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誦道教的「寶誥」能獲得什麼應驗與效益?
寶誥在道教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系由前、後兩個部分組成,前者為短篇的淺近駢文,後者則為神真的名號。閔智亭道長主編的《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指出:「《諸真寶誥》為道門諸天尊和歷代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古往今來,為道門所重,乃道士日誦修持之要典。」他認為寶誥是道教列聖仙真對信徒的教誡之文,道士日常修持時,都必須持誦寶誥。此外,在道教各式齋醮科儀之中,也應誦持用以稱頌神聖之功業與本行聖紀的寶誥,以表達神職人員或信徒志心皈命於神聖之用意。然而,寶誥的起源為何?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何時被運用於齋醮科儀之中?持誦寶誥能獲得什麼應驗與效益?
既欲了解「寶誥」,必先釐清「誥」的定義。「誥」這一種文體,起源於中國現存最早的文書典冊《尚書》,是《書經》「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文體之一,如《雒誥》、《康誥》等,皆屬其範疇。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誥,告也」。清段玉裁也加以說明,認為誥是「以言告人,……為上告下之字」。由此可知,「誥」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告誡或勉勵之詞。道教繼承了「誥,告也」的觀點。如六朝成書的上清派典籍《真誥》,即是上界仙真降臨人世,向楊羲、二許等人所作告誡、勸勉之詞的總記錄。至此,道教仍只有仙真降授之「誥語」,而無駢文書寫的「寶誥」。
到了唐、宋二代,由於帝王崇道的原因,分別對道祖老子、祖天師、真武大帝、玉皇上帝等道教譜系中的神聖屢錫封號,而在封賜之時,必伴隨著以駢文書寫的「誥命」、「誥書」。因此,道教徒加以仿效,在仙真的聖號前面,加上一段或由仙真降諭,或由朝廷封賜,或由高道撰寫,或由文士歌詠而成的簡易駢文,成為《玉清誥》、《太清誥》、《彌羅誥》等「寶誥」的前身,並經元、明、清、民國的刊削增補,成為現今持誦的「寶誥」。
一、道教寶誥的集結現況
既然已對道教寶誥的前身及其形成過程有一粗淺的認識,更應明了道教寶誥的集結現況。那麼,在哪些文獻中,可以發現道教的「寶誥」呢?筆者將之歸納為三大點,分別為《藏》內專書與經典、清代補輯之文獻、道教宮觀與民間鸞堂刊印本,茲臚列於下。
1、《藏》內專書與經典
明代以前的《道藏》均已亡佚。現存的《道藏》,為明代張宇初(1359~1410)天師領銜主持編纂的《正統道藏》和張國祥(?~1611)天師續補的《萬曆續道藏》。正續《道藏》合計5485卷。由於「寶誥」的體制屬於駢文,被視為對仙真的讚頌之詞,因此,在《正統道藏》的洞真部讚頌類,收有《諸師真誥》一書,全書一卷,收錄三清、四御、九宸、三官、各道派祖師及雷部主要護法神之誥號,共計41篇。由於本書已載有北宋正一道的虛靖天師張繼先(1092~1127)與金元全真道北五祖與北七真的寶誥,故最晚成書年代必於七真羽化之後。且《五祖誥》《七真誥》分別尊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據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考證,對五祖七真的封誥系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之舉,故認為本書之編撰「當在元末明初」。
此外,在《正統道藏》中所收錄的道經,亦載有仙真的寶誥。例如敘述廣受臺閩民眾崇信的媽祖(林默娘,960?~989?)來源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便收錄了媽祖的寶誥。其文曰:「浦沱勝境,興化湄州。靈應威德,非常孝感,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敕封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這篇寶誥稱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系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的封號,可作為本經成書於明代初年的輔證。
明代中葉續補的《萬曆續道藏》亦有斯舉。如《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便收錄了雷部三十六元帥之首王靈官的寶誥。其文曰:「先天主將,一氣神君,都天糾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勝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錯過於一十二年,授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大靈官王天君。」《王靈官寶誥》將王靈官與其師薩真人之間的故事融入其中,並充分讚頌了在雷法興盛之後,王靈官越加擴大的職掌與應驗。
然而,就文獻學的觀點來說,明代刊本質量極差,屬於「前修未密」之作。以《王靈官寶誥》而言,便有「飛勝」(應作「飛騰」)、「授命」(應作「受命」)二字錯植,「觀錯過」(應作「觀過錯」)一處上下文顛倒,是其疏失之處。
2、清代補輯之文獻
清代對道教較不重視,故未以官方立場重修《道藏》。然而,自康熙年間的彭定求、乾嘉之際的蔣元庭,至清末的賀龍驤等民間有識之士,皆曾從事重修、增補《道藏》的工作,成為今日所見的《道藏輯要》,對於明、清兩代新出的道教文獻貢獻頗深。
在《道藏輯要》中,記載道教神聖寶誥數據較為豐富的,當推柳守元所編《清微宏範道門功課》一書的第二部分《午壇功課》。《午壇功課》系作為信徒禮誥所用,收錄了三清、四御、四極、四官、重要道派宗師、八仙、功國神祇、護法神等寶誥,共計64篇。其次,由柳守元、孟珙、奚守靜、石守堅、梅守璞、鍾卿雲等合撰、蔣元庭校訂的《懺法大觀》6卷32種道教新出懺法,也刊載不少仙真的寶誥。
此外,作為全真道眾早晚課誦的《太上玄門早壇功課經》與《太上玄門晚壇功課經》,則收錄了三清、四御、救苦、普化、鬥母、南師北帝、五祖七真、薩祖、靈官等21種寶誥,數量較少,但相對於《正統道藏》誤植的謬字而言,可稱「後出轉精」之作。
3、道教宮觀與民間鸞堂刊印本
民國初年,由於西風東漸,學界多將道教視為迷信之遺緒,在「重科學輕宗教」的意識形態下,道教被摒除於國故之外,兼以戰亂頻仍等因素,未能在20世紀初、中葉得到復興的契機。所幸,20世紀晚期,道教憑藉著大陸、香港各大宮觀與臺灣道廟的蓬勃發展,再度復甦。而各大宮觀的道眾在舉行齋醮科儀、持誦經典時,也須持誦列聖的寶誥,因此,在道教宮觀刊行的經典、法懺、科書中,或多或少也會收錄寶誥。
舉例而言,如北京白雲觀就刊行過《大梵延生鬥科》、《齋醮科儀精粹》、《青玄濟煉鐵罐施食》等科儀本,其中分別收錄了鬥父、北鬥九星、三十二天帝等寶誥。香港青松觀也刊有《玉皇宥罪錫福寶懺》,在《正統道藏》本《玉皇懺》的基礎上,增添了天真皇人、高虛清明天主、昊天上帝、玉虛帝君等寶誥。中國道教協會陳蓮笙老道長(1917~2008)、張繼禹道長等亦依據龍虎山祖庭與茅山早晚功課的寶誥,編成《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集》,其《道門功課》部分,可以體現出「南正一、北全真」道教兩大傳承的分野。
臺灣的霧峰南聖宮、大裡太玄道觀,在中部宮觀堂廟推行道教齋醮科儀近二十年,也系統地編校、整理了《太上老君說安宅土地龍神妙經》、《太上正一神聖啟請祝壽科儀》、《太上正一玄門祀灶科儀》、《太上正一天師修真閱籙寶懺》、《太上正一穹窿玉鬥玄科》等道門科書,其中亦載有不少的列聖寶誥。
此外,由六朝道教上清派「降真」、宋明清道教「飛鸞」演變而成的臺灣鸞堂,每逢神聖誕辰或課誦經典之前,必先諷誦該神祇之寶誥。因此,較具體制的鸞堂或「儒宗神教」性質的廟宇,在其刊行的經書中,必附有寶誥。如臺北贊修堂刊行的《列聖寶誥真經合編》,就收有部分道教神祇及鸞堂體系之列聖恩主、恩師寶誥,計46篇。臺北行天宮也在《列聖寶經合冊》中,將「寶誥」獨立為「請誦寶誥」一目,收錄了五恩主、鸞堂諸恩師及部分功國神祇的寶誥,共26篇。皆頗為可觀。
二、道教寶誥的功能性
釐清道教列聖寶誥的起源,系融合了《書經》「誥體」與朝廷官方封誥而成,並稍知道教寶誥在當代的集結現況。然而,為何需要持誦寶誥?「寶誥」究竟有什麼功用?亦應加以論述。因此,筆者在此提出寶誥的四大功能,依次說明。
1、諷誦寶誥,方能啟請聖真
對於經過奏職受籙的正一道士、律壇受戒的全真弟子,「持誦寶誥」是道教齋醮科儀或鸞堂誦經法會中的必備儀軌。張家麟教授在《論臺灣民間信仰「本土化」現象——以禮鬥為焦》一文中表示:「人對神的謙卑尚表現在……念誦寶誥,請神降臨現場。在寶誥的內容中全部用「恭請」諸神的用語,再連續三次朗誦「志心皈命禮」於神的話語。無論是恭請或志心皈命禮,都是指誦經者願意服膺神的旨意,接受神的教誨。」
張教授以「效勞生持誦寶誥」為切入點,認為念誦寶誥,可以獲得「請神降臨」的效益。同樣地,道教神職人員在齋醮科儀中,亦須諷誦寶誥,方能啟請聖真。是為寶誥的第一重功能。
2、日用工夫
其次,對於已奏職的正一弟子、已受戒的全真弟子,或經過皈依、傳度而尚未受籙、受戒的道教教徒而言,持誦寶誥,亦有效益。正如柳守元在《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序》所云:「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
柳氏並在《太上玄門功課經序》表示:「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透過這兩段的說法,吾人當可發現全真道把「誦誥」視為日常功課之一,並極為重視「寶誥」的功用,稱其為「修仙之路」、「明己本性」的工具。因此,吾人若能一心不亂地持誦寶誥,作為自我檢束、存誠閑邪的日用工夫,時刻自我提撕,常惺惺也,久久自能歸根復命,與道合真,與天合德。因此,「日用工夫」可說是寶誥的第二層功能。
3、協助信徒破除執障,認識神祇
再者,除了道教的神職人員、鸞堂的效勞生,或是已皈依的道教教徒之外,對於「持香跟拜」的道教信徒,或是一般民間信仰者而言,寶誥是否亦具備其功能?當然,答案是篤定的。
