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並不高冷,它會顛覆我們的世界觀 | 李淼,新知青年 014 號

2021-02-07 新知青年說


▎李淼 新知青年 014 號


物理學家



今天我要講的話題,貌似不那麼貼近我們的生活,但它是改變我們的三觀、建立我們的三觀,特別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的領域——物理學。


我們的三觀裡,可能價值觀更加重要,但如果沒有世界觀,那麼價值觀就比較難建立起來。


最近我在知乎上聽讀書會,有時候也會聽一聽中國古代賢哲,比如老莊的故事。他們首先要談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所以世界觀的建立是我們建立人生觀也好、價值觀也好,必須要打的基礎。


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從身邊開始的,但真正感動我們的,是抬頭看天。在劉慈欣的一篇小說裡,人類是由一個更加智慧文明的世界放養在地球上的一種生物,他們每時每刻在被監視著。突然有一天,有一個猿人抬頭看天,看了好久,超過了一定的時長,這個智慧文明的警報器就響了。


這是為什麼?因為放養的這個生物開始有了思考,有智慧了,它開始思考天上是怎麼回事。



自從有了智人,十萬年以來,我們走出非洲,來到中國,都是從那個唯一的源頭來的。但是我們思考天空思考了十萬年,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到底什麼時候才開始比較接近真相呢?大概是兩千年前。


比兩千年再往前的時候呢?


這裡有一張圖,是印度人對大地的認識。他們早認識到地球不是一個大平板,而是一個有弧度的東西,是被四頭大象馱著,這四頭大象又站在烏龜上,烏龜下面又是無數層的烏龜。這是印度人的世界觀。


圖 / 印度人對大地的認識


下面的是一個簡化版的地心說,也就是託勒密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建立在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一系列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認識的基礎上,特別是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認識到,我們站立的地面其實是一個球面,地球是一個球。他怎麼認識到的呢?他當然沒有像哥倫布那樣,繞地球一圈,他沒有做,也不可能做這件事,但他舉了很多的證據。


證據之一,就是你站在大海邊,等一艘歸船的時候,這艘船出現在你的視野裡時先出現的是桅杆,然後才是慢慢整個船身,這說明大海是有弧度的,推而廣之,地球是有弧度的。亞里斯多德由此推斷出,地球是個球。


圖 / 簡化版的地心說


此外,他還推斷出來——當然,這是錯誤的——太陽繞著地球轉,就像月亮一樣,同樣水星、金星所有的天體都繞著地球轉,最外一層是恆星,是最遙遠的。古希臘人和中國人對於恆星的認識是一致的,也就是恆星基本是不變的,但行星總是在變。


儘管這個由託勒密繼承的系統是錯誤的,但他們有一個認知是正確的,就是地球是個球。他們認識到行星和太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非常遺憾的是,這一點,我們中國古人沒有認識到。


儘管張衡也認識到,地球是個球,但他們沒有認識到,行星和太陽距離地球,和地球的大小是差很多的。舉個例子,太陽離地球距離 1.5 億公裡,相當於地球直徑的一萬多倍,這一點古希臘人已經認識到了。但是中國的張衡認為,地球像個雞蛋黃一樣,天就像一個雞蛋殼,這個雞蛋黃和雞蛋殼的相距並不大。


當然,我們知道,目前最新的數據是太陽離銀河系大概是三萬光年。



前面講的是仰望星空,是人類變成智慧生命的一個過程。這是必須要經歷的。包括小孩從出生起到四歲,他一直在問父母問題,他一直在建立他的世界觀、宇宙模型,人類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接下來要談的,是認識會導致什麼?會導致行動。


下面這張圖,左邊是牛頓在思考:「蘋果為什麼從蘋果樹上掉到地面上,而不是掉到天空上?」由此想到了萬有引力。右邊是人類登上月球。


有了對萬有引力的精確理解,我們才能把太空飛行器和人送到月球上去。


圖 / 牛頓的萬有引力與人類登月


前面講的是一個宏觀的世界,或者是一個身邊的、具像的世界,還有一些看不見的世界,也就是微觀世界。


微觀世界是由量子力學主導的。很多人認為量子力學很燒腦,一點都不詩意,我們不需要認識量子力學也能認識世界,這其實是錯誤的。沒有量子力學,我站的地板可能都不是踏實的,這個非常重要。還有,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現在很方便的通訊工具,比如手機,這些晶片都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


