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能量就是質量,他說:信息就是能量

2020-12-03 NDJJ談天下

羅夫·蘭道爾

在人類文明史上,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論概念。一旦弄清這些基本概念之間的聯繫,科技乃至人類文明就將出現飛躍。比如愛因斯坦搞清楚了質量與能量的關係後,人類就製造出了原子彈,愛因斯坦也成為科學史上巨人。

那麼,如果有人闡明了信息與能量的關係,他是否也會青史留名?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人就是羅夫·蘭道爾(Rolf Landauer)。

來自IBM公司的一篇論文

1927年,蘭道爾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34年,蘭道爾的父親去世後,母親帶著他遷居到美國紐約生活。1945年,18歲的蘭道爾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海軍服了18個月的兵役。兵役結束後,蘭道爾返回哈佛大學攻讀博士,1950年拿到博士學位。

1952年,蘭道爾加入IBM公司工作,成為一個上班族。他從來沒跳過槽,生活看上去波瀾不驚。但到了1961年,蘭道爾在《IBM研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令他青史留名的論文,這篇論文的題目是《不可逆性與計算過程中的熱量產生問題》。在這篇論文中,蘭道爾指出了一件以前從來沒人發現的事情:經典計算機要擦除一個經典比特的信息,其所消耗的最小能量是kT ln2(k 是玻爾茲曼常數,T是經典計算機所處的外界物理環境的溫度)。

蘭道爾是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信息多一些了解。

什麼是信息?

在資訊理論的鼻祖香農看來,信息其實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比如一個女生不確定一個男生是不是喜歡自己,而這男生對女生說:「今天晚上我請你看電影吧?」這句話裡面就是包含信息的,因為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確定性。

但是,如何度量信息的多少呢?這就需要用到一些數學了。

1948年,香農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信息熵解決了信息的度量問題。信息熵的定義如下(其中pi為每種可能性的概率):

這個公式可以對照物理學中著名的熱力學熵公式:

這兩個公式的區別有兩點:首先是兩者差了一個玻爾茲曼常數K;其次是求對數的時候,信息熵是以2為底的,而熱力學熵是以自然常數e為底的。

我們可以用以下例子來理解信息熵:考試時,有一道選擇題,你對4個選項ABCD都不確定。那麼,這時每個選項正確的概率是25%。於是,這時的信息熵就可以這樣用以上提到的信息熵公式來計算。

把四個pi都等於25%代入以上那個公式,就可以算出這個時候的信息熵等於2比特。

這個時候,考場裡進來一個人,這個人是你非常信任的張老師。張老師突然告訴你說:「選項A與選項B肯定不對,不用選了。」張老師說的話是給你信息了。那麼,老師的話裡包含了多少信息呢?

現在對你來說,選項AB可以排除,那麼只剩下選項C與D了。對你來說,C與D各自正確的概率是50%。

所以,這時你把兩個pi都等於50%代入,可以得到的信息熵等於1比特。你會發現,信息熵減少了。

所以,對你來說,張老師的話包含的信息量是1比特,因為2-1=1(這裡涉及到一個信任問題,如果你不相信張老師的話,那麼張老師的話對你來說並不包含信息)。

從信息熵到熱力學熵

有了香農的信息熵以後,可以把它與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熵聯繫起來。

在這裡,需要使用高中數學中求對數的換底公式,在求對數的時候,信息熵是以2為底的,而熱力學熵是以自然常數為底的,統一換成以自然常數為底,兩者相差一個ln2。

所以,按照物理學的理解,3比特的信息熵,對應的熱力學熵就是3kln2 。在這裡K是玻爾茲曼常數,這個常數給出了信息熵與熱力學熵的轉化。用公式表示就是:

這其實也是當年香農考慮信息熵的時候的出發點,他正是通過玻爾茲曼的熱力學熵來類比資訊理論中的熵的。只不過在資訊理論中不需要玻爾茲曼常數,所以他當年在定義信息熵的時候,把玻爾茲曼常數省略了。

而蘭道爾要考慮的問題則更進了一步,他需要考慮一個真實的物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想要用物理的手段擦除1比特的信息,需要多少能量呢?

