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旭評電捕蚯蚓:地龍儀對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均造成破壞

2020-12-05 澎湃新聞

美旭評電捕蚯蚓:地龍儀對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均造成破壞

2020-08-14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談到土壤生物,我們常常會提到「生物量「。生物量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土壤生物量能反映土壤的質量,一般來說,健康土壤含有微生物數量較多。而作為地龍機的主要受害者,蚯蚓在土壤總生物量的佔比高達60%。

蚯蚓承擔著分解者的角色,作為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能量流動中重要的一環,蚯蚓不僅能改變土壤結構,通氣性等性質催熟土壤,還能促進微生物和有機質的傳播與轉換。

除此之外,在近年的研究中,更有不少的實驗結果證明蚯蚓的糞便能顯著改善土壤的肥力,並且對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

而健康的土壤所擁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正依賴於以蚯蚓為主的土壤微生物旺盛的代謝活動。

無節制使用蚯蚓機對蚯蚓進行捕殺不僅會破壞這種自我調節與修復的能力,還將造成進一步的微生物數量的下降、種群的變化,並對當地土壤生態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除開蚯蚓以外,地龍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直流電場同樣也對其他土壤微生物有著致命的影響。

使用地龍機捕捉蚯蚓不僅傷害維持土壤自我修復能力的土壤微生物,還將導致土壤重金屬富集,加劇鹽鹼化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的嚴重改變,更會減弱為剩餘數不多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和密度。

美國以犧牲土壤健康為基礎濫用化肥導致的生態災難全世界有目共睹,更何況我國耕地緊張的情況並不允許我們像國外某些國家那樣以破壞土地為基礎長時間大量使用化肥,也正因此,對有限土壤的精細化,可持續利用從來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以往,人們往往將土壤生態破壞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對糧食產出質量與產量這樣的「果」上,卻忽略像諸如電蚯蚓等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壤汙染,鹽鹼化所導致的土壤自我調節修復下降等「因」。

蚯蚓等土壤生物的生存狀況是土壤質量的指標,而以「現代農業導致的土壤條件不再適合蚯蚓在耕地土壤中生活「去論證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和農業無足輕重更是本末倒置,無稽之談。

正如採收養殖魚和野外電捕魚,蚯蚓工廠採收蚯蚓和利用電蚯蚓機在野外濫捕蚯蚓並不能相提並論。

為了保證蚯蚓產出數量和品質的穩定並且降低成本,蚯蚓工廠在採收蚯蚓時往往會避開未成熟的幼蚓,而對養殖床內土壤的保養也是保證蚯蚓產量的技術要點之一。

因此工廠在採收蚯蚓時實際並不使用地龍儀採收蚯蚓,而是利用光碟機趕法,水取法,食物誘捕法等破壞性較小的方式完成對蚯蚓的採收。

相比於工廠,在野外濫捕蚯蚓的人顯然沒有如此多的後顧之憂,而地龍儀顯然不具備識別成體蚯蚓而放過幼體的功能,對蚯蚓和其他土壤微生物更是無差別打擊。

從今年起,長江流域長達十年的禁漁期已經拉開帷幕,正如在長江禁漁並不意味著對長江漁業的「一刀切」,出於維持生態環境穩態的目的而提倡對野外電捕蚯蚓的合理管理與蚯蚓養殖業以及以蚯蚓為工業原料的製藥與化妝品工業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禁止野外電蚯蚓「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蚯蚓產業,並對蚯蚓供需市場的秩序起到維護作用。

另一方面,以「主觀認為電蚯蚓不算過度「與農民需要以」電蚯蚓養家餬口「去論證「不讓野外電蚯蚓」矯枉過正是不合理的。

的確,蚯蚓在人們的印象中尋常,不起眼,至今也沒被列入遲遲不更新的保護動物名錄中。《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而蚯蚓,土元等土壤生物的生存狀況是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

電捕蚯蚓來錢快,不像種莊稼那樣需要等待作物成熟再收穫,卻並不是份穩定的收入,更談不上以電蚯蚓為生。

比起養家餬口,電蚯蚓更有種「好處不拿白不拿」「別人都電我不電豈不吃虧?」的機會主義式瘋狂。

和部分人以為的「家附近找個不耕種的地隨意電電」不同,

為了找蚯蚓,電蚯蚓的人往往在一天之內能帶著地龍儀跑上幾十公裡去到不同村子裡找未被地龍儀器「開墾」過的土壤捉蚯蚓,在部分電蚯蚓成風的地區甚至也有人偷偷跑到別人的田裡去電蚯蚓。

指出電蚯蚓的嚴重性,也並非只是

為「環境保護」,而是對自然生物資源的取用有道,有約束, 才能實現自然對我們人類的福祉的穩定,持續滿足,

而在此過程中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對欲望表達的約束,正是我們人類文明脫穎而出,社會不斷邁進的基石。

評論 | 美旭(電捕蚯蚓事件調查員)

