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一附中殷希群
2006年是湖北省自主命題並使用新課程卷的第三年,數學試卷繼承了前兩年的成功經驗,在設計上更為成熟。較好體現了「堅持整體穩定、適度改革創新」的原則,試題遵循「兩綱」,立足教材,強調基礎,注重思維,突出能力,傳承中折射創新,平和中不乏亮點。
試卷回顧
堅持穩中求進 發揮良好導向
2006年的湖北數學文理兩份試卷,在全國範圍來看都是份優秀試卷,較好地把握了穩定與創新的關係,符合我省中學數學教學的實際,試題難度控制合理,區分度好。
試題突出數學知識主幹,以重點知識構建試題的主體,選材寓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立意創新但又樸實無華。注重對數學本質理解的考查,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對數學理性思維的考查,注重對新增內容的考查,注重對考生繼續學習所應具備的數學素養和潛能的考查。
文科試題略易 難度控制合理
我們認為前兩年的湖北數學試題(尤其是文科試題)總體上偏難,2004年的文科試題整體難度係數為0.46,2005年的文科試題整體難度係數為0.36。2006年的命題從文科考生實際出發,進一步落實了「兩減一增」(即減少相同題,減少姊妹題,增加不同題)的命題措施,合理控制了文科試卷的難度,整體難度係數約為0.50。提高了試卷對文科考生的適應程度,增加了文科考生的數學成績在高考總分中的權重,做到了既有利於選拔,又比較符合當前中學文科數學的教學實際。
變革試卷結構 注重形成特色
隨著分省命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行,各個自主命題省市的數學試卷的結構模式,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結構特點。
我省2006年高考數學試卷在題型結構模式上有所調整。這在2006年湖北高考補充說明中就已明確規定。即選擇題從12道減少到10道,分值共減少10分;填空題從4道增加到5道,分值共增加9分,每題的分值由原來的4分增加到5分,題目的格式也有變化,第15題出現一題兩空;解答題6道數目未變,分值比例有所調整,總分值增加1分;總題量由22題變為21題。這種題型結構模式具有湖北命題特色與風格。
考在正態分布 意在正面引導
2006年高考數學湖北卷理科第19題是考查「正態分布」的統計應用題,本題選用了考生比較熟悉的數學競賽背景作為命題情境,主要考查正態分布,對立事件的概念和標準正態分布表的查閱,把一般正態分布化為標準正態分布的化歸思想和變換方法;考查運用概率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題型在高考中首次作為解答題出現,是比較新穎的。它改變了過去以隨機變量的分布列、數學期望和方差為背景的模式,選用高中數學教材第三冊(選修Ⅰ)(人教社2001版)第一章的小結和複習中一道參考例題為原型改編設計而成。
從本題的選材立意和研發過程可以看出,命題的意圖並不是要故意為難考生,更不是在與中學數學教師捉迷藏,而恰好是力圖正確引導高中數學教學「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試卷樸實無華 體現人文關懷
如卷首有提示:★祝考試順利★。對考生進行心理暗示,使考生能心態自然地參加考試。試題在設計上不給考生理解題意設置障礙,不搞文字遊戲,避免考生審題不清,也體現了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例如第14題:「……工程丁必須在工程丙完成後立即進行……」將「立即」加上著重號,提醒學生仔細審題,區分「完成後立即進行」與「完成後進行」的區別。還有第20題,將「長半軸」也加上了著重號。
在題型設計乃至題幹的表述上,都力求樸實無華,試題較為常見,在形式上比較平淡,有給考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在解答方式上,通性通法多,特殊技巧少。切入容易,深入難。多數考生都能在基礎題中得到基本的分數。遍覽全卷,相當數量的基本題源於教材。例如第8題的符號card(S)來源於第一冊(上)的閱讀材料;第15題萊布尼茲三角形問題來源於原試驗本第二冊的研究性課題;第19題與書上例題完全類似等等。
備考建議
加強學習,重視基礎,提高課堂複習效益
1、加強學習與研究,明確複習要求與層次
認真學習考試大綱,認真研究近三年的各地自主高考試題,儘量多看一點數學雜誌。
2、複習的重點仍是「三基」的落實
在複習中提高數學學科素質
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就是能力。一方面,抓好基礎,既能保證高考中佔70%的基礎題、中檔題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求活、求新、求變的命題的指導思想下,近幾年的高考題讓人無法揣測,惟有抓好基礎,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建立網絡化的知識結構
高三複習要建立網絡化的知識結構,把局部知識組織整合成整體。這種綜合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按主題的整合,比如圖像變換,涉及到初中二次函數中的平移,高中函數奇偶性、反函數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三角中的伸縮變換,向量中的圖形平移,這就要把它們整合起來,研究其通性,並拓展到各類函數與圖像、方程與曲線中去;二是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分支聯通,比如函數的最值,涉及到代數、平面三角與幾何的有關知識,產生最值的背景又可能與代數、三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及解析幾何相聯繫;
