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兩隻黑熊襲擊傷人,致三人死亡引起了當地村民和野保界的廣泛討論,綠會秘書長周晉峰認為,黑熊沒有人類相關的意識,因此懲戒黑熊的意義不存在,相關部門工作的原則應該是:
1.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人民群眾的生命裡是第一位的;
2.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黑熊,爭取把他們安全轉移至保護區;
3.建設保護區安全防護機制,既要保護野生生物,更要保護人。
付鑫對此事件的發生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調查,問題發生的焦點在於,到底是人貿然進入到黑熊領地範圍導致黑熊的攻擊行為還是黑熊的種群數量增長引起的生存空間擴張。目前,當地相關部門仍未發布初步調查情況,付鑫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鑑於有消息稱當地此前並沒有黑熊的存在,而突然出現兩隻黑熊,那麼是野生黑熊或圈養的放歸黑熊尚不得知。付鑫對近期黑熊的野放消息進行了相關詢問,根據備案信息,目前並未有黑熊放歸在當地的記錄信息,排除私人放生的情況,較大可能為野生種群的擴散,這在一方面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地野生生物的種群規模得到擴大。
但根據目前對於黑熊行為學的研究,本次事件似乎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種群遷入。按照亞洲黑熊的習性,黑熊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結伴而行的情況。在所有的紅外相機監測中,成年黑熊均是獨居動物。只有亞成體黑熊得到有限的結伴記錄,成群基本為雌性攜帶幼崽。
另外本案的疑點在於,在兒童母親已經被攻擊致死的情況下,幼童得以生還,後村民與民警接連多次上山尋找,但兩次分別有一人被黑熊攻擊死亡。野生動物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針對黑熊的研究表明,黑熊食性75%-90%為植食,更不會為食物而主動攻擊人尋求食物,本案中卻連續發生黑熊激烈襲人的情況,是什麼誘使黑熊做出如此激烈反常的攻擊行為呢?也就是說,兩隻黑熊為什麼一直不離開事發地,為什麼所有人去都能遇見黑熊?綠會研究室認為是否有幼熊被獸夾或陷阱困住,導致母熊一直守護幼崽安全,進而導致情緒失控,因此才持續做出攻擊行為呢?
因此,相關部門在尋找第二隻黑熊的同時,應一併調查清楚本案中黑熊襲人的真相,是否是因為當地存在盜獵情況才引發黑熊的反常行為。
針對這次駭人的事件,付鑫認為,這對於人和黑熊來說都是一次悲劇。同時根據綠會支持的工作原則,我們應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同時也要保護黑熊。綠會長久關注黑熊的保護研究工作。2018年1月,綠會志願者和記者組成專項問題暗訪調查組,對小興安嶺一帶非法盜獵野生動物的情況進行調查,並成功解救出一隻幼年亞洲黑熊,並將其轉移到救助機構,此案曾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隨後,中國綠髮會同志願者們聯合有關部門、媒體等積極開展行動,推動案件進展,以期早日斬斷非法販賣野生動物利益鏈條,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寶庫-小興安嶺。為此,中國綠髮會特別成立「中華黑熊保護地·小興安嶺」開展後續工作,並將繼續打造「政府+民間」生態保護模式,與周邊夥伴一道,共同創建黑龍江乃至全國生態保護民間網絡。
綠會成功救助亞洲黑熊幼崽
綠會同志願者調查野生動物非法盜獵案件
亞洲黑熊為我國Ⅱ級重點保護動物,這起人熊遭遇的不幸使得當地居民不安,也使得人們更加擔憂今後人們對亞洲黑熊的保護態度是否會出現消極和惡意抵制情緒。付鑫認為當地職責部門在妥善處理的同時應調查清楚黑熊反常行為背後的是否存在偷獵情況的發生。同時,借鑑國外人熊衝突的治理經驗,盡力動物收容所將「肇事動物」收容。在未來我國環境得到進一步恢復的可見背景下,存在著更多的人獸衝突的風險,如何將這些接觸風險預防和控制在低概率,是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當予以考量和探索研究的,同時,妥善處理人獸關係也包涵在生態文明指導思想中,此次事件也在客觀上使得相關部門開始制定預警機制以避免更多的不幸發生。
文/付鑫 審/sophia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