物理圖像

蘭道爾是用熱力學與統計力學的思維來思考這個擦除信息的過程。他的思考本質上,就是物理學家非常熟悉的麥克斯韋妖

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假設有一個密閉的容器,由一個沒有摩擦力的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上是一個由麥克斯韋妖控制的閥門。起初,箱子兩側溫度相同,當高速分子由左向右運動或慢速分子由右向左運動時,小妖就打開閥門令其通過;而當高速分子由右向左運動或慢速分子由左向右運動時,小妖就關閉閥門。

久而久之,高速分子都跑到了右區,慢速分子都跑到了左區,於是左邊的溫度明顯降低,而右區的溫度明顯升高。這樣,因為麥克斯韋妖的存在,這個系統內出現了溫度差,其有序性大大增加,熵就大大減少了。

很明顯,如果麥克斯韋妖存在,那麼它可以使得熱力學系統由溫度的平衡態轉變成了不平衡態。但這是有代價的。麥克斯韋妖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呢?麥克斯韋妖需要獲得信息,它必須讀取每個氣體分子的速度,然後做出判斷,判斷這個分子的速度是快還是慢(這是一個典型的是非判斷)。這個過程要求麥克斯韋妖必須具有智商(也就是具有信息處理的能力)。

所以,從這個物理圖像中很容易看出,信息熵與熱力學熵本質上是等價的。換句話說就是,氣體熱力學熵的減少,其實是以麥克斯韋妖自身的信息熵增加為代價的。麥克斯韋妖每讀取一個分子的速度快慢,氣體分子的信息熵降低1比特,而麥克斯韋妖自身信息熵就會增加1比特,最後麥克斯韋妖的大腦就會很累,因為它的大腦儲存了大量的信息熵。

信息與能量的聯繫

上面的討論可以讓蘭道爾洞察出信息與能量的關係。

在物理上,能量對熱力學熵(內含玻爾茲曼常數)的導數等於溫度

蘭道爾構造了一個模型,來解釋這個問題。為了敘述方便,我們把蘭道爾的思想翻譯為如下模型。

首先,我們構造一個盒子,把這個盒子分為左右兩部分。然後假設有一個氣體分子,如果我們不確定它到底是在左邊還是右邊,那麼與本文一開始寫到的做選擇題的情況類似,相當於有兩個選項(選左邊或者右邊),這時的信息熵是1比特。

現在,假設在箱子的右邊有一個活塞,活塞可以通過等溫壓縮把氣體分子推到左邊。在這個過程結束後,我們能夠確定氣體分子一定處於盒子的左邊,所以,氣體分子的信息熵就等於0。

因此,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在活塞運動的過程中,相當於擦除了1比特的信息。而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活塞的運動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在等溫壓縮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本小節的微分公式算出,活塞做了kT ln2 的功。這就是蘭道爾原理的基本思想:經典計算機要擦除一個經典比特,其所消耗的最小能量是kT ln2。當然蘭道爾用了比較長的篇幅來論證這個能量是最小的,我們在這裡就不展開論證了。

