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抗震救災氣象服務深入災區一線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雲南省氣象局副局長楊明和昭通市氣象局局長張成穩深入彝良縣看望慰問災區職工,召開緊急會議,全力做好抗震救災氣象保障服務和公眾氣象服務工作。

  雲南省氣象局副局長楊明和昭通市氣象局局長深入災區開展救災工作。

  雲南省氣象局副局長楊明和昭通市氣象局局長深入災區開展救災工作。

  雲南省氣象局和昭通市氣象局為震區做好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鄧健 李林燕報導 2012年9月7日11時19分,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4公裡。災情發生後,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局長鄭國光立即致電雲南省氣象局局長丁鳳育,對災區氣象幹部職工表示親切慰問。同時要求做好幹部職工思想穩定工作,保證業務生活安全,做好抗災專題氣象服務工作。

  目前,昭通市氣象局取消全部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各項工作運行正常,全力做好抗震救災氣象保障服務和災情上報、宣傳等工作。昭通市氣象局在地震災害發生後,立即啟動重大自然災害(地震)三級應急響應命令,並根據災情的發展升級為二級響應命令。

  昭通市氣象局於9月7日11時39分及時通過《災情直報系統》向省局和國家局上報地震災情報告,截止9月8日13時,共發布四期災區專題天氣預報,24小時內的天氣預報細化到每小時,專題預報材料及時上報市委、市政府、救災辦、地震局、民政局、公安等相關單位;向省局上報了重大突發事件報告9期,並與昭通機場進行了專機降落的天氣會商。全市氣象部門還積極開展公眾氣象服務工作,認真製作災區天氣預報,通過手機簡訊、電視、電子顯示屏、12121聲訊熱線、昭通興農網向公眾發布。

  另外,彝良縣氣象局幹部職工在開展抗災自救的同時,認真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全員堅守崗位,確保了各項氣象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確保了各類設備的正常運轉。

  (責任編輯:郝靜)

   

  雲南昭通地震災區應急氣象服務工作迅速展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穎 通訊員李林燕報導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2年9月7日11時19分,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界(北緯27.5度,東經104.0度)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4公裡。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有強烈震感。截止7日13時,發生餘震16次,最大強餘震為5.6級。

  災情發生後,雲南省氣象局高度重視,局長丁鳳育立即致電昭通市氣象局,對災區氣象幹部職工表示親切慰問,同時要求做好災情收集上報和應急氣象服務工作。由省氣象局副局長楊明帶隊的工作組中午13時出發趕赴昭通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雲南省氣象臺製作的第一期地震災區專題天氣預報於當日12時發出。

  昭通市、縣、區氣象局在第一時間啟動了重大自然災害(地震)應急響應並派出工作組到災區一線指導氣象服務工作。目前,昭通地震災區應急氣象服務工作全面展開,一是強化24小時值班,充分利用雷達、衛星、自動站、常規探測資料等多種觀測資料,加強跟蹤監測分析和會商聯防,尤其是要加強對災區強降水、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強度及其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的精細化預報預警專題氣象服務工作。二是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及時有效地做好預警信息的發布和上報工作。運用氣象災害預警簡訊全網手機用戶分區發布的「綠色通道」,發揮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作用。同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話、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網絡等多種渠道,及時滾動向社會公眾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和災害防禦提示。三是進一步完善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與地震、國土、水利、民政、農業等部門的聯繫和溝通,建立面向各部門的預警信息快速通報流程和渠道,第一時間將相關預警信息發送有關部門,並做好預警服務與各部門應急處置工作的對接,將預警信息轉化為各部門防災減災的實際行動,實現對災害性天氣的早發現,早通氣,早應對。

  (責任編輯:蘇玉君)

  震區天氣提示:

  雲南彝良地震災區將持續降雨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瑋鷗報導 9月8日,記者從中央氣象臺會商室了解到,近日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災區將有持續降雨。