對道教信徒或民間信仰者而言,道教的寶誥具備了「認識神祇」的功能。由於一般信徒,未能正確認知道教神祇的聖紀或法相,因此,透過對寶誥的閱讀或諷誦,亦可協助他們認識道教的神祇。茲以受到世間小說「汙名化」的天蓬元帥為例,試觀《天蓬誥》的行文:「六龍陛左,九虎關中,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鍾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劈屍千裡,斬鬼五形。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滌厄、保寧身命,北極天蓬八十一軍大元帥、護國消魔真君,證果法雲普覆天尊。」
臺灣民間受到明代神魔小說《西遊記》的影響,有人按小說人物「豬八戒」的形象雕塑道教重要的護法大神天蓬元帥,甚至奉之為「特種行業」的守護神。這是相當不倫不類、污衊道教神祇的舉措。吾人若能了解《天蓬元帥寶誥》,便可知道天蓬元帥系北帝道派崇信的北極四聖之首,配位東方,其造型為三頭六臂、手執帝鍾與鉞斧,絕非坊間紅燈戶中的「豬八戒」者流。
另一個受到汙名化的是廣受臺灣民間崇信的北極玄天上帝。民間常以訛傳訛,認為玄天上帝本為一介屠夫,後赴普陀山進香,受觀音點化,遂自我開腸剖腹,將胃腸拋擲河中,因而放下屠刀,升天成神,被封為玄天上帝。然而,試觀《玄天上帝寶誥》所載:「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在《玄天上帝寶誥》中,無一語涉及屠夫、觀音,而系點明「天罡、北極」,證明玄天上帝的本質,是對北極星的崇拜。又雲「八十二化」、「金闕化身」,則可知玄帝系元始祖炁(道體)的應化身,其功德絕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足以膺任。若清楚《玄天上帝寶誥》,便可發現上述屠夫、觀音點化之說,純系無識之妄語。由是,當可證知寶誥的第三重功能:協助信徒破除執障,認識神祇。
4、作為研究者的資糧,並提供論述的輔證
此外,對於從事道教學術研究者而言,寶誥還可以提供研究的資糧,作為論述的輔證。茲以全真道《北七真寶誥》為例:「道先一氣,世顯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返還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金國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以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克日以濟民。蚤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靜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慈悲濟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全真道的馬鈺、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位高道,對於金、元之際北方道教的發展與改革,有著極重要的貢獻。若欲研究當時的道教史,除了仙傳、別集、碑銘等文獻之外,亦可參考寶誥的記載。因此,可發現「寶誥」的第四重功能:作為研究者的資糧,並提供論述的輔證。
透過上述,吾人當可證明,被正一、全真以及其他道派視為日用功課的神聖寶誥,實具有極大的作用,值得加以推廣。
四、道教寶誥的未來展望
道教的寶誥,是承繼儒家《書經》「誥體」與官方駢體「誥文」而來的,其結構由淺近的駢文與神祇的聖號兩部分組成。或由神聖降真而成,或由朝廷所賜,或由歷代高道、文士所撰,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可以說「其文短、其用廣、其旨深」。
目前除了中國道教學院曾組織人員對全真道較常用的21種寶誥加以註解,並付梓刊行之外,香港青松觀、臺北行天宮、霧峰南聖宮、高雄九陽道善堂也曾與道教學者合作,發行道教經典今注今譯之相關書籍,並對書中所收部分寶誥加以詮釋,皆對弘道有所貢獻。然而,由於道教的寶誥,系以駢體的文言文書寫而成,因此,對於推廣道教寶誥或今注今譯這方面的成效,仍略顯不足,有待道教界與學界共同努力,方能使研究者、道教徒與民間信仰群對於道教寶誥當中富含的義理與內涵能夠普遍認知、理解。
(本文是#道教之音#依據執行臺中縣霧峰鄉南聖宮「道教列聖寶誥數據彙編計劃」的部分成果編輯整理而成,原文作者李建德系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本文主要參考的文獻有:閔智亭主編《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任繼愈主編《道藏題要》第三次修訂本、臺北贊修堂刊《精選列聖寶誥真經合編》、張家麟《論臺灣民間信仰「本土化」現象——以禮鬥為焦》、《重刊道藏輯要》等,轉載請註明出處)
玉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上京。
渺渺金闕,森羅淨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
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
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注釋]
⑴玉清寶誥:玉清,原指三清境之玉清聖境,為元始天尊所治之處。此引指元始天尊。寶誥,誥即告。道門文體之一,系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
⑵至心皈命禮:齋醮誦經用語。至心,誠心至意;皈命,即歸命。《皇經集注》稱:「誠有未至不為至心,少有追悔不為皈命,諷此經永誠不改而恭持,故云至心皈命禮。」此處指在開始誦《玉清寶誥》前先稱此示虔心。下同。
⑶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又稱三界天。欲界為食慾和淫慾未清除的眾生所住世界;色界在欲界之上,已離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象的眾生所住世界,但此界仍有質象形礙;無色界更在色界之上,為離質象形礙清澄虛淨之世界。三界中人壽命有限,不能超越劫難,壽盡仍要入於輪迴。梵炁,指大梵之氣。羅,大羅天。位於三界諸天之上。此句言,三界諸天之上,為大羅天勝境,大梵之氣,包羅諸天。
⑷上極無上,天中之天:此句言,位於三界諸天之上的大羅天,為至高無上的仙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大羅天者,虛皇(元始天尊年號,此引指元始天尊)居之,包含天地,不可究極。」故曰上極無上。元始天尊為道教至高神,所有諸天仙境皆以大羅仙境為至高境,故言「天中之天」。
⑸鬱羅蕭臺,玉山上京:鬱羅蕭臺,為元始天尊升座之臺。《皇經集注》稱:「天中最上之極,天中之天,神光芳鬱,蕭然真清,故言鬱羅蕭臺。」玉山上京,即玉京山,為元始天尊鬱羅蕭臺所處之境。《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稱:「玄者玉京山,在三清之上,無色無塵,上有玉京金闕七寶玄臺(鬱羅蕭臺),紫薇上宮,中有三寶神經,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方各生一注,瀰漫八方,覆蓋諸天,包羅三界,為無上大羅天。」故言「玉山上京」。
⑹渺渺金闕,森羅淨泓:渺渺,悠長而遙遠。金闕,即天庭。森羅,紛然羅陳。淨泓,喻指紛然羅陳的天庭如同海水一樣潔淨而深遠。《皇經集注》稱:「天有萬象羅列,深奧難窮,故言森羅淨泓。
⑺玄元一炁,混沌之先:玄元一炁,道教認為天地萬物皆由玄、元、始三炁所化生。其順序是元炁分形而生始,二炁分隸混沌開光,炁清高澄成天,炁降積滯成地,二炁分合中有和炁,名曰玄炁。故稱「玄元一炁」。《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稱:「無上三天,最上為大羅天生玄、元、始三炁,化為三清天。」故「玄元一炁」,又指清微天玉清聖境。混沌,謂天地未開闢以前之元氣狀態。
⑻寶珠之中,玄之又玄:寶珠,指化生天地萬物的玄元之氣。玄之又玄,語出於《道德經》,指深遠莫測之意。
⑼開明三景,化生諸天:開明,開啟光明;三景,指日、月、星。《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三章》稱:「三景得之而發光。」化生,謂神的妙化。《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稱:「化生者,福有神力,於變化中生。」
⑽億萬天真,無鞅(yàng)數眾:天真,道教所分七品道士之一。天真道士,謂體合自然,內外純靜。無鞅,無窮無盡。此句言,元始天尊開劫度化下界學道之士,數量眾多,無窮無盡,以闡揚道理,弘揚教法。
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旋鬥,旋轉的北鬥星。歷箕,曆法中所載的箕宿星,為二十八宿之一,青龍七宿的末一宿。回度,即度回,度化而使回歸自然。五常,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⑿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巍巍,高大無比。大範,大的風範。萬道,指道教諸派總稱。此句言,元始天尊為道門風範之始祖,道教諸派之宗師。萬法之宗祖。
⒀大羅玉清,虛無自然:大羅,即仙境大羅天;玉清,三清天之一,指三十六天中僅次於大羅天的最高天界,為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謂由大羅天所生的玄元一炁化生。虛無自然,大羅天至高無上,虛無飄渺,玉清境由玄元之炁所化生,故言「虛無自然」。
⒁至真妙道,元始天尊:至真,原為對修真得道者的尊稱。謂六年絕粒,鼻無喘息,名曰至真。此對元始天尊的稱頌。妙道,玄妙之道。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三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上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注釋]
⑴上清寶誥:原指三清之上清真境,為靈寶天尊所治之處。此引指靈寶天尊。
⑵居上清境,號靈寶君:上清境,道教所指的三清聖境之一,為靈寶天尊所居住的仙境。靈寶君,為上清靈寶天尊之神號。道教稱其為三洞經之洞玄部教主。
