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晶片簡史:這家荷蘭公司,扼住了全球半導體晶片的咽喉

2020-12-03 OFweek維科網

近日,晶片又一次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在5G已經逐步商用化、AI大量應用的今天,晶片對於一個科技企業來說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騰訊科技近日發起系列策劃,聚焦各個晶片大國的發展歷程。第三期:《歐洲晶片簡史:這家荷蘭公司,遏制住了全球半導體晶片的咽喉》;作者:蔣培宇。以下是正文內容:

一提起荷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巨大的風車,以及色彩華美的鬱金香。很少有人會留意到,在雨水充沛、人口不到30萬的荷蘭南部城市費爾德霍芬(Veldhoven),坐落著一家叫阿斯麥(ASML)的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製造商。

阿斯麥的地位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如果它停產,全球半導體晶片生產將會停擺。

阿斯麥的行業地位,還可以通過近期一則新聞略窺一斑。5月初,美國聖克拉拉市高等法院作出最終判決,阿斯麥起訴XTAL公司竊取商業機密勝訴,阿斯麥獲賠8.45億美元,並獲得XTAL的大部分專利和客戶。

這樁官司發生的背後,和阿斯麥的一位客戶想借XTAL打破阿斯麥的市場壟斷地位有關。

這方面,或許市場數據更有說服力。

2017年全球光刻機總出貨294臺,阿斯麥出貨198臺,佔據市場份額68%,在更高端的EUV(極紫外)光刻機方面,市場100%屬於阿斯麥。正因為如此,才有客戶擔心自己被阿斯麥卡脖子,於是絞盡腦汁培養阿斯麥的競爭對手XTAL。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阿斯麥剛成立時,可謂爹不疼娘不愛,靠著苦心鑽營出一套打法,最終從尼康等老牌光刻機大戶嘴裡搶到飯吃,從青銅走上王者之巔。

「出生於」尼康為王的時代

阿斯麥成立於1984年。

1984年正是尼康來回碾壓美國對手的時代:

在矽谷成立尼康精機,等於把戰鬥指揮部放到美國高科技行業的心臟;

PerkinElmer(鉑金埃爾默)受尼康衝擊,份額從超過30%跌到不足5%,今天它已經完全放棄半導體設備業務,專注於健康檢測設備;

GCA的大客戶IBM、AMD、TI和Intel等,排著隊跑到尼康那兒;

尼康和GCA各享30%的市場份額,這種一山二虎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尼康就獨自為王,佔領超過50%的份額,一直到阿斯麥崛起為止;

在大戶尼康肆意放飛自我的時候,阿斯麥出生了。

直到今天,半導體設備在尼康集團的收入中佔比仍達38.8%,是第二大支柱。圖片數據/尼康官網

早在幾年前,飛利浦實驗室研發出自動化步進式光刻機(Stepper)的原型,但對它的商業價值心裡直敲小鼓,找P&E、GCA、Cobilt、IBM這些半導體界的大佬談合作,沒人願意搭理。這時,荷蘭一家叫ASM International的小公司主動要求合作。飛利浦猶豫了一年,勉強同意成立股權對半的合資公司,這就是阿斯麥。

飛利浦之所以願意放低身價和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合作,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是飛利浦當時正和索尼主推更賺錢的CD,1984年CD的銷量達到1300萬張,是上一年的兩倍多,正漸漸散發出印鈔機的氣質,比小眾的光刻機更有投資價值;

另一方面,尼康在光刻機市場攻城掠地,老牌半導體設備廠商節節敗退,雪上加霜的是,飛利浦當時正打算開始大規模裁員,糟糕的經濟狀況和惡劣的光刻機市場環境,使它不敢大手筆押注光刻機,因此與ASM International合作,不過是想佔個坑觀望而已。

阿斯麥成立後,地位類似童養媳,飛利浦沒有撥付經費,甚至不提供辦公室,31個員工就在飛利浦大廈外的簡易木棚房辦公。多年以後,阿斯麥的CEO彼得.韋尼克(Peter Wennink)回憶公司初創時的境況,還忍不住說「窮困」。一句話:既沒錢,又受對手壓制。

