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迅速崛起離不開科技實力的提升,而在我國的科技發展史上,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科研人員,他們在聽說國家建設需要他們以後,直接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迅速辦理相關的手續,只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回中國,投身於祖國的國家建設大業中,但是這對於同樣珍惜優秀人才的其他國家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因此當時有很多科學家的回國之路受到了阻撓,但是在國家和科學家本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還是成功趕回中國,並且為本國各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錢學森就是其中之一,他當時是我國特別優秀的人才,為了學習更加先進的知識便選擇了出國留學,雖說錢學森由於優秀的個人才能受到了美國的重視,在美國的一所學校擔任教授,但是他一直特別關注中國的消息,為了時刻知道祖國的情況,錢學森花費了不少精力。後來新中國宣告成立後不久,錢學森得知中國在號召曾經出國深造的人才回國參與國家建設,經過短暫的思考以後,錢學森和家人說了自己的打算,決定直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回到中國,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國家建設上。在他看來,這才是身為一個中國人最正確的決定。
但是錢學森的這一理想在開始的時候受到了嚴重的阻撓,因為當時的錢學森已經給美國政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學者,還給美國的相關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於美國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推進作用。基於這樣的原因,美國在得知錢學森的打算以後大為驚駭。因此在他們看來,要是讓錢學森順利返回中國,那就麻煩了,因為一個錢學森起碼能抵五個師,中國的發展將會更快,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於是美國便想方設法製造麻煩,拖延錢學森的時間,破壞他的回國打算,希望可以讓錢學森知難而退,從而留在中國。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雖然美國一直在限制錢學森的人身自由,但是並沒有在生活上虧待錢學森,因此,錢學森有一次在觀看關於我國的報導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自己的叔叔和國家領導人認識,於是便想辦法向自己的叔叔傳遞消息,說明自己的情況,而錢學森的叔叔也是為了錢學森的事情奔波勞累,這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當時錢學森的叔叔向我國的周總理說明了錢學森的情況,周總理知道以後便迅速致電美國,希望美國能夠解除對錢學森的人身限制,不要再阻撓錢學森回到中國,然而讓中國比較為難的是,美國一直在不斷搪塞,他們覺得錢學森在美國學習,就應該為美國做貢獻,並不願意看到錢學森回到中國,認為錢學森回國是不正確的行為,於是兩國交涉了很久,但是美國一直沒有鬆口。
這時候人們就會好奇,既然美國如此重視錢學森,覺得一個錢學森能抵得上5個師,為什麼最後還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讓錢學森回國了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主要是因為當時我國許給美國的交換籌碼太誘人了,剛好是美國所希望的,他們完全找不到任何理由再去拒絕。
周總理在與美國的談判中表示,中國知道美國對人才的珍惜,但是中國也不是沒有誠意,中國願意用美國的飛行員來交換錢學森,希望美國可以放錢學森回國。那麼中國為什麼有這些美國飛行員呢?其實這些飛行員都是我國當時在抗美援朝期間俘虜的,眾所周知,各國對於飛行員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對國家機密的重視程度,當時中國向美國許諾,如果美國願意放錢學森回國,中國也會釋放這15名美國飛行員,這一籌碼,使得美國開始動搖。
當時我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在雙方交涉期間,直接釋放了數名飛行員,但是由於美國深知錢學森的才能不是這幾名飛行員可以替代的,因此還是不願意鬆口,在他們看來,錢學森的價值遠不止這些,面對這樣的情況,周總理略加思考,表示自己肯定是會信守承諾的,將剩下的飛行員一次性釋放,由於當時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還不少,而因為中國已經做到了自己的承諾,美國也沒有什麼理由再限制錢學森的人身自由,於是只能讓錢學森回國了。
正是因為錢學森的堅持以及我國的努力,他才能成功回來,而錢學森回國以後,感念於祖國對自己的重視,便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上,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像我們現在經常會提起的東風-17,它能夠實現超高音速飛行,就是因為使用了錢學森提出的「助推—滑翔」彈道。
中國當時用15名飛行員才成功換回錢學森,有些國家表示不太能理解,但是對於我國來說,沒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損失,錢學森回國以後給中國帶來的好處,遠比當時那些飛行員帶來的多得多,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據說後來美國後悔當時將錢學森放回了中國,但是事實既定,再後悔也沒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