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談到土壤生物,我們常常會提到「生物量「。生物量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土壤生物量能反映土壤的質量,一般來說,健康土壤含有微生物數量較多。而作為地龍機的主要受害者,蚯蚓在土壤總生物量的佔比高達60%。
蚯蚓承擔著分解者的角色,作為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能量流動中重要的一環,蚯蚓不僅能改變土壤結構,通氣性等性質催熟土壤,還能促進微生物和有機質的傳播與轉換。
除此之外,在近年的研究中,更有不少的實驗結果證明蚯蚓的糞便能顯著改善土壤的肥力,並且對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
而健康的土壤所擁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正依賴於以蚯蚓為主的土壤微生物旺盛的代謝活動。
無節制使用蚯蚓機對蚯蚓進行捕殺不僅會破壞這種自我調節與修復的能力,還將造成進一步的微生物數量的下降、種群的變化,並對當地土壤生態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除開蚯蚓以外,地龍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直流電場同樣也對其他土壤微生物有著致命的影響。使用地龍機捕捉蚯蚓不僅傷害維持土壤自我修復能力的土壤微生物,還將導致土壤重金屬富集,加劇鹽鹼化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的嚴重改變,更會減弱為剩餘數不多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和密度。
美國以犧牲土壤健康為基礎濫用化肥導致的生態災難全世界有目共睹,更何況我國耕地緊張的情況並不允許我們像國外某些國家那樣以破壞土地為基礎長時間大量使用化肥,也正因此,對有限土壤的精細化,可持續利用從來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以往,人們往往將土壤生態破壞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對糧食產出質量與產量這樣的「果」上,卻忽略像諸如電蚯蚓等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壤汙染,鹽鹼化所導致的土壤自我調節修復下降等「因」。
蚯蚓等土壤生物的生存狀況是土壤質量的指標,而以「現代農業導致的土壤條件不再適合蚯蚓在耕地土壤中生活「去論證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和農業無足輕重更是本末倒置,無稽之談。
正如採收養殖魚和野外電捕魚,蚯蚓工廠採收蚯蚓和利用電蚯蚓機在野外濫捕蚯蚓並不能相提並論。為了保證蚯蚓產出數量和品質的穩定並且降低成本,蚯蚓工廠在採收蚯蚓時往往會避開未成熟的幼蚓,而對養殖床內土壤的保養也是保證蚯蚓產量的技術要點之一。
因此工廠在採收蚯蚓時實際並不使用地龍儀採收蚯蚓,而是利用光碟機趕法,水取法,食物誘捕法等破壞性較小的方式完成對蚯蚓的採收。
相比於工廠,在野外濫捕蚯蚓的人顯然沒有如此多的後顧之憂,而地龍儀顯然不具備識別成體蚯蚓而放過幼體的功能,對蚯蚓和其他土壤微生物更是無差別打擊。
從今年起,長江流域長達十年的禁漁期已經拉開帷幕,正如在長江禁漁並不意味著對長江漁業的「一刀切」,出於維持生態環境穩態的目的而提倡對野外電捕蚯蚓的合理管理與蚯蚓養殖業以及以蚯蚓為工業原料的製藥與化妝品工業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禁止野外電蚯蚓「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蚯蚓產業,並對蚯蚓供需市場的秩序起到維護作用。
另一方面,以「主觀認為電蚯蚓不算過度「與農民需要以」電蚯蚓養家餬口「去論證「不讓野外電蚯蚓」矯枉過正是不合理的。的確,蚯蚓在人們的印象中尋常,不起眼,至今也沒被列入遲遲不更新的保護動物名錄中。《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而蚯蚓,土元等土壤生物的生存狀況是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
電捕蚯蚓來錢快,不像種莊稼那樣需要等待作物成熟再收穫,卻並不是份穩定的收入,更談不上以電蚯蚓為生。
比起養家餬口,電蚯蚓更有種「好處不拿白不拿」「別人都電我不電豈不吃虧?」的機會主義式瘋狂。
和部分人以為的「家附近找個不耕種的地隨意電電」不同,
為了找蚯蚓,電蚯蚓的人往往在一天之內能帶著地龍儀跑上幾十公裡去到不同村子裡找未被地龍儀器「開墾」過的土壤捉蚯蚓,在部分電蚯蚓成風的地區甚至也有人偷偷跑到別人的田裡去電蚯蚓。指出電蚯蚓的嚴重性,也並非只是
為「環境保護」,而是對自然生物資源的取用有道,有約束, 才能實現自然對我們人類的福祉的穩定,持續滿足,而在此過程中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對欲望表達的約束,正是我們人類文明脫穎而出,社會不斷邁進的基石。
評論 | 美旭(電捕蚯蚓事件調查員)
審核 | 綠茵
編 | 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