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南部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邊境的這片熱帶雨林中,生活著我國僅有的野生亞洲象群。近年來,被迫無路可走的野象開始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的地方,人與野象的衝突也開始愈演愈烈。
這不,一群亞洲象成群結隊出現在寧洱縣。它們拖家帶口,糟蹋完莊稼地,又進入村子裡,還用鼻子捲起村民家的卷閘門,進屋找食物吃。這戶人家裡的紅薯、蘋果都被野象一掃而空,別看野象體型巨大,但鑽進屋裡尋食物卻十分靈活。
野生亞洲象屬於大型兇猛野獸,攻擊性強,萬一亞洲象近距離對村民發起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01 兩隻蒲扇大的耳朵,能把血液的溫度降低5℃
亞洲象屬於長鼻目象科動物,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它們通體灰棕色,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的短毛。背部向上弓起,屁股比背部低,從側面看,十足像一個駝了背的老頭。
成年亞洲象體長5-6米,身高2-3米,最高可達3.4米;尾巴短小,附有細毛,長1.2-1.5米;體重一般2.7-5.5噸,最重達6噸。就因為這身笨重的軀體,在四肢著地的哺乳動物中,它是唯一不能跳躍的。
亞洲象的額頭很大,前額左右有2大塊隆起,常被稱為「智慧瘤」,這樣看起來,像是留了個有點過時的髮型——中分頭。
亞洲象的耳朵就像2把近1米的「大蒲扇」,耳朵上的皮膚像紙一樣薄,裡面還有很多褶皺,大大增加了散熱面積,幫助解決了身體過熱的問題。據科學家實驗,當它煽動「大蒲扇」時,森林裡的空氣可以將其血液的溫度最多降低5℃。
02長長的大門齒,最重80斤,一生要換6次臼齒
成年亞洲象中,母象是沒有長長的大門齒,只有公象有一對長長的大門齒,這對象牙竟然長達1-2米,一支就重達60-80斤。奇怪的是,這對象牙一輩子都在不斷生長,終生不會脫落。
像老虎、獅子與豹子等大多數動物的門齒,都是用來切割食物的。但是亞洲象這傢伙硬是與眾不同,它的門齒不是用來切割食物的,而是用作打架的武器,或者挖土的工具。
亞洲象的臼齒,主要用來咀嚼食物。不過,與人類小時候只換一次牙不同的是,亞洲象一生要換6次牙,每次都漸進式長出4顆臼齒,而不是一次全部換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最後一次長出的臼齒也磨損了,就沒有辦法進食了,這就離死亡不遠了。可見,有些亞洲象真的不是老死的,而是沒有臼齒後,活活餓死的。
03四肢粗大就像4根柱子,但走起路來很安靜
亞洲象的四肢粗大,而且十分強壯,就像4根柱子,垂直在地面上。它的前肢各有5個腳趾,後肢各有4個腳趾,而不像非洲象,前後肢各少一個。
大象的腳骨頭和腳墊之間長有一層軟骨,就好比一個「減震器」,在腳墊中央落地之前,先由腳墊外部撞擊地面,而腳墊撞擊地面產生的聲音,會被腳底下的氣囊吸收,走起路,就顯得十分安靜。如果沒有這套裝備,估計亞洲象一走動,就會發出很大的震動。
快步行走時,亞洲象會出現一種十分奇特的「溜蹄」搖擺動作。這是因為亞洲象總是同時提起身體同一側的前後肢,而不像別的哺乳動物那樣,在對角線上的兩肢同時離開地面。這樣走起路來,看起來就像要向一邊傾斜。
04長近2米的象鼻,能撿起地上的一粒黃豆,通過互相纏繞鼻子,來表示友好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根長約2米的肉質長鼻,彎曲自如、感覺十分靈敏。象鼻實際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長體,由4萬多條肌纖維組成,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鼻子就像是亞洲象的手,平常吃飯、喝水都得用它,就連打架也離不開它。
鼻子頂端有一個鼻突,這個鼻突不大,相當於人的手指,集滿了十分豐富的神經細胞,這使得象鼻十分靈活,能隨意轉動和彎曲,感知外物,甚至可以撿起地上的一粒黃豆。
亞洲象一次要喝水60多千克。先是把水吸到鼻子裡,再把鼻子放進口中,然後再把水喝下去,但是它們用鼻子喝水時永遠不會被嗆到。
因為亞洲象鼻腔後面的食道上方,長有一塊軟骨,類似「閥門」,吸水時咽喉部位的肌肉進行收縮,這塊軟骨暫時將氣管的口蓋上,吸進的水就不會進入氣管。喝完水後,這塊軟骨又會自動張開,從而保證正常的呼吸。
有趣的是,當亞洲象要表達友好的情感時,這個長鼻子就會互相纏繞在一起;有時雌雄亞洲象相遇,還用象鼻子相互「打情罵俏」。
05母象帶幼象過群居生活,愛抹「防曬霜」,還通過發出地震波進行溝通
