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黑天鵝」影響下,風險重重疊加,充滿不確定性。面臨發展新課題,「危」中尋「機」成為杭州企業破題關鍵。
昨天下午,市工業經濟聯合會、市企業聯合會、市企業家協會(簡稱市「三會」)舉行「戰疫情、謀發展」企業家座談會,就「危」中尋「機」展開探討。
與會的80位企業家,來自製造業、生物醫藥、信息產業、服務業、金融等多個領域。其中,西子聯合、巨星科技、萬事利集團、勝達集團、海康威視、網易等14位企業家代表發言。
針對如何捕捉、創造出機遇,企業家們分享著實戰經驗和見解,不約而同地瞄準了幾個關鍵字。
挖掘國內需求潛力
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在疫情和國際形勢複雜的大背景下,作為企業家,我們要樹立信心,活下去;尋找長壽基因,活得長;苦練內功,活得好。」市「三會」會長、西子聯合控股集團董事長王水福認為,這個時候,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這種信心,來自國內市場。他認為,中國內需潛力足以抵消外需減少帶來的壓力,而內需的復活能提升國民消費水平及國內投資水平,並帶動整體經濟恢復。
企業究竟如何從中搶佔一席之地呢?王水福提出一個「開水理論」,燒水要堅持燒好「最後一度」。「把水燒成99不易,把99的水燒成100更難。難就難在堅持燒這最後一度,這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步。」王水福說,企業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專做強,成為真正的隱形冠軍。
事實上,隨著「雙線作戰」的有序推進,杭州整體經濟形勢呈現出逐步向好的態勢。據悉,今年4月杭州工業增加值達到9.6%,位列全省前列。
「無論危有多大,疫情總會過去,機遇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介紹,從2月10日轉產口罩到現在,萬事利已累計生產1億隻口罩。這個過程中,萬事利在口罩生產上實現了從手工製作到機器生產的升級,還創新開發了時尚絲綢口罩。
「困難再多,只有勇往直前,我們永遠有一顆奮鬥者的心,不斷地在路上,不斷地向前進。有政府的支持,有企業的創新,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屠紅燕說。
積極拓展新業務
彌補疫情帶來損失
疫情帶來的衝擊是全球性的,這次,海外業務迅速發展的海康威視首當其衝。而硬幣的另一面是,疫情也帶來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爆發式增長,紅外熱成像產品從「小眾」成為了「大眾」。
早在春節前,海康威視研發團隊就體溫檢測設備展開研發,並於1月23日調配了所有庫存產品支援武漢。大年初三,海康威視桐廬工廠開始復工做熱紅外產品。
「杭州是目前國內紅外熱成像產品鏈最完整的城市,具有培養成新產業集群的潛力。」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鄭一波表示,這個產業屬於海康威視的創新業務。
據悉,海康威視還在培育醫療影像、智慧消防、智能安檢等產業。這些新型業務從成立到現在都實現了較高的複合增長,彌補了企業在傳統業務方面增長不如原先的問題。
快速轉型拓展新業務,是不少外貿企業應對疫情挑戰的方法。作為杭州市出口到美國最大的一家企業,巨星科技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董事長仇建平坦言,1至4月份傳統業務下降了近28%。
危中尋機,巨星科技從3月開始轉型,利用全球資源的優勢啟動口罩等個人保護性產品的銷售。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巨星科技拿到了近1億美元的口罩訂單。
仇建平說,預計接下來還會有五千萬至一億美元的訂單,這大大彌補了傳統業務上的損失。
提升技術練好內功
推動高質量發展
「不冒風險,才是企業最大的風險。」現場,浙商發展院院長王永昌分享了華為的經歷,鼓勵大家想盡辦法打造一個經得起磨難的企業,積極主動地轉型、創新、變革。
通過技術創新練好內功,成為不少企業家代表的心聲。
杭州中亞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乳製品無菌罐狀設備領域的隱形冠軍,其無菌罐狀設備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國內,排名前五十名乳品企業的低溫類產品,70%至80%都在使用中亞機械的設備。
由於跟快消品關係密切,中亞機械也受到了衝擊。總經理史正說,這次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經歷的第二次較大規模危機。「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市場。一個企業要發展,關鍵是市場有沒有活力。」
危機二字中,史正更看到了「機」。他認為,如今老百姓有了更強的免疫和營養意識,乳製品消費量在未來會有所提升。同時,民眾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很多企業需要技術和品質上的提升課題。這裡邊,都有中亞機械的機會。
「這幾年我們研發了大量的無菌設備,衛生標準和安全度、可控性能夠更高。」史正說,乳品企業機器換人、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迫在眉睫,加速了自動化包裝設備在市場的推廣和企業採購訂單上的推動。
對深耕包裝領域等長達38年之久的勝達集團而言,這是一次反思應變、尋求機遇,從而獲得自身競爭力的過程。
勝達集團總裁方聰藝表示,企業將加快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是勝達推動智能發展之年,在工序和工藝、檢測、物流、能源管理、採購、中央監控、商務智能都將凸顯出智能工廠的必然性。同時,勝達集團將持續研發綠色包裝、智能包裝、安全包裝,推動包裝高端化。
(文章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