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從高傲的海燕到溫順的夜鶯

2020-12-0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著名散文詩《海燕之歌》的片段。《海燕之歌》以象徵手法表現了俄國革命來臨前的形勢,熱情歌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並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

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俄文裡的「海燕」,便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政論家。

正如高爾基所預言,革命很快在俄國爆發,沙皇專制政府最終在1917年被革命者推翻。然而,伴隨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不僅讓高爾基感到迷茫,也讓他與列寧以及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新政權之間產生矛盾與分歧。1921年10月,加之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高爾基出國療養。直到1928年5月,在史達林盛情相邀下,高爾基才回到祖國。

史達林顯然比列寧更有政治手腕,思想更加敏銳:「當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時,對於它的敵人來說,它是軟弱而容易對付的……」

史達林眼裡的敵人,不僅有外部的,還有內部的。外部敵人,必須消滅;內部敵人,除了消滅,還可以改造。

古拉格(俄語讀音),是前蘇聯政府的一個機構,即勞改營管理總局,負責管理全國的勞改營。

1973年,「古拉格」一詞通過作家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並成為蘇聯勞改營和政治迫害的代名詞。

據俄羅斯當局解密文件記載,蘇聯曾經存在過最多476座獨立的勞改營。在1929年到1953年的二十四年間,至少一千四百萬人被監禁於古拉格,多於七百萬的蘇聯公民被流放到蘇聯的墾荒地區進行墾荒。

有一個錯誤認識,必須更正。那就是古拉格勞改營的囚犯,並不都是政治犯,還有可能因為無故曠工、偷竊甚至開政府玩笑而被逮捕的任何蘇聯公民。雖然前蘇聯勞改營規模在史達林病逝後大幅縮減,但直至戈巴契夫時代,勞改營還仍舊存在。

1929年前後,在古拉格主要所在地索洛維茨島,發生一起監獄犯人逃亡英國事件。其中一名叫尤德·別松諾夫的犯人,逃到英國後出版了一本書《我的二十六座監獄和我從索洛維茨島的逃亡》。這本書驚動歐洲,因為它記載了蘇聯當局對犯人駭人聽聞的迫害,不但與蘇聯官方宣傳大相逕庭,而且也顛覆歐洲人特別是左派知識分子心目中的蘇聯形象。此前,德國共產黨機關報《紅旗報》、蘇聯駐歐洲的政治代表處的宣傳畫冊等媒體,都把索洛維茨島上的監獄描寫得如同天堂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覺得有必要讓高爾基這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著名作家出來作證,「他的證言將是對那本卑鄙的國外偽造的出版物的最好駁斥!」(《古拉格群島》第53頁)

高爾基要來索洛維茨島的消息,讓犯人們喜出望外。「人未到,消息已到,索洛維茨的囚徒們的心急劇地跳動起來。」「要熟悉犯人的心情才能想像出他們的期待,在這暗無天日、橫行肆虐、沉寂無聲的淵藪中,突然衝進一隻雄鷹!海燕!頭一名俄國作家!」 「人們簡直像期待全國大赦一樣期待著高爾基。」(《古拉格群島》第53頁)

監獄首長和看守們,卻有些驚慌。於是,他們開始造假,把見不得人的東西藏起來,減少超標犯人並把他們遣送到別處,在兒童教養院前建造臨時「林蔭道」,如此等等。

1929年6月20日,高爾基在兒媳和國家保衛局官員陪同下,來到索洛維茨島。監獄的房門全部打開著,醫生和護士穿著嶄新的衣服夾道歡迎,禁閉室沒有打人刑具,連樹棍都沒有。可是,高爾基還是發現了問題:囚犯們坐在長椅上安靜地讀報,但他們卻把報紙拿反了。「高爾基走到一個人身邊,不做聲地把報紙正過來,他發覺了!他猜透了!他不會棄之不顧的!他會出來保護他們的!」(《古拉格群島》第55頁)

接著,高爾基參觀兒童教養院。一個十四歲男孩,突然對他高聲說道:「你聽著,高爾基,你看見的都是假的,需要知道真的嗎?要我告訴你嗎?」高爾基點點頭,讓陪同人員全部退下。於是,這個孩子把人代馬拉車、吃樹根、讓犯人在雪地裡過夜、把犯人從高高的臺階推下摔死……所有慘無人道的暴行,都告訴了他。半個小時後,高爾基「老淚縱橫地從工棚裡走出來」。

然而,了解真相後的高爾基又做了什麼呢?

