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
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
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一把鑰匙,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讓我們從成語開始吧。
對症下藥,含義不用解釋,大家都懂,它最早說的是華佗的故事。
華佗的官方傳記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裡,說當時有兩個政府官員,叫倪尋和李延,都頭疼發熱,苦不堪言,一起去找華佗看病。華佗說,倪尋得吃瀉藥,李延得吃發汗的藥。
他們倆一聽就都很詫異,怎麼一樣的病症,開的藥方不一樣?
華佗解釋說,倪尋「外實」,李延「內實」,意思就是前者的病屬於吃多了消化不良,後者的病是由於外受風寒,病因既有差別,治療方法豈能一樣?倆人半信半疑,拿了藥回家吃了,第二天就都好了。
這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理。疑難雜病,治起來最棘手。國醫大師路志正就認為,疑難病的治療正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發揮中醫綜合治療法優勢,往往能迎刃而解。
當然,如果按照清無名氏在《病玉緣·閨怨》中所說的,「世間無不可醫之病,倘能對症下藥,豈有不瘳(瘳是病好了的意思)之理?」就有些過了。大方向對,過程中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打包票。
對症下藥的意思早就有了,但是對症下藥這個詞語的出現,倒不是在三國時期,而是幾百年後的南宋了。而且是被學術界借用總結了出來的。當時,朱熹解釋克己復禮時說,便是捉得病根,對症下藥。也就是說,要想節制欲望,約束自己,得把自己的行為歸之於禮。一般人做不到,怎麼辦?得找病根,針鋒相對地解決掉。後來,清代文學家李綠園在他的小說《歧路燈》裡是這麼用的:「又說了一會前賢家訓條規,座右箴銘,俱是對症下藥。」朱自清在《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裡是這麼說的:「他也許要借這原始的集體的力給後代的散漫和萎靡來個對症下藥罷。」
從這個成語也可以看出,醫學與社會、與文學有著緊密的關聯度。畢竟,研究種種社會現象、文學問題,說到底圍繞的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跟醫學也算是殊途同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