永輝內部的「兄弟鬩牆」有關。有媒體報導稱,去年6月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曾在股東交流大會上表示:「對於超級物種,我和CEO張軒寧有分歧。
  • 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方法
    圖6 競爭對手四度分析波特競爭力分析模型(Porter 5 Force Analysis)波特競爭力分析模型是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提出的,用於競爭戰略分析。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傳統零售業是一個需要高投入,投資周期長,要求規模化的行業,潛在競爭者直接進入的能力並不強。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目前傳統零售的最大替代者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的衝擊逐漸增強,所以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很大。當然替代的邊界在哪兒,目前沒有人知道。行業競爭力:零售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高線城市大都飽和,低線城市還有一些機會。
  • 如何創建用戶模型: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
    最近閒來想和大家討論討論關於創建用戶模型的事情。一、用戶模型的建立與問卷數據的採集Persona:(Persona是用戶模型的的簡稱)是虛構出的一個用戶用來代表一個用戶群。一個persona可以比任何一個真實的個體都更有代表性。首先,用戶模型是對用戶的一種劃分,是將一個類的概念轉化成為一個角色。
  • 如何用線性回歸模型做數據分析?
    編輯導語: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會用到數據分析的方法,線性回歸模型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它的十分重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如何用線性回歸模型做數據分析的方法,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都在說數位化,零售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究竟是什麼意思?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行業與技術的發展,近幾年的零售行業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程序、社交電商、新零售等等,各種全新的工具與概念不斷湧出,為零售業帶來一波又一波的變革和風口。伴隨這些風口,「數位化」逐漸成為零售行業的主基調。那麼零售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究竟是什麼意思?
  • 零售行業價值分析 看這篇就夠了
    原標題:零售行業價值分析,看這篇就夠了   第一章行業概況   零售行業是指提供零售服務的行業。
  • 2020愛分析·數據智能廠商全景報告-CSDN.NET
    廠商能力要求:用戶洞察環節,能夠建立建立客戶數據平臺(CDP),整合線上、線下自有用戶數據,統一標籤體系及用戶畫像,對用戶屬性進行拆解並建立模型,進行用戶精準定位,挖掘潛在用戶;用戶拉新方面,能夠對效果廣告的用戶轉化鏈路進行分析, 結合CDP、DMP中的用戶數據,策劃針對性廣告內容,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度;用戶轉化和運營環節,能夠基於數據分析為銷售決策提供參考
  • 數據分析必會的六大實用模型
    對於剛剛接觸數據分析的人來說,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和疑問:數據分析究竟難不難?難的話難在哪?為什麼有時候作分析不知道從何下手,只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其實就連我這種已經在數據分析行業浸淫十幾年的老油條,有時候做起分析來也會手忙腳亂,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抓住數據分析的本質,我們是為了用大量數據去分析、解釋和預測基於數據的事實,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做數據分析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描述事件分析?還是為了預測?又或者是做規範性分析?
  • 肱骨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學分析
    方法:選擇一位青年男性志願者,對其上肢自尺橈骨上端至肱骨頭進行連續斷層掃描,得到CT圖像,將CT數據導入MIMICS軟體中,通過圖像分割、三維重建和材料屬性賦值,構建正常肱骨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軟體進行力學分析,與文獻中肱骨的生物力學數據相比較,以此驗證模型的有效性。
  • 如何從航空業核心指標建立量化模型:一個重要的方法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以客座率、匯率、原油價格三大行業指標建立航空行業TTM增速預測模型。其中,客座率領先3個月,匯率(美元人民幣)領先6個月,原油價格(美國西德克薩斯中級輕質原油(WTI))領先6個月。對於缺失數據,我們用簡單的線性插值補全。用這三大指標的TTM環比增速做自變量,用航空業淨利潤(季度線性插值轉為月度)的TTM環比增速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
  • 什麼是數據分析的漏鬥模型?
    漏鬥模型,不僅僅是一個模型,更是一種可以普遍適用的方法論,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本文主要談談漏鬥模型的本質、漏鬥模型案例分析以及如何繪製漏鬥模型。漏鬥模型關於漏鬥模型,我認為本質是分解和量化。為什麼這麼說,這裡以營銷漏鬥模型舉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