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021-01-15 我從書中來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後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來告他親人包勉的狀。原來,包勉做沙縣知縣時,侵吞救災糧款,逼死人命。雖然因此而罷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狀紙投到了包拯手裡。 

 

包拯見此民眾氣憤,大怒,把包勉拿來問罪。包勉在事實面前沒有抵賴,但他請求看在母親面上,讓包拯饒他一次。他並且表示,決心今後不再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親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後,他父親因他皮膚太黑,把他當作怪物拋棄了,是他大哥撿他回來的。這時大嫂王鳳英生下包勉才一個多月,同時帶兩個孩子,不僅精力照顧不過來,奶也不夠吃。為了養活包拯,王鳳英忍痛將自己的兒子寄養到別處,撫養包拯到7歲。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為一提看到母親面上,包拯就會心軟。可是包拯心想:如同親娘般的嫂嫂一貫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幹好事,我要是顧念私情有意包庇,這不符合她的心願。只要我給她養老送終,嫂娘是不會怪罪的。

 

沒想到,包勉的母親聽到兒子要被治罪了,一時想不開,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個情。包拯懇切地說:「嫂娘,侄子有罪,應當與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於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並且一再教我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後如何公正地為百姓做事呢?」嫂娘聽了,覺得包拯的話在理,便擦了擦淚說:「人家都稱你『包青天』,這是咱家的光榮,你就按法律處置。

《孟子·公孫丑上》中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包拯的做法是先正了自己,不起私心,執法為公,這樣他自然就能讓人心悅誠服。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有一位女士養了一隻珍貴的鸚鵡。

這隻鸚鵡非常美麗,可是它卻有一個壞毛病:經常咳嗽且聲音沙啞難聽,好象喉嚨裡塞滿了令人作嘔的痰。

女主人十分焦慮,急忙帶它去看獸醫,生怕它患上了什麼呼吸系統的怪病。

檢查結果證明,鸚鵡完全健康,根本沒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問起為什麼鸚鵡會發出那難聽的咳嗽聲,醫生回答說:

「俗話說,鸚鵡學舌。它之所以發出咳嗽聲一定是因為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你們家一定有人經常咳嗽,是嗎?」

這時,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來,她自己有抽菸的習慣,所以經常咳嗽,鸚鵡只不過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聲模仿出來而已。

這個世上,很多人都習慣看到別人的不是,而不願意去反省自己的不足,以此看問題總是不能全面。欲正人,先正己,任何時候,唯有自己先正了,才能有孟子所說的「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明,無懼,自信和底氣。在孔子眼裡,為政者也一樣,唯有他們自己先品性端正,這樣整個國家治理起來才會更輕鬆。

孔子說:「如果先自覺端正了自身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麼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怎能讓別人端正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相關焦點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邢疏:此章言善道有統也。「子曰:賜也,女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者,孔子問子貢:女意以我為多其學問記識之者與?與,語辭。
  • 「何有於我哉」到底該怎樣解釋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15》)【錢穆譯】先生說:「出外奉事公卿,入門奉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勉盡我力,不要被酒困擾』了,這些對我有何困難呀?」
  • 下元節:那些不能擊敗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但是,在困厄之中,才是對人最根本也是最深刻的考驗,曾國藩說:人才非困厄而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意思是說:人才不到困頓厄難的境地就不能激發其鬥志,不經歷練和深思熟慮就不能通達。
  • 禪宗的「三身」「四智」是何意?對俗人有何啟示?(學壇經)
    一、《壇經 · 機緣品第七》經文(系列之三)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因為在《論語》中,這句話的上文有:「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孔子在論述「道」與「命」的關係。而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這一段的理解,絕大多數也都是傾向於第二種。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
  • 每天學點國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腹,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君子之道有何具體表現?即在人我關係上,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人之所不見或者所不聞的地方也有道的看護。在這個特別的地方,小人既不知道且不行道;但君子既知道且行道。這正是君子超過小人的地方。 雖然道是人的看護者,但它既遍及一切人又超出一切人。一方面,道遍及一切人。它周遍天地,貫通天人。不管人之間有何差異和等級,道對於所有的人都是相關的。另一方面,道超出一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