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網綜合訊】媒體6日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得到消息,2022年前後,中國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在明年到後年兩年的時間裡,通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還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空間站2022年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
據大陸央視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稱,未來兩年中國載人航天將進行11次發射,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同時,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每個乘組3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明年將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就是空間站工程的全面實施。目前,工程全線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規建造計劃,為後續空間站實現長期穩定在軌運營做好準備工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提到,在明年到後年兩年的時間裡,通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的飛行任務就將高密度實施,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還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載人航天官網10月1日曾發布消息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在經過系統的訓練後,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各次飛行任務。
圖片來源:大陸央視截圖
俄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安德烈約寧在採訪中表示,國際空間站目前並非面臨某些大部件出現故障的情況,而是小問題,「舊車車主熟悉這種情況,這叫做開始散架」。約寧認為,國際空間站或許會在2024年停止使用。
約寧說,國際空間站最初計劃使用至2015年,但隨後其工作期限延長至2020年,然後再延至2024年。目前,項目參與國正在考慮將國際空間站的運作延長至2028-2030年的可能性。
報導稱,國際空間站2019年9月曾查出有空氣少量洩漏。2020年8月至9月,在洩漏速度擴大到5倍後(從每天270克增加到1.4公斤),太空人們兩次關閉各艙段艙門,以檢查其密封性。此後,太空人發現洩漏地點位於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不過,俄航天集團對衛星通訊社表示,這對國際空間站的隊員沒有危險,也不影響空間站在載人狀態下的飛行。
目前,國際空間站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合作運行。眼下,俄羅斯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和伊萬華格納,以及美國太空人克里斯多福卡西迪正在國際空間站值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