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閱讀變得更便捷更有趣
智慧圖書館懂你的心思
湖南長沙侯家塘地鐵站「24小時自助圖書館」,市民們在那裡借書。新華社記者陳澤國照片
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增強現實、虛擬實境等技術的發展,國內許多圖書館積極探索和創新,建設智能圖書館,幫助人們了解和了解人心,從而拓展多樣化的閱讀場景,豐富人們的閱讀體驗。
「黑科技」帶來新奇體驗
讀者走進圖書館的全景展廳,置身於三面超高清屏幕環繞的全景空間,感受紙質漫畫書即將成為一部全動作視頻,《雲學習》成為市政廳的瑰寶,《雲欣賞》成為收藏的書籍.這些5G賦予了圖書館想像力,這將很快成為現實。最近,國家圖書館與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和華為在北京籤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將基於5G、全動態視頻和全息圖像等新技術,共同打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國家圖書館新的5G閱讀體驗中心將於今年內建成。
「目前,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正在迅速孕育。以數字知識信息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知識信息服務的供求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表示,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數字文化產業都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國家圖書館積極探索應用現代技術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
中國各地的圖書館也使用「黑色技術」給讀者帶來方便、生動、有趣的閱讀體驗。讀者通過人臉識別進出非感應借閱通道,系統同步掃描其攜帶的圖書,自動完成借閱操作,實現借閱零停留;一個小男孩戴著虛擬實境眼鏡,體驗一種叫做「箭上成語」的體感遊戲。屏幕前面的成語漏掉了一個詞。他需要用手中的「箭」從十幾個紅燈籠中射出正確的一個。在一個類似KTV的朗誦館裡,幾個父母和孩子正在屏幕上讀詩和歌曲,讀完之後,他們仍然可以把它們存起來,送給一個朋友圈.在江西省新圖書館,借書不帶表情的技術和虛擬實境體感遊戲讓人大開眼界。
智慧機器人顯身手
人工智慧推動了圖書館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圖書館借閱和歸還圖書過程複雜、庫存查詢工作量大的問題,使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越來越智能化。
每天晚上圖書館關門後,機器人自動開始清點圖書,並能在黑暗中正常工作,每小時清點2萬本書,清點完畢後將清點數據報告發送給圖書館工作人員.這款名為圖克的智能圖書清點機器人現已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圖書館檔案館投入使用。據悉,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智能圖書清點機器人,由南京大學開發,專門解決圖書館手工清點圖書費時費力的痛苦問題。圖書館機器人集成了物聯網、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實現準確、自動的圖書清點,並已在武漢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圖書館投入使用。
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作為一種創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不僅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閱讀服務,也使城市的文化科技氛圍更加濃厚。
近日,重慶九龍坡區首家全智能24小時自助圖書館正式開業。圖書館引入人臉識別、讀者行為分析等智能系統,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服務和全智能遠程管理。空調、照明等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況
陝西省Xi文化旅遊局努力在全市範圍內建設一批24小時社區自助圖書館,旨在開闢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構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據悉,8月5日,Xi市12個社區的自助圖書館同時投入使用,24小時沒有關閉。
多場景服務更貼心
圖書館人員密集,流動性大,所以在做防疫工作時不能馬虎。今年6月,在因疫情而關閉了四個多月的武漢圖書館重新開放後,一波高科技設備,如熱成像溫度計、臭氧圖書消毒器和紫外線圖書消毒器,幫助讀者確保了他們的安全。進入圖書館大門,有一個「熱成像溫度計」。如果發現有人沒有戴口罩,系統還會顯示提醒。圖書館裡有臭氧圖書消毒器,流通的圖書只有消毒一個半小時後才能上架。借閱室還有一個自助紫外線圖書消毒器。讀者將書籍放入艙門,開始滅菌,30秒後完成滅菌。「它像微波爐一樣方便使用」。
如今,人們的閱讀具有碎片化的特徵。為此,遼寧省圖書館在手機上啟動了「智能條碼」服務平臺。讀者登錄圖書館官方微信號,點擊「微服務大廳」中的「智能條碼」,掃描讀者借閱圖書的收藏條碼,就可以了解到圖書的各種收藏信息:如果圖書附有光碟,通過填寫電子郵件地址,系統會將附在圖書上的光碟內容發送到郵箱,以便下載;該平臺將自動搜索該書的電子版,方便隨時隨地在線閱讀;該平臺還可以推送與圖書相關的音頻資源。如果你厭倦了閱讀,你可以選擇聽力模式。
中國索引學會副會長葉燕明認為,手機可以成為「袖珍圖書館」,即智能圖書館的信息收集者,促進圖書館紙質和電子資源管理服務的整合。當讀者拿起手機時,他們可以享受電子資源、音頻和視頻資源,尤其是適應當前的生活方式。在他看來,智能圖書館是利用大數據將書籍、人和空間連接成一個信息生態有機體。通過分析讀者行為的數據,它可以自動為讀者推薦圖書和推送資源,並「建立一個可以猜測和理解你的思想的圖書館」。
李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