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冬去春來,大地一片盎然.情報員自從來到曼省,就被這種又壯又老實的北美野牛所吸引。作為 Manitoba 標誌的這種又塊兒又慫的牛牛到底背負這怎樣的歷史呢? 就讓我們小了解一下北美野牛的簡史吧:
切入正題:過去10到15間,北美野牛從19世紀末即將滅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從曾經的不到2000頭的數量,到目前穩定的數目,人類的精心培育和保護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北美野牛的總數範圍在50萬頭左右,其中25萬頭在加拿大oh Canada !~~~ our home and native land !~~~
這個數目跟早期歐洲定居者在西部統計的5000萬頭比起來,能拉出100萬條街。
但是如今,畜群的數量足以支撐北美野牛肉在當地市場的供應。
對於這些非遺傳性全天然瘦紅肉來說,它們有足夠的空間生長和產出。北美人鍾愛這種紅肉。在加拿大,每年每頭牛牛肉的產出量接近60磅,但是北美野牛的產量還不到其1/2。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更傾向於購買純天然生長的肉。如果北美野牛肉能持續佔領高端市場的話,它未來的前景將會很好。
起初,北美平原印第安人幾乎利用北美野牛身上的每一部分。他們的生活依賴著北美野牛的各種用途。
但是19世紀90年代,當歐洲定居者來到北美以後,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世紀北美野牛在這片大陸上呈現出供大於求的情況。對於非土著獵殺者來說,此盛況堪比發現金礦一般。這些野牛獵殺者或乘載火車捕獵,或騎在馬背上。捕殺來的野牛被除去舌頭,皮毛,骨頭和其他有用的東西。野牛舌,至今仍被人們認為為美味。皮毛被人們打包運送到東部或運至歐洲加工成皮草。當剩餘的屍體經過腐爛只剩下骨架後,骨架會被運送至東部加工成工業碳和肥料。19世紀90年代,北美野牛極盡滅絕,這場野牛「淘金熱」 才宣告結束。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正嚴格控制平原印第安人對他們主要食物來源 - 北美野牛的獵殺。印第安人被迫遷移至小範圍的領域,或者北移至加拿大。無論哪種情況,食物的資源都是匱乏的。飢餓導致印第安人的死亡率的增加, 印第安人口大量減少。此時的西部已被歐洲殖民者佔領並開啟了西部野牛肉加工生意。
現如今,牛肉已經成為北美野牛產業鏈的主要經濟來源。野牛身上其他部分的生意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頭骨被漂白用於裝飾,牛角被用於加工成珠寶和紐扣;
毛髮被用於加工成毛衣,外套和披風。
皮毛用於皮質家具。
皮革被用於生產成帽子,外套,背心,背包,鞋和靴子。
對了 bison其實是寵物小精靈裡啃泰羅的原型,在寵物小精靈裡面啃泰羅只有雄性,沒有雌性~ 是不是很口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