6月22日,高爾基為這次參觀寫下這樣的文字:「我難以用簡單的幾句話表述我的印象。我不想而且羞於對既是警惕不倦的革命衛士、同時又能成為異常勇敢的文化創造者的人們的驚人的力量做一些俗套的頌揚。」

6月23日,高爾基乘船離開索洛維茨島。那個說真話的男孩,隨即被槍斃。之後,高爾基在蘇聯和西方國家各大報紙發表他的索洛維茨島觀感,「以雄鷹和海燕的名義,宣稱拿索洛維茨來恐嚇人民是毫無根據的,宣稱犯人們在那裡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古拉格群島》第56頁)

索洛維茨之行,只是高爾基回國後旅行觀光內容之一。回國後的高爾基,在史達林親自過問和安排下,不單在政治上得以重用,而且在生活上得到超規格優待,享受到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同等待遇。史達林不僅在莫斯科市內為他提供了一幢花園式洋房,還在莫斯科郊外和克裡米亞為他建造了兩幢豪華別墅。為了方便高爾基前往克裡米亞休假和出國採風,更為他準備了一節專用列車車廂,可以隨時掛上火車頭出發。1929年至1933年間,高爾基還被允許去義大利過冬,並有兩名蘇聯醫生隨行,全部費用都由蘇聯政府支付。

此時的高爾基,已完全由一隻勇敢搏擊的高傲的海燕,變成一隻歌聲悅耳的溫順的夜鶯。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遇刺,給了史達林展開大清洗一個絕好藉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1935年1月2日,高爾基在《真理報》發表文章為史達林吶喊助威:「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索忍尼辛在他的《古拉格群島》中,毫不留情地批評高爾基:我一向把高爾基從義大利歸來直到死前的可憐的行徑歸因於他的謬見和糊塗。但是不久之前公布的他的二十年代書信,使我用比那更低下的動機——物質欲——來解釋這個現象。高爾基在索倫託(高爾基流亡義大利期間居住的海島城市)吃驚地發現他既未獲得更大的世界聲譽,也未得到更多金錢。他明白了,為了獲得金錢和抬高聲譽,必須回到蘇聯,並接受一切附帶條件。他在這裡成了亞戈達(蘇聯國家安全部門首腦)的自願的俘虜。

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去世。索忍尼辛甚至認為高爾基是被史達林謀害致死:「史達林搞死他完全沒有必要,純粹是出於過分的謹慎:高爾基(如果活著)對於1937年(指史達林發動大清洗運動)也會唱讚歌的。」(《古拉格群島》第57頁)