  目前,昭通沒有明顯的強降水,然而8日之後將有新的冷空氣南下,有可能在10日至11日帶來降水。

  8日至9日,昭通北部至滇西南有陣雨或雷陣雨;9日至10日,預計滇南邊緣有雷陣雨,滇東北有小到中雨;11日,預計滇東北出現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據預報,地震災區今天午後到夜間有陣雨;9日將有陣雨;10日將有小到中雨;11日將有中到大雨。這次天氣過程可能會帶來強降雨和強降溫,對於救災活動非常不利。

  (責任編輯:郝靜)

  

  科普知識:

  地震時如何自救?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我國地處全球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東南―臺灣和福建沿海一帶,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渤地區,西南―青藏高原、雲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陝甘寧部分地區。

  在群眾集聚的公共場所遇到地震時,最忌慌亂,否則將造成秩序混亂,相互壓擠而導致人員傷亡,而應有組織地從多路口快速疏散。

  地震時的自救四大常識

  1.大地震時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2.人多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被埋要保存體力

  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儘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如何防禦山洪泥石流

  山洪是發生在山區溪流中快速、強大的地表徑流現象,是特指發生在山區流域面積較小的溪溝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為歷時較短,暴漲暴落的地表徑流。泥石流是大量泥沙、石塊和水的混合體沿溝道或坡面流動的現象。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鐘。其暴發突然、來勢兇猛,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我國是泥石流的高發地之一。那麼,當泥石流來襲時,該如何更好地防禦呢?一般情況下,泥石流的發生有三個條件:即強降雨、鬆散的泥石和陡峭的地形。專家告訴我們,做好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步驟和措施。那麼,在野外如果遭遇泥石流,我們該如何避險呢?專家支招: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應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上,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的聲響,如果聽到,要高度警惕,因為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徵兆;在野外露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儘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更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邊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遊跑。  

  天氣條件對地震救援起至關重要作用

  地震發生後,能否有效地開展救災工作事關重大,而天氣對能否順利實施救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震發生後,氣象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氣象服務,重點加強氣溫、天況、風力風向、救災沿途天氣等的預報分析,給抗震救災提供了可靠決策依據。

  溫度。地震發生後,一般是房屋倒塌、民無居所,甚至在殘磚瓦礫下還埋著亟待救援的人和亟待清理的屍體。溫度高,極易消耗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體力,屍體容易腐爛,滋生疾病發生。溫度低,也會給露宿野外的群眾帶來不便,在缺少禦寒物資的情況下容易感冒、凍傷。感冒後,在高原地帶還會引起肺氣腫等高原疾病,會危及生命。

  降水。地震發生後,出現降水天氣是最不利的。不僅給缺少帳篷等物資的群眾帶來不便,而且對交通等帶來影響,路面泥濘或者結冰、積雪,不利於開展救援工作。降水天氣出現時,往往會出現雷擊、低溫等天氣,對救災影響較大。而且降水對面臨險情的水庫等更是雪上加霜。

  大風。大風天氣對救災也會帶來影響,大風吹起的沙塵使災區和救災沿途能見度極低,不利於救災,也不利於車輛通行。而且地震後,很多群眾在野外用火,加之帳篷等都是易燃物品,容易引發火災。

  大氣含氧量。大氣含氧量在平原地區對救援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在高原,大氣含氧量對救援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有很多救援隊都是從平原地區趕來的,對缺氧等高原反應很難適應,不僅影響救援進度,甚至會影響救援隊員生命安全。   

