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乘坐木船沿著河邊遊走,欣賞剛甦醒的瓦拉納西,空氣中瀰漫著神聖氣息。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古城瓦拉納西孕育著神聖的恆河,
除了映入眼帘的古蹟和印度民族最愛的
色彩斑斕,也多了那一層觸及心靈深處的神聖氛圍。
一條街上即能看出一個國家的風貌。我走在印度新德裡的路上,一旁是高級住宅區,高聳的房子,高築的鐵籬笆,還有豪宅所不可或缺的花園。轉了個彎,路口角落卻是一戶人家,隨意搭起的破破爛爛的帳篷。
高築的豪宅大門總讓人有種可遠觀不可近的感覺,看似森嚴的門檻也不知道門後會是怎樣的生活;反之,那隨意搭起的破帳篷,沒有大門,沒有花園,卻有一切生活用品,如鍋子、煤氣爐等。只見一名男子在帳篷前的煤氣爐上放了鍋子,開始烹煮食物,我估計他是這帳篷的主人。
這就是印度,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但真正令我著迷的是她那神秘及極富絢麗歷史色彩的氣息。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走在古老的城鎮中,街邊舊建築物林立,讓遊客看花了眼。
我喜歡色彩斑斕的古城瓦拉納西(Varanasi)。這個古城孕育著神聖的恆河,因此除了映入眼帘的古蹟和印度民族最愛的色彩斑斕,也多了那一層觸及心靈深處的神聖氛圍。
昔日光的城市
瓦拉納西坐落在恆河中遊猶如新月形的左岸,由於其所在位置正是和瓦拉納河(Varuna River)和阿西(Assi River)的交匯點,因而將兩條河的名字合併才得其名。在1957年前,它也叫巴拿勒斯(Banaras),相傳是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溼婆神在6000前興建的。另外,瓦拉納西的古名也為迦屍(Kashi),意思是「光的城市」,據說是因為公元前500年,佛陀初次在瓦拉納西鄰近的鹿野苑講法而有了這個名稱。
由於瓦拉納西是婆羅門教及印度教興起的地方,因此每年前往聖河朝聖的印度教徒不計其數。與一個來自南印的老伯伯交談時,才知道每年都會有來自印度各處,甚至是世界各角落的印度教徒蜂擁前來朝拜,沾染聖水,因為他們相信聖河可為他們洗條心靈、洗脫業障,甚至去除百病。我就親眼目睹了在清晨及傍晚時分,恆河旁人山人海,大家齊齊來沐浴的景象,好不熱鬧。
恆河左岸建有不少於20個大小河壇(Ghat),或我的認知是「碼頭」。這些「碼頭」由很多平整的石階形成,除了方便船夫載送乘客,更是方便到來洗澡的印度男女,還有洗衣的大娘們。不同的河壇功能也不同,除了一些小河壇可用以辨認方向及供印度教徒沐浴,其他大河壇主要是供印度教徒進行祈禱儀式,祭拜神明,有者則是用作焚屍的火化場。
達薩斯瓦美德河壇(Dasashwamedh Ghat)是最有名的祈福、沐浴及淨身的河壇,因此這裡也是最繁忙、總不缺婆羅門僧侶身影的河壇。這裡幾乎每天每晚都有法會(Puja),因此也總吸引不 少旅客逗留在此湊熱鬧。另一方面,瑪尼卡尼卡河壇(Manikarnika Ghat)則是大型的火葬場。印度教徒相信在恆河火化者,隨著骨灰撒入河水中隨波漂流至天國,就可免再受輪迴之苦。
我與多數遊客一樣,初次接觸這裡的文化而有種文化衝擊的感覺。在這條河裡,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印度人浸泡在水裡,或洗澡,或漱口刷牙;我也看到了有人隨意脫下褲子就蹲在河邊解決,因此河面總漂浮著人類或動物的排洩物;我也看到人們在河裡為自己飼養的牛隻洗刷;我也看到飄流未完全燒盡的屍體。這讓我想起在網際網路上曾看過一句對恆河的有趣形容:「最骯髒的聖河」。這些都是我們這些門外漢所不了解的習俗,而我也選擇尊重。
在河壇邊,想要攝影的遊客必須緊記,由於印度教徒相信照相機會攝去死者的靈魂,因此一般上焚屍場是禁止遊客拍攝的。因此,多數遊客都會選擇乘船在遠處觀望,以示對死者及其家屬的尊重。另一方面,乘船沿著河岸遊走,或橫渡至彼岸,絕對是欣賞這座古城最好的方式。
值得推薦的是,橫渡至彼岸時,你會發現對岸的河水及泥沙與舊城的正是天淵之別。在彼岸,抓起的泥沙又細又滑,河水更是清澈見底,那是另一片令人心情豁然開朗的地方。
小巷裡人群熙來攘往
每天天剛破曉,城裡狹窄的小巷裡人群熙來攘往,叫賣聲此起彼落。瓦拉納西舊城的巷弄全都是羊腸小徑,旅客往往在一個不留神就會錯過了回民宿的路了。窄窄的小巷裡,有小販沿街架起了小攤子售賣蔬菜、礦泉水等、有灰頭土臉的乞丐躲在角落伺機等待向遊客乞討,還有牛隻大搖大擺走在路中央。沒錯,在這裡,牛隻是神聖的動物,當地人都任由它們我行我素的隨處走,所以遊客走在印度的路上必須時刻保持機警,免得誤踩了牛糞。
另外,瓦拉納西也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購物天堂。羊腸小徑縱橫交錯地穿插著,而在這個複雜的小巷網中,每個胡同都隱藏著商機,從小小的服飾、香料、手鐲等小攤子到大型的布莊、巴剎,肯定會有你需要的商品。這個城市毋庸置疑的是個美麗的城市,但其喧鬧不已的特色絕對不是個讓靜心休息的地方。此外,一條條人擠人的狹窄小巷也是扒手行竊的好地方,因此遊客在選購物品時還須留意自己的財物。
這是個美麗的國家,印度婦女喜歡沿街曬掛剛洗好的花布,還有小孩臉上塗了色彩鮮豔的粉末,正是我所喜歡的色彩。印度政府將其旅遊標語設為"Incredible India",那是再也適合不過的。像蓋上神秘面紗的印度,在遊客一步一步揭開面紗的同時,也給遊客帶來了許多美麗的景象及回憶。
印度處處是驚喜,當然欺詐案也很多,有些欺詐手法粗糙,輕易被識破;有者則高明而猜不透。因此,到訪印度的遊客很兩極化,一者去了回味無窮,還想再去;而另一種就是碰上倒黴事後就發誓不再去,極之厭惡。我是前者,並且深信只要遊客們在旅途中一切小心至上,大家都會是前者。
(摘編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文:愛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