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飯」能否炒出新意?評福特全新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

2020-12-06 車雲網

近日,有外媒曝出福特已研發出一種全新的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可利用紅外成像原理,大幅提升夜間的行車安全性。對此有不少媒體認為,類似技術ABB等汽車巨頭早已有之,福特只不過是在老調重彈,炒炒冷飯。可也有一些評論指出,該技術相較於以往並非依樣照搬,其中不乏一些亮點,甚至可稱其為當今最為先進的夜視系統。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經過一番調查,車雲菌有了自己的判斷。

技術原理並無新意

要辨別福特是不是在炒冷飯,無外乎從技術原理及功能實現兩個維度展開討論。

首先是技術原理是否有別於前?

眾所周知,如將之前已經曝出的所有車輛夜視或夜視照明系統按成像機理加以歸類,可分為微光夜視及紅外夜視兩種

微光夜視起源於軍事,像我們在諜戰劇或戰地新聞中經常看到的夜視畫面大多屬於此類。該技術主要是利用了光電效應的物理學原理,通過增像管將灑落在物體表面的月光或者星光等自然光增強放大數百倍或數萬倍,從而達到人眼可見的亮度。換句話說,此類夜視設備仍需以光作為基礎,如果周邊環境完全沒有光照,則無法進行視覺增強。


微光夜視設備

紅外夜視則是利用紅外線來感知黑暗中的一切。與微光成像不同,這類夜視技術即便在完全避光的環境中亦可正常進行工作。

按照成像方式,人們又將紅外夜視進一步細分為主動式紅外夜視與被動式紅外夜視兩大類。

主動式紅外夜視顧名思義,即夜視設備本身可發射紅外線對周圍環境進行照射。經物體反射後,紅外輻射通過光學物鏡聚焦成像於紅外變像管的光電陰極上,再利用光電效應對電子光學系統進行加速,最終能形成人們可以理解的圖像。如已經實現技術落地的奔馳NIR-Near-Infrared Ray及凱迪拉克鷹眼(Eagle-eye)夜視系統便基於這一技術研發而成。

被動式紅外夜視技術則為人們口中常說的熱成像儀。該技術利用遠紅外熱成型攝像頭成像,並以周圍物體散發出的熱量作為成像來源。像寶馬的BMW Night Vision夜視系統及奧迪的night vision assistant夜視系統均可歸於此類範疇。

參照相關報導,福特此次發布的全新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主要通過位於車輛前部的紅外攝像頭,對周邊方圓120m半徑範圍內的環境溫度進行採集,以判斷前方是否有行人或者動物,屬於典型的被動紅外夜視系統。故單純從技術原理來看,確是給人以炒冷飯之感。


福特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

夜視功能亦難創新

那以功能實現而論,這套系統又是否會有所突破呢?要探討此問題,則需再分出兩個全新維度分別加以說明。

其一是「硬指標」,即夜視功能本身。雖然時至今日福特並未有實物展出,不過從其所採用的被動式紅外成像原理來看,基本不存在突飛猛進的可能。車雲菌之所以如此肯定,並非人云亦云,而是基於被動式紅外夜視所獨有的幾大技術特點分析得出:

  1. 1.識別度——由於被動紅外夜視技術的成像來源為周圍物體所散發出的熱量,故其可探測到的物體種類很難得到拓展。如深坑或者碎石等本不發熱的潛在安全隱患,該技術便無法有效感知。

  2. 2.探測距離——被動式紅外夜視技術的探測距離很難通過技術改進加以延長。這一瓶頸的成因依舊源自成像機理上的先天不足。簡單來說,人體或動物所發出的熱量是在一定區間內變化的,故被動式紅外夜視技術存在理論上的最大探測距離。相比之下,主動式紅外夜視系統則可通過換裝大功率紅外發生器來拓展自身的探測範圍。如凱迪拉克的鷹眼(Eagle-eye)夜視系統,其實際探測距離長達500米以上。

  3. 3.清晰度——雖然與微光成像相比,被動紅外夜視技術不受光線、霧霾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溫度穩定性較差,從實際顯示效果上講,其圖像質量並不比微光成像更高,且無法通過後期處理真實還原周圍環境的外貌,只能依據溫度差來表明障礙物的方位及輪廓。與前兩項類似,這種骨子裡的短板亦無法通過換裝材質更優的元器件加以解決。

拓展功能大幅增強

其二是「軟指標」,即基於夜視技術所拓展出的額外功能配置。從當今夜視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各大廠商對夜視系統的創新大多集中於此。道理很簡單:

  1. 1.如上所述,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夜視成像技術已經變得十分成熟,極難取得質的飛躍。