相關焦點

  • ——記定日縣氣象局抗震救災與氣象服務工作
    地震後的第一時間,局領導在局大院空地上召開緊急會議,及時安排部署了抗震救災工作,當即安排了三項重點工作,一是要通過聯繫十三個鄉鎮的氣象信息員了解有無氣象災情的發生,並拍攝照片作為依據,報給市氣象局,並按照市局黨組的部署,在安撫職工的同時,組織單位職工集中進行應急安置工作;二是要不定時檢查業務設備的運行情況,並及時監控管轄範圍內的無人自動站、本站自動站、L波段雷達設備、各個通訊網絡及軟體的運行,保證氣象數據的正常傳輸
  • 賀國強在重慶指導抗震救災和支援四川災區工作(組圖)
    賀國強深入重慶地震災區親切看望受災群眾慰問救災人員  指導重慶抗震救災和支援四川災區工作  5月20日,受胡錦濤總書記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繼續深入重慶地震災區,實地察看受災房屋垮塌現場,親切看望受傷群眾和遇難同胞家屬,慰問參加救援的解放軍
  • 氣象預報:玉樹地震災區22日-24日將出現降水天氣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0日電(記者姜辰蓉)20日,青海玉樹災區出現了陣雨,據青海省氣象部門最新氣象預報,22—24日玉樹災區還有一次降水天氣過程。    據玉樹州氣象臺臺長扎西尼瑪介紹,20日,玉樹州降水量為2.2毫米,災區出現了陣雨、霰、冰雹等天氣現象。這次降水對災區抗震救災影響不大。
  • 論抗震救災精神的思想內涵
    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奮戰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各省市醫療救護隊伍全力救治傷員,中央各部門、各省市及社會各界組織大批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無數普通群眾組成的志願者大軍活躍在抗震救災的現場。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黃髮垂鬢的孩子,大家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空前團結,用高度的熱情、無邊的愛心去溫暖地震災區。
  • 將堅強溫暖的聲音傳遞給災區群眾
    地震發生後,在12名共產黨員帶領下,青海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的38名職工立即投入到了抗震救災宣傳報導中。  14日中午,在黨支部的統一安排下,藏語頻率的38名職工被分成了翻譯組、採訪組、播音組、編單製作組和後勤組5個臨時工作組開展工作,同時,精通藏語的共產黨員拉加扎西和入黨積極分子參工兩位記者前往玉樹一線採訪報導。
  • 雲南巧家縣發生5級地震 氣象部門啟動應急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塗曉鳴 鄭洪 蔣璐報導 5月18日21時47分,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小河鎮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7.18度、東經103.16度。地震發生後,昭通市氣象局迅速與巧家縣氣象局和魯甸縣氣象局聯繫核實相關情況,部署抗震救災氣象服務工作。
  • 蚊子出沒預報 雲南成重災區之一…
    蚊子出沒預報 雲南成重災區之一…) 炎炎夏日, 最煩人的莫過於蚊子在耳邊 「嗡嗡嗡」叫個不停。
  • 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北川舉行
    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北川舉行四川新聞網綿陽5月9日訊(王珊珊 記者楊全春)5月9日,「不忘初心,砥礪十年」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北川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災害防禦協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中國青少年宮協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中國消防協會等9家單位聯合主辦。活動分為2018應急救援論壇、社會救援力量及應急產業十年發展成果展、牽手未來全國青少年防災減災體驗公益活動、全國社會救援力量技能競賽四個部分。
  • 高檢院召開「檢徽在地震災區閃光」主題座談會(組圖)
    高檢院召開「檢徽在地震災區閃光」主題座談會  曹建明號召全國檢察機關向抗震救災英雄學習  何淼、楊劍川被授予「檢察系統抗震救災英雄」榮譽稱號  「檢徽在地震災區閃光」座談會在四川省綿竹市檢察院臨時辦公地舉行曹建明檢察長為都江堰市檢察院代理檢察長何淼頒發榮譽證書
  • 一場屬於勇士的跋涉——記中國氣象頻道記者徐鵬及奮戰在抗震一線...
    氣象頻道的走廊裡瀰漫著一股非同常日的緊張應急氛圍,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來往穿梭。頻道總編室內,大家焦急地圍在電視屏幕旁,在即將直播的《地球全角度》節目中,頻道將首次視頻連線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一線的頻道記者徐鵬——由於四川震區受損嚴重,通訊訊號時有時無,為了爭取及時將第一手信息帶給頻道,身在重災區的徐鵬一直在找機會與頻道進行連線。這次,會成功嗎?