圖 / 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手機晶片 by Irish Times


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方面都和量子力學有關,包括:鵝卵石為什麼是五彩繽紛的?為什麼這個花是紅色的?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所有的這些東西都離不開量子力學。


圖 / 花為什麼是紅的,也和量子力學有關


甚至我猜測,我們人類的思維方式、意識的產生也是跟量子力學有關。


當然這是我的一個猜測,不過現在貌似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它。以前我們觀測人類的思考,無非是在頭上很多地方插上電極,這個電極裡面會和我們的大腦神經連起來,一個神經元放電了,或者一個迴路放電了,這個儀器就會反應,把腦電圖印下來。


似乎大腦就像一個手機晶片一樣,而且結構都很像。因為我們手機有處理信息的 CPU,和儲存信息的儲存器,好像我們的大腦完全一樣,比如有人說左半腦是管理知覺的,右半腦是管理語言的。但市面上流傳的這種說法,其實是偽科學,我們後來發現,左右腦其實是在同時管理所有的事情。


圖 / 人類大腦和晶片相似


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生物學家的這種思想,非常像十九世紀的物理學家。他們認為大腦像一個手機晶片,其實是一個機械性的對世界的認知。


為什麼說像十九世紀物理學呢?因為十九世紀物理學家的認知,是建立在牛頓的理論上。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大機器一樣,人腦也不例外。


但到了量子力學,物理學家進步了,認為這個世界沒有那麼簡單,它也許可以說是機器,但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機器,因為有些未來是不確定的。同樣我認為,既然我前面說到的一切——甚至鵝卵石為什麼五彩繽紛、鑽石為什麼跟玻璃不一樣的——既然所有這些都跟量子力學有關,既然量子力學那麼有用、有意思,而且是主導整個世界的運行。那麼人類大腦為什麼不用上量子力學呢?


圖 / 李淼



一旦用上量子力學,我覺得人類就有點意思了。我們不是一個手機,大腦也不是一個普通的晶片,而是量子力學意義上的晶片。我們就不是一個機器,我們的未來不確定,要靠人類自己做決定,以及我們這個機器來做決定,我覺得這一點非常有意思。



* 本文系根據李淼在

「知乎鹽 Club 新知青年大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閱讀」


馬家輝:越是年輕人,越要少聽八卦,多讀傳記

田吉順:網際網路醫療能創造奇蹟,但需要更多約束和耐心

許先哲:26 歲從零開始,我只想找到真正的漫畫



「新知青年說」開放投稿:

1/ 原創稿件;

2/ 首發於知乎某問題下的回答;

