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維新聞最新報導,日前中國空間站建設迎來最新進展,為在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未來兩年內,中國將進行11次航天發射活動。據中國央視官方披露,11次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同時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建造。
圖為央視播放的航天員出艙建造空間站的動畫
除此以外,還將包括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據可靠消息透露,目前執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3人,由曾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說,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後,之後飛行任務要高密度實施,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可以看出,我國現如今高密度的發射任務是在為儘快建成空間站發力。而這背後的一部分原因與美國對我國的全方位封鎖分不開。1993年以美俄為首的16個國家,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當然也不存在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不過好在,美國這一陰謀並沒有得逞。
圖為我國發射載人飛船畫面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啟動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可以說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在準備建立空間站之前,光有航天技術還不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掌握太空人的出艙活動技術。其中就包括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貨運飛船技術以及空間實驗室技術。其中每一項技術需要攻克的難題不言而喻。
圖為國際空間站
除此以外,建造空間站這樣體型龐大的太空飛行器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當年在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時候,最初的預算就高達1600億美元,而在整個計劃的進行過程中,實際消耗的資金量已經達到了預算的4倍,而維護空間站,每年大約還要消耗300億美元。即使是由多國合作,每個參與國所耗費的資金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我國現如今是完全自主建造。
圖為美國網友評論截圖
不過苦盡甘來,如果計劃進展順利,中國將很有可能在2022年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造計劃。到那時,國際空間站也馬上臨近退役,中國將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可以說,即使是美國,也阻擋不了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當然有趣的是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一位美國網友稱:我等不及中國禁止我們進入他們的空間站了,是的我是美國人,我不是那種傲慢的美國人。(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