阿斯麥剛成立時的辦公地是飛利浦大廈前的簡易木棚房,就是圖中緊挨垃圾桶的小房子。

在2000年之前的整個16年時間裡,光刻機市場差不多都是尼康的後花園,阿斯麥佔據的份額不超過10%。

直到一個叫林本堅的華人出現。

臺積電林本堅宣判「乾式」微影技術死刑

1959年,成立半年的仙童半導體公司赫爾尼發明了製造擴散型電晶體的「平面處理工藝」,使電晶體製造像印刷書籍一樣高效。這一工藝的流程之一,是把帶有電路圖的透光片正確投射到矽片上。「平面處理工藝」誕生之後成為集成電路的標準工藝,一直沿用至今,其最初採用的「乾式」(以空氣為介質)微影技術也沿用到上世紀90年代(鏡頭、光源等一直在改進),然後遇到瓶頸:始終無法將光刻光源的193nm波長縮短到157nm。

當時,為縮短光波長度,大量科學家和幾乎整個半導體業界都被卷進來,砸進數以十億計的美金,以及大量人力,提出了多種方案。

但這些方案,要麼需要增大投資成本,要麼太過超前,以當時的技術難以實現(比如極紫外(EUV)光刻,後文會講到)。

當大家排隊往157nm的「牆」上撞時,時任臺積電研發副總經理的林本堅來了個腦筋急轉彎:既然157nm難以突破,為什麼不退回到技術成熟的193nm,把透鏡和矽片之間的介質從空氣換成水,由於水的折射率大約為1.4,那麼波長可縮短為193/1.4=132nm,大大超過攻而不克的157nm。

這個方案被稱做「浸入式光刻技術」,優勢非常明顯:

由於是利用現有成熟技術改造,資金投入小,可以給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節省研發投入,並減小晶片製造商的導入成本;

如果把介質從水換成其它高折射率液體,波長還可以縮小到132nm以下,也就是說提高光刻機的解析度非常方便。

「浸入式光刻」方案並非林本堅靈光一現的產物,實際上早在1986年,他在IBM工作期間,就已經認定縮短波長的最佳方案是由乾式微影技術轉向浸潤式。但當時半導體界還沒在波長前撞牆,浸潤式技術方案沒有得到重視。

15年後,林本堅終於等來了機會。

「浸入式光刻」方案一出,基本上宣判了半導體界正在開發的各種「乾式」微影技術方案的死刑,意味著此前投入巨量的資金和人力幾乎打了水漂。這下大家不幹了,列出了一大堆反對理由,並有大公司高層捎話給臺積電共同運營長蔣尚義,希望他管管林本堅,「不要(出來)攪局」。

阿斯麥下注崛起

林本堅帶領團隊半年發表3篇論文,消除業界對「浸入式光刻」方案的技術疑慮,同時跑遍美國、德國、日本等國,說服大廠們採用「浸入式光刻」方案,基本都是被拒絕。畢竟之前的巨量投入打水漂,是個人想想都會心疼(尼康現在大概是後悔的)。

來到荷蘭阿斯麥時,林本堅終於聽到願意合作的聲音。

打動阿斯麥的,除了「浸入式光刻」方案的技術難點被林本堅證明可以攻克,還有它的市場前景。由於半導體晶片市場一直被摩爾定律的小鞭子驅趕著,而英特爾又是摩爾定律的堅定支持者,「浸入式光刻」方案既然可以輕鬆突破157nm的障礙,那麼產品生產出來,英特爾將會下單,加上臺積電,阿斯麥可以拿下兩家龍頭客戶。

半導體設備市場是個小眾市場,兩家龍頭企業點頭後,阿斯麥追上行業老大尼康的概率大大增加,權衡下來,此前對乾式微影技術的投入就顯得不那麼肉疼,阿斯麥於是決定下注投入「浸入式光刻」方案。

阿斯麥和臺積電一拍即合。2004年,雙方共同研發成功全球第一臺浸潤式微影機。當然,尼康也不是吃素的,宣布採用乾式微影技術的157nm產品和電子束投射(EPL)產品樣機研製成功。

但阿斯麥的產品相對於尼康的全新研發,屬於改進型成熟產品,半導體晶片廠應用成本低,而且縮短光波比尼康的效果還好(多縮短25nm)。結果,沒人願意買尼康的產品,尼康潰敗由此開始,市場份額被阿斯麥大口吃進。

5年後也就是2009年,阿斯麥已經佔據70%市場份額,尼康則從行業老大變成小弟。尼康的潰敗,還間接拉低了日本半導體晶片廠商的競爭力,它們基本上都採用尼康的光刻機。阿斯麥的崛起,則直接帶動臺積電上升,並達到今天的高度。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曹雪芹發現的這條豪門興衰規律,同樣適合高度耦合的半導體產業。

