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島》到《紅輪》:索忍尼辛筆下的歷史

2020-12-06 鳳凰網讀書

鳳凰網讀書頻道獨家授權連載內容,如無授權,請勿轉載。

 

不只是「偉大作家」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於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紀以來的俄國作家,可能還包括20世紀以來的整個俄國知識界,索忍尼辛都可以列入影響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無疑是蘇聯赫魯雪夫時代「解凍文學」的代表作。當年他也因此成為蘇聯作家協會成員。他後來獲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而非盧圖利、薩哈羅夫、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人權活動家與異見人士獲得的和平獎,也表明了他的這種成名身份。

但是,絕大多數諾貝爾獎(乃至類似崇高榮譽)獲得者的獲獎根據(作品或社會活動)都是他們終身成就的高峰,此後他們作為「名人」並無更大作為。而索翁則屬於剩下的極少數:導致他1970年獲獎的文學作品乃至他因而獲得的頭銜(「著名作家」)相對於他此後的著述(如1973年起問世的《古拉格群島》)和扮演的角色而言簡直算不了什麼。儘管這些著述被一些從「純文學」角度出發的評論家認為「文學性」不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著述的震撼力遠遠超過其獲獎前的作品。你可以不承認這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卻不能不承認這是偉大的思想史文獻。

的確,索忍尼辛終生耗力最大、最為震撼人心並奠定了其文化-思想界地位的兩部多卷本的巨著,即流亡前寫的三卷本《古拉格群島》和流亡期間幾十年寫作而直到臨終都並未出齊的10卷(30冊)《紅輪》,都很難說是「文學創作」的作品,至少索忍尼辛自己從不把這兩部大書叫做「長篇小說」,乃至「報告文學」。

他把《古拉格群島》稱為「文學性調查初探」,而《紅輪》則被稱作關於俄國戰爭與革命時代的「全景歷史」。儘管從文學角度講,這兩部書也展示了傑出的語言技巧。他嫻熟地使用大量從古典到民間、或雅至生僻、或俗至「粗野」的豐富表達方式,在嘻笑怒罵間抒發了他鮮明的價值觀、人生態度、政治立場和對眾多重大問題的看法。然而,與借「文學形象」間接表達作者思想的文學作品(包括像《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這樣他本人的作品)不同,索忍尼辛雖在其中「創作」了大量生動形象的詞彙或舊詞新義,諸如「群島」、「土著」、「下水道」、「水流」、「癌擴散」、「犄角」,乃至「古拉格群島」與「紅輪」這兩個書名,如今都已作為新的政治-社會詞彙而流行,但這兩部大書並未塑造什麼「文學形象」,既無「主人公」也無離奇情節,它們都使用真實的人名、地名、時間、空間與事件,直截了當地對實際發生的歷史過程展開講述和評論,並在其中融會貫通了他對俄國與西方、過去與現在種種思想文化傳統的褒貶與取捨。實際上,這是兩部思想內涵豐富、表達方式生動的史論-政論性作品。那種為時代立言的氣慨,令人想到我國宋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相關焦點

