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發射時,航天員在返回艙內翻閱飛行手冊。新華社發
今天早晨,航天員在太空的第一頓早餐為什錦炒飯、幹燒杏鮑菇、雪菜肉絲、榨菜、叉燒醬、濃香奶茶。記者了解到,魚香肉絲、松仁玉米、木須肉、黑椒牛柳、什錦炒飯、川味辣醬、檸檬茶……在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中,7大類共70餘種中式食品隨航天員徵戰太空。
神九攜帶食品口感非常好
「這次任務攜帶的航天食品口感非常好,花樣非常多。」這是神舟九號航天員劉旺對食品最深的感受。確實,相比早期以壓縮餅乾、點心為主的航天食譜來說,這次任務的食譜有了質的飛躍。
由於神舟九號飛行乘組將在軌駐留13天之久,對食品的安全性、多樣性和感官接受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採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結合傳統食品工程化手段,使航天食品在品種數量、內在品質和食用安全方面得到顯著改善,解決了中式傳統食品在長期貯藏穩定性和感官接受性方面的矛盾,實現了航天食品的安全可靠和營養美味。
以中式傳統特色食品為主
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介紹,神九任務食品以中式傳統特色食品為主體,具有耐貯藏、感官接受性好、適應航天員個性飲食需求的特點,使航天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期間也能夠體驗到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氛圍。
航天食品是否合航天員的口味?陳斌介紹說,食品在研製的過程中,按照「營養平衡主副食搭配」的原則,在滿足重量和體積嚴格受限的前提下,廣泛徵求航天員意見,充分考慮航天員口味特點,每一項食品研製出來時,先請航天員品嘗並填寫「感官評價表」,只有在60分以上的食品才能入選這次任務的食譜。
女航天員有專用飛行食譜
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國女性航天員首次亮相。研究室針對空間環境下女性營養需求和生理特點,設計出滿足女航天員飲食需要的飛行食譜,充分保障了女航天員首次參加載人飛行的飲食健康和營養平衡。
抗氧化食品幫助適應太空
針對中長期載人飛行人體代謝特點和醫學防護要求,研究室還研製出具有緩解細胞氧化、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抗氧化功能食品,通過飲食手段提高了航天員對航天特定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防護能力。
在太空飛行器載荷和功耗嚴格限制條件下,研究室攻克了殘留食品處理關鍵技術,解決了在不額外消耗飛船電力、不過多增加飛船上行載荷的前提下殘留食品處理用品輕量化、高可靠性和零功耗之間的矛盾。
四天內不會吃到重樣食品
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環控生保研究室研製了太空食品加熱裝置,確保了航天員在太空中能夠吃到熱的食品。
為了防止航天員感覺飲食單一,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食譜周期為四天,也就是說,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時,四天內不會吃到重樣的食品。
本報記者 蔡文清 通訊員 朱霄雄 田立平J177
任務
直播時航天員拿著的是什麼
在神九發射前的電視直播中,人們看到三位航天員手裡分別拿著一本大冊子在翻閱,這是什麼冊子?有什麼作用?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總體室副主任陳欣。
陳欣介紹,飛行手冊可以說是航天員的行動指南,其間融匯了工程總體以及航天員系統、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測控通信、發射場和著陸場等各大系統對飛行乘組的需求。
神九任務飛行手冊共計6類8冊,包括正常飛行手冊、交會對接手冊、飛船應急與故障處理手冊、目標飛行器應急與故障處置手冊、飛船操作指南(上、下)、目標飛行器操作指南(上、下),神九任務航天員飛行手冊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總體室負責研製。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可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飛行狀況,包括正常飛行、應急處置以及故障處置,在13天的飛行中,航天員需要充分高效運用近千頁的飛行手冊。為了便於航天員迅速辨識,手冊採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塊,將正常飛行程序、注意事項和重要步驟等環節區分開來。