⑶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祖劫,亦稱「五劫」。指龍漢、延康、赤明、天皇、上皇等上古年號。化生,指靈寶天尊歷劫化生之大梵之炁。九萬九千,為虛數,指眾多。梵炁,指大梵之炁,亦稱玄炁。道教認為天地萬物皆由玄、元、始三炁所化生。
⑷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赤書煥發,赤書即指古靈寶經中的《五篇真文》。道經稱,該真文發乎始青之天,而色無定方,文勢曲折,不可尋詳。元始煉之於洞陽之館,故稱「赤書」。六百六十八真文,指《五篇真文》,共有六百六十八符文組成。《度人經》將五篇真文視做天地之根,故稱真文。
⑸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混沌,指天地未開闢之前的元氣狀態。赤文,即上言之《五篇真文》。該文起於混沌之先,故稱混沌赤文。開,開化。九霄:指九天雲霄,在天上極高處。《太清玉冊》卷八稱九霄名分別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道經稱九霄各有大帝主之,一曰神霄玉清大帝、二曰青霄好生大帝、三曰碧霄總生大帝、四曰丹霄太平大帝、五曰景霄中極大帝、六曰玉霄皓元大帝、七曰琅霄始青大帝、八曰紫霄合景大帝、九曰太霄暉明太帝,皆為神仙所居之所。
⑹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紀,「記」。元洞,謂構成天、地萬物之祖氣。玉曆,即天上空洞曆紀之名,語出《度人經》。《度人經集注》稱:「玉者,玉字也;歷者,記也。元始結自然之精,以成八角垂芒之文。玄洞虛空,光照四方,二儀分判,日月星宿,於是列明,眾聖所珍,號為玉曆;記天帝劫運,推歷度數,真人書記其事,撰結成經,故曰玉曆也。」五劫,道教所劃分天地未分,既分及化生萬物的五大劫號名。即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上皇等。
⑺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天經地緯,原以織物的直線叫「經」,橫線叫「緯」。此指上天下地。巍乎,高大也。此指天高地大。造化,創造化育。世間萬物皆由天地所生並養育,故稱天地是造化之宗。
⑻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樞陰機陽,指宇宙間陰陽遠行的關鍵。卓爾,特立貌。雷霆,指疾雷。雷電雖為自然現象,但它的產生是由於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撞擊而成的,陰陽二極的作用先產生閃電,閃電過程中因高溫使水滴氣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強烈的爆炸,並發出震耳的雷鳴聲。故稱,陰陽是雷霆之祖。
⑼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靈寶天尊之盛德。
⑽玉宸道君,靈寶天尊:玉宸,指天上宮闕。《皇經集注》卷六稱:「玉宸尊黃,天子所居為宸。」靈寶為道教至高神「三清」之一,故言玉宸道君。靈寶天尊,道教「三清」第二位神。《雲笈七籤》中「三元」之說認為,大道「生乎妙一,分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住在上清境,稱禹餘天。它的氣元黃,為洞玄教主,傳授洞玄部經典,故後世尊稱為「靈寶天尊」。
太清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注釋]
⑴太清:原指三清境之太清仙境,為太上老君所治之處。。此引指太上老君。
⑵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隨方,隨便在什麼地方。此指到處。設教,即開壇傳教。道教奉太上老君為至高神之一,尊為教主。認為老君應感隨方變化,無世不在。因此,老君自然會處處開壇傳教。歷劫,天地一成一敗為一劫。此指無數此劫。度人,度化世人。因老君為代代化生,故言歷劫度人。
⑶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皇,黃帝。《太上老君開天經》稱:「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故言「為皇者師」。《猶龍傳》說:自三皇五帝以來,老子改名換號,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秦漢時的河上公,都是老子的化生。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為先祖,立廟祭祀。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太上老君為「大聖玄元皇帝」。故又稱之為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道經稱老子雖降生於殷代。但老子之號則始於無數劫,甚杳杳冥冥,渺邈久遠。開闢之前,復下為帝師,代代不絕,後又化生降世,為王者師。老君為代代化生,無世不在,只不過其名不同,故稱假名易號。
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立,建樹、成就。天之道,即天道。指宇宙萬物化生之本源。地之道,指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隱聖顯凡,指老君隱聖降凡,成就天道、地道和人道,從而造化社會和世人。
⑸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總,聚積。官君,官員及君王。老君代代化生,為歷代帝王師,眾多達官貴族皆宗奉於他。包,包容。梵炁,大梵之氣。指構建太清聖境之氣。
⑹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老子銘》稱老君「道成仙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故言其化行今古。道德,即《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或又稱《老子五千言》,為道教之祖經。《呂覽·不二篇》謂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下經」五千言,即此書。該書分上下兩卷,八十一章。為韻文哲理詩體,上卷三十七章言「道」,下卷四十四章言「德」。故稱「道德凡五千言」。
⑺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主握,主持和掌握。陰陽,指化生天地萬物的原質之氣,雷霆,指疾雷。九五數,即九五之道。指雷法中的修持修煉養方法。認為,金長生在已,旺於酉五數也,墓於醜九數也;水土長生在申,旺於子五數也,墓於辰九數也;木長生在亥,旺於卯五數也,墓於未九數也;火長生在寅,旺於午五數也,墓子戌九數也。壬子為東方之根,丙子為北方之源,甲為雷,庚為霆,甲庚為雷霆之號令,壬為雷霆之局,丙為雷霆之令,子為雷霆之宗。即施用雷霆須依時令而發。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靈寶天尊之盛德。
⑼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等同於「道」,稱其「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為先於天地的神靈。東漢時,張陵創立道教後,著《老子想爾注》謂「一(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把老子尊奉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為老子的神名。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三位神。
彌羅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髮光明。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注釋]
⑴彌羅:即彌羅宮。為玉皇大帝所居住之境。此引指玉皇大帝。
⑵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太上,至大至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註解》:「太者,至大之稱,上者尊崇之號。」彌羅,彌羅宮。該宮在諸天之上,故稱無上天。玄真境,玄真原指道的真諦。此指玉皇大帝所居住的仙境,彌羅宮就在此仙境之中。《皇經集注》稱:「玉帝天宮,有玄象瑞光,非凡象幻假,永不壞,微難窮,雲妙有玄真境。」
⑶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渺渺,指非常遙遠,在虛無飄渺之中。紫,紫色。金闕,即天庭。《皇經集注》稱之為「渺渺紫金,瑞光玄象之金闕」。太微玉清宮,指玉帝所居之宮,在紫金闕內。《皇經集注》稱:「太上玄微玉清宮。玉帝所居之宮,玄瑞紫炁。金光四十億萬裡,巍巍如如,永不毀淪,絕無塵染,諸天不能及,故云,太微玉清宮。」
⑷無極無上聖,廓落髮光明:無極無上聖,指玉帝道高無極,位尊無上,至德大聖。廓落,指大。此句頌讚玉帝為宇宙之內最大智慧者,他發出很大的智慧之光來啟發世人,使暗昧無知之人從此得到智慧的光明。
⑸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寂寂,默默無聲,寂寂不可識。浩無宗,浩浩然無有根宗。皆指玉帝智慧之光。玄範,高尚的典範。總,統領、統管。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並上、下合為十方。此句頌玉帝智慧之光尊崇無比,他總是默默無聲地以其極高的智慧統領天界諸神化世人。