  • 用使命託舉生命——解放軍第四醫院抗震救災紀實
    他們是一個長年走高原、踏戈壁、戰風雪、鬥嚴寒的英雄群體,是一個義務進藏區、送醫藥、搞服務、獻愛心的先進集體。玉樹「414」地震發生後,解放軍第四醫院醫療隊員視災情為命令,視救人為使命,在災難中出色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情況舉行第三次發布會
    歡迎出席今天的發布會,醫療救援和災區防疫是抗震救災的重要方面,我們今天請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衛生防疫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先生,給大家介紹醫療救援等方面的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衛生部衛生應急辦公室主任陳賢義先生,衛生部醫政司司長王羽先生,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孫家海先生。現在請高強先生做介紹。
  • 橄欖綠在廢墟上閃光———武警部隊兩萬七千餘名官兵參加抗震救災...
    27000餘名武警官兵,兵發汶川、都江堰、北川、平武、茂縣、理縣、德陽諸方向,全力投入抗震救災,把忠誠鐫刻在巴蜀大地。  與此同時,武警部隊多路大軍向災區急馳,創造了這次抗震救災的多項第一:武警四川總隊總隊長王佐明率領2000多名官兵在12日18時第一時間趕赴都江堰重災現場實施救援;武警重慶總隊500名官兵在副總隊長常建民的帶領下第一時間疏通救援路,疏通了道路;武警交通部隊一總隊182名官兵在總隊長許茂的帶領下趕赴現場,經晝夜奮戰,首先打通都江堰至映秀鎮的「生命通道」。
  • 雲南麗江機場氣象臺做好大風天氣氣象服務
    為了保障氣象觀測預報業務的正常運行,為春運奉上貼心氣象服務,近期,航務部氣象臺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提升氣象業務能力,確保春運期間 「安全、文明、溫馨、和諧」。大風、風切變、顛簸對航空器飛行影響很大,容易造成飛行員操作困難,會使飛機的結構遭到破壞,嚴重時甚至會折毀機翼,造成機毀人亡事故。
  • 【英雄事跡作文】給抗震救災的英雄
    給抗震救災的英雄:  您好!我是一名首都北京的小學生。這次地震給我們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們都盼望著能儘量挽回祖國的損失。然而我們卻因為年齡等原因,只能在家中等消息  記得春節那會兒,湖南省鬧冰災,情況和現在差不多,電視裡的湖南衛視晚會上,主持人說過:我們都是一家人!這句話我一直記得。沒錯。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我們有無數的同胞。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災區精神重建更加秉持尊重和激發人民主體性的理念,以文化自覺激發文化自信,手挽手走過了10年文化重生和精神重塑之路。物質重建是基礎,精神重建是動力。10年來,全國、全省文化系統傾力支援,災區文化部門不辱使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恢復重建、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文化產業和市場恢復重建等快速推進,災區的文化重生和精神重塑成效明顯。
  • 雲南震區一村民小組長救災過度勞累 腦出血去世
    新華網雲南巧家8月9日電(記者劉景洋)記者從昭通市魯甸「8·03」地震巧家抗震救災指揮部獲悉,地震重災區包穀堖鄉紅石巖村冷家坡村民小組組長周清順,9日4時因過度勞累腦出血搶救無效逝世。politics/2014-08/09/c_1112006878.htm report 1914 新華網雲南巧家
  • 5月7日 「5·12」抗震救災周年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四川新聞
    各位記者朋友,在紀念「5•12」抗震救災一周年的時候,我們要特別強調,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全社會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患難與共,對我省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給予了無私援助和鼎力支持。,新聞界的朋友們,不顧安危,不辭辛勞,奔波在災區前線,全面深入報導,謳歌戰天鬥地的感人事跡,宏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為災後恢復重建順利推進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撐。
  • 閃光的檢徽在地震災區上更加明耀
    正義網雲南8月5日電(記者肖鳳珍 通訊員張瑞)  地震災區,有這樣一群檢察官,他們不顧自身及家人安危,衝鋒在抗震救災最前沿,奮戰在救人搶險第一線,搶救傷員、排查險情、分發物資、安置群眾,成為災區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