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宇宙中的生命行星,要考慮很多條件。演化生命 需要很幸運

2020-08-19 科技修仙賽博豬

地外生命也許是多種多樣的,但地球絕對是人類已知唯一的生命家園,想要將望遠鏡對準夜空尋找地外生命,還要以人類為標準。那麼科學家是如何搜尋整個宇宙的可能的生命行星的?

我們要考慮什麼是使地球上的人們得以生存的條件,然後在宇宙中尋找滿足這些條件的行星。

一、溫度

為了保證適宜的溫度,我們尋找其他行星的第1個標準是它必須位於科學家說的這個宜居地帶。從這個名稱本身來說,它的確切含義幾乎是不言而喻的。這是行星與恆星的最佳距離,沒有太近以至於將水完全蒸發,也沒有太遠讓水完全結冰。這個距離能保證水能以液態的形式存在的合適溫度,但條件並不僅限於此。

二、結構

目標行星的結構需要是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這樣它才能像地球一樣可以在表面儲存水,並有一定的地質活動。

三、磁場

為了保證生命可以存活,行星表面的水和大氣需要保護,那麼磁場作為行星的保護傘也就必不可少了。

大氣流失的途徑很多,只要氣體分子向上運動超過行星逃逸速度後大氣就會流失,這與有無磁場無關。大氣逃逸主要分為兩類,熱逃逸與非熱逃逸。

1.熱逃逸

溫度是影響氣體運動速度的重要因素,外層大氣溫度越高,氣體運動速度越快,一旦達到逃逸速度,它們就能克服行星重力逃逸到宇宙空間裡。

2.非熱逃逸

(1)離子拾取

行星大氣中的中性分子存在碰撞電離和電荷交換等多種離子化過程。當大氣離子層被直接暴露在恆星電磁場裡時,太陽風裡的電場會把離子加速到逃逸速度之上,運動方向朝上的粒子就可以逃逸行星,這種方式叫做離子拾取。

(2)噴濺

當大氣上部離子被太陽風電場加速後,向上方向離子的被太陽風拾取,但另一部分會衝向大氣層。高速離子在與中性大氣碰撞後,前者將它的動能轉換到後者,使得後者的速度也超過逃逸速度,如果是方向向上,中性大氣分子便會逃出行星。

在金星和火星上,由於沒有磁場,太陽風和大氣層直接接觸,太陽風能量均勻散布到整個大氣層,通過離子拾取和噴濺驅動大氣中離子加速逃逸。但在有磁場的地球上,射到磁頂層的太陽風能量全部被集中到極區很小一部分的大氣層裡,這便極大的保護了大氣被太陽風吹走。有了大氣水就不容易蒸發,自然也就就可能保留了下來。

太陽風下的土星磁場

四、潮汐鎖定

被潮汐鎖定的行星永遠以同一面對著恆星,就像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這樣的行星無論是白晝的一面,還是黑夜的一面都不具備生命存活的條件。

因為即便星球處於宜居帶,其永恆接受陽光照射的一側溫度也將超過100攝氏度,而面對永恆的夜空的一側的溫度將處於零下一

100攝氏度以下。你說晝夜相交處的溫度就挺好?但別忘了生命需要的不只是溫度。

潮汐鎖定的行星自轉速度極慢,與公轉速度相同,所以流體包括大氣和水將會因離心力的作用流向黑夜一側,而黑夜的極寒溫度會將水以冰的形式永遠留在那裡。而對大氣來說,很可能是保不住的。

因為被潮汐鎖定的行星很可能會失去磁場,而磁場是大氣的保護傘,沒有了這層保護罩,大氣很容易被太陽風所吹散,而沒有了大氣,對生命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生命存在的條件異常苛刻,多年來科學家們找到不知多少曾被稱為可能存在生命的類地行星,但最終都被否決。但就我而言還是希望地球並非是宇宙中唯一熱鬧的大石頭。那麼你還知道哪些成為第二地球的條件?快來補充補充吧!