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湛寂,寂寞無聲。此謂寂寞無為,即無聲無息,無思無為。真常道,謂永恆之道。《清靜經注》稱,「不變不妄,謂之真常」。恢漠,弘大而無聲。大神通,最大的神通。此句頌讚玉帝寂寞無為卻能固守永恆之道,宏大無聲卻能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此為玉皇之尊號。《皇經集注》稱:「玉皇,非一天之尊,乃萬天之主,三教之宗,最上無極大天尊,玄虛蒼穹高上帝。」玄穹,即玄穹主。指玉帝為「穹窿蒼穆,諸天都教主」。宋真宗時封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上帝」。宋徽宗又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天皇寶誥
至心皈命禮
紫微宸極,勾陳天宮。九光寶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權衡,廣推大德。統御星宸之纏次,毋失常經。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注釋]
⑴天皇寶誥:天皇,即天皇大帝。全稱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四御」之一,其職統御萬雷。
⑵紫微宸極,勾陳天宮:紫微,即紫微宮。在北鬥以北,按《步天歌》有星15顆,以北極為中樞,成兩屏藩的形狀。宸極,即北極星。此指北極大帝。道教尊神「四御」之一。道教認為北極大帝居住在紫微宮中,故又稱為紫微北極大帝。北極大帝統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諸神,是一切現象的宗主,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在道教神系中是僅次於「三清」和玉皇的高位神。勾陳天宮,即勾陳星座,位於紫微垣中,共有六顆星組成。道教將勾陳六星神格化,尊為四御之一,宣稱他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
⑶九光寶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九光,指九色寶光。為至一、皇一、帝一、元一、真一、天一、玄一、太一、正一、九一之氣所化生。即至一始聖,混為蒼光;皇一始聖,洞為赤光;帝一始聖,浩為青光;元一元真,昊為綠光;真一元真,景為黃光;天一元真,遁為白光;玄一玄仙,融為紫光;太一玄仙,炎為碧光;正一玄仙,演為烏光。寶苑,指九色寶光集中之地。五炁,指金、木、水、火、土之精炁。玄都,神仙所居之處。此言玄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之精炁構建而成。
⑷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體,成形、生長。元皇,謂天地人始分之時。佐司,輔助並掌管。玄化,指天地人的玄妙變化。總,統管。兩級,指南、北。三才,指天、地、人。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故稱「總兩極而共理三才」。
⑸主持兵革之權衡,廣推大德:兵革,原為兵器衣甲的總稱,此喻指戰爭。權衡,權為秤錘、衡為秤桿,此指權衡戰爭的得失。大德,盛大的功德。此句言,天皇大帝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大力推行德政,以德行來教化世人。
⑹統御星宸之纏次,毋失常經:統御,控制、駕馭。星宸,指天上眾星。纏次,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毋失,不會失掉,此指符合。常經,原指自然界恆久不變的規律。此指日月星辰遠行的規律。
⑺上象巍峨,真元恢漠:上象,指天皇大帝的形象。巍峨,高大雄偉。真元,真元之氣。恢漠,弘大而無聲。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天皇大帝之盛德。
⑼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此為天皇之尊號。勾陳大帝,全稱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星主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大羅天闕,紫微星宮。尊居北極之高,位正中天之上。法號金輪熾盛,道稱玉鬥玄尊。旋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萬象宗師,諸天統御。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萬星教主,無極元皇。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注釋]
⑴星主寶誥:又稱《紫微誥》。星主,指紫微北極大帝。紫微大帝統御萬星,故稱星主。
⑵大羅天闕,紫微星宮:大羅,即大羅天。在三界諸天之上。天闕,宮闕。又指天上的門。紫微星宮,又稱紫微宮,為天上星名。在北鬥以北,按《步天歌》有星15顆。以北極為中樞,成兩屏藩形狀。此指紫微北極大帝所居住之所。
⑶尊居北極之高,位正中天之上:尊,地位極高。北極,北極星,在天的北極。(其實北極星並不在天球的正北極,現距極為1°)此指北部的極高處。《周禮正義》卷二十八稱:「北極正中即天之中,古謂之天極。」故言「位正中天之上」。
⑷法號金輪熾盛,道稱玉鬥玄尊:金輪熾盛,為紫微北極大帝的法號。玉鬥玄尊,道門對北極大帝的尊稱。
⑸旋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旋璣,北鬥星名。《春秋運鬥樞》稱,北鬥七星,第二旋,第三璣。玉衡,北鬥第五星。齊,整治。七政,指北鬥七星。《書·舜典》「日、月、五星,各異政」,《尚書》「北鬥七星各有所主,……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總,統御。天經地緯,原以織物的直線叫「經」,橫線叫「緯」。此指天地。
⑹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日月,太陽和月亮。星宿,泛指天空之星。約,約束、控制。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黃道,古人認為太陽繞地而行,黃道就是太陽繞地的軌道。紫垣,即紫微垣、紫微宮。
⑺萬象宗師,諸天統御: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宗師,指受人尊崇、奉為師表的人。諸天統御,即統御諸天。紫微北極大帝統率諸天星神,是一切現象的宗主。故稱「萬象宗師,諸天統御」。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紫微北極大帝之盛德。
⑼萬星教主,無極元皇:教主,原指宗教的創始人,亦指教中地位極高者。此指統御眾星之主。無極,指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元皇,稱天地人始分之時。
⑽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此為紫微大帝指尊號。全稱「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道經稱,北極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僅受玉皇大帝支配,統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諸神,是一切現象的宗主,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可見北極大帝的品位之高。
后土寶誥
至心皈命禮
九華玉闕,七寶皇房。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於柔順利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嶽瀆是依,山川鹹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注釋]
⑴后土:道教尊神「四御」之一。全稱「承天效法厚得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稱「后土娘娘」。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歷代帝王所沿襲。宋代時,道教列為「四御」神之一,宣稱后土神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⑵九華玉闕,七寶皇房:九華,形容器物的華麗。此指玉闕的華麗。玉闕,仙人所居的宮闕。七寶,原指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此指用多種寶物做成的皇房。皇房,后土皇地祇居住之所。
⑶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承天稟命,蒙受上天的指令。主陰執陽,即執掌陰陽。道教稱后土為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的神。故言「主陰執陽之柄」。
⑷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於柔順利貞:道推尊,即推尊道。「道」為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此喻指道的義理。含弘,包含了弘揚之意。德數蓄,即數蓄德。數蓄,指如數積聚,德,先秦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講求清靜無為,因順自然,有所得於道,就是「德」。此指德行。柔順,指順應自然。利貞,指兩種德行。《易》以「元亨利貞」為四德。
⑸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效法,即效仿。昊天,指昊天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根本,事物的本源。坤元,原為《周易》用語,「乾元」的對稱。《易·坤彖》:「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此坤喻指后土神,元為坤德之所。此言后土神德育萬物之美和大地山河之秀。
⑹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流行,原指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此指廣泛布施。品物,即物品。生成,意即發展和變化。施,給予。母道,喻指生命指源。仁,仁慈。