審核 | 綠茵

編 | 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綠會電蚯蚓案將於11月24日開庭審理,歡迎關注
    違法銷售野生動物電子誘捕裝置,破壞土壤生態,雖不是珍稀瀕危保護動物,但是號稱「土壤衛士」的蚯蚓究竟生態價值幾何?這種不分老少的絕戶式電擊捕殺究竟應該承擔何種生態破壞責任?綠會法律部歡迎社會大眾、媒體關注此案。四川農村日報:使用電蚯蚓機,捕了蚯蚓傷了土壤!
  • 用「地龍儀」團滅蚯蚓的行為,該出手管管了
    近日,有人在佛山順德的河堤基圍用機器電蚯蚓。這種電蚯蚓的機器俗稱「地龍儀」,電商平臺有售,不少商家已賣出幾百上千臺了。據介紹,「地龍儀」能產生13000伏電壓,用「地龍儀」捕蚯蚓,八平米左右範圍內的蚯蚓幾乎「團滅」。一天兩個人操作,能有四五十斤的收穫。
  • 廣東電捕蚯蚓「地龍儀」市場調查 綠會志願者記錄
    地龍,即蚯蚓在中藥中的稱謂。地龍是重要的中藥材之一。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67種動物藥中就有地龍。中醫認為地龍入藥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而蚯蚓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也具有吸收重金屬、調節土壤酸鹼性、維持微生物平衡、淨化有機廢物等生態價值。
  • 土壤生態系統保護,需制止電捕蚯蚓
    土壤是健康糧食生產的基礎,也是老百姓豐衣足食的保障。然而如今土壤面臨的問題,不光是化學汙染、水土流失、荒漠化、鹽鹼化等問題,還包括一種長期不被重視的威脅——滅絕式的電捕蚯蚓,嚴重損害土壤生態系統健康。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電捕蚯蚓機」、「地龍儀」大行其道,網絡無數視頻教程教人們怎樣去電捕蚯蚓……殊不知,蚯蚓是土壤「生態系統工程師」,是維持土壤健康的衛士。而土壤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
  • 電擊捉蚯蚓,一年上萬噸?不容忽視: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編者按:海南蚯蚓俗稱「廣地龍」,30多年來,形成了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幾年來,更是形成了用藥水灌、用「地龍儀」插入土壤,大規模電捕蚯蚓。不光是海南,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這種濫捕蚯蚓的情況。近日「電商無野行動」小組志願者多次向售賣「電蚯蚓機」、「地龍儀」等滅絕式的獵捕器具的淘寶網等多個電商平臺反映、舉報,長期沒有得到電商的任何反饋。
  • 羨慕農村電蚯蚓是條生財之道?想要入行?看完再做決定
    顧名思義,它可不是像我們以往一樣用鋤頭挖了,它用的工具是一種帶電的器具,因為蚯蚓俗稱「地龍」,所以這個儀器又俗稱「地龍儀」。它由供電電箱和放電電針組成,使用方法是將電針插到土裡放電,刺激蚯蚓鑽出地面。蚯蚓自古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在我國儘管有一些人工蚯蚓養殖場,但量產有限,滿足不了藥廠的大量需求,這就是使得收購價格一再上升。在利益驅使之下,蚯蚓就面臨著被滅絕性捕殺的危機。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挖穴鬆土,可使土壤疏鬆;它還能分解有機物,為土壤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良好條件,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 現在有地方搞電蚯蚓潮,對土壤,生態有多大的影響
    說回這個「地龍儀」電蚯蚓,也是一樣的套路。這種地龍儀其實原理很簡單,一般以電壓脈衝輸出為主,多數以逆變器升壓然後對電容進行充電,電容蓄電後產生高電壓,瞬間放電,也有用震蕩和諧電路的,也是可以的,都是以電容蓄電後放出高壓的輸出模式。在潮溼土壤中電壓對蚯蚓的刺激表皮,壓制蚯蚓呼吸,迫使蚯蚓蠕動,從潮溼的土壤中而鑽出地面。
  • 回應「電商無野」和以信用機制推動電商環境友好等的提問,綠會國際...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提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一直在堅持不懈的推動,穿山甲的升級是遲早的事情。雖然姍姍來遲,在這個「穿山甲生死之年」的這一升級和改變,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鼓掌的進步。對方針對之前網絡了解到的「電商無野」的工作進行了一些提問,並就如何通過信用體系來建立「電商生物多樣性友好」的機制徵求看法。
  • 收購價200元一斤,電擊捕捉大行其道,蚯蚓一年消失近萬噸
    土壤中蚯蚓的活動可以促進土壤團百聚體的形成,保護土壤團聚體結構,使土壤具有較好的土壤的通氣透水性度。總之,如果土壤中沒有了蚯蚓後很多植物的生長將會受阻,保護蚯蚓勢在必行。30年前在海南蚯蚓就形成了捕捉—收購—晾曬—外運的完整的產業鏈,最近10多年來捕捉蚯蚓已經發展到了北方很多地區。2015年曾有專家警告海南過度捕捉蚯蚓已經對土壤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5年過去了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改觀,如今捕捉蚯蚓在全國盛行。鮮蚯蚓主要用來養殖黃鱔等魚類,蚯蚓幹可以磨成蚯蚓粉養魚,或者賣給中藥廠做中藥。
  • 村民電擊抓捕蚯蚓,非法加工廠一天收購數千斤,破壞生態場面血腥……
