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門大橋的庇護下,上橫檔島(左)、下橫檔島(右)像兩顆明珠鑲嵌在珠江口上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製圖:麥宇恆
沿著廣州的版圖一路向南,越過開闊的平原、河湧,目光的終極就會落在那片叫做「伶仃洋」的蔚藍海域。在剛剛公布的我國首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中,廣州有6座海島入冊,其中5座就散落在南沙區管轄的這片蔚藍中。
雖然常年無居民居住,但每一座海島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其中幾段甚至稱得上可歌可泣、盪氣迴腸。13日,記者採訪了南沙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和歷史學者、虎門炮臺管理所所長,梳理出了一段段關於五座海島的前世今生。
其實早在去年3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草案)》的正式實施,廣州市就已經將海島的開發、利用提上了議程。作為廣州唯一的濱海城區,南沙也開始梳理轄內海島和進行新一輪的規劃定位。
進入首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中的五座海島———大虎島、上橫檔島、下橫檔島、鳧島、舢板洲島,都是南沙區比照名錄列出的規劃用途,「對口」申報的。其中,舢板洲島將用於公共服務,大虎島、上橫檔島、下橫檔島、鳧島將用於旅遊娛樂。
目前南沙區正編制一份海島開發利用的規劃,大虎島、上橫檔、下橫檔島因各具特色,又距離較近,或將「打包」成為一個整體,建設成為一座真正在海中的「海洋公園」。目前,關於這座「國家級海洋公園」的專家論證部分已經完成,《廣州南沙國家級海洋公園選劃可行性論證報告》已獲專家組一致通過,將上報省市及國家海洋局審批。這座擬建的「海洋公園」位於獅子洋至虎門海域,總佔地面積1947公頃,其中海域面積1800公頃。區域內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有濱海溼地20多平方公裡,還有海蝕地貌、丹霞地貌、花崗巖地貌等類型多樣的自然地質遺蹟,以及各種歷史文化遺址遺蹟。
而鳧島,由於距離南沙天后宮、濱海公園距離非常近,或將與以上兩處「打包」,成為一個整體進行進一步的旅遊開發。
五座島嶼中,唯一一個從事公共服務用途的,就是舢板洲島。南沙區農林局一負責人介紹說:「舢板洲島上有一座廣州最老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燈塔。現在很多行駛在這條航線上的遠洋輪,都還是以這座燈塔的燈光作為進入了伶仃洋的標誌。我們將繼續沿襲該島的服務功能。」
廣州無人島的前世今生
廣州市現有海島15個,島嶼總面積88.72平方公裡,島嶼岸線總長126.70公裡,分屬黃埔區、番禺區、珠江管理區和圍墾公司範圍。15個島嶼中,有常住人口的5個。
【大虎島】
大虎島因島上的大虎山形似臥虎而得名,面積1.2平方公裡,是最大的一座無居民海島。大虎島山體由紅色砂巖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
開發難點:島上有部分區域出租給當地農民從事種植和養殖,目前還要理順部分歷史遺留問題,以便進行整體建設。
交通:建有旅遊碼頭,有快艇和摩託艇往來大虎島與南沙街坦頭。
【上、下橫檔島】
面積分別為0.079平方公裡、0.067平方公裡。目前,橫檔島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開發難點:上世紀90年代,還屬番禺管轄的下橫檔島出租給了私人進行旅遊開發,目前還未到租期。還需理順部分歷史遺留問題。
交通:建有碼頭,可停泊快艇、摩託艇。