⑺嶽瀆是依,山川鹹仗:嶽瀆,嶽為高大的山,瀆指大川。一般把山嶽、丘陵通稱為山,川指水道或者河流。鹹仗,全部仰仗。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后土之盛德。
⑼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此為后土神的尊號。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南極寶誥
至心皈命禮
高上神霄府,凝神煥照宮。會元始祖炁以分真,應妙道虛無而開化。位乎九霄之上,統理諸天。總乎十極之中,宰制萬化。宣金符而垂光濟苦,施惠澤而覆育兆民。恩溥乾元,仁敷浩劫。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
[注釋]
⑴南極寶誥:南極,指南極長生大帝。為上帝之長子,主南方,執掌人間壽福之事。下有南極上宰,廣壽仙翁;南極六司,延壽星君;南極福星,天德星君;南極祿星,天佑星君;南極壽星,老人星君等神仙。此誥,《道藏》第五冊《諸師真誥》稱《神霄耗》。
⑵高上神霄府,凝神煥照宮:高上,高高在上。形容很高。神霄,謂天的最高層。《道法會元》卷七十六稱:「神霄府,乃真王(玉清真王,即南極長生大帝)所治,在於東南指位,其卿師使相贊輔玄化,雷霆玉經言之詳矣。」可見,神霄府乃南極長生大帝所治之處。凝神,聚精會神,精神凝定不浮散。煥照,光彩照人。此言靜心修煉,自然會光芒四射照亮整個宮闕。
⑶會元始祖炁以分真,應妙道虛無而開化:會,聚合、回合。元始祖炁,指先天虛無自然之妙炁。分真,分化成真。應,隨。妙道虛無,即虛無的玄妙之道。開化,原指啟蒙、教化。此指開度教化世人。
⑷位乎九霄之上,統理諸天:位乎,位於。九霄,謂天的極高處。統理諸天,南極長生大帝,為上帝之長子,主南方,執掌諸天人之壽福,故言「統理諸天」。
⑸總乎十極之中,宰制萬化:總乎,應合子。十極,即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宰制,統掇、支配。萬化,萬物的生長和變化。
⑹宣金符而垂光濟苦,施惠澤而覆育兆民:宣,宣布、傳播。金符,即神符。道教驅役鬼神以至人神合一的秘文。垂光,垂猶言「俯」,用為敬詞。光,通「廣」。濟苦,濟度苦難。施,給予。惠澤,惠通「慧」,指智慧;澤原指雨露,此引申為恩澤。覆育,指天地養育萬物。兆民,指眾百姓。兆,極言其多。
⑺恩溥乾元,仁敷浩劫:恩溥,恩澤廣大。乾元,原為《周易》用語,「坤元」的對稱。《易·乾》:「彖(tuàn)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孔穎達疏:「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乾」有「元亨利貞」四德)故以元德配乾釋之。」此指大德。仁敷,布施仁愛之心。浩劫,大災難。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南極長生大帝之盛德。
⑼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此為南極指尊號。道經稱,神霄玉清真王,乃上帝指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北宋末出符籙道派神霄派,稱其符法出子「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又號南極長生大帝。
北五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大道開先,玄元闡化。教垂今古,諡號東華。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飛劍貨藥,警化無方。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霞裾上陟,南北統宗。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慈悲濟苦,全真祖師。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五祖闡道天尊。
[注釋]
⑴北五祖寶誥:即王玄甫、鍾離、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全真派的傳道祖師。
⑵大道開先,玄元闡化:大道即道教修煉的混元無極大道。開為開創。先是最初之時。玄元,指玄元皇帝道德天尊。闡化,是闡揚教化的意思。此二句可譯為:最初開創的混元無極大道,是由玄元皇帝道德天尊闡揚教化下來的。
⑶教垂今古,諡號東華:教是玄門之教,垂是流傳的意思。諡號,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東華指東華帝君。此二句可譯為:玄門大教流傳古今的,是被封為東華帝君的祖師。
⑷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接,是接引的意思。此處可譯為傳法。仙契是契仙。契是刻的意思。契仙就是專心致志的修仙之道,此二句可譯為:將法(道)傳於漢朝的將軍(鍾離),(引其)隱居終南山而專心修煉(九轉還丹)之道。
⑸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過,是經歷。化,是教化,度化。超,是經歷。劫運,道教對歷史成敗的看法,可譯為很長時間。示現,是出現顯化。長,通常。塵寰,是塵世凡間。此二句可直譯為:經過教化,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時間,常常在塵世凡間出現演道。
⑹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啟是開啟度化的意思。此句指鍾離祖師點化呂祖的歷史。故此二句可譯為:去度化唐朝的英賢(呂洞賓),參悟神仙的秘訣。
⑺飛劍貨藥,警化無方:此二句是說呂祖教化眾生。警化,驚醒教化。無方,是不拘地方。《呂祖志》有嶽陽貨物之典故:「洞賓遊嶽陽,詭名貨藥,一粒千金,三日不售。乃鄧嶽陽樓自食其藥。忽騰空而起,眾方弦慕,欲買其藥。洞賓笑曰:『道在目前,蓬萊跬步,撫機不發,當面錯過。』乃吟詩曰『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此二句可譯為「(呂祖)用飛劍斬魔藥物濟苦,驚醒教化不拘地方。
⑻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此二句言劉海蟾祖師為燕主丞相,掛印出逃修道的典故,見下⒅條。此二句可譯為:劉海蟾祖師居朝廷丞相指高位,經呂祖點化,解因辭朝的猛勇決烈之心。
⑼霞裾上陟,南北統宗:霞是煙霞,特指無入煙的地方,裾是居住。陟是登高上升。霞裾上陟是道高德重的道行;故此二句可譯為:如此道高德重的修持,被南北二派統追為宗師。
⑽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挺,挺直,此處是出現的意思。人豪,人中豪傑,遍,傳遍;通,溝通。此二句可譯為:天下又出現了人中豪傑,大道立刻就傳遍了全國。
⑾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此二句言重陽祖師道傳七子(見七真誥)的典故,此二句可譯為:因為傳教給了號為七朵金蓮的全真七子,而使仙道廣演子十方世界。
⑿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可譯為:長生久視之理於是被流傳於古今,道法之玄妙普及於域內。
⒀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按《呂祖全卷》記載:「祖師曰:『大道至簡至易。』故後人稱道為至道,至道即至極真一之道。恢弘,恢是大、寬廣的意思,弘是廣大。此處可意為闡揚。愚迷,是迷途之愚昧者。此二句可譯為:大力闡揚大道,大量普度迷失本來的愚昧後學。
⒁慈悲濟苦,全真祖師:可譯為:「祖師」以慈悲為懷,濟苦後人,是全真派的祖師。
⒂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大元至元六年正曰褒賜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改為此封號。王玄甫,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人也,師白雲上真得道,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日降世,十月十六日上升,不記何朝代,後傳道與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也。所著文辭隱而不傳,世有詩一章《載混成集》,其詩曰:「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青松岸畔高柯下,白雲堆裡飲飛泉。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問人間說洞天。」
⒃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正曰褒賜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後改為現封號。真人姓鍾離名權,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穀子。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燕臺人也,又雲京兆鹹陽人。曾祖諱守道,父諱源。皆漢代著名。父列侯至雲中府。生仙誕之時,異光數丈,莊若烈火。侍衛皆驚。真人之相,頂圓額廣,耳厚肩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大唇,臉如丹,乳遠,臂垂如三歲兒,晝夜不哭,不食。第七日躍而有聲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其聲如鍾,行如奔馬,童稚莫之能。及壯士晉為大將,統兵出戰西北土蕃,兩軍交鋒,忽天大雷電,風雨晦冥,人不相視,兩軍不戰自潰。真人獨騎奔逃山谷,迷失道路,夜進深林幽澗,期以全生。乃遇一胡僧,髯(rán)頭拂額,體卦草結之衣,引行數裡,到一村莊曰:「此東華先生成道之所,將軍可以歇泊。」揖(yī)別而退。真人未敢驚動莊中。良久,忽聞人語云:「此碧眼胡僧,饒舌相撓(náo)。」莊中一老人,披白塵裘,扶青藜杖,抗聲前曰:「來者非大將軍鍾離權否?」真人應曰:「是。」老人復曰:「爾何事,不寄宿山僧所。」真人聞大驚,心想必異人也。是時已失虎狼之威,遂有鸞鶴之志。不覺回心向道,哀求度世之方。於是老人授以長生真訣,赤符玉篆,金科靈文,金丹火候,青龍劍法。囑之謹行。後施肩吾編《鍾呂傳道集》今行於世。