本文參加,內容為作者原創。

相關焦點

  • 地球是珍貴的,生命是寶貴的: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條件太苛刻!
    最近幾天隨著全球火星探測熱的出現很多人對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會出現生命充滿了問號。今天本文就藉助這個機會帶大家了解一下宇宙中一顆星球想要出現生命所需的條件有多麼苛刻,同時也要告訴大家其他星球想要進化出高等生物更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 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宇宙中誕生生命的條件有七條!
    一直以來人類都想知道別的星球上是不是也有生命,我們也一直都往遙遠的宇宙空間發送各種信號,期待能一點音訊,但是我們沒有收到任何回音,到現在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宇宙實在是太寂靜了為什麼我們尋找地外生命為什麼都是尋找和地球類似的星球的原因就是,這個條件是我們所知道能產生生命的唯一條件
  • 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需要擁有的條件,克卜勒452b不存在生命
    目前為止一直都以行星是否處於宜居帶這個條件來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而實際上僅僅處在宜居帶這樣一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從生命的產生到進化,再到文明的出現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這需要恆星的壽命也要跟得上,而不是在文明產生之前就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中,宇宙中只要是太陽質量1.4倍以上的恆星,其附近都不太可能產生文明,太陽質量過小的也不行,小質量的恆星(紅矮星)它附近的行星是目前找到最多的行星,但是因為潮汐鎖向恆星的活動比較劇烈,它的宜居帶會向內收縮,因此以比鄰星b為代表的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似乎還是低了那麼一些
  • 科學家提出從「地獄行星」金星的雲層中尋找生命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CNET報導,幾十年來,金星被認為是一顆有毒的、過熱的「地獄行星」,在那裡沒有東西可以生存。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這顆行星,或者至少是它的雲層。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方法,稱微生物生命實際上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數個世紀。如果這樣的假設被證明是真的,它可能會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如何以及在哪裡尋找宇宙中的生命。
  • 穀神星在偷偷孕育生命?NASA:其內部或已具備生命演化的條件
    根據路透社最新的資訊報導,NASA方面表示,處於太陽系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穀神星,極可能和木衛二、木衛三等一樣,是「一顆海洋行星」,認為它的內部或許同樣是宜居環境,適合生命演化。所以,這次穀神星上的新發現是非常讓人興奮的,而科學家們認為,或許穀神星上曾經有微生物,或者目前仍然有微生物生存過,當然,這個猜想還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佐證。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 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距離決定黑洞行星能否「降生」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並非一次偶然之舉。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所以,黑洞行星的形成條件已決定它不會被黑洞吞噬。遙遠的距離,正是黑洞行星形成壯大的溫床。另闢蹊徑尋找類地行星吳慶文說,宇宙存在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存在數千億顆恆星,因此類地行星必然存在,黑洞行星或許也應該普遍存在。因距離遙遠,人類對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行星進行直接探測,還存在巨大困難。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所以,黑洞行星的形成條件已決定它不會被黑洞吞噬。  遙遠的距離,正是黑洞行星形成壯大的溫床。  另闢蹊徑尋找類地行星  吳慶文說,宇宙存在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存在數千億顆恆星,因此類地行星必然存在,黑洞行星或許也應該普遍存在。因距離遙遠,人類對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行星進行直接探測,還存在巨大困難。
  • 探索宇宙中的生命奇蹟,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從何而來!
    在上世紀蘇梅可威烈九號回曾經撞擊了木星,因此像木星一樣的巨行星是另外一個星球上生命繁衍的一個重要條件,當我們考慮一個星球的適宜居住度。大多數天文學家都會考慮在休息室接待中尋找,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個行星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銀河系適合居住區,這個概念這個區域在銀河系中離市中心不是很近,也不是很遠,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合適的位置。