在神九任務過程中,航天員的每一個操作程序都可以在飛行手冊中查到,其中包括各種意外情況的處置程序。陳欣介紹,典型的故障都寫在應急與故障類手冊中,遇到故障該怎麼處置在手冊裡都能查到。手冊裡還有流程圖,先判斷什麼,有沒有分支,怎麼與地面溝通,乘組間如何協同,是自己處置完了就可以呢還是必須要等地面的指令,最後處置完的效果是什麼,這些都要包括進去。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故障,特別是處在測控區外,沒有地面專家支持的時候,如何迅速、準確地處理故障,對故障預案的編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陳欣介紹,在編輯手冊的過程中間,編輯小組要求大家去看家用電器的操作說明書,大家就把家裡買的洗衣機、電冰箱、豆漿機說明書找出來仔細研究,借鑑它裡面故障處置的描述方法,便於航天員查詢和使用,當發生異常現象,就會對症下藥,促進飛行任務的順利進行。
本報記者 蔡文清
通訊員 姚曉勇 朱霄雄 J177
娛樂
神九航天員
能聽評書看小品
在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中,三名航天員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外,有哪些個人娛樂項目?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透露,在神舟九號任務中,航天員攜帶了音樂、文學書籍、圖片、視頻等四大類電子文件進入太空,其中音樂主要包括《航天員中心之歌》、《我為祖國感到驕傲》以及軍樂、輕音樂、流行歌曲、交響樂,文學書籍主要以音頻形式攜帶,包括《嶽飛傳》、《三國演義》等評書作品,圖片主要是航天員與領導、與家人、與戰友的合影,視頻主要包括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五星紅旗太空飄揚」、「飛天頌」等文藝演出錄像、文化知識講座、傳統相聲、小品等。
據了解,神九任務航天員娛樂項目主要是利用天宮一號艙載的個人計算機完成。根據飛行程序安排,組合體飛行階段非值班航天員的娛樂活動,在每日的個人自由活動期間進行,時間約為3小時左右。
本報記者 蔡文清
通訊員 姚曉勇 朱霄雄 J177
穿衣
專為女航天員
改進航天服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航天員在飛船發射、返回以及交會對接時均要穿著艙內航天服,什麼是艙內航天服?它有哪些作用?對女航天員的航天服做了哪些改進?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李潭秋介紹,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器內使用的航天服,當太空飛行器座艙失壓,整個座艙的環境不適應人的生存的時候,艙內航天服可以提供一個最小的近體生存環境,能夠維持其生命。它的核心是通過航天服和艙載供氧來提供航天員需要的呼吸所需要的氧氣和維持必要的生存壓力。
艙內航天服的生命保障時間,主要取決於設備供氧的能力。而艙內航天服的供氧時間,主要是取決於載人飛行任務應急需要的時間。目前,我國的載人飛行任務至少要保證6個小時的應急時間,就是說,在飛船應急返回的時候,艙內航天服保證航天員6個小時的氧氣和壓力應急時間。
在神舟九號任務中,女航天員劉洋穿著的艙內航天服有所改進。李潭秋介紹,此次任務的難點是要解決女航天員的適體性的問題。首先是航天服的上肢,不能出現加壓以後脫離肢體的現象,脫離肢體以後她就不能操作。還有就是手套,因為女性航天員的手很纖細,原來的手套就顯得很笨重。針對女航天員的手型,專門制模,研製了女航天員專用的手套,來適應女航天員的使用。
本報記者 蔡文清
通訊員 朱霄雄 田立平 J177
吃藥
神九藥箱
帶著中醫保健藥
面對太空複雜環境,航天員突發疾病怎麼辦?在太空中會用到哪些藥品?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醫監醫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介紹,這次任務共為航天員準備了航天藥箱、航天小藥包和個人急救小藥包,其中航天藥箱負責飛船和組合體在軌飛行時航天員疾病防治的用藥保障,航天小藥包是航天員在返回艙(不能進入軌道艙)時的用藥保障,能夠滿足3名航天員1天的用藥,個人急救小藥包主要用於航天員在著陸後的疾病防治,同樣能夠滿足3名航天員1天的用藥。
李勇枝介紹,藥箱中每一種藥品的數量配置是根據疾病發生的概率來設計的,對於按照計劃服用的藥物,則按照計劃的服用時間來計算配置的量。使用概率比較大的,按照足額的50%左右來配置;使用概率比較小的,按照更低的比例來配置。另外,若同一種類的藥物有一種以上,則每種藥物的配置量也相應減少。
據了解,神九任務的藥物按照利用的機率分為兩類,配備數量的原則也相應調整。第一類藥物是按計劃必定要用的藥物,主要是抗運動病藥物、睡眠幹預藥物、維生素補充類和中醫藥保健類。這類藥物的配備嚴格按照既定的服用方案配備,主要包括抗運動病、睡眠調節、維生素類等。
第二類藥物是根據國際空間站的經驗和臨床實踐高發病需要應用的藥物。這類藥物的配備首先需要與發病率相適應,而且還要考慮病情的多種情況,使得藥物儘可能涵蓋大多數病情。在配備時,還要權衡有限資源和儘可能涵蓋全部可能的需求。這類藥物主要包括:止痛類、抗菌消炎、抗感冒藥、消化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藥物、五官科藥物、外用軟膏類、止咳平喘類、興奮神經系統、抗過敏、外傷處理類、激素類、婦科用藥等。本報記者 蔡文清 通訊員 朱霄雄 J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