3/ 有獨立觀點,字數不限,但需在一定篇幅內將觀點闡述清晰。

投稿請發至 brand@zhihu.com



相關焦點

  • 人類世界觀的物理學顛覆史之一瞥
    由於狹義相對論與牛頓經典引力論的不相協調,11年後,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再次顛覆了人們的世界觀就像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指出的那樣,應該存在一族科學定律,只要我們知道宇宙在某一時刻的完全的狀態,我們便能預言宇宙中將會發生的任一事件。直到1926年,德國科學家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人們才首次知道,原來世界並不是那麼確定的!
  • 那些顛覆你世界觀的「動物冷知識」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顛覆你世界觀的動物冷知識!第一個,雄峰一旦交配,生殖器就會爆炸,並從身上脫落!第二個,冰島是全世界唯一沒有文字的國家!第三個,蟑螂就算斷了頭也能存活數天,真是打不死的「小強」呀!第四個,水母沒有心臟,而且它的嘴也用來排洩!第五個,老鷹的視力可以達到人類的80倍!第六個,長頸鹿的交配過程只持續大約一秒!第七個,藍鯨放屁產生的泡泡大到可以包住一整匹馬!
  • 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在人類不斷的追求中,你或許每一年都能夠看到科學界的新思想誕生,發現了讓人感到驚訝的新的知識,這些科學知識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顛覆了原有思維裡對世界的一些認知,這可能就是科學的魅力,永遠不會是故步自封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的思維也需要不斷的提升,那麼小編今天來聊聊,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 那些顛覆你世界觀的「城市冷知識」
    中國的城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繁華,繁華的背後總是會有心酸,一個城市每天有人笑,有人哭,有人富有,有人貧窮。今天我就為大家帶來了顛覆你世界觀的城市冷知識。第一個,北京路不在北京而是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在廣州而不在中山。
  • 「顛覆世界觀的冷知識」世界巧妙話題?意想不到!網友炸鍋
    今天為大家帶來顛覆世界觀系列的冷知識,絕對顛覆你對世界的認識。世間萬物都蘊涵著很多智慧,雖然我們對很多事都習以為常,但卻知之甚少。所以經常被一些「冷知識」打臉。今天閒話君就挑選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冷知識,希望能讓大家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 知乎推出自製內容IP「新知青年說」
    知乎宣布推出全新知識分享類自製內容IP「新知青年說」,為創作者提供展示自我,分享知識、經驗與見解的全新場景和平臺。「新知青年說」通過線下主題演講、線上播出的方式製作完成,於知乎、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直播及持續分發。首期「新知青年說」主題為「大腦性感時代」,將於今晚8時正式上線。
  • 知乎2018 年度書單新鮮出爐 新知青年必讀盤點
    在「知乎 2018 年度書單」中,包括從知乎用戶的書籍討論量和閱讀量綜合判定選出「新知青年熱議書單」;從 2018 年知乎上架電子書的閱讀量評選出「新知青年熱讀書單」;從 2018 年知乎大學編輯力薦好書整理得出「編輯推薦書單」;從 2018 年知乎出品電子書的閱讀量排名評選出「知乎出品「電子書單;從 2018 年名人解讀書收聽次數統計出「名人解讀書單」,五大維度總結歸納了五份優質定製書單。
  • 李淼:用才情為科學代言的「詩人」
    李淼坦言,雖然邀約的這篇文章只有幾百字,但是因為「我當時拼音都不會用,所以是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後來,他的一個同事做了一個物理學的BBS,李淼老師也在裡面討論一些物理學的話題,於是經年日久,便有了《超弦史話》這本科普書。此外,由於要經常往返於國內外,所以李淼老師也會在這個站點上和學生們討論當前熱議的學術問題。也正是通過這種形式,李淼老師「開始用通俗的語言講專業問題」。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例如一間圖書館,它的形式可能大略像是一個能存放書籍的建築物藍圖,質料可能由木頭或水泥構成,動力來自建築設計師與建築工人,目的則是為了提供人們閱讀的書籍和空間。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待過去的世界觀,可能會覺得有些愚昧,但如果站在過去經驗、科技和觀察相對有限的立場,就能理解這些主張的合理性。例如,假設地球確實以高速在轉動,為何我們沒有感受到強大的風在臉上吹拂?
  • 科學頑童李淼的人生三味
    物理學是高度競爭的行業。正如探險者四處航海的使命是為了尋找新大陸,在這裡,比別人更早、更快地發揭開宇宙中普遍而客觀存在的真理,是入行者們的信念。「像愛因斯坦、玻爾……科學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工作狂。」「勤奮」是中國學生的標籤。
  • 物理學家李淼:500年以後火星可能是下一個地球
    著有《超弦史話》《<三體>中的物理學》《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等。在採訪中,物理學家李淼暢想到,500年以後火星可能會是下一個地球,「如果成功,我們國家將從航天大國升級為航天強國,因為之前只有美國和歐空署成功過。」
