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殺北美野牛的元兇:國際皮革貿易

2020-11-23 騰訊網

背景

美洲野牛的學名是(Bison bison),這和人類的學名(Homo sapiens sapiens)一樣,都是「只此一脈,別無分支」。「Bison」的俗名是「Buffalo」(水牛),這是不正確的稱呼,但已積非成是,本文仍用野牛來指涉「Bison」。

北美洲野牛(Bison bison),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野牛迅速萎縮的狀況如下圖:最淺色部分是原始的存活範圍(人類獵殺之前);稍深色是1870年的存活範圍;最深色黑點是1889年。我們得到簡明的印象:半世紀間從大面積萎縮到點狀。若以數字來表達,1800年之前約有6000萬頭,1830年4000萬,1870年550萬,1889年美國境內541頭(你沒看錯)。二戰後恢復到5000頭(美國)與1.5萬頭(加拿大);2000年北美約有36萬頭,暫無滅絕之虞。

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接下來看大屠殺的證據:堆積如山的牛骨等待磨成肥料。肉會製成罐頭,皮革呢?西部電影裡的牛仔,槍帶與槍套是牛皮做的,馬靴、馬韁都是。問題是:19世紀末之前北美的人口總數,還比不上被屠殺的野牛總數。這些皮革到哪去了?答案很簡明:出口到歐洲賺外匯。歐洲人(或國際皮革貿易)對北美野牛的貢獻,正如《晉書》卷69《列傳》第39所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堆積如山的野牛骨等待磨成肥料(1892),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出口滅絕論

用經濟分析的語言來說,大屠殺有三項主因:(1)野牛皮的價格,不會因供給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是供給增減,價格會跟著跌漲,但野牛皮的價格,19世紀下半葉卻反常地穩定。(2)政府對屠殺野牛沒有管制措施,幾乎人人可自由獵殺。(3)歐洲的製革技術創新,使得大量野牛皮具有商業價值。過去的三合一見解是:(1)軍隊遷移造成屠殺;(2)鐵路開發破壞生存空間;(3)土著獵殺這三項解釋都對,但只是必要條件,要把這6項因素合併,才有較完整的解釋。

本文的新意是,上述6項重點內的國際貿易面(歐洲對美國皮革大量需求),才是大量屠殺的主因,但這需要堅實證據才能定案。問題是:19世紀下半葉野牛皮的出口數量,並無海關的完整數據,也容易把野牛皮和飼養的牛皮混為一談。這就需要靠統計推論,估算野牛皮出口量的系列數據。既苦於無可靠信息來源,就必須從報紙、私人日記、商業指南、拍賣公告、歐洲各國(尤其是英法德)的牛皮價格,做各種統計推算,這是泰勒(Taylor,2011)的主要貢獻。

1913—1938年間通行的野牛鎳幣,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這些直接和間接的數據,都指向一個重要結論:北美野牛的迅速萎縮,主因是出口滅絕。支持出口滅絕論的主要證據,是1871—1883年這13年間,竟然密集輸出約600萬張野牛皮。背後的意義是:出口的皮革質量要求較高,若加上淘汰的不良品與次級品,總屠殺量約900萬頭。這和前面的地圖(1870—1889年間的野牛分布點迅速縮減)基本上相符。

野牛事件的重要特點,是短期密集有系統的作為:1870年之後的十年內,就少了一半,這是「大平原的大屠殺」(slaughter on the Plains)。有何證據能把大平原的屠殺,和歐陸皮革市場建立起因果鍵?以下會用數據顯示:(1)野牛的屠殺與牛皮出口呈現密切相關。(2)牛皮出口與歐陸的進口呈現密切相關。

野牛肉罐頭,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出口滅絕論若成立,過去的各種推論與見解,例如鐵路開發破壞棲地、土著獵殺,就顯得次要或甚至難以成立。出口滅絕論能成立,核心論點是:(1)從需求面來說,歐洲對皮革的強勁需求,造成國際價格長期穩定。(2)從供給面說,就算北美密集屠殺,大量出口牛皮,也不會造成供給過剩,皮革價跌。(3)既然有殺就能賣,價格也不跌,政府也不管,那就沒理由不做了。

