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海冰大消融,兩個法國「沒」了…真兇找到!

2021-01-1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十點科學 ,作者段歲寒

十點科學

探討趣味科學問題,分享最新科學資訊。中國科協「中央廚房」原創內容品牌。

南極海冰自2015年之後開始出現歷史性消融。一項新研究找到真兇:一場風暴在冰上撕了個洞,啟動了海冰消融連鎖反應。

《非誠勿擾2》裡有個著名段子:在一次慈善競拍中,禮儀小姐稱,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冰川正在融化,一想到企鵝寶寶就要失去它們的家園,她的心都要碎了。孫紅雷飾演的富豪擲重金拿下了拍品,卻「很壞地」告訴她,北極一時半會兒融化不了,就是融化了企鵝寶寶也會沒事,因為它們住在南極。

雖然是個老梗,不過就在2015年之後,《非2》上映不到5年,南極冰迎來了歷史性大消融,短短兩年就失去了12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面積,相當於兩個法國。同樣令人意外的是,企鵝寶寶不僅沒事,還活得更加興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最近,兩項新研究分別揭示了原因。

文 | 段歲寒 茨城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29日,原標題為《南極海冰大消融,始於一個冰窟窿》,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南極冰蓋和海冰

如果問全球的冰都集中在哪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兩極。但南極、北極區別大了。很難想像,北極的總冰量只是南極一個零頭。據統計,南極洲冰蓋的冰量佔到全球總冰量的90%,另外9%在北極的格陵蘭島,餘下1%才是其他。

但是僅看結冰面積,南北極不可能相差這麼大。我們的直覺是對的。冰量差別主要來自冰的厚度。南極冰下有大面積大陸「打底」,周邊海冰依附於大陸向海洋延伸,冰蓋是大頭。而北極冰下方大多是凍結後的一片汪洋,海冰佔據了絕大面積。

冰蓋專指連續覆蓋了5萬公裡以上的陸地冰川(也稱「大陸冰川」),相比海冰,厚度要大好幾個數量級。

目前全球冰蓋僅分布在南極洲,以及北極的格陵蘭島上。前者冰面積約為後者8倍。南極冰蓋大約在500萬年前就發育到了如今的規模。它覆蓋在南極洲大陸上方,近似圓形,直徑接近5000公裡,面積達到1400萬平方公裡。沿著它的邊緣分布著陸緣冰,面積約150萬平方公裡。格陵蘭冰蓋則覆蓋在碟狀盆地上,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裡。

南極冰蓋示意圖:灰色代表陸地,上方即為冰蓋。紅色表示夏季海冰最小值,紅色+白色表示冬季海冰最大值(1981-2010平均)| 作者供圖

大部分南極冰蓋的厚度在2500米以上,最厚處達到4500米。格陵蘭冰蓋最厚處達3400米。這樣廣闊的面積,加上超級厚度,冰量是個天文數字。

而海冰直接在海上形成,厚度通常小於3米。因為海冰夏天消融,冬天擴張,面積不定,科學家們給出了一個平均值。據測算,北極海冰和南極海冰年均面積分別約為1000萬平方公裡和1200萬平方公裡。在各自的寒冷季節,北極海冰可以擴張到1600萬平方公裡,南極海冰則動輒超過20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以上中國陸地面積)。

由於海冰厚度較小,兩極海冰的冰量並未像面積那樣驚人。所有海冰加在一起,不過地球總含冰量的0.1%左右。冰蓋才是地球貯冰的絕對主力。

全球冰量構成圖。南極冰蓋是絕對主力。 | 編輯製圖

2

冰穴帶來南極海冰創紀錄消融

不論是海冰還是冰蓋,兩極的這些大冰塊總是牽動眾人神經,因為可能些微變化就會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對於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擔憂。不同於漂浮的海冰,融化後在水面下所佔體積幾乎相等、對海平面影響不大,冰蓋如果融化了,這些處於陸地上的冰凍水體就會流向海洋,使得其水量增加,水平面隨之上升。

有人做了一個計算,如果南極冰蓋徹底融化,地球海平面將上升60米,人類即面臨天劫一般的災難。但實際上,這有些多慮了。因為南極本身氣候寒冷,數千米的冰蓋高度和廣大的反射面積又加劇了熱量的流失,南極冰蓋本身受到地球變暖的影響其實尚小。

不過,它周圍的陸緣冰和海冰受到地球變暖趨勢的影響,則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最近幾十年,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北極海冰早就呈現逐年減少的傾向,而南極海冰則呈現強烈波動,甚至直到2015年之前,南極海冰面積都在逐步增長。

消融中的北極海冰。| NASA

但這一切在2015年發生了變化。2016年到2017年間,南極海冰面積經歷了歷史性的下跌,短短兩年間就損失了12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法國面積。這引起科學家們的高度緊張。難道全球變暖加速了?

