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Mater》重磅:普通光學方法代替EBSD,實現晶粒取向表徵!

2020-12-05 孜然學術

晶體材料中的取向關係對材料的微觀組織和性能有著重要影響。目前基於晶粒衍射取向關係的表徵方法如EBSD,成本高,耗時長限制了其使用範圍。來自南洋理工大學和漢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將樣品表面經過特殊的腐蝕,採用定向反射顯微鏡(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icroscopy, DRM),基於普通光學反射的方法,實現了金屬Ni和半導體矽片的晶粒取向表徵。相關論文以題為「Op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in Orientation in Crystalline Materials 」發表在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5.027

作者首先將Ni和矽片利用特製腐蝕液進行表面腐蝕,採用LED平行光源作為入射光,利用裝有CCD相機的顯微鏡採集圖像信息並進行分析。同時定義了兩個變量,一個是方位角φ和仰角θ分別控制入射光線。方位角變化範圍是0-360°,每5°進行一次測量;仰角變化範圍為5-75°,每2.5°進行一次測量,每個測量點共有1944張照片。為保證照片具有優異的對比度,作者通過調整CCD相機的曝光時間對光線變化進行補償。最終通過對採集的照片進行算法分析,獲得了Ni和多晶矽片的晶粒取向分布,與EBSD採集的數據高度吻合。這種方法大大縮短了採集時間,有效提高了取向分布數據的效率。

圖1 (a)Ni樣品腐蝕表面顯示出兩種{111}取向;(b) a中腐蝕表面定向反射示意圖反射強度的明亮區域突出顯示了兩個主反射方向,這兩個方向對應於來自兩個主面的鏡面反射;(c)測量時兩個角坐標(φ,θ)位向關係和設備布置示意圖;(d)在2釐米多晶鎳硬幣上進行DRM測量分析得出的表面取向分布圖。(e)EBSD採集的對應相分布圖。

圖2 三種典型Ni晶粒定向反射、晶格取向和Funk-Radon變換之間的關係。

圖3 Si片晶粒取向分析結果圖

圖4 測試結果的誤差分析:(a)DRM和EBSD取向測量定量分析;(b)根據外表面織構測量的角度誤差,顯示誤差來源分布在[111]方向。

總的來說,DRM方法是一種價格低廉且高效的微觀組織取向分析方法。與傳統EBSD方法相比採集速度大大挺高;同時在分析微區晶粒取向時,可以作為EBSD的一種補充手段,快速確定精細掃描區域。其相比EBSD測試手段,能更加快速獲得較大區域內的晶粒取向。