信息熵是香農在1948年提出來的,而且很快就成了信息科學的主流科學術語。目前5G時代的計算網速的理論依據也是以信息熵為基礎的,香農的公式刻畫了信息傳遞的效率與帶寬以及噪聲的關係。毫無疑問,香農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而1960年蘭道爾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本質上是信息熵與能量到底是什麼關係。他考慮的問題看起來很奇怪,在他之前確實沒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想要擦除1比特的信息,最少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比如給你一個U盤,U盤裡存了一張照片,你要刪除這張照片(不能毀滅U盤),你肯定要給U盤接上電腦,那麼電腦肯定要花電費,必須要消耗能量才能把這個照片刪除。因此,蘭道爾原理也解釋了電腦在工作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熱,因為電腦一直在擦除信息。其實,對於人腦也一樣,人腦也是一個內存,如果要忘記某件事某個人,也必須要消耗能量。因此,蘭道爾的思想還是很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能量就是質量?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已被證實是真實的
    雖說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先前一些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理論至今還沒能進行實驗來證明其理論的準確性。比如說光速恆定理論,即人類製造的機器可能永遠都無法都達到光的速度。此外,還有超弦理論、平行宇宙等等,這些都是目前非常超前的猜想或科學思想。
  • 能量就是質量?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已被證實是真實的
    雖說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先前一些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理論至今還沒能進行實驗來證明其理論的準確性。比如說光速恆定理論,即人類製造的機器可能永遠都無法都達到光的速度。此外,還有超弦理論、平行宇宙等等,這些都是目前非常超前的猜想或科學思想。
  • 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不對,質量和能量根本就是一回事
    像時間和空間這樣看似並不相關,實際上卻是一體的還有質量和能量。質量和能量放在一起被稱為質能,而說到質能,我們就會想到質能方程,而提到質能方程,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提出質能方程的愛因斯坦。很多人誤會了愛因斯坦,也誤會了質能方程,他們認為質能方程說明了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而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質量和能量無法相互轉化,因為二者根本就是一個整體,又何來轉化呢?在質能方程中,這一點體現得極為明確,質量等價於能量。正是因為質量守恆、能量守恆,所以才有了質能守恆。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還是可以從物質運動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 愛因斯坦:「質量就是能量,時間就是空間」 如何看待這句話?
    正文前言:要談質量與能量的關係,就離不開質能方程,從「質能方程」這四個字的表面上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關質量與能量的方程其中,E是能量,單位是焦耳(J)。M是質量,單位是千克(Kg)。C是真空中光速(m/s),c=299792458m/s重點:能量=質量*光速的平方其中光速是永恆不變的(根據狹義相對論)。從中自然可以看出質量與能量之間僅僅相差一個常數。
  • 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就是能量,一個小物體就擁有巨大的能量?
    ,虧損的質量會以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當我們把質量和能量放在一起來看待的時候,就真正實現了守恆,這就是質能守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能量,而質量只不過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而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著名的質能方程來進行表示,也就是E=mc∧2。
  • E=mc^2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但能否用能量生成質量呢?
    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E=mc^2存在誤解,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質量轉化為能量或者能量轉化為質量。這個方程叫做質能等價方程,質量不是真正的實體,它只是能量的另外一種形態,我們測量物體的質量其實都是早測量能量,你也可以理解為能量和質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質都是硬幣。  下面我先通過公式和理論兩部分來解釋一下:  1905年是愛因斯坦年,他發表了多篇曠世奇文,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那時起,物理學家們跳出原來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框架,開始了一番新天地。
  • 好的能量,就是好的風水
    我們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的「能量守恆定律」就是在這個浩瀚的宇宙和當初沒有爆炸之前的質子能量是一樣的是恆定的。然後因為物質的演變就形了銀河系太陽系,然後產生了地球生物,這一切的一切相加其實是相等的,只不過由一種形態轉變成了另外一種形態。
  • 「質量、能量、信息、生命、意識、智能、時空、宇宙」都是固有的嗎?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玻爾說:你不要支配上帝擲骰子,擲不擲是自發隨機的!一部量子力學發展史就是一部愛因斯坦與玻爾科學觀念和哲學信仰爭論不斷的科學史。讀史可以明智慧,爭論可以長知識。爭來爭去無不是他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總的想法不相同而已。簡稱世界觀不同或者哲學信仰不同。人們常說: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哲學觀念真的是對真實世界的主觀反映嗎?
  • 愛因斯坦:人類需要多少能量,才能轉換出1克質量?
