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1年開始,人類經歷了4代空間站。目前,還在地球軌道上漂浮的國際空間站是第四代空間站,它的大小在420噸級左右。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的建設目標為第三代,它的大小大約為80-100噸級,但是我們還留有許多可擴展的接口,可以擴展成100多噸級的空間站。
我國的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完成,它的預計使用壽命為10年,但也可通過維護來延長它的在軌時間。可能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建一個第四代空間站?其實,天宮空間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最佳方案了。
前蘇聯是第一個建立空間站的國家。1971年進入軌道的禮炮一號空間站實際上是Almaz和聯盟號宇宙飛船系統的組合。Almaz系統最初設計用於太空軍事目的,但重新用於民用禮炮號空間站。聯盟號宇宙飛船將太空人從地球運送到空間站,然後返回地球。
禮炮一號長約45英尺,有三個主隔間,分別是餐飲和娛樂區;食物和水儲存區;廁所、控制站、運動設備和科學設備。起初,聯盟10號機組人員應該住在禮炮一號上,但他們的任務因對接問題而受阻,無法進入空間站。聯盟11號機組人員是第一個在禮炮一號上成功生活的機組人員,他們在禮炮一號上生活了24天。然而,聯盟11號的機組人員在返回地球後不幸死亡,因為聯盟11號太空艙在返回過程中減壓。
美國於1973年將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空間站Skylab 1送入了軌道。在發射期間,該空間站遭到了破壞。一個重要的流星體防護罩和該站的兩個主要太陽能電池板之一被撕掉,另一個太陽能電池板沒有完全伸展開。10天後,第一個含有機組人員的Skylab 2被發射,以修復前面所提到的空間站。Skylab一直保持在高空,直到強烈的太陽耀斑活動導致其軌道比預期的更早衰變。Skylab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並於1979年在澳大利亞上空燃燒。
在聯盟11號之後,蘇聯發射了另一個空間站「禮炮2號」,但未能到達軌道。蘇聯隨後又發射了禮炮3-5號。這些空間站的一個缺點是它們只有一個與聯盟號宇宙飛船對接的接口,不能從地球上由其他飛船補給。
1977年9月29日,蘇聯發射了禮炮6號。這個空間站有第二個對接口,在那裡空間站可以由一艘叫做「進步號」的無人對接補給船進行補給。禮炮6號在1977年至1982年運行。1982年,禮炮計劃的最後一個:禮炮7號發射升空。其上有11名太空人,居住了800天。
1986年,俄羅斯人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該站原本打算成為太空中的永久住所。俄羅斯航天局無法負擔維持和平號空間站的費用,因此美國宇航局和俄羅斯航天局計劃將垃圾站扔掉,以專注於國際空間站。
1984年,美國裡根總統提議美國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一個永久居住的空間站。為了幫助解決該站的巨大費用,美國與其他14個國家進行了合作,在國際空間站的計劃期間以及蘇聯解體後,美國於1993年邀請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參與國的數量就增加到16個。
國際空間站的在軌裝配始於1998年。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機組人員從俄羅斯發射升空。由三人組成的機組人員在國際空間站上度過了將近五個月,激活了系統並進行了實驗。
我國於2011年發射一個名為「天宮一號」的軌道實驗室。自那時以來,我國一直在制定空間站的太空計劃。2013年,天宮一號與神州十號飛船成功對接。2018年,在控制中心的幫助之下,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落入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2016年天宮二號成功發射,並於2017年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2019年,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接下來我國計劃建造的是第三代空間站,對於我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因為相對於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間站,第三代可以說是巨大的飛躍。而第四代除了更大之外,根本沒有其它優勢。而且第四代空間站的結構非常大,需要使用大的火箭才能把它送入軌道之中,而我國目前最好的長徵5號空間不夠大。後期的費用也是一個問題,每年美國需要花費15億元的費用在國際空間站上,這已經足夠我們完成基本的探月任務了。當然,還有很多國家的費用我們沒計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