  2. 2.夜視技術的首要目的是加強夜間行車安全性,與主動安全系統實現協同,可令其自身優勢更充分地得到凸顯。

果不其然,福特也將精力重點放在了這裡。

首先,其引入了與寶馬BMW Night Vision夜視系統相類似的「動態光點」功能。如車輛前方存在行人、動物或者騎行者時,位於霧燈附近的兩個LED燈會通過光束聚焦提醒駕駛員注意,從而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且比寶馬更為先進的是,該系統的光束聚焦功能可同時偵測的多達8個目標,並聚焦於它認為最為危險的兩個目標。與此同時,沿著目標所在方向,聚光燈還會在路面投射出明亮的光柱,以幫助駕駛員更準確地判斷目標所處方位。

其次,該系統還與隨動轉向功能進行了集成。如當車輛通過環島時,位於後視鏡上的獨立相機會對路標進行讀取,並引導車燈根據車輛的行駛軌跡自動調整照射角度及高度,以便駕駛員能更為清晰地看到各個出口。

除此之外,福特這套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還與GPS系統實現了協同運行。通過記憶功能,其可對此前行駛過的路線進行存儲,並在返程時自動調取,從而使車燈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降低由照射盲區所引發的安全隱患。

車雲小結:

通過分析車雲菌認為,福特此次發布的全新紅外攝像大燈夜視技術雖然未在夜視成像技術上尋得突破,但稱其為冷飯亦不十分恰當,至少其相較於目前絕大多數夜視系統來說擁有兩大優點。

第一,在夜視功能基礎上所衍生出的光束聚焦功能免除了傳統夜視系統華而不實的煩惱,使駕駛員可以專心於路面,不必再分心去關注中控屏或儀錶盤。

第二,該系統的路標識別功能十分獨特,與普通的隨動轉向功能相比,其照射區域更為精準。甚至,車雲菌有理由相信,該功能亦能與GPS實現協同,並根據導航路線及路口標識預先對特定出口實施照明。不過,由於採用了被動式紅外成像技術,其製造成本亦相對較高,故即便日後量產上市,對於一些售價較低的福特車型來說,要想擁有這套系統,恐怕仍需經歷漫長的等待。