三維EBSD也可通過DRM獲得,相比EBSD和Raman 顯微分析,具有更好的空間解析度。同時由於其設備具有較高的靈活度,還可以用於在線快速檢測。(文:砰砰砰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Acta Materialia》重磅:一種新方法!有望實現EBSD花樣實時標定
    ,可以通過考慮完整的衍射圖樣而不僅僅是菊池帶的位置來進行改進。 深度學習模型利用多層結構來處理和提取各種來源的特徵,包括文本,語音和模式等,在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卷積神經網絡或CNN,已在視覺任務處理中取得了廣泛的成功,在圖像分類問題中尤為有效。在深度學習興起的過程中,除了GPU的利用和更大的訓練數據集之外,網絡體系結構和功能多樣性也逐漸豐富。在材料科學中,越來越多的CNN實際應用正在湧現。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整個溶質的不均勻性會導致更強的異常晶粒生長行為。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它們會被晶界隔開,晶界會導致材料變脆容易產生破裂,但其中一些晶界可以很好地阻礙位錯運動進而增強材料性能。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整個溶質的不均勻性會導致更強的異常晶粒生長行為。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
  • 重磅:一種新方法!有望實現EBSD花樣實時標定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卷積神經網絡(EBSD-CNN),以實現EBSD花樣的實時標定。文章採用模擬和實驗數據評估了標定的準確性,速度和魯棒性,並與其他標定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CNN能夠以相對較高的準確性和速度替代商業軟體的霍夫變換標定。文章還通過可視化深入探析了這一方法。
  • 重磅:一種新方法!有望實現EBSD花樣實時標定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卷積神經網絡(EBSD-CNN),以實現EBSD花樣的實時標定。文章採用模擬和實驗數據評估了標定的準確性,速度和魯棒性,並與其他標定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CNN能夠以相對較高的準確性和速度替代商業軟體的霍夫變換標定。文章還通過可視化深入探析了這一方法。
  • 石墨烯的基本表徵手段與檢測方法大全
    事實上,石墨烯的最早發現與成像分辨就是通過光學顯微鏡實現的[圖1(a)]通常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石墨烯都是在具有一定厚度氧化層的矽片上進行的。由於石墨烯的納米尺寸的厚度會導致透過石墨烯的光發生幹涉效應,因此不同層數的石墨烯在光學顯微鏡下具有不同的顏色,從而實現可視,這也是石墨在肉眼下具有不透明性的原因。
  • 《Acta Materialia》:新型神經網絡有望實現EBSD準確實時標定
    近三十年來,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中的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已成為材料和地質界研究晶粒取向和材料紋理的最常用微觀結構特徵化技術之一。在開發能夠在相對較低的微鏡加速電壓下工作的高速探測器,以及圖像解析度的提高、自動標定方法甚至3D微觀結構重建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 《Acta Mater》金屬回復過程的軟化機理獲重要進展!
    通過新穎的3D-XRD技術,可以對回復過程中的亞晶粒動力學進行表徵。本文研究在歐洲同步加速器輻射設施(ESRF)的暗場X射線顯微鏡(DFXM)光束線ID06上進行。使用的是新穎的高分辨3D-XRD技術,與傳統3DXRD的主要區別在於,更改了設置以允許跟蹤mm厚度樣品中的亞晶粒,而這僅僅以表徵定向空間的一部分為代價。
  • EBSD晶體學織構基礎及數據處理
    (5) Querternion四元素法:(Q0,Q1,Q2,Q3),在計算晶粒的平均取向有用。1.2 織構的定義及表徵織構的定義:多晶體中晶粒取向的擇優分布。·X射線衍射、中子衍射:定量測定材料宏觀織構·SEM及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 :微觀組織表徵及微區晶體取向測定(空間解析度可達到0.1μm)·TEM及菊池衍射花樣分析技術:微觀組織表徵及微區晶體取向測定(空間解析度可達到30nm)
  • 金屬頂刊《Acta Mater》鎳基合金晶界鋸齒化
    通過20種不同的熱處理,我們表徵了上千個晶界,並建立資料庫,分析總結後得到以下六種不同晶界形貌。通過數位化手段以獲取鋸齒化形貌,並通過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得到其組成的波長與振幅。在此基礎上設立鋸齒化指數,單位為平方微米。通過鋸齒化指數與工藝參數進行分析,發現鋸齒化與降溫速率和固溶溫度都有很強的相關性。下圖為在同一固溶條件下不同的降溫速率下的晶界與碳化物形貌。
  • EBSD的主要特點
    同其他表徵技術相比,EBSD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可以在幾百微米甚至毫米尺度範圍內同時給出材料顯微形貌、結構、取向分布和晶粒大小分布等多種信息。測定材料的晶體結構和取向的傳統方法是X射線衍射和透射電鏡中的電子衍射。
  • 《Materials Design》晶粒取向如何影響奧氏體不鏽鋼的腐蝕速率?
    導讀:晶體取向如何影響奧氏體合金的腐蝕行為知之甚少。本研究通過檢測數百種具有不同晶體學取向的晶粒來分析316L不鏽鋼的腐蝕速率,建立了晶粒取向影響腐蝕速率的機制,對氧化過程的晶體學控制提供了更好的見解,為通過加工增強不鏽鋼的抗氧化性指明了方向。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金屬增材製造(AM)是改變常規設計和製造方法的突破性技術。只有在對增材工藝的熱力學理解能夠全面地描述到當前冶金工藝(如鑄造或鍛造)的水平時,這種變化才能實現。在這些當前實踐中,工藝-結構-性能關係已經比較清楚。但增材製造平臺獨特的加工條件,由於加工條件範圍廣,且與幾何相關的熱場複雜,很難通過建模來預測最終的微觀結構。
  • 《Acta》:晶粒尺寸細化1000倍!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當Ta以1vol %或更高的濃度加入時,晶粒尺寸比純鋁小1000倍。Al3Ta金屬間化合物的有效性取決於結晶條件和AM條件下孕育相的可用性。
  • 科學網—發展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徵方法
    ,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發展了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徵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其表徵方法已申請發明專利。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石墨烯、氮化硼、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等新型二維材料都屬於範德華晶體,各自具有優良的力學、電學、光學性質,是構築功能可控範德華異質結的基本單元,也是組成下一代高性能光電器件的基礎材料。
  • 《Acta Mater》: 深度解析固態增材冷噴塗組織結構的演變
    導讀:本研究解釋了固態增材製造(冷噴塗)變形過程中,變形條件和微觀組織的內在聯繫,提供了通過變形條件預測微觀組織的方法,同時揭示了冷噴塗等高速率、大塑性變形過程中的金屬晶粒細化機制。有望強化冷噴塗作為固態3D 列印的優勢,即通過實時改變工藝參數,在固態「增材」的過程中實現動態的組織結構調控,進而製備出高力學性能的材料。
  • 鋁合金實現高溫晶粒穩定性
    本文研究試圖通過在Al-Mg合金中引入原位合成的聚合物衍生陶瓷來解決晶粒生長的問題。在450 ℃和550 ℃下暴露1 h,獲得了硬度損失最小的穩定晶粒結構。鋁合金由於其優良的強度質量比而在航空航天、汽車和船舶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大多數鋁合金暴露在高溫下會導致晶粒尺寸增大,微觀結構不穩定,無法維持其高強度。
  • 中美研究團隊發現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徵方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團隊和美國石溪大學教授劉夢昆等合作,利用近場光學技術克服了範德華晶體有限尺寸導致的表徵困難,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
  • 【乾貨】XRD數據處理:Scherrer公式計算晶粒尺寸
    其實,我們專業的術語不叫粒徑,而叫「亞晶尺寸」,它表徵的並不是一個顆粒的直徑。這麼說吧,粉末由很多「顆粒」組成,每個顆粒由很多個「晶粒」聚集而成,一個晶粒由很多個「單胞」拼接組成。X 射線測得的晶塊尺寸是指衍射面指數方向上的尺寸,如果這個方向上有M個單胞,而且這個方向上的晶面間距為d,則測得的尺寸就是Md。
  • npj: 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由於鐵電材料的疇取向及所佔比例直接與鐵電器件運行時的疇翻轉過程及穩定性相關聯,使得鐵電材料疇分布成為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課題,並吸引了研究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