  • 量子力學:或許要顛覆我們的現存世界觀
    按我們現存的世界觀認為,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宏觀到微觀,都是物質的,是不依我們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我們思想意識中存在的物質觀念,僅是客觀物質世界在我們意識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比例太陽的存在,它是客觀的,是物質的,是不依我們人類主觀意識為轉移的。我們人的主觀意識裡有太陽這個概念,僅是太陽這個客觀物質存在在我們意識中的反映。
  • ...莊卓然退出優酷法定代表人;知乎推出自製節目「新知青年說」 |...
    靈活的眉毛  知乎推出自製節目「新知青年說」  首期邀請6位優秀答主開講    1月25日,知乎宣布推出全新知識分享類自製內容IP「新知青年說作為一檔定位於「新知分享」的節目,「新知青年說」通過線下主題演講、線上播出的方式製作完成。其內容將以每月一期的頻率推出,每期圍繞不同主題,邀請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創作者作為嘉賓線下開講,並於知乎、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直播及持續分發。(鈦媒體)  快來一起學習!
  • 顛覆我們世界觀的人物——愛因斯坦(2)
    (接上期)1.整個世紀的大腦愛因斯坦被稱作「整個世紀的大腦」,他發表的相對論顛覆了傳統物理的世界觀,人們的視線不再局限於牛頓研究的經典物理學理論,而是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探索。一般人都只會比較偏向於一種思維方式。其中一種是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自然科學研究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家、數學家等等;另外一種是感性的思維方式,比如藝術學方面的人,畫家、音樂家等等。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就像一個科學家,擅長抽象思維和複雜計算,但沒有豐富的情感。
  • 物理學家李淼眼中的霍金:愛因斯坦後影響最大的科學家 一生三大...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認為,霍金可能是愛因斯坦之後社會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他發現的奇點定理、黑洞蒸發和對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是他對物理學的三大學術貢獻,並且啟發了公眾對宇宙探索的興趣。李淼對此直言,「有些是可能發生的,有些就不太靠譜,比如2600年地球資源枯竭,我認為是不會發生的。」「對物理學有三大學術貢獻」霍金一生致力於研究宇宙時空,試圖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合併成完備的統一理論,解釋宇宙時空中一切事物。
  • 南科大教授李淼,演講時說黑洞是女性的……
    ——常歡自在社評語,歡迎批評指正前言導語:「鼎鼎大名」的物理學教授李淼,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演講,本來是件好事,結果,鬧出醜聞,最後竟然說要在法庭見云云三,香港有廢青,並不代表香港年輕人都是廢青,企圖抹黑香港學生,拉仇恨且不利團結,用心險惡。四,一碼事歸一碼事,演講物理課程,扯去香港廢青,這不正是扯蛋惡行嗎?最後,李淼更加惡搞,扯出霍金來墊背,這智商真的太低下了,還物理學家?
  • 物理學家給孩子話家常——講給孩子的量子物理學
    對於一個物理學的糊裡糊塗的人來說,總覺得量子力學更是玄而又玄的東西,高深的概念、複雜的公式,薛丁格的貓是否還健在?霍金的世界是怎樣的?...... 如今的孩子們可是了不得啊,初中就開始讀量子力學了?我這個物理學渣趕緊補補課吧。這麼好的書必須推薦還沒有讀過的孩子們,日後學物理一定不吃力。
  • 我是天文物理學家李淼,霍金為什麼偉大,問我吧!
    首先,他和彭羅斯一起證明了所謂奇點定理,這條定理說,我們的宇宙一定起源於一個奇點,在這個奇點上,空間和時間消失,物質密度無限大。他對物理學的第二大貢獻就是發現黑洞不黑,也就是說,黑洞會發光,會輻射幾乎所有的基本粒子,這種現象叫霍金蒸發。以上是霍金的兩個站得住的重要研究。霍金第三個重要研究,不見得站得住,是關於宇宙的量子起源的研究。
  • 別不相信,科學家的話顛覆世界觀
    別不相信,科學家的話顛覆世界觀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當中,溫度越高也就意味著熱度越高,比如100℃的一盆水。給人的感覺一定是非常燙手的,而30度的水就非常的溫和了。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樣的認知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你能相信1000度的高溫不會將人燙死,但是卻能將人凍死嗎?科學家就給出了回應,相信很多人聽了之後會覺得顛覆了世界觀。
  • 物理學家李淼:天問一號是一次浪漫徵程的開端
    就在十年前,還有許多人甚至包括知識分子說我們的政府搞航天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但是十年以後,我想大部分人都看到了,中國航天工程推動的不光是形象,更是我們科技的發展,並且未來,它會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商業收入。Q 這次火星探測的重點是什麼?A 這次火星探測的重點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