直至最近,一項新研究終於揭開了謎底:從2015年9月開始,一次強烈風暴引發的冰穴,觸發了南極海冰的連鎖消融。

那是威德爾海海域的一次風暴,風暴帶來的溫暖氣流讓多處海冰發生裂縫、崩解和消融。隨後,在11月,南極的盛夏時節,那年的夏日格外熾烈,南極平均溫度比往年高出3度,一個不速之客悄然造訪:南極海冰的核心區域出現了一個冰穴。

冰穴是海冰中的無冰區域,之前40年中從未出現。失去了冰層的深色水面頓時暴露在外,像一隻「死亡之眼」一樣貪婪地吸收著陽光。這進一步加速了冰層的融解。從而又暴露了更大的水面。連環的相互加強作用,讓海冰消亡逐漸失控。

同年12月以及次年(2016年),同樣的事件又在其他區域連續上演。南極過去幾十年一直保持的海冰增長態勢被迅速打斷,並一去不復返。

南極海冰中出現的冰穴。 | NASA(2017年9月25日)

科學家們也由此勾勒出了極地海冰消融的潛在路線:暖風暴和炎熱天氣疊加,將有極大機率形成冰穴,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海冰連鎖性大消融。

3

企鵝在氣候變化中意外「得利」

像極地這樣簡單而缺乏容錯能力的氣候生態系統,面對變化自我調節能力往往非常弱。如果照目前態勢發展,南北極海冰都將十分危險,物種生存唯艱。

據一項最新研究預測,如此下去北極熊將可能無法藉助海冰漂浮和獲取食物,在80年內瀕危甚至滅絕。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並不是所有物種都那麼倒黴。就目前所知,企鵝竟然在這個過程中上位了。

極地生物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南極的阿德利企鵝種群數量和海冰面積成負相關關係:當海冰面積減少時,它們就將迎來繁殖良機,而擴大種群;當海冰面積增大,其繁殖和育雛行為則會受到打擊,導致種群數量減少。

這一奇怪現象,也被科學家借這次南極海冰消融之機破解。

原來,企鵝喜歡水而不喜歡海冰。因為,在繁殖季節,它們必須翻山越嶺,跨越茫茫海冰,才能到達可以潛水的未凍結海域尋找食物。而企鵝的體型擅長遊泳而不擅長行走,在海冰少的年份,這份辛苦將大大減少。

據統計,在海冰少的年份,企鵝每天平均可以少移動近5公裡,花在覓食上的時間比多冰年份最多可減少近8小時(2010-2017年數據)。

更少步行節約下來的體能,讓企鵝在海中狩獵範圍更寬廣,同類間的競爭壓力大為減少。並且,暴露的海面可以吸收更多陽光,讓浮遊生物數量增加,以之為食的魚和磷蝦蝦也增加了,企鵝的食物更充足。

種種因素都讓阿德利企鵝生活更滋潤了。不僅體重在少冰年份平均增加了5~17%,雛鳥的存活率和體重也大幅增長。

愛潛水的阿德利企鵝。| webshots.com

但是,這只是眾多不幸中的一個例外。南極企鵝無疑是全球變暖趨勢下的少數幸運兒。大部分極地生物,都將在全球變暖態勢下迎來噩夢。

雖然海冰融化一時間威脅不到我們人類的生存,但我們也不得不提前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放任自己翻弄其他物種命運的時候,是否確定自己能夠背負一切後果。

參考文獻:

[1] Recent Decrease of Summer SeaIce in the Weddell Sea, Antarctica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20GL087127

[2] Fasting season length setstemporal limits for global polar bear persist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818-9

[3] Foraging behavior links sea iceto breeding success in Antarctic penguins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6/eaba4828

[4] Understanding climate/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understanding-climate-antarctic-sea-ice-extent