相關標籤:
安全
福特

相關焦點

  • 一種帶有紅外夜視拍攝功能的手機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帶有紅外夜視拍攝功能的手機,通過對現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解決了現有手機不具備夜視功能的問題。技術方案:包括手機主體和攝像模塊,攝像模塊設置於手機主體背面,攝像模塊包括主攝像頭、閃光燈、紅外燈組件和夜視攝像頭,閃光燈設置在主攝像頭一側,外燈組件環繞設置在所述夜視攝像頭外周,手機內還設置有控制模塊,控制模塊用於控制主攝像頭、閃光燈、紅外燈組件和夜視攝像頭打開或關閉。
  • 體驗東風標緻508L夜視系統,紅外攝像頭能自動發現行人和動物
    奔馳S級是最早裝備夜視系統的車型當年S級轎車上的使用的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技術來實現夜視功能:通過兩個紅外線大燈照亮道路,而安裝於前窗內部的紅外攝像機則記錄前方道路的反射影像,你可以通過儀錶盤中的8英寸顯示器的黑白影像觀看真實的路面情況。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福特全新紅外攝像大燈技術 行駛安全提升
    除了當下主流的滷素前大燈、氙氣前大燈以及LED大燈之外,雷射大燈逐漸成為各大汽車廠商紛紛研發的新技術,而日前,網通社從外國媒體Leftlanenews獲悉,福特正在研發全新紅外線攝像大燈技術,這一技術不久將應用在福特量產車上。
  • 安防幫:夜視攝像機全面解析,看得清真的就實用嗎?
    夜晚通常是案件發生的高峰時期,而一個攝像機夜視能力,決定了它在夜晚的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夜視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安防領域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紅外、星光、超星光、黑光、超微光……不同種類的夜視技術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
  • 夜視器材中紅外線夜視補光射燈的問題思考
    比如在當前日益廣泛應用的視頻監控領域,為了在夜晚自然光線照度不足的條件下,配合攝像機實現隱蔽而有效的夜視,出現了採用近紅外光譜的紅外線夜視補光射燈,其波長的典型值為0.808μm、0.85μm、0.88μm等。
  • 微光夜視與熱成像技術如何應用安防監控
    其中微光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安全防範系統中也得到了應用。 微光夜視監控技術是用電真空和電子光學等技術,實現光子圖像—電子圖像—可視視頻圖像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通過對電子圖像的增強技術,來實現對圖像的可視增強,進而達到在有微弱光線下的一種夜視技術。
  • 小蟻智能攝像機室外版開賣:增強紅外夜視
    同時,它支持夜視功能,總計12顆850nm增強紅外夜視光珠,暗光環境下自動切換為夜視模式,最遠可視距離達15米。此外,小蟻智能攝像機室外版新增「警鈴威懾」功能,當危險發生時,攝像機會啟動專門配置的警鈴聲,使用大功率揚聲器,發出警報聲音,威懾不速之客。戶外監測時,數據安全隱私與記錄影像所需要的存儲空間大小更加重要。
  • 安防夜視監控技術戰:紅外熱成像pk微光
    微光夜視和熱成像技術在實際應用上有些類似,這兩種技術的攝像機主要應用在夜間且對設備的隱蔽性有一定要求的特種監控場所,比如軍事、刑偵、緝毒緝私、保衛等,在這類監控場所該兩款設備都是非常合適的。    微光夜視攝像機是將微弱自然光生成的電子圖像增強到可實現有效監視的視頻圖像,來對場景進行監視。
  • 紅外攝像機產品特點及常見技術應用調試
    紅外技術在1800年被英國天文學家Herschel發現之後,就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研究如何在各種場合的應用,其中主動紅外攝像技術在安防監控中的應用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技術上都較為成熟。紅外攝像機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壯大的同時,產品類型也在不斷多樣化,應用領域也在進一步拓展。
  • 遠紅外熱成像和夜視:中間不是 「等於號」
    而實際上,能實現所謂的「夜視」功能,並非遠紅外熱成像產品一家獨有。比如微光夜視技術,可將接收的少量可見光放大,並通過屏幕(HUD、後視鏡、中控屏幕等)顯示出來。最近幾年微光技術聲名大噪,不少產品如記錄儀、360全景影像系統、流媒體後視鏡產品等,都在打各種「微光」、「星光」夜視功能。
  • 一加8 Pro的攝像「透視」功能惹熱議
    我們先從其技術原理了解一下。可「穿透」拍攝原理其實,這個技術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黑科技玩意,而是已經發展將近一個世紀的老古董技術——紅外攝影技術(Infrared Photography)。紅外攝影技術是對隱形世界的一種觀察。人的裸眼看到的可見光,其波長大約在400nm-700nm的波長範圍。而紅外線是700nm以上的光。
  • 紅外熱成像與普通攝像機區別,熱成像攝像頭不懼風雨全天候監控
    相比較百萬像素級的網絡攝像機清晰細膩的圖像讓用戶有一個全新的視覺衝擊。目前市場上儘管各方都對百萬像素網絡攝像機報有前所未有的期待,但實際使用的都是一些試點項目。如果說2010年是百萬網絡攝像機推廣普及的一年,那麼2011年就是真正綻放高清魅力的一年。
  • 夏普推高清紅外夜視攝像頭 黑暗中可拍彩色畫面
    雖然現在許多攝像頭都支持夜視功能,但是大部分傳統夜視攝像頭拍攝出的都是單色黑白畫面,有時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便,尤其是在需要判斷對方衣著顏色的時候無法獲得準確的結論。  不過夏普最近公布了一款全新的紅外攝像頭產品,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在絕對黑暗的環境下也能夠捕捉到720p解析度的彩色畫面。
  • 如何選型紅外、星光、黑光、全彩夜視攝像頭?讀懂這篇足夠
    正文高清夜視攝像頭除了以前我們在項目上經常使用到的夜視紅外,還有星光,黑光,全彩等攝像頭。1、紅外攝像頭紅外夜視攝像頭主要是在無可見光或者微光的黑暗環境下,採用紅外燈主動將紅外光主動投射到物體上,紅外光經物體反射後進入鏡頭進行成像。這種成像方式和技術最為成熟,在實際智能化項目上使用最多,性價比也很高,成為最常用的夜視攝像頭應用方案。
  • 夜視那些事 淺析夜視監控攝像機的優劣
    夜視監控攝像機便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結果。目前,幾乎所有監控地點的監控攝像機都帶有夜視功能,可謂是夜視泛濫了。那麼夜視的種類又有哪些?優劣如何呢?  最常見的夜視監控就是主動紅外夜視,它也是布防最廣泛的一種。
  • 從傳感器做文章 解讀紅外夜視監控原理
    自面世以來,紅外線攝像機便以其夜視距離遠、隱蔽性強、性能穩定等突出優勢,在夜視監控中佔據了大部分市場。  在說紅外線攝像機之前,先講一點基礎知識。一般可見光的波長是0.4~0.7微米,這是眼睛能夠看到的光線。而0.7至400微米的一段就是紅外線,紅外線是不可見的光線,超出了人類眼睛能看到的範圍。
  • 微光夜視儀 紅外熱像儀如何兩全其美?「熱融合」是條必由之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微光夜視儀和紅外熱像儀的價格越來越便宜,現在可以用3000美元以內的價格買到熱成像設備。微光夜視儀和紅外熱像儀都可以用於夜間觀察,但原理完全不同。兩者都有自己的優點,在某些情況下,你可以嘗試將他們進行組合,以獲得兩全其美的效果。
  • 夜視儀能夠夜視的原理是什麼?夜視可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
    夜視可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這取決於它所使用的技術。圖像增強技術:這項技術的原理就是收集微弱能量的光,包括紅外線光譜中低端部分的光,這些光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的肉眼察覺不到而已。該技術再將收集到的光放大直到我們能夠容易地觀察到圖像。熱成像技術:這項技術的原理是捕獲紅外線光譜中高端部分的光。一切物體都在以熱的形式放射這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