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歷程

2020-11-26 浙江在線

  「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分3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之上,但後一階段又都比前一階段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其中後2個階段採用邊裝配、邊工作的建造模式。

  1994~1998年為開始準備階段。其主要內容是進行9次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飛行,送美國航天員到和平號上累計工作近3年,取得太空梭與空間站交會對接以及在空間站上長期進行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實驗和對地觀測等方面的經驗,訓練美國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從而降低「國際空間站」研製、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美國太空梭與俄和平號空間站最後一次對接於1998年6月12日圓滿結束。美方認為9次對接收穫很大,它使美國航天員在處理危機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如沒有這項合作項目,和平號上出現的許多問題將來在「國際空間站」出現時就無法處理;對接使兩國航天員取得了共同處理問題的經驗,建立起了合作精神。此外,9次對接飛行還驗證了俄羅斯研製的對接系統和太空梭控制大型空間站姿態的能力;完成了降低裝配風險的研究;試驗了美俄地面控制中心之間交換數據的各種方法。

  1998~2001年為初期裝配階段。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質子號火箭發射了美國出錢、俄羅斯製造的「國際空間站」第1個艙——曙光號多功能艙,此後又陸續發射了美國團結號節點艙-1、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第1副美國巨形太陽能電池翼、美國命運號實驗艙、加拿大巨型遙控機械臂,2001年7月12日為「國際空間站」送去的美國探索號氣閘艙標誌著「國際空間站」初期裝配階段的結束,此時「國際空間站」達到了可提供3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的能力。

  2002~2010年為最後裝配階段。主要內容是完成「國際空間站」的裝配,達到6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能力。現已發射和組裝了部分美國桁架(整個桁架由11段連接而成,目前連接了3段)和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2007年起還將發射和組裝歐洲哥倫布號實驗艙、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俄羅斯能源艙、其他美國桁架結構、太陽能電池陣和美國的居住艙等。該階段現定於2010年完成,美國居住艙在軌裝配完畢後標誌著這座空間大廈在太空落成,其工作壽命10年~15年。

  由於哥倫比亞號於2003年2月1日失事使所有太空梭停飛,因而在2003~2006年期間,「國際空間站」沒有增加新的組件,只是通過定期更換2人長期考察組進行維護,並開展一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國際空間站」的後期建造工程做一些準備工作。

  雖然,2005年7月26日發現號太空梭進行了首次復飛,並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但它只為「國際空間站」輸送了一些給養和設備,運回自2002年最後一次太空梭訪問空間站以來存放的大量垃圾,完成了用空間站遙控機械臂拆除和更換控制動量陀螺-1(CMG-1)等工作,而沒有為空間站運去較大的新組件。

  2006年7月執行的太空梭STS-121任務與2005年執行的STS-114首次復飛時類似,即除為「國際空間站」輸送了一些給養和設備,運回空間站存放的垃圾外,也沒有為空間站運去較大的新組件,但為空間站第13長期考察組運去了1名新成員,即歐洲航天局航天員託馬斯·賴特。從此,空間站上的常駐人員由哥倫比亞號失事以後的2名恢復到3名。賴特也將成為第一位在「國際空間站」長期逗留的非美國或俄羅斯航天員。在太空梭第2次復飛的過程中,航天員還將出艙更換「國際空間站」移動服務系統的1根電纜。

  如果這次發現號飛行順利,則2006年8月或9月發射裝有「國際空間站」部件的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其實,2006年7月的太空梭STS-121任務應由亞特蘭蒂斯號完成,但由於太空梭第3次復飛需為空間站輸送的設備太重,而發現號無法承擔,所以就按照目前這樣的飛行順序安排了,以免亞特蘭蒂斯號連飛兩次。

  不過,亞特蘭蒂斯號將成為首架退役的太空梭,退役時間極有可能在2008年。這是因為2008年它已到了該進行維護的時候了,而這一過程將持續2年時間,所以與其花費2年時間以及大量資金對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進行維護,還不如讓其退役。這架造價30億美元的太空梭在退役前還有可能再進行四五次太空飛行。