亞洲象通常過著群居生活,大多是三五成群,或是結成幾十隻的大群,但不會超過100隻。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個「家庭」或多個「家庭」所組成,由多頭成年母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著幼象活動,彼此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相處。而成年公象平時不在象群裡,它們獨自或者兩三頭一起在外遊蕩。
它的皮膚雖然很厚,但是特別脆弱,身上的毛十分稀少,直接暴露在太陽下容易被曬傷,而且沒法抵禦蚊蟲的叮咬。所以亞洲象常躲在山谷間的林蔭處,多在氣溫稍低的清晨和傍晚覓食。為了保護自己,亞洲象會選擇在泥地裡打滾,讓身上沾滿泥土,抹上「防曬霜」。
亞洲象向來就是遊泳的好手,可以一連遊上老半天,也不會累。它還很喜歡河水浴,經常在河邊洗澡,嬉戲,時不時用長鼻子吸水衝刷身體。
據北京師範大學何長歡教授介紹說,大象之間的交流有聽覺通訊和嗅覺通訊。而叫聲溝通只是聽覺通訊中的一個,它們可以接收次聲波,這是一種人類無法聽到的聲波。另外,即便遠隔10多公裡,亞洲象也能通過象腿有規律的敲擊地面,發出地震波來進行溝通。
06每天要吃掉300斤植物,還會在樹幹上拍掉食物上的泥土
亞洲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素食主義者。不過,儘管它們天天吃素,也並沒有影響它們的身形,讓其變得纖細苗條些。
動物志介紹,亞洲象主要以植物的嫩枝與樹葉為主食,其中,它們最喜歡吃的當然是竹筍、象鼻藤、粗糠柴、翅果麻與酸苔菜,還有野芭蕉、棕葉蘆、董棕、仙茅、鹿草與蘆草等植物。
一些農作物比如瓜菜、玉米、甘蔗等,它們也來者不拒。亞洲象還常在林中尋找硝塘來飲硝塘水,以便補充適當的鹽分與無機物。
亞洲象的食量大得驚人,一頭成年象1天要吃掉100-150公斤的新鮮植物,才能滿足其生存。所以,為了吃到足夠的食物,象群要必須從一個地方吃到另一個地方,邊走邊吃,遊無定所。很多時候,一天要走近10公裡,才能填飽肚子。
進食時,先用長鼻子把植物卷上,再把食物從土地上連根拔起,還很講究,在樹幹上拍掉上面的泥土,然後才送入嘴中慢慢吞吃。
07母象懷胎近2年才產仔,幼象一出生體重達150-220斤
7月開始,亞洲象就發情交配了。這時的公象變得十分暴躁,貌似對周圍的東西都看不順眼,懂不懂就推倒樹木,有時還攻擊別的動物。幼象這是特乖,它們會釋放出一種芳香向成年公象示弱。
公象一旦與母象配對後,就會雙雙躲進僻靜的密林深處,一連幾天進行交配。母象懷孕後,幼象要在母象肚子裡待上近2年的時間才能出生。
剛出生的幼象體重只有75-110公斤,比小牛犢稍微大一點,鼻子不長,也沒有長牙,全身為棕紅色,還沒有長毛。這小傢伙還很機靈,出生不到半天,就跟著母象四處活動。
在接下來的2-4年哺乳小象時間裡,母象不再發情,也不會再生幼崽。幼象很聽話,經常像「跟屁蟲」一樣跟著母象一起覓食。
幼象也開始跟著母象學習很多生存方面的技能,在整個象群裡,它們受到大家的重點保護;與此同時,幼象之間還會做一些類似遊戲的行為,彼此增加友誼。
08三千多年前,在中國廣泛分布,如今不到300頭
據考古發現證明,3000多年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溫暖溼潤,草木茂盛,很適合亞洲象的生存。亞洲象曾廣泛分布在長江流域、兩廣及貴州地區,甚至在黃河流域也有其蹤影。
早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甲骨文裡就有「象」這個字,《詩經》裡也說「四牡翼翼,象弭魚服」,可見大象曾經經常出現在北方地區。
到了商朝,大象還是黃河流域的常見物種,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還記載著商王狩獵大象的場景。到了戰國,《韓非子》裡寫到「人希見生象也」,說明在當時的中原地區,野象已經十分稀少了。
唐代十分活躍的農耕文明再次壓縮了野象的棲息地。隨著氣候變遷,北方逐漸變得乾燥和寒冷,不再適合亞洲象生存了。12-13世紀,亞洲象逐漸在閩南絕跡;17世紀,在嶺南、廣東與廣西等地絕跡。
後來,隨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亞洲象被迫一路往西南遷徙,萎縮到了西雙版納,至今這裡就成了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
目前全世界野生亞洲象不到5萬頭,中國僅有300頭左右,比大熊貓還要珍稀。城市裡,歌舞昇平;森林間,輓歌不斷……
結語
亞洲象向來聰明伶俐,情感十分豐富。它們的記憶力往往超過你的想像,你對它好,它會永遠感激你,如果你傷害過它,它會記恨你一輩子。
請記住,千萬別去招惹亞洲象。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自然雜誌、通訊生物學、自然通訊、科學時報、自然密碼、中國動物志、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