⒄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至今。真人呂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世傳以為東平人。一雲西河南府蒲坂縣永樂鎮人,即今河東中府也。曾祖延之仕唐終浙東節度使,祖渭第進士,德宗宗元中官至禮部侍郎。晚為潭州刺史。生子曰恭、曰儉、曰讓。曰恭領南府判官,曰儉為御史。先生乃讓之子也。貞元十二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檎(qín)樹下。少聰敏,日誦萬言。至文宗開成二年丁巳擢(zhuó)第時四十二歲。後遇雲房先生得長生訣。」
⒅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及《全真傳》: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海蟾明悟弘道帝君後有所改動。帝君姓劉名玄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後得道改稱。燕地廣陵人也(一雲大遼人)。以明經擢第,仕燕主劉守光為相。素喜性命之說,欽崇黃老之教。一日,忽有道人來謁。海蟾乃邀坐堂上,待以賓禮。問其氏族名字俱不對,但自稱正陽子。海蟾順風請益,道人為清靜無為之宗,金液還丹之要。既竟乃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之狀。海蟾驚異之嘆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有甚子此者。」復以盡其錢,擘破為二擲之,遂辭而去。海蟾因此大悟,是夜命家人設宴棄擲金,翌早解印辭朝,易服從道。有詩云:「拋離火宅三千指,屏去門兵十萬家。」紀當時之實也。一旦遽辭燕地,泛秦川,陶真於泰華之前,遁跡於終南之下,韜光隱晦,莫測其所以然。」《全真傳》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降生,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升。不記何年也。」
⒆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此號。」後有所改動。又云:「師姓王,名嘉,字知明,號重陽子,京兆鹹陽人。遷終南之劉將村,母感異夢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時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也。師自幼不群,及長體貌雄偉,美須髯,倜儻,尚義不拘小節。弱冠業進士,系學藉好屬文,才思敏捷,始名中孚,字允卿,後入道改稱焉。齊改元阜昌初(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yù)為王,國號齊,是南宋建炎四年)……以害風自呼,是年六月,師醉於甘河鎮,會二人,被發披氈,其年貌同一,師訝之其人徐曰:『此子可教』。因授其修真口訣,時年四十有八,故遇師詩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其所遇者,蓋唐純陽子呂仙翁之化身也。」
⒇五祖闡道天尊:為北五祖之合稱。
南五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九皇降跡於天台,一脈浚通於劉祖。採瓊花之仙異,著悟真之丹書。道付杏林,不日還元之編集。法通雞足,俞琰丹髓之書成。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刀圭入口,神化無方。施雷雨於掌中,甦生民於世外。德彰南海,獲瓊玉之英標。道遍遐荒,飫法言之靈妙。龍虎羅浮之跡,武夷玉隆之書。過化多方,真文備著。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範模。誓願弘深,慈悲仁聖祖師。悟真紫陽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賢真人。泥丸翠虛真人。瓊琯紫清真人。五祖藏道天尊。
[注釋]
⑴南五祖寶誥:全真教為與北五祖區別,故稱張紫陽、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為南五祖。
⑵明真正道,行化南天:明真,明白,真一不二。正道、行化,即以行跡德行教化。南天,一般多以南天為天之大門,此處特指我國南方閩粵一帶。
⑶九皇降跡於天台,一脈浚通於劉祖: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鑑》云:「宋徽宗政和中,紫陽一日通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後寓書於黃,敘述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其中大略:紫陽自謂昔與黃皆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誤校勘劫運之籍,逐謫於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而已。潛耀者三用成冕仲,洎維楊於先生也。故此處九皇即譯為九皇真人。浚,疏通的意思。此二句均是紫陽真人典故。故此二句可譯為:九皇真人由天台降生於人間,一脈接承大道於劉海蟾祖師。
⑷採瓊花之仙異,著悟真之丹書:此二句亦紫陽真人顯化典故。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一僧修戒定真慧,自以為得最上乘旨,同往揚州觀瓊花……紫陽與僧處一淨室,相對瞑目趺坐。皆出神遊,紫陽才到,其禪師已先至,繞花三匝,紫陽曰:「今日與禪師至此各折一花為記。」僧與紫陽各折一花歸,少傾紫陽與僧欠伸而覺,紫陽云:「禪師瓊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陽於手中拈出瓊花。後作《悟真篇》行於世。故此二句可譯為:採瓊花以示仙家之神異,著寫《悟真篇》一內丹書籍。
⑸道付杏林,不日還元之編集:此二句言石泰杏林真人典故。石泰真人得內丹之道,著有《還元篇》一書,故此二句可譯為:將大道內丹口訣傳付給杏林真人,杏林真人不久便著有《還元篇》一書。
⑹法通雞足,俞琰丹髓之書成:此二句乃薛道光真人典故,俞琰丹髓,即薛道光真人所著《還丹復命篇》、《丹髓歌》等。陝府雞足山人也。故此二句可譯為:杏林真人將道法又傳於雞足山人薛道光後來寫成《丹髓歌》及《還丹復命篇》二書。
⑺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此二句乃陳楠真人典故,真人惠州博羅縣白水崖人。挺出,挺身而出。信地,就地。故此二句可譯為:陳楠真人由惠州挺身而出,就此地而徹悟神仙超人的玄妙。信地,原指軍隊駐紮和管轄的地方,這裡是借用。
⑻刀圭入口,神化無方:刀圭,按《辭源》雲藥物量名,《政和澄類本草》引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凡散藥有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於大也。」明董炁《碧裡雜存》上刀圭:「前在京師,買得古錯刀三枚,京師人謂之長錢。……其錢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壁之形,中一孔即貫索之處。蓋服食家舉刀取藥,僅滿其上之圭,故謂之刀圭,言其少耳。」刀即錢之別名。其實所謂的圭,即古時量日長用的有刻度的立尺。後來道家以刀圭表示陰陽。此處指陳楠真人後來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人口,是進入其口。此處表示陰陽火候恰到好處時。神化,神奇的變化。無方,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故此二句可譯為:太乙刀圭金丹法訣煉到極妙時,神奇的法力無法形容。
⑼施雷雨於掌中,甦生民於世外:此二句言陳楠真人於黎姥山付之。病多輒愈。故多受民眾稱頌。甦即蘇。一般指人假死後再活過來,此處特指濟救的意思。故此二句可譯為:運用雷雨大法於指掌之中,以道法與百姓治病於世外。
⑽德彰南海,獲瓊玉之英標:瓊玉,此處用來形容大道口訣的珍貴。英標,此處是精華的意思。此二句言白玉蟾(自號南海翁)得陳楠先生之道,常用雷印佩符為百姓祈禳,輒有異應。故此二句可譯為:海南翁白玉蟾得到陳楠真人金液口訣,為百姓治病被稱頌。此亦贊白玉蟾語,白玉蟾為瓊州人。
⑾道遍遐荒,飫法言之靈妙:遐荒,此處指邊遠地區。此二句言白玉蟾受上清籙行諸價法於都天大雷,而四處傳道。故此二句譯為:得到都天大法後,便四處顯化傳道。
⑿龍虎羅浮之跡,武夷玉隆之書:此二句亦白玉蟾真人典故,言真人獨往還於羅浮、龍虎、武夷、天台、金華等地。並著有《武夷集》及《玉隆集》二書,故此二句譯為:龍虎羅浮諸仙山均留下真人之仙跡。並留有《武夷集》及《玉隆集》之書籍。
⒀過化多方,真文備著:過,經過。化,教化。多方,許多地方。此二句可譯為:教化經過許多地方,並寫了許多文章丹書。
⒁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範模: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言:「自得道後,蔬腸絕粒凡九年,而四方學者如牛。……後從遊名山莫知所之。」故此處言:為眾多仙人之首冠,集前代神仙之模範。
⒂誓願弘深,慈悲仁聖祖師:此二句可譯為:有非常弘大深重的宏誓願力。是非常慈悲仁義的聖賢祖師。
⒃悟真紫陽真人:名張用成,又名張伯端。天台人少無所不學,浪跡雲水,晚傳混元之道而未備,孜孜訪問。宋神宗熙寧二年,陸龍圖公詵鎮益都,乃依以遊蜀,遂遇劉海蟾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修煉功成作《悟真篇》一書行於世。
⒄杏林翠玄真人:名石泰,常州人;字得之,杏林,一號翠玄子。遇紫陽的金丹之道。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屍解作頌云:「雷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後兩年易介復見杏林於羅浮山。