  目前,「國際空間站」總質量約為183噸。如果太空梭每年發射4~5次,它可以在2010年完工。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將是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88米、密封艙容積達1202米3的大型空間設施,可成為近地軌道上有人直接參與各種科學研究活動的基地。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 國際空間站發生壓力洩漏的地方找到了:由俄羅斯建造
    在連續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壓力洩漏事件之後,國際空間站決定對這起壓力洩漏事件進行調查,以確定具體位置,從而找出解決辦法,確保空間站和太空人的人身安全。目前,在經過了將近兩個月的連續工作之後,發生壓力洩漏的模塊已經被找到:位於國際空間站的Zvezda服務模塊,該模塊由俄羅斯複雜建造,但是具體位置目前仍然未能最終確定。
  • 花費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漏氣了,它是如何建造和運作的呢?
    據分析很有可能是微型隕石或一塊空間碎片擊中了這裡,如果不進行修復那麼國際空間站的氧氣將在18天全部洩露。198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最大的載人空間站。10~15年,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國際空間站相同,可載6人。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相比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我國空間站和國外空間站差距又多大呢?先從簡述前三代空間站歷史和特點說起。1.基本背景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登月項目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後,便掀起了新一波的競爭:空間站建設。
  • 國際空間站「凌月」
    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會員  劉寧攝今天和大家聊的雖然算不上什麼稀罕的天象,不過也值得我們瞧上一眼——國際空間站「凌月」。運行中的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國際空間站(英文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也是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人造天體。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它在一個距離地球大約360公裡的空中不知疲倦地繞地運行,大約每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
  • NASA:美國將於2020年開始建造月球軌道空間站
    中新網2月13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13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長萊特福特(Robert Lightfoot)就公布的2019年預算草案表示,美國於2022年將開始建造月球軌道空間站。資料圖:2017年12月17日,「龍」飛船飛臨國際空間站,成功被國際空間站機械臂捕獲。此次補給任務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了4800磅補給物資,其中包括約2900磅科學實驗設備、太空行走設備、太空站硬體、電腦組件,以及1000磅的人員補給和給科學家們的聖誕禮物。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國際空間站不僅是太空人們探索宇宙空間的高科技之家,更是一個理想 「天然實驗室」。國際空間站這個獨特的實驗室可以允許機組人員進行許多在地球上無法進行的實驗,探索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活的科學研究。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 中國自己建造的空間站能比得上國際空間站嗎
    目前,還在地球軌道上漂浮的國際空間站是第四代空間站,它的大小在420噸級左右。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的建設目標為第三代,它的大小大約為80-100噸級,但是我們還留有許多可擴展的接口,可以擴展成100多噸級的空間站。
  • 報告,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我國將建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卻「開始散架」,俄稱其四年後或停用
    我國媒體報導了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稱:針對我國新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工作,我國將在未來兩年中進行多達11次的高密度發射,力爭在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初始在軌建造計劃。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 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所以早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設想建造國際空間站,之後以俄羅斯、美國為首,多國合作建造了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空間站。而現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美國本還想著延遲這個空間站的使用,而現在俄羅斯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 壯美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A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
  • 當年禁止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如今想加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想多了
    而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墜入地球之後,美國和俄羅斯聯合建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國際空間站。這個空間站目前一共有20多個國家參與建造和使用,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作為全球航天力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家,中國卻並沒有參與國際空間站的計劃。
  • 我國空間站即將快速建造,兩年完成11次發射,新增18名航天員
    下一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開始新空間站的發射和建造工作,相關科研人員目前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10月7日來自央視網的消息稱,我國將在未來兩年中進行多達11次的高密度發射,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並為後續空間站的長期穩定在軌運營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俄專家:使用已久,國際空間站或在2024年停用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消息,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表示,國際空間站表層出現「小孔」,這讓人懷疑將其使用期限延長到2024年以後的可能性。他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1993年開始建造,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完成建造轉入全面使用階段。國際空間站寬109米、長73米、高20米、重達419噸、內部容積916立方米,可搭載6名成員國際空間站總體設計採用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它各種服務設施掛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掛艙式空間站。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