[5] 北極・南極域の海氷

https://www.data.jma.go.jp/gmd/kaiyou/data/shindan/sougou/pdf_vol2/1_3_1_vol2.pdf

[6] Fasting season length setstemporal limits for global polar bear persist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818-9?mc_cid=f6db3902b4&mc_eid=db26089c2c

原標題:《南極海冰大消融,兩個法國「沒」了…真兇找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極海冰大消融,兩個法國「沒」了…真兇找到
    一項新研究找到真兇:一場風暴在冰上撕了個洞,啟動了海冰消融連鎖反應。孫紅雷飾演的富豪擲重金拿下了拍品,卻「很壞地」告訴她,北極一時半會兒融化不了,就是融化了企鵝寶寶也會沒事,因為它們住在南極。雖然是個老梗,不過就在2015年之後,《非2》上映不到5年,南極冰迎來了歷史性大消融,短短兩年就失去了12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面積,相當於兩個法國。
  • 南極海冰大消融,始於一個冰窟窿
    南極海冰自2015年之後開始出現歷史性消融。一項新研究找到真兇:一場風暴在冰上撕了個洞,啟動了海冰消融連鎖反應。孫紅雷飾演的富豪擲重金拿下了拍品,卻「很壞地」告訴她,北極一時半會兒融化不了,就是融化了企鵝寶寶也會沒事,因為它們住在南極。 雖然是個老梗,不過就在2015年之後,《非2》上映不到5年,南極冰迎來了歷史性大消融,短短兩年就失去了12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面積,相當於兩個法國。同樣令人意外的是,企鵝寶寶不僅沒事,還活得更加興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兩年融化了大約兩個法國面積的冰川,為什麼南極企鵝生活更滋潤了
    南極海冰自2015年之後開始出現歷史性消融。一項新研究找到真兇:一場風暴在冰上撕了個洞,啟動了海冰消融連鎖反應。孫紅雷飾演的富豪擲重金拿下了拍品,卻「很壞地」告訴她,北極一時半會兒融化不了,就是融化了企鵝寶寶也會沒事,因為它們住在南極。 雖然是個老梗,不過現在,就在2015年之後,《非2》上映不到5年,南極冰迎來了歷史性大消融,短短兩年就失去了12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面積,相當於兩個法國。同樣令人意外的是,企鵝寶寶不僅沒事,還活得更加興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圍困住中國「雪龍號」前行的腳步;而去年8月,一隻年滿16歲的北極熊因海冰驟減、覓食無處,餓死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極點地區,為何海冰會呈現出兩張風格迥異的面孔呢?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極地氣候研究,並多次踏足兩極冰地的資深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卞林根為讀者一一解開謎團。
  • 全球海冰日益減少:北極消融遠超南極增加
    平方公裡的速度減少,換句話說,每年減少的海冰面積比美國馬裡蘭州還大。不過,相比北極海冰的迅速減少,南極海冰的增加趨勢就不值一提了。這張圖片顯示的是衛星在2013年觀測到的南極海冰面積最大時的範圍。全球海冰通常在10月時面積達到最大,主要歸功於此時南極海冰達到面積最大值。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融化面積相當於4個法國,或將面臨消失困境
    說起旅行,最近幾年熱度大增的目的地就是南極大陸了。然而,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這一片備受推崇的旅遊地或許正在逐漸消失。根據英國衛報7月2號的報導顯示,南極洲的廣闊海冰面積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面臨著極具縮減的危機,而且其縮短的速率遠遠快於北冰洋周的海冰減少趨勢。
  • 全球變暖南極海冰為何不降反增?
    隨著氣候變化,北極海冰急劇減少,而南極卻沒出現這種現象。
  • 南極海冰融化斷裂 南極半島企鵝接近滅絕
    然而,依賴冰層生活的企鵝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物種之一,氣溫上升隨之而來即是結冰季節的縮短,它們的棲息地已經在慢慢消融。雖然海冰融化可為企鵝提供覓食場所,短期內給企鵝帶來「福利」,但消融的冰層最終還是會將企鵝推入絕境。
  • 當北極海冰不斷消融:冰下蘊藏的巨量溫室氣體甲烷將逃逸
    另外,在海冰表面甲烷可以被光化學氧化消耗,這意味著,北冰洋海冰的消融將會導致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大。在2012年的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期間,他們的團隊再次派出研究人員跟隨著雪龍船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區。與此同時,美國哈佛大學等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報導,通過飛機航測,他們發現在北冰洋一些冰間湖上方大氣甲烷濃度相對較大,並估算出這些海區的排放通量高達每天每平方米2毫克,比謝周清等人觀測的結果還要大3倍。「這意味著包括目前已知的北冰洋大陸架,整個北冰洋都是甲烷的源,如果海冰消融,由於冰下海水甲烷過飽和,將釋放到大氣中。