⒅道光紫賢真人:即薛道光,一名式,一名道源陝府雞足山人也。一雲閬州人,字太原。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雲遊長安留開福寺長老修嚴與道眼因緣。「金雞未鳴時,如何沒音響。」宋徽宗崇寧五年丙戌冬寓眉縣之青鎮,聽講佛寺,適遇風翔縣杏林驛道人,石泰年已八十五矣。發綠朱顏,神寧非凡……紫賢遂稽首皈依,請受業,卒學還丹受口訣。光宗紹熙二年九月初九日,屍解作頌曰:「鐵馬奔人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明年,沙道昭復見紫賢於霍童。(摘自《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⒆泥丸翠虛真人:真人名陳楠,字楠木,號翠虛,惠州博羅縣白水崖人。以盤龍箍桶為生,後得太乙刀圭金丹發訣於薛道光。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每人求符捻土付之,病多愈,故人呼之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舉提舉道錄院。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後人水而逝,為止水解。(摘自《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⒇瓊琯紫清真人:真人姓白,母以玉蟾名之,一字如晦,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於海南,乃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神霄散吏。幼舉童子,長遊方外,蔬腸絕粒,凡九年而四方學者如毛。……初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翠虛遊方外,必與先生俱。逮翠虛解化於臨漳。先生乃獨往還於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台、金華……「後」受上清錄行諸階法子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佩符肘間,所至祈禳輒取異應,後從遊名山,莫知所之。或言屍解於海豐縣。(摘自《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21)五祖蕆道天尊:蕆,完成、解決。蕆事,即把事情做完。此封號為南五祖合稱。
七真寶誥
志心皈命禮
道先一炁,世顯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靜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慈悲救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注釋]
⑴七真:為王重陽祖師之七大弟子,即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王玉陽、邱長春、郝太古、孫不二。又稱「全真七子」。
⑵道先一炁,世顯七真:世,在……的時候。按《道藏卷三·三才定位圖》說:「大道始初發生乎一氣,一氣初為玄元始三氣。」故曰道先一氣。此二句可譯為:混元無極大道先是由一氣化生,至(北宋末)出現了全真七師。
⑶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悟,徹悟。不到,不能表達形容的意思。此段本是一典故,言大定十年七月馬丹陽祖師於鄉人戰師飲於範明叔怡老亭,酒酣師題詩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吃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後重陽師自終南來,逕入怡老亭,戰師問:「布袍竹笠冒暑東來何勤如焉。」曰:「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既食瓜即從蒂而食,問其故曰:「甘從苦中來。」問從何處來,曰:「予從前所有醉中人扶植語,何以得知。」因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末生時。」後馬丹陽師從重陽祖師,得祖師九轉還丹工夫。故此二句可譯為:「馬丹陽真人徹悟了重陽祖師五行不能表達形容的至理名言,得到了九轉還丹起死回生的長生秘訣。」
⑷甘泉潤物,變朽回春:此二句乃為馬祖典故。陽馬祖居華亭,牆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師從環汲水以沃之復活。因作異術記。芝陽道友崔公,閱其文疑其過情。遂於四月移竹兩叢,松一株於全真庵以移植,不時枝葉皆黃萎。崔啟師曰:「此松竹可活否?」師答詩云:「窗外不惟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門人於知一,去其黃葉,以滌面水溉之,不旬日榮茂如初。故此句可譯為:「後來馬祖有了甘泉潤物,變朽回春的道法。」
⑸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此二句是譚處端祖師典故。言譚祖生而骨相不凡,後於金世宗大定七年聞王重陽祖師在馬丹陽家。逕往乞備門弟子。得到重陽祖師四句真言詩一首而契身子道。故此二句可譯為:「譚處端祖師生而骨相不凡,仙骨道資,並且得到了王重陽祖師的四言秘訣面契身於道。」
⑹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此二句乃為譚祖成道顯化典故。言譚祖東遊抵陽武縣北,夜見北鬥交換,星如車輪。及呼道眾觀之,其星尚如雞卵,動搖不定。久之復故,師念聖號甚勤。衛州淇門鎮石孔裡問師持念之故。師云:「眾亦宜念,今歲當有大水之災。眾莫之省,是年河決……」後九年於黃縣盧山延真觀悟道成真。故此二句可譯為:譚祖在衛州顯道變化,靜坐了十年而成了道果。
⑺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此二句言劉處玄真人典故。言金世宗九年春於鄰居壁間,人所不及處得二頌,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宮養性真仙人,須作長生不死人。」是歲九月,王重陽祖師語其徒馬丹陽,長真自東而來,師與母但往參謁祖師,一見之問:「汝解壁間語否?」師不言,四人相視而笑,正所謂「目擊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陽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採之不群。乃嘆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故賜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鰲,已知有分例仙曹。鳴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時年劉二十三歲。故此二句可譯為「領悟了壁間墨跡之非凡真理,得到了王重陽祖師」松之月,竹之雪「之特殊讚譽。
⑻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此二句乃劉祖修行顯化典故。言劉師居洛陽市土地廟,不語三年。俄遷城東雲溪洞,徒眾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鑿之,二丈餘得,下貫泉源。人問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師指庵右馮氏園曰:「此吾身之緣。四十年後園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當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於中。後果應驗。故此二句可譯為:劉祖在三井洞有使枯松復活的傳說,一時之間傳揚著真人靈驗顯化的深德厚功。
⑼磻溪六年,龍門七載:此二句乃邱祖在磻溪六年,居隴龍門洞修真七年之典(詳見七真傳)。故此二句可譯為:邱真人在磻溪河積功磨性經歷了六年,龍門洞內又坐了七年的真功。
⑽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此二句亦邱真人道成典故。備,完備。此處可理解圓滿的意思。丹符指皇帝賜給的敕書虎符,管領天下道教。
⑾石上談玄,空中飛蓋:此二句是說王玉陽祖師少年時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於盤石之上,呼之使來,預言,他日必揚名帝闕,為道教宗主之典和王重陽擲傘於空,而墜於王玉陽修行之雲光洞,賜玉陽為陽子號之典。
⑿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亦是王玉陽故事。元,並非指成吉思汗之元代,而是指帝王,即金王朝之帝王。金帝曾多次召玉陽問道。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
⒀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此二句乃郝祖修道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郝祖少孤事母甚孝,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由是洞曉陰陽律歷卜巫術。厭紛華而樂淡薄,隱德於卜筮之中,後「遂行之至岐山,遇神人復授以易之大義。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故此二句可譯為(郝真人)早年曾徹悟了易道真言,晚年又寫了《太古集》一書,以卦圖敘述得道成仙的秘訣。
⒁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此二句乃郝祖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郝祖「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講演,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有問答歌詩,周易參同演說圖像。」故此二句可譯為:(真人)用卦圖來演示至道。後大功告成矣。
