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田裡經常能看到一些稻草人,還有迎風飄舞的旗子。這些裝置其實都是為了防止麻雀來偷吃莊稼。開始這些方式還有一些效果,但時間一久,麻雀也習慣了這些裝置,更加堂而皇之的來啄莊稼。有時甚至是成群結隊,呼朋喚友的來糟蹋莊稼,農民看到這種場景都心疼不已。
1956年的「除四害」運動中,麻雀榜上有名,成為人見人打的鳥類。當時農作物收成少,許多人都填不飽肚子,出現了鳥和人奪食物的情形。但就是因為當時大量的捕殺麻雀,導致麻雀的數量急劇減少,一段時間麻雀竟成了少見的鳥種。也有可能是因為麻雀被人類捕殺多了,開始懼怕了,都老老實實躲到深山老林裡。
現在麻雀成為了國家「三有」動物是嚴禁捕殺的。從法律層面上來說,捕殺麻雀超過20隻就是刑事案件,捕殺超過50隻就是重大刑事案件。開始保護麻雀了,麻雀的數量才多了起來。麻雀生性活潑,好奇心重,並不懼怕人類。有時你看見它們,它們也不飛走,就在你周圍打量著你,覺得無趣了才一鬨而散。
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強,數量可達到百億。種群數量龐大就需要大量的食物。麻雀是雜食性動物,最愛吃的是稻飛蝨、蝗蟲、稻螟等一系列的昆蟲,植物的種子及農作物只能排在昆蟲後面。麻雀餵雛也都是餵昆蟲,幼鳥成年後才會去吃植物種子。
麻雀吃莊稼是因為捕食的昆蟲不能滿足食量才會選擇吃農作物。一般莊稼的種植都是大面積成片的,比森林裡樹木的種子更容易尋找到。按方便程度,麻雀肯定優先會吃農作物。農作物經過人類世代耕種的改良,產量比其他植物都要高。每年都有穩定的產量,麻雀也就習慣性的直接吃莊稼,不再像以前一樣在林間尋找食物。
在春天的時候,很多農作物剛開始冒尖,大量的昆蟲也孵化出來了。這個時候正好也是麻雀育雛的時候,莊稼裡會有很多昆蟲可以捕食,麻雀就會選擇離莊稼近的地方築巢。等小麻雀成年了,最近和最方便的取食區域就是莊稼地了。這個習性慢慢養成,每一代的麻雀就與農作物形成了穩定的生存關係。
隨處可見的麻雀,讓人都不覺得它們有什麼生存危機。而且麻雀會一定程度上吃農作物,更讓人覺得煩。在幾十年前,浩浩蕩蕩的捕雀運動中,有專家研究了捕殺的麻雀,解剖一看,麻雀的胃裡只有少量的糧食,大部分還是其他食物。這一現象顛覆了人類一直以為的麻雀就是靠農作物生存的觀念。
一般農民種植農作物就會有損耗,從一開始的撒種、維護、收割都會存在大量的損耗。相比較之下,麻雀吃農作物的量就不算什麼了。而且很多時候麻雀吃的還是收割機掉落在地裡的果實,現在農業高度機械化,雖然更方便的了,但收成的損耗率也更大,麻雀更多時候取食的農作物是已經在損耗範圍內的。
現在很多農民都已經習慣了麻雀來取食,即便看到曬穀場上有麻雀來啄稻穀,也不去驅趕它們,每次麻雀一來就去驅趕還挺費勁的,麻雀體型這麼小,也吃不了什麼。所以為了這些少量的損失去捕殺麻雀很沒有必要。
以前一直說麻雀是「害鳥」,但這也是人為定性的。在自然界中根本沒有是否有害這一說,每一種動物都是食物鏈上的一環,缺少了都會引起很大的連鎖反應。以前麻雀被定為「四害」之一,人們開始大量的捕殺它們,結果接下來幾年農作物大量減產。原因就是因為麻雀少了,害蟲們就開始猖狂起來,農作物受的影響更大了。所以大量的捕殺麻雀還會導致農作物減產。
如果允許人類去捕殺麻雀那將有很大一部分人會為了捕殺麻雀而捕殺麻雀。以前有些地方就捕殺麻雀成風,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吃麻雀,甚至還研究出了很多麻雀的做法,很多麻雀就這樣被無辜殺害。有買賣就會有殺害,很多人會借著這個風口來做著經濟的事情。所以也需要用法律去制約。
麻雀既然不能被捕殺但還是有些農戶心疼地裡的莊稼。可以交替使用一些方式,比如噴施驅鳥劑、掛反光帶、光碟等方式。但這些方法只能管住一段時間,等麻雀習慣了就要換成另外一種方式。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架設防鳥網,不僅效果好,還能保持的時間長。
END
更多有趣的冷知識請關注,說點你感興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