背景環境

19世紀下半葉,要在廣袤平原中短期間內滅殺,需要運輸條件與加工業配合。太平洋聯合鐵路在1860年代,沿著Platte谷興建,獵人搭火車沿途捕獵,創造出一條「獵殺走廊」:把獵人送到獵地、把獵物向東部運送出口。當時尚無冷凍設備,皮革必須初步處理後裝船,牛肉用鹽醃製(如香腸)或煙燻保存,並不外銷。

另一項原因,是草原逐漸開墾成農田,減少野牛生存空間。但這項威脅並不關鍵,因為1860年代大草原,人口總數不到17萬人,農家佔地不到1%。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因忙於戰事而緩和獵殺,但影響不大,因為主要戰場與戰役,大多在無野牛或野牛數少的地區。

真正的殺手來自大西洋對岸:歐洲的製革業。1870年左右,英國和德國發展出新的處理技術,能把美洲野牛皮製成高價值的各種製品。北美原住民對野牛的處理方式是:冬季牛肥時,食用牛肉、肝、脂肪,牛皮因油多處理費工耗時,缺乏加工原料與揉革技術,手法還很原始,無法發揮商業價值。

有人說美國在1870年代,已從英德學到這套製革技術。就算美國有這套技術,以19世下半葉的市場規模和購買力,也無法消化龐大規模的宰殺。歐洲的購買力與市場強度,加上製革技術效率化,是野牛命運的交叉雙刃。

北美洲野牛(Bison bison),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美國商人的做法很簡單:把肉品留在國內,皮革初步處理後運往英國加工。英國下的訂單通常每批都超過萬件,美國東部的出口商,派人赴西部收購牛皮,簡單幹燥後運往紐約或巴爾的摩港。牛皮運到倫敦時,價格還相當低廉,由於到貨數量龐大,甚至還需要暫停進口。

1871年冬與1872年春間,某家英國公司訂購500張牛皮,表示若初製成功,會續購「無上限的數量」(unlimited number)。那時已有人預測:照這個趨勢不出幾年,美洲野牛可能就會滅絕(引述自1872年8月17日London Times,從紐約所做的報導)。英國的製革技術有專利嗎?若有,加工廠的數量就有限。應該沒有,一因找不到專利的記載;二因這種加工不像蒸汽機那種發明,需要給固定年份的保障;三因加工廠數量多,表示技術散布快,不會是獨佔性的行業。

加工後的牛皮用處很廣,除了服飾、鞋類、家用,還可製成傳動機械用的皮帶,還可磨刮鬍刀。製革技術很快在英、德、法流傳,引發對野牛皮的更大需求。以法國西岸的港口Le Havre為例,1873—1876年間的《牛皮市集》(La Halle aux cuirs)周刊,就記載美洲牛皮到港的消息。再以英國利物浦港為例,1873年到港的美洲牛皮數量是93,498件,其他港口有各自的進口量。

由於出口需求量大,價格穩定,許多人加入這個行業。出口的皮毛要求去毛,這也需要大量勞動力,很快就形成龐大的一條龍:獵殺、剝皮、加工、裝運、航行。雖然無具體數字可徵引,下列模式應可顯示這個行業的系統性。1872—1874年間,堪薩斯州大約獵殺300萬頭,此州獵捕殆盡時,獵人隊南向今日的俄克拉何馬州、西部德州、新墨西哥州東部。整體而言,獵殺行業急起速落,從堪薩斯州往南,7年不到就結束。

獵殺野牛,來源:「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之後獵殺者就往北走,但遇到蘇族印第安人的抵抗。1870年代末期打敗蘇族後,北太平洋鐵路把獵人往西帶,進入蒙大拿州大平原,1880年抵達Glendive,1881年就到了Miles City。北方的牛群1850年左右開始被獵殺,每年要送20萬—30萬件牛皮去密蘇裡州。鐵路開發、擺平印第安人後,北方的獵牛在1881—1882年間走到高峰。很快地,商業獵牛在1883年時已開始下滑,最後一批無毛牛皮去運往東部是1884年。

