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超級航天年,中國好戲連連,空間站建設將是最大亮點

2021-01-11 騰訊網

剛剛過去的2020,對於中國航天而言極不平凡,頂住疫情的壓力,實現了一次次中國航天史上的突破: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收官、最大運力火箭長五B成功首飛、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探測徵程、嫦娥五號完成我國探月採樣返回壯舉……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航天總計實施發射39次,約佔全球發射量的34%,成功部署約85個太空飛行器,約佔全球太空飛行器總量的7%;搭載有效載荷質量大約114噸,約佔全球總載荷質量20%。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貢獻34次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完成了4次發射,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完成1次入軌發射。

對於中國航天而言,2021年,可以說是歷史上的超級航天年,用「世界航天看中國」來形容也不為過。新年伊始,中國航天的主力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召開的2021年型號工作會議上傳出雄心勃勃的計劃:安排40宇航發射任務餘次。

其中,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無疑是全年任務的重中之重。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建造分兩個階段實施,去年已完成長徵5號B首飛任務;後續將相繼完成11次發射。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據透露,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將對空間站的新技術進行全面驗證,如再生生保技術、機械臂技術等,航天員還將進行多次太空出艙活動。根據計劃,我國將力爭在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

中國空間站示意圖

今年空間站建設已經明確的發射有三次,一次是今年春季首發的空間站核心艙;隨後將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目前,空間站核心艙測試已基本完成,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核心艙命名為「天和」,是中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開展艙內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是我國目前研製的最大的太空飛行器。

天和號核心艙

根據計劃,長徵二號F、長徵七號、長徵五號B三型運載火箭將分別承擔今年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空間站核心艙三次發射任務。目前,三型火箭總裝測試工作正在北京、天津兩地有序開展。其中,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計劃於春節後完成總裝測試;長徵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長徵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剛剛完成測試,即將按計劃運往發射場。

長二F遙十三火箭

除了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也是今年的重頭戲之一。

自去年7月23日發射以來,「天問一號」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後續,還將進行數次軌道修正,目前已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明年五月著陸火星做準備。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

天問一號將於春節前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

同時,隨著嫦娥五號圓滿完成「繞落回」三部曲,今年開始,我國將進入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目前,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專家對探月工程後續規划進行論證,三次任務已基本明確。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驗證,為建設月球科研基地開展前期探索。

此外,隨著北鬥三號完成全球組網,今年開始將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的應用落地。

相關焦點

  • 火星探測 空間站開建 2021中國航天有看頭
    (記者胡喆)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發射次數「40+」、空間站開建…2021中國航天有看頭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組合體攜帶13項科學儀器,計劃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火星探測技術複雜度之最,將打破人類探測火星新紀錄。  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了多次軌道修正、深空機動、星上載荷和儀器測試、太空自拍等複雜操作,預計在2月10日抵達火星附近開始制動,將在2021年農曆新年為14億中國人獻上超級新年禮物。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空間站建設有什麼意義?
    這個熱議一出現之後,確實讓我們想起了美國曾經對我國的封鎖,對我國的技術打壓等等,如今的次此舉確實能夠讓美國可能感覺到,中國不需要美國一樣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空間站,有較強的航天實力。而如今的國際空間站是有16個國家聯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所以中國空間站的如今參與國已經超過了國際空間站的數量。
  • 2021年,中國航天將有哪些「好戲」上演?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趙竹青)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任務「天和」擬於春季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
  • 2019中國航天好戲連臺 重大衛星項目高歌猛進
    2016年11月,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首飛,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2018年,中國航天在世界航天發展中獨樹一幟、氣勢恢弘,在全年全球實施的114次的航天發射中,中國航天發射活動次數達到創紀錄的39次,首次摘得世界航天年度發射次數最多的桂冠。在2019年中國航天任務活動實施日曆中,將有哪些重要航天發射?將有哪些重磅太空飛行器閃亮登場、光耀太空?中國民營航天將經歷怎樣的成長和進步?……讓我們來一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展望那些即將上演的中國航天重頭戲。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指路到「天宮」攬勝……「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亮點頗多、成績斐然。五年來,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步伐邁得更遠。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正如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所言,「嫦娥五號任務既是收官之作,又是奠基之作」。
  • 「胖五」新成員搭載新一代飛船首飛成功,開啟中國航天「超級模式...
    中國最強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升空,完成了中國今年以來首個重磅的航天發射任務,在後續探月工程、火星計劃緊隨其後的情況下,昨日的發射也開啟了中國航天在2020年的「超級模式」。據悉,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共計劃執行三次發射任務。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 2020年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印度人卻看不起,哪裡來的底氣?
    隨著這次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升空,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並且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在太空給自己安個家的這一點,印度已經做到了嗎?我國在這次規劃建立空間站之前,2011年便發射了「天宮一號」試運行的空間站,而印度的空間站還停留在紙面上,按照印度2022年開始著手建設印度的首個空間站的計劃,建成後可供太空人在其上停留工作15至20天,這樣的一個規模完全是我國縮小版的「天宮一號」而已。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我國將在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來源:央視網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中國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准實施,代號「921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中國航天再一次開啟「超級模式」,成功實施了以嫦娥五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並面向全球提供服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為代表的航天任務,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引發全球關注。
  • 不平凡的2020 進擊的中國航天迎來超級大年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這也意味著在歷時近30年後,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設完成。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此前表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然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速度也在加快。
  • 天宮的徵途:中國載人空間站規劃淺析
    10月27日中國正式宣布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啟動,明年將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州八號飛船,並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實驗室。那麼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裡,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將會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它最終建成時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水平?網易軍事將給予獨家分析。
  • 今年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2020年將建成載人空間站
    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模擬資料圖)浩瀚太空將在今年迎來不少中國的「客人」。記者昨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我國今年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也將進行首飛,這一年我國的宇航發射次數將首次突破20次。在2016年的宇航發射任務中,有15次為重大專項任務或首飛任務。載人航天工程要完成長徵七號首飛、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備受各方矚目。
  • 2020中國航天超級年,「中國航天文創」重磅登場
    這不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是北京電視臺《創意中國》的節目現場。「中國航天文創」在演播室發射了一枚模型火箭,點燃了全場觀眾的中國航天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中國天宮空間站開建,星際時代開啟,太空戰陰影襲來!
    未來2-3年的時間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承擔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等共11次發射任務。這11次發射任務完成之日,就是中國空間站正式建成之時!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太空,美國牽頭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預計十年內,中國空間站將是世界唯一能夠使用的空間站。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升空與美國牽頭的國際空間站的退役,完美闡釋了新生強國勢不可擋的發展勢頭,也映襯了西方列強的無奈,甚至預示了美國全球霸權的落幕。
  • 火星探測空間站開建2021中國航天大幕開啟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火星約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預計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2021年來了,今年航天發射任務將達到40餘次,載人空間站則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2021年型號工作會議,公布了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發射任務, 2021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   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等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