    蚯蚓,被我們俗稱「地龍」,也被自然專家譽為保護生態的地下工作者。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聽聞的是,抓幾條蚯蚓去釣魚。 但是近日,定安縣龍河鎮的居民跟我們反映,在當地鄉村,村民大量抓捕蚯蚓,送去加工廠,這對當地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 海南電捕蚯蚓之風再起 加工點兩天收1000斤(圖)
    9月16日,通過記者暗訪,一家蚯蚓加工點被相關部門叫停。  村民電捕蚯蚓之風再起  連日來,南國都市報連續接到文昌蓬萊鎮村民反映,該鎮濫殺蚯蚓之風再起。村民黃先生反映,連日來文昌出現陰雨天氣,村裡到處可見村民電擊蚯蚓,這種捕殺之風不禁,將會給農村土地帶來嚴重破壞。
  • 化肥減量和重建土壤生態系統 急需蚯蚓和蚯蚓糞回歸
    近年來多地有人用滅絕式的非法工具大規模捕捉蚯蚓,破壞了生態平衡,危害了環境公共利益。11月12日,《四川農村日報》針對「電商無野行動」志願者的舉報進行了報導。11月14日,《四川農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針對用電蚯蚓機滅絕式捕捉的現象。並介紹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提起電蚯蚓公益訴訟案。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油氣田開發過程中的油井洩漏、原油管線以及儲油罐洩漏、海洋溢油等造成石油類物質落於地面土壤之上,造成土壤汙染,特別是海洋溢油,對海岸線和海洋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關於洩漏石油毒性尤其是對土壤環境的汙染,一直是眾多研究團隊關注的焦點。
  • 有人電擊抓蚯蚓,一天捉幾十斤
    捕蚯蚓「神器」武漢晚報訊(記者陳奇雄)6月10日,武漢市民曾先生向本報反映,他從新洲區三店街路過時,看到有人在使用一種「電捕蚯蚓機」捕捉蚯蚓,「可將一定範圍內的蚯蚓一網打盡」。他覺得使用這種方法捕捉蚯蚓危害很大,「相關部門應出面制止」曾先生介紹,「電捕蚯蚓機」體積不大,有一紅一綠兩根電線從機子上伸出來,分別綁在兩根尖木棍上。一名男子把兩根尖木棍插進土壤中,按下機器上的電源開關後,強力電流就輸進了土壤中。藏在地下的蚯蚓受到電擊後,紛紛爬到地面上逃生……很短時間內,男子就抓了半塑料桶蚯蚓。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和生物圈
    >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溼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
  • 蚯蚓糞對土壤改良有著諸多的作用和好處
    在人類未來到地球之前,蚯蚓已耕耘了地球數億年。隨著人們對蚯蚓糞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蚯蚓糞不僅是蚯蚓的代謝廢棄物,其在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抑制植物病害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 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現已確定,土壤生物群群落由於直接的人類活動,如土壤封存、農業用地集約化以及引進非本地物種造成的生物入侵,已發生重大改變,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非生物條件改變也影響了土壤生物多樣性。然而,植物也常常以植物物種特有的方式塑造土壤生物多樣性[19],土壤生物之間的營養,競爭,促進和其他類型的相互作用整體上進一步影響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結構[20,21]。人為因素對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土壤生物群系對周圍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的緊密依賴性使其極易受到人為變化的影響[22,23]。
  • 蚯蚓在土壤裡到底有什麼用?改良土壤的「功臣!
    吃的是「垃圾」,排出的是「肥料」,沒事還給土壤「疏通脈絡」,被形象的譽為「生態系統工程師」。蚯蚓的小秘密蚯蚓結構圖來源:吳詩晗是個瞎子蚯蚓在地球生活了約6000多萬年了,由於長期在地下工作,已經失明很久了,主要依靠嗅覺和觸覺來感知。依賴環境蚯蚓是變溫動物,這意味著它對環境的依耐性更強。
  • 科學前沿:生物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其中,生物監測技術從生物學角度監測環境質量,利用生物的群落、種群、個體和組分對環境變化和環境汙染產生的反應[1]。生物監測技術涉及生態系統,生物的群落、種群、個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和生物分子。例如:水環境汙染中,當汙染物進入水環境後,對水環境中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通過生物監測技術,科學地分析、評價水資源,預測和治理水汙染。
  • 「電蚯蚓機」究竟有多「厲害」
    就我所知,很多人都曾經想過或實驗過把土壤局部導電後會對土壤中的生物造成何種影響,但能把這個念頭引入捕捉蚯蚓,付諸實施,並且找到能讓蚯蚓自己爬出土表的參數,不管怎麼說,也是不容易的。從各種來源看到的視頻或者數據,包括各電商平臺的消費者評價來看(很多評價都附帶了實際操作後的「成果」圖片),「電蚯蚓機」的效果顯然是非常好,否則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就「風靡全國」,甚至在百度有數十萬的搜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