統計推估

具體推估歷年屠殺野牛的數量,較可靠的來源是鐵路運送記錄。三項原因說明這種記錄不存在。(1)那是南北戰爭的時代,許多規範尚未建立。(2)獵捕地區多在荒野,管理鬆散,不是每個轉運站都有明確記錄。(3)獵殺頭數與皮件數不相符,因為要汰除太小或質量不符的。有人大略估算,南方在19世紀末約屠殺370萬頭,北方的總數無可靠記載,難以推估。

還剩一條路可走:海關進出口記錄。為何有記錄?因為要課稅。海關記錄的優點,是年月日與數量明確,缺點有二:(1)記錄是以重量計,而非件數,所以只能用重量推估件數。(2)如上所述,出口件數並不等於獵殺數。若要從重量與價值推算件數,前提是要知道歷年的牛皮價格變化。

下表是1866—1885年間的牛皮價格,有三項指針:(1) WP是從Warren and Pearson物價指標,取得每件牛皮的價格。(2) NY是紐約商會年度報告內,每件牛皮的價格。(3)HP是支付給獵牛者的皮件價格。

1866—1885年間每件牛皮的價格,來源:Taylor (2011): 「Buffalo hunt」, p. 3179 Table 1

下圖是野牛皮出口的趨勢(1867—1886)。牛皮分兩大類:一是野牛,二是人工畜養的牛隻(畜牛)。先看縱軸(左側):這是野牛皮每年出口數量。縱軸(左側)是畜牛的數量(單位:千頭)。若提到野牛,就看左側縱軸;提到畜牛,就看右側縱軸。

牛隻與牛皮的統計:1867—1886,來源:Taylor (2011): 「Buffalo hunt」, p. 3180 Figure 2

此圖內有6條線,相當複雜,不易解說。簡便的方法,是說明各線條的意思,請依線索讀。(1)Total hides=野牛皮總數。(2)Cattle=畜牛隻數。(3)Implied cattle hide export=推估的畜牛皮出口數。(4)Breed stock=配種用牛隻數。(5)Buffalo hide export=野牛皮出口數量。(6)Cattle slaughter=畜牛屠宰量。

這是從美國觀點(出口國)所顯現的統計,同樣重要的是,藥用進口國的統計來對照。泰勒(Taylor,2011)只有英國海關的進口數據,德國、法國和其他國家的沒有。困擾還是一樣:我們的關懷是野牛獵殺數,但海關記錄只能顯示牛皮重量而非頭數,所以還是要從重量推估件數。

推估的英國進口牛皮數量(1件=1頭),1866—1897,來源:Taylor(2011): 「Buffalo hunt」, p. 3186 Figure 3

作者必須用反事實推論法:強烈假設每112磅的牛皮等於4件牛皮。估算的結果如下圖所示,為何有3條線?那是統計方法估算的結果:(1)中間那條是推估值;(2)上面那條是95%信賴區間的上限值;(3)下面那條是下限值。簡單地說,如果你相信作者的假設(112磅牛皮=4件=4頭野牛),那麼這三條線就是,英國從美國進口的牛皮件數(1866-87,1件=1頭)的可能範圍。此圖顯示幾件事:

(1)1870年代初期之前,英國的進口數量很少。會出現負值,那是推估不精確(誤差)造成的。接近零是合理的,因為在揉革技術突破前,英國沒理由遠從美進口野牛皮。

(2)技術創新後(約1871)進口數急遽攀升,1875頂峰時每年超過60萬件。

(3)1878年左右又跌到零在線。

(4)法國的進口量沒有類似數據,但若以頂峰期(1875)為例,英法的進口量大約超過百萬件(英=60萬,法=40萬)。這和上圖所顯示的大致相符:1875年的野牛皮出口量超過百萬張。

(5)1866—1887年間的數量合計,出口到歐洲(英法德)的總量,應超過350萬張。

這就支持本文的基本假說:美洲野牛數量的急速萎縮,元兇是歐洲製革技術創新後,對美洲牛皮產生大量需求。這是需求面的影響,獵殺野牛就是要供應這批超額需求。世界市場的需求,才是遠方的原兇。還有個小疑問:美洲的野牛皮,在1875出口量頂峰那年,約佔全世界牛皮出口量的百分比?泰勒(Taylor,2011)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數字:3%—4%。

這傳達了更嚴重的訊息:人類的恣意需求,是經濟動物迅速萎縮或滅絕的元兇。人類對野牛的威脅,只是對竭澤而漁的個案。受類似屠殺之害的動物還有許多,例如:18世紀哈德遜海灣公司對海狸(beaver)的獵捕、北太平洋的海豹皮、北極圈內的弓頭鯨獵殺。

【參考書目】

「American Bison」, Wikipedia.