三是各知識塊之間的交匯與融合,比如函數、數列、不等式,它們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三塊,綜合複習時則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學,而不是分成幾塊,研究函數時以不等式為工具,討論不等式時運用函數的性質,數列可以從離散的角度刻畫函數,也可以視為特殊的函數,從而使三者構成自然聯繫。向量與導數的加入,不僅可以提供綜合背景,也可以提供綜合解題方法。
2、進行有效的精練
由於高考數學試題是以知識網絡的交匯點作為試題設計的起點,著力點,對數學知識的考查全面又突出重點,十分注重學科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綜合.近幾年試題的數學綜合程度不斷增強,許多試題難在綜合上,難在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考查上,綜合能力的提高的最佳時間就是高考複習,因此考生不能僅僅按照章節複習,而要打破章節界限,要選擇有典型性、綜合性、靈活性和探究性的試題練習,真正做到由題及類,觸類旁通。題不在多,典型就行;題不在難,有思想就靈。常看看過去做過的題,多思考手中的題。提高理解和運算能力。養成良好解題習慣,規範科學答好卷。
3、反思領悟,提高複習效率
所謂「學之道在於『悟』」,即是指理解要靠學生自己的領悟才能獲得,而領悟又要靠對思維過程的反思才能達到。反思性數學學習的形成,要靠老師的示範、引導,但重要的是要學生自己學會反思,並在數學學習中自覺地進行反思,逐步形成一種反思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我們認為,這樣做會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備考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1、沒有正確對待命題趨勢與備考實踐的關係?沒有辯證的理解高考改革精神的一些提法?如「由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核心知識、主幹內容重點考」、「不過分追求知識的覆蓋面」,「多考一點理解,少考一點記憶」,「多考一點想,少考一點算」等。
2、部分考生用高考的要求來代替教學要求,複習時喜歡追求「高起點、高強度、高要求」,拿一些高難度的題目來進行練習,常常是投入很大,收效甚微。對此,建議複習中要多做中檔題,通過訓練複習,提高解題技巧和準確性,優化解題思路和方法。
3、對教材多種功能及擴張效應研究不夠,沒有重點研究教材與模擬題的「交集」,著力點放在「圓周」,沒有放在「圓心」。
如何關注試題的創新
在執行高中課程標準之前數學高考命題的五個特徵:
1、命題重點不會變:強化主幹知識,強調知識之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
2、命題思想不會變;淡化特殊技巧,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
3、命題原則不會變:深化能力立意,突出考查能力與素質,對知識的考查側重於理解和應用;
4、命題導向不會變:堅持數學應用,考查應用意識,應用題「貼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難度」;
5、命題特色不會變:合理調控綜合程度,堅持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
每年的數學試題穩定是前提,穩中求變,變中求新。試題如何創新呢?
(1)知識內容出新:可能表現為高觀點題;避開熱點問題、返璞歸真。
回顧近年來的試題,那些最有衝擊力的題,往往在我們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這些題,沒出現在高考卷上之前,往往是冷門,不在高考模擬題之內,一旦成為高考題,又是那樣的順理成章。
(2)試題形式創新:可能表現為:題目情景的創設、條件的呈現方式、設問的角度改變等題目的外在形式。
(3)解題方法求新:指用新教材中的導數、向量方法解決舊問題。
(4)高考試題有「六化」趨勢:數學化、初等化、綜合化、創新化、開放化、課題化。
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高考實際上就是考生在知識、能力、情感三維坐標上的大比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裡所說的「情商」包括意志品質、情感態度、心理承受能力及交流交往能力等。
1、按教學規律理性備考
考生一定要和老師配合;輕鬆備考、輕鬆不得,體育課要上,班會要開;學習成績的好壞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
2、注意調整好心態
要樹立自信,敢於競爭、適應挫折,在高三後階段要尋找興奮點,要抓住「錯誤」不放,訓練考試技巧。
3、充分挖掘自身潛能
考生應按照老師的組織要求,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化重組為更高級、更完善的知識結構,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