  • 宇宙中生命存在所必需的8個關鍵成分
    通過研究人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和繁榮發展,科學家們確定了似乎對生命發展至關重要的8個關鍵成分。幾代人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搜尋我們的銀河系以尋找其他行星上的生命證據。 他們正在尋找一組特定的情況和化學物質,以便在正確的時、正確的位置融合在一起。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五大保障條件,也是尋找「超級地球」的重要依據
    當然,人類是十分渴望探索地外生命的,因為這關係到人類的起源和未來,為此,我們依舊孜孜不倦的在茫茫宇宙中探索,當前我們探索地外文明的主要方法就是以地球的條件為藍本,來尋找宇宙中和地球狀況相似的行星,那麼那些行星上也有可能孕育有生命,我們可以把這類行星稱為「地球的兄弟」,其中個頭比地球大的可以稱為「超級地球」。
  • 我們為什麼要在光禿禿的火星上尋找生命的起源
    46億年前,所有行星都產生於圍繞太陽旋轉的塵埃盤裡。行星吸積過程中儲存在星體內部的能量,維持著它們早期活躍的地質運動,然後是冰質小天體的密集隕擊,為兩顆行星帶來海洋。在早期太陽系這些「無差別事件」面前,火星和地球大致遵循著一樣的演化軌跡。
  • 行星出現生命要滿足哪些條件,地球或許是唯一適合人類的行星!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一直在尋找宇宙中的其它地外生命,只是從所有觀測到的資料發現地球是唯一已知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雖然認為在其它行星的地表以下可能存在液態水(比如木衛二),但宇宙中宜居行星如此稀少,讓人不得不懷疑人類是否只是宇宙中偶然產生的奇蹟,或許地球根本就是其它高等生命特意設置的生態實驗圈
  • 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
    宇宙輻射會將DNA和其它生命必備物質「扯碎」。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當恆星系剛開始形成時,會受到更密集的輻射影響。這些高能級輻射被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使得其輻射效果進一步加強。但在宇宙擴張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
  • 已知宇宙很大,未知宇宙更大,宇宙中其他生命在哪?
    最好的估計是,平均每個恆星系統有1.6顆行星。我覺得這個估計有點保守。然而,這意味著在已知的宇宙中有2,560,000,000,000,000,000,000,000顆行星。這意味著兩種科學可能性中的一種是正確的:我們是宇宙中唯一有智慧的生命,或者我們不是。我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自高自大地認為我們是孤獨的。理解一下這個想法。
  •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Connor Feng • 2020-06-10 16:08:00 來源:前瞻網 E2645G0
  • 難道人類是銀河系的唯一:行星要出現生命,可能需要這兩大條件
    自從我們人類了解到,在這個宇宙中,有著非常多的星球以後,就一直想從地球上飛到其他的星球上出去看看。想知道在宇宙中,有沒有外星生命的存在。那麼在四十六年前,我們人類就已經將人類的腳步,踏到了月球上面了。但是很遺憾,月球作為我們地球的衛星,是沒有一丁點生命存在的跡象的。
  • 地球稀有說,我們是整個宇宙唯一智慧生命
    即按照宇宙的尺度,生命應該隨處可見。即使考慮的星際旅行的難度,我們也應該早就發現,哪怕是最簡單的電磁信號,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給出了解釋,基本可以總結為三種原因:一、宇宙中不存在除地球以外的文明;二、外星文明曾經存在或者存在,但是迄今為止還無法和我們接觸;三、外星文明存在,並且已經來到地球,但是我們不知道。
  • 宇宙浩瀚無邊,存在生命的行星會有多少?大數據分析給出答案
    當我們在夜晚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嘆天上的星星有很多,可其實在地球的夜空中呈現出來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都來自於銀河系中,數量只有數千顆,普遍都是恆星。那麼,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呢?科學家們通過數據分析給出了答案: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
  • 超級宜居行星被發現!宇宙生命或許已經存在,只是我們還無法觀測
    到目前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天體。儘管在太陽系中,也有很多天體被認為宜居,如木衛二、土衛六等,但是它們也都是「矬子裡拔大個」,勉強符合生命生存的條件。不過,在整個宇宙中,行星的數量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和地球類似的天體。
  • 宇宙中最幸運的「一粒塵埃」,地球究竟有多幸運才能孕育生命?
    如今的人類,早已在探索未知事物上越走越遠,從萬裡高空到悠悠深海,人類的腳步從不停止,甚至面對虛無浩瀚的太空,我們都不曾怕過,甚至我們的衛星、飛船和天文望遠鏡都已經跨越了太陽系,探索者宇宙最深處的秘密。有了對比,才知道我們有多麼的渺小,曾經我們覺得地球就是全世界,但是後來我們才發現,在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粒塵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