Taylor, Scott (2011): 「Buffalo hu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virtual extinc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bis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7):3162-3195.

Dolin, Eric Jay(2010): Fur, Fortune, and Empire: The Epic History of the Fur Trade in Americ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埃裡克•傑•多林《皮毛、財富和帝國》,馮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相關焦點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國獸」,地位和白頭鷹等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若公園裡的公路出現堵車,基本拜美洲野牛所賜;若出現動物傷人現象,也基本是野牛所為,而且責任還不在它。這算不算是一種膨脹了?不過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四足動物中,可能沒有其他物種曾像美洲野牛一樣遭受如此慘烈的黑暗時期。曾一度屠殺美洲野牛被視為讓印第安人挨餓的方法。
  • 北美野牛成國獸 曾遭到大量屠殺至19世紀末幾近滅絕
    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美國國會4月通過這項法案。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北美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北美野牛從史前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美大地,是北美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公牛可達1.8米高,體重將近一噸。
  • 北美野牛成為美國國獸(圖)
    北美野牛。(圖片來源:新華/路透)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美國國會4月通過這項法案。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北美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
  • 印第安人的糧食——美洲野牛,一種直接影響印第安人命運的動物
    但印第安人在歐洲人和毛皮貿易還未達到北美洲的時候,只捕殺夠自己生活所需的野牛,並不會肆意屠殺,而且野牛也並不好捕殺,因為儘管野牛體型龐大,但仍可維持每小時60公裡的奔跑速度,並且轉彎靈活,工具匱乏的印第安人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捕殺到野牛。
  • 北美野牛簡史科普
    切入正題:過去10到15間,北美野牛從19世紀末即將滅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起初,北美平原印第安人幾乎利用北美野牛身上的每一部分。他們的生活依賴著北美野牛的各種用途。但是19世紀90年代,當歐洲定居者來到北美以後,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北美野牛正式成為美國國獸 地位堪比美國國鳥白頭海雕
    爪遊控消息:近日,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份法案上的籤字,從而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
  • 《荒野大鏢客2》北美野牛在哪 北美野牛位置圖文詳解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中的很多玩家都沉迷打獵無心做任務,打獵不一定就是獅子、麋鹿之類的動物,野牛也是很多玩家喜歡獵殺的動物
  • 北美灰狼的繁殖能力遠超北美野牛,為什麼數量少的多
    北美大草原上,生活著兩種典型動物:北美灰狼和北美野牛。
  • 非洲野牛為何要屠殺獅子幼崽?動物學家這樣解釋解開了我多年疑惑
    非洲野牛為何要屠殺獅子幼崽?動物學家這樣解釋解開了我多年疑惑在非洲大草原上,非洲獅和非洲野牛(非洲水牛)可謂是一對強大的對手。獅子作為唯一一種集體捕獵的貓科動物,靠捕殺野牛使獅群獲得豐盛的食物;野牛雖然是食草動物,但體型龐大,健壯有力,一對牛角堅硬無比,發起攻擊來獅子也不敢靠近。獅子和野牛的戰鬥中,常有獅子受到重傷甚至死亡,但總體而言還是獅子勝多敗少。
  • 美國獨特風景的一部分:野牛
