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效果圖
2011年11月,在近地軌道,我國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順利完成我國首個空間交會對接。當時很多人都在夢想,這項太空對接技術運用到我國自研的空間站,會是個什麼樣子。而時間僅僅過去了9年,我國官方正式對外宣布,在2022年左右,完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在軌建造。
據《央視網》在10月6日的消息顯示,目前我國空間站各個艙段的研製工作,都十分順利。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裡,我國航天局將會陸續進行11次發射活動,分別將「天和」核心艙、「問天」試驗船以及「夢天」試驗船依次發射到預定軌道。在整個過程中,會同步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而除此之外,我國還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一方面是補充所需要的物資,另一方面,也是進行人員輪換,防止出現疲勞等意外情況。
中國空間站效果圖
據相關報導稱,「天和」核心艙,主要是為太空人提供太空的居住空間,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在文昌發射,屆時將搭載我國自研的長徵五號B火箭升空。「問天號」實驗艙,負責控制和實驗應用,艙外設置了一個多功能機械臂。「夢天」實驗艙,是專門的實驗空間。兩者也全部由長徵五號B發射。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我國載人航天的這一動向,也吸引了國際各界的高度關注。在當天,美國媒體《空間新聞網》在報導中,著重強調了此次加入航天員隊伍的18名預備航天員。其中包括了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中國在2018年的5月就開始進行人員選拔,當時有接近2500名的參與候選人名單。
該報導指出,在1998年到2010年的航天員選擇之中,僅僅是在空軍飛行員之中進行選拔。而這一次卻是大範圍的公開選拔。從這一點能看出,中國正在根據建造和運營未來空間站的需求,在選人上進行不斷變化。從側面來說,中國也正在有準備地建造一個能夠大範圍參與的太空項目。
有消息指出,除開航天駕駛員外,航天工程師,主要是負責控制和管理太空飛行器的一系列數據收集、調整等技術上的應對。而荷載專家則是主要負責在空間站的科研艙進行科研工作。據悉,我國空間站上初步進行的科研領域,包括了對地觀測,天文學,生命科學,空間醫學,材料學,微重力物理學,地球氣候、環境觀測,預報等等。
頗為諷刺的是,就在我國緊鑼密鼓地為自研的空間站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以美國為首建造起來的「國際空間站」,卻曝出問題,突然發射氣體洩漏事故,甚至一度無法查明具體洩漏位置。直到9月30日才最終將漏氣位置鎖定。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外界對於未來中國空間站的關注,這讓不少美國網友酸透了。有網友酸溜溜地表示,這對NASA和美國國會來說,是十分不友好的競爭。尤其是當下的局勢下,美國拿不出那麼多錢用於航天領域的發展,希望SpaceX公司能夠建造更多的太空梭,用於與中國的航天技術一較高下。(聽風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