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際空間站
在1983年,美國總統裡根率先提出空間站計劃,企圖在與蘇聯的航天競爭中取得優勢。但伴隨著蘇聯解體,為了防止其航天技術四處擴散,利用蘇聯遺留下來的成果,美國航天局向剛剛成立的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拋出橄欖枝,兩者一拍即合,計劃共建國際空間站,並且吸納了日本、歐盟歐空局等成員的加入。於是乎,1993年以美俄為首的16個國家,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不管是將我們拒之門外,還是防止技術外流等多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迄今為止美國對中國航天一直是全方位的封鎖,中美航天合作更是不存在。而這種全方位的封鎖,始於2011年美國出臺的撥款法案,裡面有兩條明確限制:一是美國航天部門不得使用聯邦資金與我國進行任何方式的合作,二是美國宇航局不得接待來自我國相關部門人員的訪問。但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官方現在已正式對外宣布,即將完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在軌建造。
圖為空間站示意圖
據央視官方消息證實,目前,我國空間站各個艙段的研製工作,都十分順利。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裡,我國航天局將會陸續進行11次發射活動,分別將「天和」核心艙、「問天」試驗船以及「夢天」試驗船依次發射到預定軌道。在整個過程中,會同步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而除此之外,我國還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一方面是補充所需要的物資,另一方面,也是進行人員輪換,防止出現疲勞等意外情況。也就是說,大概在2022年前後,我國將正式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在軌建造計劃。
據了解,天宮空間站的規模較大,僅僅是近期規模就在100噸左右,其軌道高度大約是400到450公裡的樣子,同樣也可以常駐3名太空人,人員輪換的時間周期保持在半年左右,而空間站的使用壽命設計得是10年時間。從天宮空間站的結構上來說,初步結構就包括了試驗艙兩個和核心艙一個,負責載人太空船停靠和對接工作的都位於核心艙前端,而貨運補給的對接口則位於核心艙的後端。其實,關於空間站的說法,一直以來都有不少人質疑,我國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只為做一個空間站,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圖為中國空間站天宮
首先,先說結論。中國空間站天宮當然有必要修建,這跟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是否出現問題,以及是否能夠正常開展太空實驗和科學研究並沒有什麼關聯。即便當我們的天宮空間站修建完成之後,國際空間站的壽命有可能還沒有到期,這並不影響我們通過自己自主研發的空間站進行更多研究,而且,這也為我們開展更多科學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尤其是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實施,更離不開空間站儘早投入正常運營。
此前,美國牽頭製造國際空間站的時候,我國不是沒有加入其中的想法,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美國卻拒絕了我國的加入,不僅如此,美國還出臺了禁止和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合作的法案,這項法案嚴重阻礙了兩國航空航天領域交流合作的正常發展。
圖為空間站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即將終止,美國方面預計2024年讓國際空間站退役,但是按照國際空間站目前的狀態來看,很有可能還撐不到2024年,同時,伴隨著外界對於未來中國空間站的關注,這也讓不少美國網友酸透了,稱我國的空間站建成之後,這無疑對NASA和美國國會來說,是十分不友好的競爭。未來太空中的形勢或將遭中國逆轉,美國要謹慎行事了。
可能會有讀者認為不必要諷刺人家,這篇文章就像一個剛買車的人嘲笑十年前就買車的人。但如果十年前買車的人,當初開車的時,笑我沒車開,故意載我的鄰居氣我,我付錢給他,他也不願意讓我坐,現在都快報廢了卻買不起新車。那現在的我,沒有理由不笑他吧?(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