    南非野牛 水牛 印度野牛 美洲野牛還有一種歐洲野牛,雖然被海洋隔開,但看起來很像美洲野牛或水牛,基本上被認為是同一種動物。東半球的「水牛」是非洲的野牛和亞洲的家養水牛。美洲野牛的數量一度超過6500萬頭,幾乎遍及整個北美大陸。1800年年底的數量大量被減少曾僅剩幾百頭。現在,通過有組織的保護工作,野生野牛的數量約為16000頭,有近50萬隻野牛生活在大型私人飼養的野牛群中。美洲野牛曾經成群結隊地在北美大陸遊蕩,以至於一群疾馳的野牛會在身後留下一大片黑色的踩踏過的土地。
  • 北美野牛回歸冰河時代(動物世界)
    據英國《泰晤士報》3月30日報導,下個月,一群北美野牛要從加拿大西部搭乘飛機飛往俄羅斯的遠東。這距離上一次它們曾經在那裡生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千年。  30隻北美野牛雌雄各半,它們來自加拿大西部阿爾伯達省的麋鹿島國家公園,將乘坐運輸機飛行15個小時,到達俄羅斯距離莫斯科有五千英裡的雅庫特自治共和國,到正在建造中的「冰河時代」野生動物公園重溫五千年前的舊夢。它們將在飛機裡的板條箱內度過旅程,隨後進入佔地78500公頃的「蘭斯基耶·斯託爾比自然公園」。
  • 美洲野牛,有一段極其慘澹的過去,事實上它們暗示著曾經美國白人的極黑歷史
    ↑IMG【the last of the Buffalo】當然,事實上,印度安人捕獵野牛的招數很多卻是把野牛趕向懸崖~~就這樣,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和諧共存了千萬年但19世紀中後期,因為北美白人卻掀起了屠殺美洲野牛的狂潮
  • 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北美毛皮貿易究竟是那樣的?它對印第安人和白人各自產生了何種影響呢?讓我們踏上時光穿梭器,回到18世紀末的北美。物質交換,利益至上,毛皮貿易成為了白人與印第安人獨一無二的商業合作北美貿易毛皮,有著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上的北美毛皮貿易是指交換毛色豔麗、品質優秀的帶毛獸皮,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海狸皮貿易;而廣義上的包含了所有動物的皮毛貿易。
  • 《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美洲野牛
    布法羅,俗稱北美野牛、美洲野牛。以前在美洲的大平原上,棲息著數量最高達6000萬頭的美洲野牛,但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以後,這種大型動物的命運就永遠的改變了。
  • 為何非洲野牛常年屠殺獅子幼崽?專家說出真相,讓人直呼殘忍
    它們一般會選擇把鹿當成主要捕食對象,因為鹿的戰鬥力非常弱,極易捕食,特殊情況,它們也會捕食野牛,只不過操作性比較難一些。   要知道非洲野牛的戰鬥力也是極其厲害的,所以在獅子跟野牛的作戰中彼此經常會容易受傷,不過一般獅子勝利的次數比較多
  • 淺談: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未受到足夠的國際貿易監管
    儘管生物多樣性的日益衰減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但是人們對野生物種貿易的了解和評估並不完全[2]。為此,具有法律效力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於1975年起正式生效,旨在通過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遏制對野生動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非法貿易。
  • 人牛大戰300年,6500萬頭美洲野牛是如何差點被白人滅絕的?
    西藏犛牛、日本和牛、北美野牛,並稱世界三大名牛。前兩種牛類大規模養殖,可供應人類食用,而後一種北美野牛則上一個世界差點慘遭人類滅絕。 歐洲人剛到北美時,漫山遍野自由自在地徜徉著成群的野牛,粗獷的印第安人和褐色皮毛的龐大野牛群。構成了這幅美洲大陸的原始圖景。這種野牛,後來人們叫它「巴伏羅」。其實「巴伏羅」本來是水牛的意思,野牛應叫「巴伊遜」( Bison),通常稱美洲野牛。
  • 混的最慘的美國國寶:6000萬頭美洲野牛,差點被美國人殺光
    印第安人曾經以野牛為生,印第安部落利用野牛身體的各個部分來做他們的食物、衣服、盾、武器,甚至是膠水。有鑑於此,美國白人為了消滅印第安人,認為應該首先消滅美洲野牛。    19世紀,美軍允許大量屠殺美洲野牛,這些牛頭骨正等著被加工成肥料,用於美國中西部的農業生產。這場大屠殺「有效地」抑制了美國野牛的數量增加。
  • 《國家地理》最佳美洲野牛圖集
    編者按:100多年前的20世紀初,由於頻繁獵殺和毛皮貿易,野牛一度險些被人類趕盡殺絕。幸好後來環保人士努力讓野牛回歸牧場,使它們免於滅絕。許多美國人認為,野牛對於美國歷史和本土文化的意義重大,並推崇這種動物作為國家的象徵。來看看《國家地理》檔案中珍藏的野牛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