【鳧島】
面積0.02平方公裡,島上除了植被,基本沒有被開發利用。該島地理位置優越,在南沙天后宮就可望到該島。
開發難點:沒有配套設施。
交通:沒有碼頭,目前上島還需在附近海域下水,涉水上島。
【舢板洲島】
面積0.013平方公裡。西側1.5海裡處便是未來的廣州深水碼頭所在地龍穴島,東側是沙角電廠B廠,廣州港主航道由此經過。此處有多處險灘、暗礁,夜間過往船舶,都需由島上燈塔指引,以此為進入廣州港航道的標示。
交通:只有海事局碼頭,無民用通航碼頭。
【大蠔沙】
在黃埔區穗東街夏園居委會、廟頭居委會、紅山街雙沙居委會範圍內,面積0.97平方公裡,岸線長5.44公裡。
雖然是無人島,但上、下橫檔島和舢板洲島卻各有故事
金鎖銅關拱衛白色燈塔
說起南沙轄內的五座島嶼,最為人熟知的故事,一定是「金鎖銅關」和佇立在舢板洲島上的白色燈塔。
扼守咽喉,抵禦外敵
虎門是珠江主要入口之一,一江兩岸以主航道分界,東屬東莞市,西屬廣州市。虎門炮臺就分布在這一江兩岸和江中的三個島嶼———上、下橫檔島、大虎島之上。據廣州南沙虎門炮臺管理所所長、研究員黃利平介紹,著名的「金鎖銅關」西側樁基也安設在上橫檔島上。
所謂「金鎖」,是指通過上橫檔島連接起來的橫亙在珠江江面的兩道鐵索,「銅關」就是指珠江口的虎門炮臺。每當有外敵入侵,兩岸就會分別拉起連接在上橫檔島上的兩道攔江鐵排鏈,讓入侵軍艦不能快速通過,炮臺則趁機給予狠狠的打擊。從清朝時抵禦外辱到抗日戰爭,「金鎖銅關」多次粉碎了敵人由虎門攻入廣州的企圖,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敵故事。
目前上橫檔島與下橫檔島炮臺保存較好,大虎山炮臺僅存遺址。1982年,虎門炮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被定為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黃利平表示,2005年南沙建區以來,南沙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對虎門炮臺的保護,增撥區財政資金120萬元專款,在對區內的虎門炮臺進行保養和維護的同時,加強對虎門炮臺(廣州部分)內涵的開發和宣傳。
守護航船,見證繁華
舢板洲上的燈塔,歷經百年風雨,至今在廣東省海洋局航標管理處還有登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燈塔是1915年法國人所建,白色的混凝土結構,總高15.8米,為進入廣州海關的各國商船提供導航。「燈塔曾經一度作為廣州的標誌,在世界上的名氣之大,地位之重,不為很多現代人所知。」在黃利平看來,「廣州作為清朝後期唯一的通商口岸,正是這座燈塔見證了廣州海運的繁華。無數海船經過茫茫數月的航行,見到了燈塔,就知道到了廣州。」
在廣州航標處的資料上,舢板洲被劃為二類孤島,也就是說生活相當艱苦。島上石多土少,種不成菜,也沒有水源,再加上電源只有太陽能和蓄電池,僅可供燈塔及普通照明之用。在這座島上卻有一位默默的燈塔守護人———黃燦明。
1999年,原來駐守舢板洲的5名燈塔工全部退休或是調任,東莞太平人黃燦明被從蛇口調來了舢板洲島。從此成了唯一常住在島上的「燈塔守護人」,至今已經12個年頭。
孤島上的生活艱苦。因為沒有冰箱,黃燦明只能每周劃小舢板,來回4個小時到沙角市場買菜。夏天肉類易壞,他只好多買點醃肉、雞蛋、鹹菜度日;生活用水全部靠循環利用。
為了對抗寂寞,黃燦明從家裡搬來了電視機,但因為沒有電視線路,只能收到5個臺,而且全是雪花一片。他只好每晚9時就上床睡覺,半夜才起來看護一下航燈。
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黃燦明卻堅持每天早上7時30分起床,跑到山頂的旗杆邊,緩緩地把國旗升上杆尖。沒有樂隊,也沒有國歌,卻有肅穆。
2001年,黃燦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