⒂清靜散人,探玄得道:清靜散人,乃重陽祖師為孫不二真人所贈之號。探玄得道,言,垢面蓬頭,以穢汙而遠世魔……內修仙道外隱仙跡也。故此二句可譯為:號清靜散人的孫不二祖師,遠避世俗探尋玄理而得悟至道。
⒃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此二句為孫不二祖師修道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孫祖「奄然而化,香風散漫,瑞氣氤氳,竟日不散。時丹陽居寧海環堵中,聞仙樂駭空,仰而視之,見仙姑乘彩雲而過,仙童玉女旌節儀仗擁導前後,府而告丹陽,吾先歸蓬島矣。」此二句可譯為(孫不二真人)在蓬萊仙路上。獨立諸真之鰲頭。
⒄慈悲救苦,全真祖師:此句可譯為:(如此)慈憫悲同且濟苦百姓,被號封為全真道教的祖師。
⒅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馬玉,初名從義,字宜甫,一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漢代波將軍援之後,本扶風人,五代兵亂遷寧海。世業儒,祖覺,字萃叟,至孝,通五經,父師揚,字希賢。儀觀秀偉,沉靜有度量,以孝義稱。母孕夢麻股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太宗天會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師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語,及長為儒而不樂進取。後師重陽祖學道。」
⒆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真雲水蘊德真人。後有所動為此封號,譚祖名玉字伯玉後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乃王重陽祖師所授之也。世為寧海人,金太宗天會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歲偶墮井,其家人急救之,則安坐乃上出之,無所傷。世宗大定七年聞王重陽祖師在馬丹陽處,逕往乞備門弟子。
⒇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劉祖名處玄,字通妙,長生其號也。金熙宗皇統七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東萊之武官莊。其先九世,孝友相繼。宋太宗太平興國間朝廷旌其門閭特免本郡諸役……母王氏夜夢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樹而四枝各有一金葉。令取其一曰:「他日異人,意將取之。」葉自墜於手,視之則金蟬飛起而復投於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師乃生,是夜紫氣二道,從太基山橫貫其家,師自幼而孤,事母以孝聞。後師王重陽祖師。
21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邱祖名處機,字痛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世為顯姓。金熙宗大定六年,師甫十九居崑嵛山間,聞重陽師子寧海全真庵即往師焉。
22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賜玉陽體玄普度真人。後改為此封號。王祖名處一,寧海東牟人,玉陽其號也。金熙宗皇統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夢紅霞繞身驚寤。是日乃生,甫七歲,嘗氣絕僕地,移時方蘇。母驚問:「汝何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師因悟生死之理。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應。世宗大定八年師在文登牛仙山庵居,人告以王重陽祖師到,即詣全真庵請為門弟子。
23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鑑》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賜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後改為此封號。郝祖名大通,字太古,寧海人,廣寧其號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世為宦族,少孤事母甚孝。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世宗大定七年王重陽祖師至寧海,見其資稟事古,所習不凡,遂以背坐之機,感發之,翌日晚於朝元觀付二詞。言下領悟,如走萬裡迷途一呼知返。八年三月從祖師。至崑嵛煙霞洞請列門弟子中而求法焉。祖師乃名之曰璘(lín),道號恬然子。
24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大元已已年正月褒賜清靜淵貞順德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孫祖名不二,號清靜散人。寧海毫族孫忠翊(yì)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輔二年戊戌春,母夢七鶴舞於庭,一鶴漸人懷,覺而有娠,至已亥正月五日乃生。生而聰慧,柔淑真懿(yì)之態,挺乎自然。世宗大定七年丁亥重陽祖師自終南來化宜甫,洎(jì)仙姑人道,構全真庵以居之,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25七真演化天尊:為全真七子合成。
雷祖寶誥(普化寶誥)
至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注釋]
①雷祖寶誥:雷祖,雷神之祖,即雷祖天尊。道經以雷祖居九天之上,綜司五雷,應化九天,運心三界,而總管雷霆都府,及二院(指五雷院、驅邪院)、三司(指萬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此誥原文出於《道藏》第五冊《諸師真誥》之《普化號》。《道藏輯要》張集《玄門功課早壇》稱《普化誥》。
②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九天,天空。指天的極高處。應元府,雷祖天尊所居住之仙府。無上,至高無上。玉清王,即玉清真王。《玉樞寶經集注》稱: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神普化天尊。故稱「無上玉清王」。
③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化形,變化形狀。滿,充滿、布滿。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亦泛指各處。談道,即講道。趺:盤腿坐。九鳳:《山海經大荒北經》稱「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此處是指寶座名。
④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三十六天,謂神仙所居住的三十六天界。寶笈(jí),笈指書箱。閱寶笈,《玉樞寶經》稱「閱太幽碧瑤之笈。」考瓊書,考指核正、考證;瓊書是指仙界中的經書。《玉樞寶經》稱「考洞微明晨之書。」
⑤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劫,世界經歷若千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正真,指得道成真。權,權宜。指適合一時權宜之法。大化,廣泛的教化。此指雷祖天尊的教化。此句言雷祖天尊在一千五百個劫之前,就已經得道成真,並開始廣泛教化世人。
⑥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手舉,手執。金光,金色祥光。如意,道教齋醮法器。用竹、玉、骨等製成,頭作靈芝或雲葉形,柄微曲。明《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稱「如意」為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闢群魔。宣說,指講解。玉樞寶經,全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此指雷祖天尊手執如意,講解玉樞寶經,以教化世人。
⑦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微塵,細小的灰塵。發號,發出號令,此指雷祖天尊發出降服諸天妖魔的號令,如有不順從者,便使其化為灰塵。疾如風火,指雷祖天尊發出號令之快,如同風火一樣。
⑧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清靜,清心寡欲、無為和靜。此句言,雷祖天尊以清靜之心而弘揚教化世人之大願,憑藉自己聰明智慧的力量來降服諸天妖魔。
⑨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總司,統領掌管。五雷,指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運行,運用主觀意識。道教認為,一切意識等精神領域的內容,都屬於「心」的範圍。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⑩群生父,萬靈師:群生,即眾生。萬靈,指一切生靈。雷祖大帝發大願教化世人,又起哀憐之心度化生靈。故稱「群生父,萬靈師。」
⑾大聖大慈,至皇至道:大聖,指具有極高智慧。大慈,慈愛、慈悲。至皇,指至高無上的地位。至道,最根本之道。
⑿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為雷祖的尊號。
更多精彩內容推薦
玄門晚課,諸真寶誥丨轉發分享,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