相關焦點

  • 海燕啊!在高傲的飛翔
    海鷗組合就在開賽的一天裡結束了自己的日子,但是歐文並有沒想這樣結束,海鷗組合還有他,哪怕只是一隻孤單的海燕。  接下來,歐文帶領著綠軍帶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表現,一波15連勝的表現讓他們坐上了聯盟第一的寶座,歐文在這短時間內,表現極其穩定,相比著過去有著更加高效的發揮,在防守端也迎來了進步。
  • 它是暴風雨的預言者,海上的精靈,海燕!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 做一隻平凡生活中勇敢飛翔的海燕
    (作者:千嶺之松)《海燕》是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散文詩。作者賦予了暴風雨來臨前海燕在大海上無所畏懼、勇敢飛翔的磅礴氣勢,以此象徵革命者對戰鬥的渴望和對勝利的期待。小時候讀這首詩,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嚮往自己能成為高爾基筆下的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即使暴風雨般的革命時代已成為過去,即使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即使自己只是一介草民,但在平庸的瑣碎的現實生活中,我也要做一隻高爾基筆下的海燕。
  • 高爾基的海燕是什麼梗啥意思?雞年高爾基有什麼隱晦新含義?
    最近網絡上各種流行詞彙層出不窮,前不久高爾基也有了新的含義,高爾基是什麼梗? 雞年高爾基什麼意思什麼梗?  高爾基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作家,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小時候學過的《海燕》了,但是莫名有了新的含義,也正讓人摸不著頭腦。  高爾基什麼梗?
  • 《海燕》課後練習題與答案
    (1)高爾基是前__________無產階級革命作家,他的小說有自傳體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是高爾基在1901年3月寫的"幻想曲"《__________》的結尾部分,原題為"海燕之歌"。   (2)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 2019冀教版九年級語文知識點複習海燕
    2019冀教版 複習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 一、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蘇聯作家,當過學徒、碼頭工、麵包師傅等,流浪俄國各地,經驗豐富。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
  • 2014年教師招聘考試《海燕》教案設計
    注釋告訴我們,高爾基寫這首詩是在一九0五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篇散文詩。
  • 九年級下冊第4課《海燕》講義(教案)
    4課 海燕一、題目解說:海燕有「暴風雨的預言者」的意思。以《海燕》為題目,直接點明寫作對象。海燕二、作者名片:高爾基,蘇聯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無產價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著
  • 用「朗讀」獻禮十九大之《海燕》
    今天我們將為您呈現由未來廣告朗讀者魏曉虎、謝楠誦讀的《海燕》。 選文背景: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於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裡──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 「海燕」作者潘嘉俊曝光作品背後的故事(圖)
    ,高傲地飛翔……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高爾基的名篇《海燕》,曾經讓多少青年人心潮澎湃?昨天上午,曾紅遍大江南北的經典作品《我是「海燕」》的作者潘嘉俊,在廣東美術館講述這幅油畫背後的故事,眾多街坊前來捧場。  「我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就是希望人們看到它時聯想起高爾基的《海燕》,並記住那時候的中國女性勇敢、樂觀、堅強,充滿女性魅力。」潘嘉俊介紹,該作品創作於1971年秋至1972年春。
  • 瞿秋白翻譯《海燕》: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一  我愛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早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在陰雲和海的中間,得意洋洋地掠過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閃電。」  「……只有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這泛著白沫的海上飛掠著。」  「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暴風雨!暴風雨快要爆發了!』
  • 從直言的叛逆到摒棄良知忠誠——歷史上的今天: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生於1868年3月28日,出身貧苦,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也是一位政治活動家。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小市民》、《母親》、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 小學生作文|讀《海燕》有感:暴風雨中的挑戰者
    我翻開高爾基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一樣在高傲的飛翔。」寥寥幾筆,勾畫出惡劣的環境和海燕面對暴風雨毫不畏懼的畫面。這畫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暴風雨就要來臨了,這弱小的海燕怎麼還不歸巢?它想幹什麼呢?我繼續讀下去。
  • 高爾基錯怪了企鵝!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攝 每當狂風卷集著烏雲和雪,鄧文洪看到海燕、信天翁在烏雲和大海之間飛翔,總會情不自禁地念出高爾基那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鄧文洪說,這次在南極看到的企鵝越多,越覺得高爾基錯了,他錯怪了企鵝。
  • 高爾基與《我的大學》
    高爾基(1868-1936)是著名的俄國作家。 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中部一個木工家庭,家境貧寒,三歲喪父,十歲喪母。只念過三年小學就輟學了。他做過各種活計,像鞋店學徒,搬運工人,守夜人等等。為了能夠在工作之餘讀書,他要借月光,甚至偷借神龕下的長明燈的光亮,要忍受老闆的毒打,甚至被幾十根木刺刺進身軀。
  • 柳雲龍詩朗誦《海燕》
    在《明星面對面》中,張先生朗誦了高爾基散文詩《海燕》:在蒼茫的海洋裡,有很多烏雲風。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就像黑色的閃電,飛翔傲慢。張先生在《暗算》和《風箏》中使用過這個片段,他是《海燕》中最受歡迎的部分,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深情的詩歌,我想一定是張先生的大愛。在《海燕》中有著深刻的道德意義,我相信,在解放初期和間諜活動猖獗的時期,王先生使用他時,一定有他的考慮。張先生的詩歌更好地服務於作品的主題表達,《海燕》是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
  • 【夜讀】海燕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在這叫喊聲裡──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 高爾基:「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
    高爾基的主要作品有:《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海燕》等。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於俄羅斯下諾夫戈羅德市一個木工家庭。他幼年喪父,在開染坊的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僅上過兩年半小學。母親去世後,11歲的他就開始進入「人間」獨立謀生。
  • 象徵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詩詞《海燕》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在這叫喊聲裡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 瞿秋白譯本與戈寶權譯本的《海燕》
    瞿秋白海燕(原名:暴風雨的鳥)白蒙蒙的海面的上頭,風兒在收集著陰雲。在陰雲的海的中間,得意洋洋地掠過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閃電。一忽兒,翅膀碰到浪花,一忽兒,像箭似的衝到陰雲,它在叫著,而——在這鳥兒的勇猛的叫喊裡,陰雲聽見了歡樂。這叫喊裡面——有的是對於暴風雨的渴望!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對於勝利的確信,是陰雲在這叫喊裡所聽見的。海鷗在暴風雨前頭哼著——哼著,在海面上竄著,願意把自己對於暴風雨的恐懼藏到海底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