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李檬」(ID:imslimeng),作者 IMS創始人李檬;36氪經授權轉載。原題目《原地速度競賽》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購物體驗,買一件大衣花了2000元,被送了1000元購物券;為了用掉這1000元購物券,不得已多付200元買了一件羊絨背心,儘管他知道自己不怎麼需要它,結果又得了500元購物券;他不得已又貼了100元買了一條吊褲帶,結果又有了購物券……
難道百貨公司要倒閉了?使勁往外甩貨?
賣家精得很,要小步快跑,快速周轉資金與存貨。
那些看起來不怎麼賺錢的生意,只要周轉迅速、小步快跑,往往最終有好的商業回報。
相反,那些看似特別賺錢的生意,因為跑不起來,只是勉強維持、半死不活。
如果你留心一些財經新聞,你會發現,很多公司、很多行業屬於那種「高收入的窮光蛋」。
比如一些製藥公司的毛利率可達80%,但是,中國製藥行業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總體市值不如一家白酒公司(貴州茅臺)。
比如一些餐飲公司的毛利率可達60%,但是,中國每年超過280萬家餐飲店倒閉。
這個時代,高收入未必能使你活得很好,速度裡面有黃金。尤其是創業,比的是速度與執行力,你沒有時間跟別人講道理,快速試錯、快速調整,撞擊時代劇變。閃電打下來的時候,你要在場,不要慢一步,步步皆輸。
宏碁電腦創始人施振榮在少年時代,曾經幫著母親賣鴨蛋、賣文具。
鴨蛋3元1斤,每斤能賺3角,只有10%的利潤,而且容易變質,沒有及時賣出就會壞掉;文具的利潤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能賺4元,利潤超過40%,而且文具擺著不會壞。
看起來,賣文具比賣鴨蛋賺錢。
但事實上,賣鴨蛋遠比賣文具賺得多。鴨蛋雖然利潤薄,但最多兩天就周轉一次;文具雖然利潤高,但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都賣不掉。鴨蛋薄利多銷,小錢快賺,利潤遠大於周轉慢的文具。
知乎上有一個特別火的話題:有哪些看似不起眼,但特別賺錢的行業?
其中有一個傳統行業特別神奇——飲料吸管。
飲料吸管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小東西,利潤薄。小行業,沒什麼發揮空間。特別傳統的一種產品,百年以前就技術十分成熟了,很難有新的創新點。
總之,頭腦正常的投資人都不會關注這種行業。
確實,一根飲料吸管,只有0.0008元的利潤。
但是,義烏一位boss,快速打磨產品,一步到位將這個小產品做到世界第一,擁有全球塑料吸管行業2/3的專利。
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往往偏好一些複雜的技術和產品、複雜的模式和策略。這背後有一些特別複雜的邏輯和構想。
其實,商業沒那麼複雜,就是瞄準最簡單的需求,快速衝到第一,贏得賽道。
很多時候,利潤微薄但速度更快,反而更有安全感。
現在,吸引投資人的,往往不是你利潤很高,而是你跑得最快,身位領先,之後可以去獲得更好的投資,然後在資本上獲得更大的優勢。
跑得更快,身位領先,使你不必與競爭對手糾纏在一起,減少了很多消耗。
亞馬遜已經超過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商,不是因為利潤更高,而是跑得更快。
沃爾瑪於1972年在紐交所上市,其價值在之後的25年間(到1999年)翻了4900倍。其間,沃爾瑪股價在80年代上升最快,1999年之後,陷入長期的股價滯漲。
那麼,沃爾瑪是怎麼淪落為「殭屍公司」的?
20世紀80年代,沃爾瑪的資產周轉率曾高達4至5倍,即每1元錢資產,能實現4到5元銷售收入,1999年以後,這一指標不斷下降,2006年降到2.5倍以下,2010年降到1.5倍左右(電子商務給沃爾瑪造成了不小衝擊)。
相比之下,目前,亞馬遜的資產周轉率則接近沃爾瑪巔峰時期的水平。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當中有一個「紅桃皇后定律」——紅桃皇后說過,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一直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如果你想抵達另一個地方,必須雙倍於現在的速度奔跑!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加速,跑贏時間。
沒有什麼上半場、下半場,現在創業洗牌很快,一般就是兩三年。
有一個統計,一個創業項目能不能成功,6-12個月就可以知道。一個新興市場,基本一年以後,就會開始洗牌、壟斷、淘汰。
在美國,一家公司從創業到成為獨角獸,平均需要7年。
而在中國,只需要4年,而且40%以上的企業只需要2年。所以,朱嘯虎跟創業者說,半年不成功的,你一定是哪裡做錯了。
這裡,我想從「做產品」的角度,探討一下如何搶時間。
美劇為什麼製作品質那麼高?
你會發現那是節奏極快、信息密集。美劇裡面,經常是人物一邊走路一邊說話,很少有兩個人坐在那裡你一句我一句說個半天。
英雄互娛的創始人應書嶺講過同樣一個道理:過去PC版的電腦遊戲,大概十幾分鐘可以讓玩家爽一下,到了手機遊戲,像王者榮耀,大概兩三分鐘,可以讓用戶爽一下,而吃雞遊戲,一分鐘可以爽好幾下,就這麼簡單。只要你意識到用戶的大腦,對刺激的忍耐度和需求度在不斷的增加,你就知道,用戶的心智在飛速迭代。
什麼意思?現在做產品,就是反覆在增加「爽點的密度」。
騰訊公司看起來特別大,在產品「爽點的密度」上,騰訊比小公司狠得多。據說,騰訊的吃雞遊戲團隊,工作時間是247(一天幹24小時,一周幹7天),人家是三班倒。馬化騰個人已經富可敵國了,但他至今還有一個習慣——每天凌晨一兩點鐘,給員工發微信、發郵件,說你那個產品字體有問題,你那個郵箱功能要迭代,你那個遊戲體驗不好等等。這個強大意志力,堪稱恐怖。
如果創業公司的速度和執行力,以及用戶「爽點的密度」遠遠不如那些大公司。如果大象跳舞,要比創業公司更加靈活。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感。
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就是你做事的速度。
賽道屬於短跑冠軍,如果你還能跑馬拉松,你將贏得這個時代。
真正產生創業能量的,往往不是特別大的創新,而是快速建立一些「微小的優勢」,再「疊加放大」。
有一個案例,是一個化妝品網紅店,通過文案創意等優化,在轉化率只比競爭對手高3%的情況下,用原本只有10萬的預算,最後打敗了別人3000萬的投放。
因為贏在速度,快速周轉,將微小優勢疊加放大。
網紅店的資金周轉很快,今天投了10萬廣告,幾乎當天就能轉化成回款,第二天拿到了10萬多一點兒的錢再投,這樣每天都滾雪球,原本的10萬預算,最終慢慢滾成了2000多萬的廣告。也就是說,周轉速度非常快,可以讓你在只有微弱效率優勢的情況下,也有可能讓本來微弱的優勢變成巨大的成果。
這也是一些國際大牌,日漸失勢,不斷被各種小微網紅品牌衝擊的原因了。
回望過去,每個人都會感慨科技改變世界的速度,但實際上,創新的速度真的很慢,遠遠不像你我想像的那麼嚇人。
看懂大趨勢並不難,難在格局與速度。你知道要出現什麼東西,但集中在哪一個焦點上面,是否跑得起來,才是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