  • 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與俄羅斯的良心
    一個不能正視自身歷史和深重苦難的民族,是不會有未來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到俄羅斯文學,人們第一想到的應該是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但誠懇地講,巨著《戰爭與和平》與這本書比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如螻蟻見泰山。
  • 從《古拉格群島》到《古拉格:一部歷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到《古拉格:一部歷史》跨越了30年時間,《紐約客》的書評認為,《古拉格:一部歷史》與《古拉格群島》的關係,就如同記敘特洛伊戰爭的史書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一樣。但願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起一切,沒有猜到一切。」  這是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的獻辭。本書1973年在西方出版,很快引發了轟動。在此之後的30年裡,一直沒有任何一部可以與之相比的同類著作出現。但是,在2003年,一部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甚至超過索忍尼辛這部三卷本紀實的作品出現了,這就是安妮·阿普爾鮑姆的《古拉格:一部歷史》。
  • 《古拉格群島》簡介
    但願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起一切,沒有猜到一切。」  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史詩般巨著《古拉格群島》就是以這樣沉痛的題辭開篇。1973年,索忍尼辛決定將這本書秘密送往西方發表,這成了蘇聯政治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事件。可以說,蘇聯當局決定剝奪索忍尼辛的國籍,並將其強行驅逐到歐洲,與這本書的出版關係極大。
  • 蘇聯禁書《古拉格群島》成了中學教科書
    1980年暑假前幾天,外語系一位老先生神秘地告訴我有一本書,可以借給我看,晚上到她那兒去取,但只能看一天半。取回來一看,500多頁的俄文版著作,書名是《古拉格群島》,作者是索忍尼辛。我聽說過這是一本極端反動的書,蘇聯的禁書,看這本書的人要去坐牢。出於對禁書的好奇,我當然想看看。但以我的水平,一天半內看完500多頁的原版書根本做不到。
  • 米琴專欄|從《古拉格群島》到「悲哀牆」
    除了一些歷史、文化名人墓外,我們所到的每個小鎮都有無名烈士墓。墓的規模頗大,墓碑的造型也很有藝術性,碑前還點著常年不熄的火炬。俄國年輕人舉行婚禮前都必要到墓前給反法西斯英雄獻花,久已形成傳統。  在莫斯科我們參觀了著名的「新處女公墓」(據專家稱「新聖女」的翻譯不確切)。墓園內各界名流薈萃。蘇俄領導人中卻只有赫魯雪夫和葉利欣二人的墓在此處。
  • 爭議作品《古拉格群島》入選俄教材 傳獲普京支持
    圖:普京與索忍尼辛的妻子交談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梁小逸報導    9月9日,俄科教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蘇聯著名作家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被補充到俄高年級學生20世紀俄羅斯文化基本教學大綱。俄塔斯社9月9日報導,索忍尼辛的名著之前也曾入選為俄高年級學生課本,如《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和《瑪特遼娜的院子》。俄科教部在新聞發布會說,現在《古拉格群島》成為俄高年級學生必讀小說。俄媒體之前報導,索忍尼辛的妻子曾建議普京將索忍尼辛的幾個作品列入課本,但她認為《古拉格群島》入選是不現實的。她還告訴普京,準備在俄發行該作品單行冊。
  • 在這座小鎮,索忍尼辛可以放心寫《古拉格群島》
    這不是因為它琳琅滿目的甜品櫃,而是因為入口處懸掛的一幅幅畫像:最近一百年,幾乎所有在愛沙尼亞歷史上留名的作家和藝術家都曾光顧此地。市政府發布的《塔爾圖文學地圖》對它的評價是:「教授、學者和作家們最愛的去處。」(塔爾圖的街頭壁畫,小巷盡頭的白色建築是塔爾圖大學主樓。
  • 蘇聯政治犯的地獄:真實的「古拉格群島」
    蘇聯政治犯的地獄:真實的「古拉格群島」 下一組:抗美援朝:艱苦忙碌的後勤戰線(21
  • 高爾基:從高傲的海燕到溫順的夜鶯
    (《古拉格群島》第53頁)高爾基要來索洛維茨島的消息,讓犯人們喜出望外。「人未到,消息已到,索洛維茨的囚徒們的心急劇地跳動起來。」「要熟悉犯人的心情才能想像出他們的期待,在這暗無天日、橫行肆虐、沉寂無聲的淵藪中,突然衝進一隻雄鷹!海燕!頭一名俄國作家!」 「人們簡直像期待全國大赦一樣期待著高爾基。」
  • 古拉格:蘇聯大清洗及其後果
    無論如何,在古拉格的歷史上,一九三七年的確標誌著一個真正的分水嶺。因為,就是在這一年,蘇聯的勞改營暫時將自身從因疏於管理致人意外死亡的監獄轉變成為蓄意使囚犯勞累致死的名副其實的死亡營,也可以說其實是在進行謀殺,死亡的人數比過去多得多。
  • 索忍尼辛作品遠遜於帕斯捷爾納克,意義更重於作者要表達的內容
    後來,輾轉讀到了索忍尼辛的《癌病房》。還有過和契訶夫的《第六病室》比較結構上邊迥異。因為大家都有過說,曹禺的《雷雨》實在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有異同。閒時看看。。。當時讀的《癌病房》是國內最早的一個版本——上海譯文80年版。在我們那樣的城市、應當是最優越接觸到索忍尼辛的一份子吧?一直到現在,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有津津樂道的餘味。《癌病房》其實是在1969年成稿的。
  • 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古拉格,熱寂
    石訥先生說:「這群歷史的流寇」就像不期而至的蝗災,輪番掠荒這個星球。早在100多年前,阿克頓勳爵就已警告:每個時代,自由都面臨著四大挑戰:強人對權力集中的渴望,窮人對財富不均的怨恨,無知者對烏託邦的嚮往,無信仰者將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
  • 浙江舟山群島隱藏著中國第四大島,成為中國第一大群島
    距今一萬多年前,這裡還是起伏的濱海丘陵,隨著海平面的上升,山峰成為了一個個海島,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群島——舟山群島。普陀山是舟山群島中一個裝滿傳說的島嶼。公元859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行至舟山群島,遭遇風浪不能前行,於是他將觀音像供奉於此島.觀音的信仰是佛教四大菩薩信仰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至今人有許多人來普陀山進行供拜。花鳥島是舟山群島的一個島嶼,被譽為中國版的「聖託裡尼」。
  • 見證20世紀歷史的10份記述 | 書單
    對一位試圖記載那段歷史的作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寶藏。那些歷史事件——俄國革命、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納粹大屠殺,那些關乎人類苦難和自由的重大而可怕的試驗——其體量之巨大、影響之沉重,仿佛讓見證歷史成為了一種責任。
  • 《古拉格群島》(一)-(一)
    ——克雷連科在審理「工業黨」案件時的發言第一章 逮捕到那裡去的,如你我之輩,唯一必經之路,就是逮捕。當一個沙啞的聲音對你說「你被捕了。」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混亂,我聽見了刺耳的柜子挪動在地上擦出的刺耳的聲音,聽見了桌子上放著的花瓶和果盤掉落在地上的清脆,聽到了那些人因為不小心傷到了自己之後的憤怒謾罵,聽到了當他們找到一瓶我珍藏多年的酒之後的瘋狂大笑……哈,撕吧,破壞吧,你對我的侵犯愈甚,則我與深淵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