相關焦點

  • 一家中國公司製造了可以與三星競爭的存儲晶片。下一步是什麼?
    隨著工程師獲得特定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公司可以改進位造流程。市場分析師吳說,「主要障礙」是製造設備的採購。用於生產晶片的數十億美元的機器是由美國和歐洲的少數公司製造的,例如荷蘭ASML和American LAM Research。他們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生產,而且等待的時間很長,這就是為什麼在宣布產品與將產品推向市場之間通常會有數月的滯後時間的原因。
  • 登頂全球前十的國產晶片公司
    華大半導體:全球第十大MCU供應商、全球第五大安全晶片供應商 IC設計出身的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整合旗下集成電路企業而組建的集團公司。2014年成立至今,始終名列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前五名。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晶片巨無霸回歸!
    華為海思邁入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前105月6日,全球半導體市調機構IC Insights發布報告稱,一季度全球前十大半導體銷售榜單中,總部位於美國的有6家公司(英特爾、美光、博通、高通、德州儀器和英偉達),韓國有2家(三星和海力士),中國臺灣1家(臺積電),中國大陸1家(海思)。
  • 有它,就能控制全球「晶片」!
    然而,它卻控制了全球的「晶片」製造!資料參考:萌哈科技 滿天芯▼它就是總部設在荷蘭Veldhoven的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 (全稱: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
  • 「中國晶片之光」回A!全球排名第五,創始人是中國半導體之父
    2、中芯國際全球排名第五,2019年收入為31.16億美元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其主營業務為晶圓半導體代工製造。中芯國際總部位於上海,擁有全球化的製造和服務基地。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營銷辦事處、提供客戶服務,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 半導體迎新局面:中美「晶片之爭」攻守易位,美終會被擊敗
    對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很多國外媒體紛紛表態。他們認為美國雖然在短期內對中國半導體行業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最後美國必將會為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所買單,並且將會屈服於這個「狹隘商業利益」的現實之下。  我們國家的半導體市場的發展速度之快是全球公認的,因此美國政府擔心一旦我國半導體行業崛起並參與到全球更多項目合作的話,美國長期以來保持的「霸主」地位將會受到影響。
  • 半導體晶片為什麼重要 半導體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大陸還有一批晶片設計企業,晨星半導體、聯詠科技、瑞昱半導體等,都是臺灣老大哥的子公司,產品應用於電視、可攜式電子產品等領域,還挺滋潤。  在大陸的晶片設計公司,臺灣頂住了大半邊天!正是臺積電的出現,才把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了。2017年臺積電包下了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的56%,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晶圓代工廠又是臺灣老大哥的天下,除了臺積電這個巨無霸,臺灣還有聯華電子、力晶半導體等等,連美國韓國都得靠邊站。  大陸最大的代工廠是中芯國際,還有上海華力微電子也還不錯,但技術和規模都遠不及臺灣。
  • 中科院實現技術突破,2納米晶片迎來曙光
    近年來,我國中芯國際的勢頭一直很猛,但一直沒有在7納米晶片上取得好的成績。因為與中芯國際合作的公司是荷蘭的ASML光刻機公司,2018年底,一場大火讓ASML公司與中芯國際的合作進程緩慢了下來。令人慶幸的是,現在的各種跡象已經表明中芯國際已經開始了下一代半導體的研發了,而另外一個好消息是,中芯國際已經與華為公司談妥,將會取代臺灣臺積電公司成為華為的下一任晶片生產商。就華為公司而言,其旗下手機使用的麒麟990與810晶片採用的都是7納米級工藝製程,這意味著中芯國際已經完全有能力生產出7納米的晶片了。
  • 世界著名半導體晶片廠商排名及介紹
    Analog Device,營收額25.99億美元25. nVidia,營收額24.75億美元飛思卡爾介紹:飛思卡爾半導體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為汽車、消費、工業、網絡和無線市場設計並製造嵌入式半導體產品。這家私營企業總部位於德州奧斯汀,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機構。
  • 晶片短缺「卡住」全球多個行業 需求量猛增始料未及
    今日日本網站21日報導稱,根本的原因在於,亞洲相關企業對晶圓製造廠的投資不足,這意味著面對5G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汽車快於預期的需求增長,這些企業難以提高晶片產量。東亞晶圓供應吃緊韓國「全球財經」網站23日的報導稱,全球半導體不足並非突然出現的,此前受美國制裁的華為就曾大規模囤貨。
