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著名散文詩《海燕之歌》的片段。《海燕之歌》以象徵手法表現了俄國革命來臨前的形勢,熱情歌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並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
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俄文裡的「海燕」,便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政論家。
正如高爾基所預言,革命很快在俄國爆發,沙皇專制政府最終在1917年被革命者推翻。然而,伴隨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不僅讓高爾基感到迷茫,也讓他與列寧以及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新政權之間產生矛盾與分歧。1921年10月,加之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高爾基出國療養。直到1928年5月,在史達林盛情相邀下,高爾基才回到祖國。
史達林顯然比列寧更有政治手腕,思想更加敏銳:「當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時,對於它的敵人來說,它是軟弱而容易對付的……」
史達林眼裡的敵人,不僅有外部的,還有內部的。外部敵人,必須消滅;內部敵人,除了消滅,還可以改造。
古拉格(俄語讀音),是前蘇聯政府的一個機構,即勞改營管理總局,負責管理全國的勞改營。
1973年,「古拉格」一詞通過作家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並成為蘇聯勞改營和政治迫害的代名詞。
據俄羅斯當局解密文件記載,蘇聯曾經存在過最多476座獨立的勞改營。在1929年到1953年的二十四年間,至少一千四百萬人被監禁於古拉格,多於七百萬的蘇聯公民被流放到蘇聯的墾荒地區進行墾荒。
有一個錯誤認識,必須更正。那就是古拉格勞改營的囚犯,並不都是政治犯,還有可能因為無故曠工、偷竊甚至開政府玩笑而被逮捕的任何蘇聯公民。雖然前蘇聯勞改營規模在史達林病逝後大幅縮減,但直至戈巴契夫時代,勞改營還仍舊存在。
1929年前後,在古拉格主要所在地索洛維茨島,發生一起監獄犯人逃亡英國事件。其中一名叫尤德·別松諾夫的犯人,逃到英國後出版了一本書《我的二十六座監獄和我從索洛維茨島的逃亡》。這本書驚動歐洲,因為它記載了蘇聯當局對犯人駭人聽聞的迫害,不但與蘇聯官方宣傳大相逕庭,而且也顛覆歐洲人特別是左派知識分子心目中的蘇聯形象。此前,德國共產黨機關報《紅旗報》、蘇聯駐歐洲的政治代表處的宣傳畫冊等媒體,都把索洛維茨島上的監獄描寫得如同天堂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覺得有必要讓高爾基這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著名作家出來作證,「他的證言將是對那本卑鄙的國外偽造的出版物的最好駁斥!」(《古拉格群島》第53頁)
高爾基要來索洛維茨島的消息,讓犯人們喜出望外。「人未到,消息已到,索洛維茨的囚徒們的心急劇地跳動起來。」「要熟悉犯人的心情才能想像出他們的期待,在這暗無天日、橫行肆虐、沉寂無聲的淵藪中,突然衝進一隻雄鷹!海燕!頭一名俄國作家!」 「人們簡直像期待全國大赦一樣期待著高爾基。」(《古拉格群島》第53頁)
監獄首長和看守們,卻有些驚慌。於是,他們開始造假,把見不得人的東西藏起來,減少超標犯人並把他們遣送到別處,在兒童教養院前建造臨時「林蔭道」,如此等等。
1929年6月20日,高爾基在兒媳和國家保衛局官員陪同下,來到索洛維茨島。監獄的房門全部打開著,醫生和護士穿著嶄新的衣服夾道歡迎,禁閉室沒有打人刑具,連樹棍都沒有。可是,高爾基還是發現了問題:囚犯們坐在長椅上安靜地讀報,但他們卻把報紙拿反了。「高爾基走到一個人身邊,不做聲地把報紙正過來,他發覺了!他猜透了!他不會棄之不顧的!他會出來保護他們的!」(《古拉格群島》第55頁)
接著,高爾基參觀兒童教養院。一個十四歲男孩,突然對他高聲說道:「你聽著,高爾基,你看見的都是假的,需要知道真的嗎?要我告訴你嗎?」高爾基點點頭,讓陪同人員全部退下。於是,這個孩子把人代馬拉車、吃樹根、讓犯人在雪地裡過夜、把犯人從高高的臺階推下摔死……所有慘無人道的暴行,都告訴了他。半個小時後,高爾基「老淚縱橫地從工棚裡走出來」。
然而,了解真相後的高爾基又做了什麼呢?
6月22日,高爾基為這次參觀寫下這樣的文字:「我難以用簡單的幾句話表述我的印象。我不想而且羞於對既是警惕不倦的革命衛士、同時又能成為異常勇敢的文化創造者的人們的驚人的力量做一些俗套的頌揚。」
6月23日,高爾基乘船離開索洛維茨島。那個說真話的男孩,隨即被槍斃。之後,高爾基在蘇聯和西方國家各大報紙發表他的索洛維茨島觀感,「以雄鷹和海燕的名義,宣稱拿索洛維茨來恐嚇人民是毫無根據的,宣稱犯人們在那裡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古拉格群島》第56頁)
索洛維茨之行,只是高爾基回國後旅行觀光內容之一。回國後的高爾基,在史達林親自過問和安排下,不單在政治上得以重用,而且在生活上得到超規格優待,享受到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同等待遇。史達林不僅在莫斯科市內為他提供了一幢花園式洋房,還在莫斯科郊外和克裡米亞為他建造了兩幢豪華別墅。為了方便高爾基前往克裡米亞休假和出國採風,更為他準備了一節專用列車車廂,可以隨時掛上火車頭出發。1929年至1933年間,高爾基還被允許去義大利過冬,並有兩名蘇聯醫生隨行,全部費用都由蘇聯政府支付。
此時的高爾基,已完全由一隻勇敢搏擊的高傲的海燕,變成一隻歌聲悅耳的溫順的夜鶯。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遇刺,給了史達林展開大清洗一個絕好藉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1935年1月2日,高爾基在《真理報》發表文章為史達林吶喊助威:「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索忍尼辛在他的《古拉格群島》中,毫不留情地批評高爾基:我一向把高爾基從義大利歸來直到死前的可憐的行徑歸因於他的謬見和糊塗。但是不久之前公布的他的二十年代書信,使我用比那更低下的動機——物質欲——來解釋這個現象。高爾基在索倫託(高爾基流亡義大利期間居住的海島城市)吃驚地發現他既未獲得更大的世界聲譽,也未得到更多金錢。他明白了,為了獲得金錢和抬高聲譽,必須回到蘇聯,並接受一切附帶條件。他在這裡成了亞戈達(蘇聯國家安全部門首腦)的自願的俘虜。
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去世。索忍尼辛甚至認為高爾基是被史達林謀害致死:「史達林搞死他完全沒有必要,純粹是出於過分的謹慎:高爾基(如果活著)對於1937年(指史達林發動大清洗運動)也會唱讚歌的。」(《古拉格群島》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