  •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是怎麼回事 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
    天氣網訊,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惡化,近期,北冰洋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出現了極暖的「黑色海水」。那麼,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哪些影響?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表示北極海冰消融不會對全球氣候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 海冰消融,南極帝企鵝的數量卻增長了20%,科學家表示:喜憂參半
    南極的企鵝,很擅長躲避人類,這給研究它們的種群狀況的科學家們增加很多困難。要計算南極有多少帝企鵝並不容易,因為它們通常在非常寒冷、偏遠和難以到達的地方繁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十年裡,英國南極調查局(BAS)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通過衛星圖像中的糞便斑點來間接尋找企鵝。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歐洲航天局「哥白尼哨兵2號」衛星在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拍攝的圖像。
  • 海冰:海洋世界的超級殺手
    南極的冰山比北冰洋的冰山數量多,體積巨大。冰山的長度超過8000米的並不少見。2000年3月,面積達到1.1萬平方千米的冰山從南極羅斯冰架崩裂下來,比北京市的面積還要大。現在已知的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的最大冰山生成於法國南極基地附近,面積和亞洲國家汶萊差不多大。冰山在海中,海水最低溫度只有-2°C左右,於是開始融解。在陸地上的溫度都低於-10°C,甚至達到零下幾十攝氏度。
  • 真正可怕的是南極也在融化!
    對,沒錯,北極的冰大部分都是海冰而南極的冰,大部分都在覆蓋在大陸上的淡水冰所以囡囡接下來要考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同樣巨型體積的海冰和淡水冰融化進入海洋具體囡囡不解釋了應該能明白的哦,海水和海冰的體積比例等基礎知識而現在又有一個問題北極的冰多還是南極的冰多?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4年融掉一個東北+華北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4年融掉一個東北+華北  黃琨 • 2019-07-03 09:01:30 來源:前瞻網 E儘管全球科學家和各界人士都在努力,但在2015年,南極海冰面積仍然一轉之前幾十年逐漸增加的趨勢,驟減了200萬平方公裡,現在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 140年來最熱的6月 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熱浪襲擊法國巴黎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 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北冰洋海冰減少導致海水吸收更多太陽光,海水升溫導致更多海冰融化,形成惡性循環。
  • 北極消融雙刃劍:危及環境卻呈現豐富資源
    北極的升溫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升溫導致的海冰消融既帶來經濟方面的機遇,也帶來環境方面的巨大挑戰。隨著海冰的消融,開採北極礦產資源成為一種可能,同時也可以開闢出新的航道。與此同時,北極的消融也產生一系列可怕的環境影響,其中包括提高全球海平面,影響全球氣候以及威脅當地物種和居民的生存。
  • 真正可怕的是:南極也在融化!
    估計沒多少人知道……因為沒人吃過……    吃一下,你就會知道區別       所以小編接下來要考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同樣巨型體積的海冰和淡水冰融化進入海洋    哪個會使海平面上升?具體小編不解釋了    應該能明白的哦,海水和海冰的體積比例等基礎知識    而現在又有一個問題    北極的冰多還是南極的冰多?    大家不妨去問問身邊的人,估計10個裡面1個都答不上來    我告訴你們,南極的冰多    還不是多一點點!
  • 真正可怕的是南極也在融化!
    重複一遍,北極消融,人類不會死    南極消融,我們人類要死很多!    所以你告訴我現在都在關心北極?    南極的冰大部分是淡淡的    對,沒錯,北極的冰大部分都是海冰    而南極的冰,大部分都在覆蓋在大陸上的淡水冰    所以囡囡接下來要考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同樣巨型體積的海冰和淡水冰融化進入海洋    哪個會使海平面上升?
  • 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 北極海冰日益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南北極海冰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