  • 中國晶片有救了?華裔科學家攜全球第三家高密度基因晶片公司回國
    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高密度基因晶片的生產和研發。目前全球僅3家公司具備這樣的能力,除了生捷科技,其餘兩家分別是大名鼎鼎的賽默飛和Illumina。「有幸參與一代晶片開發與產業化,生產線也是我們團隊配置的。」周巍表示。生捷的管理團隊卻都算得上是業內的「老江湖」,其主要成員大部分都來自昂飛晶片(2016年被賽默飛收購)。
  • 半導體晶片概念股大解析
    以移動智能終端晶片為例,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等開發的移動處理晶片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0%。與此同時,國產晶片領域全部採用安全可靠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4次位列全球超算500強首位,杭州中天微電子嵌入式CPU累計出貨量約6億顆。境內設計業規模從2014年的104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98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
  • 再見臺積電,三星代工IBM最尖端半導體晶片,性能上POWER9的3倍
    最新消息,韓國三星電子將代工生產美國IBM的最尖端半導體晶片,這一單臺積電沒拿到。 要知道,7nm可是臺積電最引以為傲的製程,當年憑藉7nm的崛起,在半導體代工領域,臺積電掌握全球市場份額半壁江山
  • 石墨烯半導體晶片。中國專家突破成功。彎道超車指日可待
    一個不爭的事實便是,中國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的核心科技太薄弱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華為在晶片代工領域始終被美國川普政府「卡脖子」!華為擁有全球頂尖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但是卻沒有能夠製造晶片的生產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無法生產出高端光刻機,而或許光刻機並非中國半導體晶片代工領域的唯一出路......
  • 國產晶片另闢蹊徑,碳基晶片一旦成功,有望繞開荷蘭光刻機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晶片製造是當前半導體領域,最明顯的一大短板,卡住了國產晶片的脖子。我國企業想要製造出5nm、3nm等高精度晶片,就不得不依賴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
  • 從存儲晶片、模擬晶片、功率半導體三大板塊速看慕展!|晶片|存儲...
    用於共享單車的SPI NOR和用於企業網關SPI NAND(電子發燒友拍攝)用於智能音箱的SPI NAND和用於路由器的SPI NOR(電子發燒友拍攝)東芯半導體是一家Fabless晶片企業,聚焦中小容量NAND、NOR內存晶片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是目前國內可以同時提供NAND/NOR/DRAM設計工藝和產品方案的本土存儲晶片研發設計公司。
  • 全球第一大晶片公司:力壓高通、三星、微軟,半年時間撈走2500億
    」,該排名包含了半導體設計、代工在內的全球頂尖的晶片企業。前十大晶片企業,總部位於美國的有6家上榜、韓國2家、中國大陸1家、中國臺灣1家。 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前十名的情況,排在第10名的海思(Hisilicon)進步尤為明顯,從去年的第16名上升到第10名,今年上半年營收達到52.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40億元人民幣。海思是全球領先的Fabless半導體與器件設計公司。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遭遇「斷供」危機!華為麒麟晶片將...
    總投資10億歐元 奧特斯重慶半導體項目計劃2022年投產總投資10億歐元的奧特斯重慶新工廠項目計劃於2022年投產,建成後將為全球市場提供高性能計算模組的高端半導體封裝載板。奧特斯全稱為奧地利科技與系統技術股份公司(AT&S),是歐洲以及全球領先的高端半導體封裝載板和高密度互連印刷電路板製造商。
  • 中國排名第一的晶片設備公司:老闆60歲回國,刻蝕機做到全球領先
    眾所周知,限制我國晶片產業發展的,並不是集成電路的設計,而是與晶片生產相關的半導體設備。在晶片設計方面,比如華為海思,基本上已經追上了全球領先的水平,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我國仍然依賴於進口,因此難以實現晶片的規模化生產。
  • 日本半導體60年興衰史!從王者跌落神壇,卻靠兩樣東西制霸全球
    要知道,昭和時代的1968年,日本曾立於世界半導體和存儲晶片的巔峰,甚至將美國踩在腳下,而踏入平成時代(1989-2019)的日本不僅失去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桂冠,亦從半導體神壇隕落。根據美國集成電路研究公司統計數據,從1990年到2007年,日本半導體佔全球市場份額從49%跌至7%,從鼎盛時期獨霸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中六個席位,到近兩年東芝半導體碩果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