    記得物理老師說過,能量和質量是不能相互轉換的。的確迄今為止,人類也沒有真正實現能量和質量的轉換。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實現了把質量轉化成能量的設想。轉化公式就是著名的E=mc^2。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反過來,把能量轉化成為質量呢?哪怕只有1克也好。
  • E=mc^2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但能否用能量生成質量呢?愛因斯坦:幫我打開棺材,我看誰又在誤讀我的質能方程!
    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E=mc^2存在誤解,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質量轉化為能量或者能量轉化為質量。這個方程叫做質能等價方程,質量不是真正的實體,它只是能量的另外一種形態,我們測量物體的質量其實都是早測量能量,你也可以理解為能量和質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質都是硬幣。下面我先通過公式和理論兩部分來解釋一下:1905年是愛因斯坦年,他發表了多篇曠世奇文,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那時起,物理學家們跳出原來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框架,開始了一番新天地。
  • 核聚變反應中,都說是損失了質量,釋放能量,可損失的質量在哪?
    其實這個問題要細細說,會非常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並不好理解。我儘量把這個過程說得簡單一點。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自然界存在四種作用力,分別是引力,強力,弱力,電磁力。那太陽核聚變和那些作用有關係呢?實際上,和這四種力都有關係。
  • 為什麼信息與能量不能超越光速?愛因斯坦:超不了,會因果顛倒
    因果順序眼睛對外界接收信息需要依靠光,晚上燈一關,光沒了,伸手不見五指,沒有信息來源。判斷先看到什麼,就是在判斷到底哪個信息先傳到你的眼中。這個問題中信息A:我扣動扳機,信息B:子彈擊中你。現實生活中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因果顛倒的問題,因為愛因斯坦認為光速是宇宙中信息、能量傳輸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運動速度永遠無法達到光速。
  • 問:如何通過E=mc^2將能量轉換為1g質量?為何愛因斯坦無言以對?
    愛因斯坦要聽到這話,估計會從棺材中跳出來。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E=mc^2存在誤解,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質量轉化為能量或者能量轉化為質量。這個方程叫做質能等價方程,質量不是真正的實體,它只是能量的另外一種形態,我們測量物體的質量其實都是早測量能量,你也可以理解為能量和質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質都是硬幣。下面我先通過公式和理論兩部分來解釋一下:1905年是愛因斯坦年,他發表了多篇曠世奇文,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
  • 為什麼說物質是凝聚的能量?因為增加了這一個維度
    牛頓曾說時間和空間是兩個不同的量,它們之間毫無關聯,而且時間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以同樣的節拍在跳動。但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可以通過「旋轉」進行轉換,時空可以被扭曲,空間可以被縮短,時間可以以不同的速率跳動,時間的快慢取決於物體移動速度的快慢。
  • 根據質能守恆,引力來自質量?質量來自能量,請問能量來自哪裡?
    可能有朋友認為,能量和力是一回事,比如我們提起重物,需要花力氣對抗重力,這力氣就是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能量,這樣理解其實並沒有大問題,但你提著物體垂直方向上沒有移動的時候引力並沒有做工,很多朋友並不能理解這個問題,但只要想想,如果你將這個重物放在旁邊的椅子上,請問這把椅子做工了嗎?
  • 原子彈和愛因斯坦有什麼關係?他如何知道原子核裡有著巨大能量?
    他的質能方程(E = mc^2)被印在無數T恤和海報上,早已家喻戶曉,你可以不知道方程怎麼來的,但你肯定見過它。 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提交給《物理學年鑑》的一篇題為《一個物體的慣量是否取決於它所含的能量?》[1]的論文中提出了這個方程,讓物質的質量和能量相關聯。
  • 原子彈和愛因斯坦有什麼關係?他如何知道原子核裡有著巨大能量?
    他的質能方程(E = mc^2)被印在無數T恤和海報上,早已家喻戶曉,你可以不知道方程怎麼來的,但你肯定見過它。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提交給《物理學年鑑》的一篇題為《一個物體的慣量是否取決於它所含的能量?》[1]的論文中提出了這個方程,讓物質的質量和能量相關聯。
  • 愛因斯坦是正確的,能量確實可以轉成質量,科學家已經觀測到實例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能量就是能量,質量就是質量,這兩者涇渭分明,不可混淆。但在1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卻使人們改變了這一看法,愛因斯坦指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物質的不同屬性,它們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並且有著非常確定的當量關係,可以通過一個簡潔的質能方程式來描述。
  • 世界的本源:物質、能量、信息
    科學的使命,就是揭示虧事物的本源。人類通過科學認識世界,也是尊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認識路徑的。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不僅是物質、能量,還有信息。世界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的。一、人類對世界本源第一亇認識成果:世界是物質的。
  • 愛因斯坦:E=mc^2,能量確實可以轉化為質量,科學家已觀測到
    在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提出之前,當時的科學界普遍都認為質量就是質量,能量就是能量,它們是相互獨立涇渭分明的不能混為一談的兩種東西。但是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卻打破了這一點,根據E=mc^2,我們知道能量和質量本質上是一樣的,它們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屬性,有著明確的數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