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是一套通過對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結果統計匯總、編制、發布的指數,是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綜合性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領域,是國際上通用的監測、預測、預警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性指標之一,被新聞媒體、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廣泛引用。
PMI取值範圍在0至100%之間,50%為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或曰榮枯分界線;高於50%,表示該行業或經濟總體較上月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表示該行業或經濟總體較上月處於收縮狀態。
目前美國常用的PMI指數主要包括兩大體系:由供應管理協會(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公布的PMI和同一體系內、由ISM芝加哥分會略為提前公布的芝加哥PMI,以及埃信華邁公司(IHS Markit)公布的PMI。本文將概述這兩大指標體系的相似之處與區別,並初步介紹如何更好地發揮PMI數據的宏觀經濟風向標作用,更好地評估與預測美國實際的宏觀經濟狀況。
一、發布機構
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滕比市的供應管理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供應管理組織。其前身是美國採購經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rs,NAPM)。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供應管理在美國公司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其側重點從採購發展到供應管理,再到供應鏈管理。
ISM的製造業PMI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赫伯特·胡佛總統時代。面對大蕭條,胡佛總統與NAPM接觸,希望獲取衡量與判斷美國經濟運行狀況的可靠指標。NAPM從1931年開始對公司採購經理開展全國性調查,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四年中斷外,這一調查延續至今。1998年6月,ISM開始發布非製造業PMI。
通過參照和借鑑美國的PMI體系的方案設計、調查方法和計算方法,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中國分別在1991年、1996年、1998年、2002年和2005年建立了自己的PMI體系。為了促進PMI的跨國可比性,英國金融市場數據公司Markit先後編制了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PMI、歐元區PMI和全球PMI。我國讀者熟悉的財新中國PMI也是與Markit合作的。2016年,Markit公司與美國信息與分析公司HIS合併組成多元化金融信息提供商埃信華邁公司(IHS Markit)。
二、發布時間
ISM在每月第一個工作日更新上月的製造業PMI,並在第三個工作日更新上月的非製造業PMI。
IHS Markit公司會基於已收到的調查樣本總回應數的85%至90%,在每月的23日左右發布當月關於美國、歐元區、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製造業、服務業和綜合產出PMI初值(flash PMI);關於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與服務業PMI終值(final PMI),同樣在每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和第三個工作日進行公布。綜合產出PMI指數(Composite Output PMI)由製造業生產指數(Manufacturing Output Index)與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Services Business Activity Index)加權求和而成,權數分別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佔GDP的比重。
三、抽樣樣本
PMI調查通常採用按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樣方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以製造業或非製造業行業大類為層,行業樣本量按其增加值佔全部製造業或非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層內樣本使用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ISM每月以線上問卷方式向400多家商業調查委員會(Business Survey Committee)成員企業的採購主管開展關於製造業PMI的匿名調查。每次調查約耗時10分鐘,採購主管根據自己對各個指標走勢的主觀看法進行填寫。每年5月和12月的問卷調查中還會額外加入關於半年度經濟預測報告(Semiannual Forecast reports)的調查內容,涉及對未來業務狀況、發展趨勢和預期的判斷。
ISM的製造業PMI覆蓋依據北美行業分類體系(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NAICS)劃分的製造業18個子行業,包括:食品、飲料和菸草;紡織;服裝,皮革及相關產品;木製品; 造紙;印刷及相關支持活動;石油和煤製品;化學產品;塑料橡膠製品;非金屬礦產品;主要金屬;金屬製品;機械;電腦電子產品;電氣設備,組件;運輸設備;家具及相關產品;其他製造(如醫療設備和用品、珠寶、運動用品、玩具和辦公用品等產品)。ISM還根據每個子行業在GDP中的比重對數據賦予相應權重。
ISM每月還對約370家企業的採購經理進行非製造業PMI調查,涉及法律服務、娛樂、不動產、交通、保險、運輸、銀行、酒店住宿等17個子行業。
IHS Markit公司每月會對美國約800家製造業企業和約400家非製造業企業發放調查問卷,要求其採購經理根據本企業實際經營數據情況(factual information)進行回答。
四、擴散指數法
各類PMI指數的編制基礎都是擴散指數(diffusion index,DI)計算方法。擴散指數法通過各種經濟領先指標的升降變化,來計算出指標的擴散指數水平,以此預測未來的經濟景氣。
在計算某一指標的擴散指數時,通常採取正向回答的企業樣本數百分比加上回答不變的企業樣本數百分比的一半,即:計算公式如下:DI=「增加」選項的百分比×1+「持平」選項的百分比×0.5。擴散指數具有先行指數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顯示變化的趨勢及變化範圍。
五、分項指標與權重
各種PMI編制法均會選取經濟意義重要、對景氣敏感而且統計準確、方便、時效性好的不同分項指標,對其升降變化和擴散指數進行綜合考察,避免過度依賴個別指標對未來的經濟景氣度做出判斷而帶來更多的預測誤差。
ISM發放的製造業PMI調查問卷包含了下列10個分項指標:新訂單(新增訂貨量)、生產(製造商產量)、就業(製造商僱傭的就業人數)、交付(供應商配送時間)、庫存(製造商存貨量)、製造商估計的顧客存貨量、價格、在手訂單、新出口訂單(新增出口訂貨量)以及進口(製造商從其他國家購買進口材料的數量)。其中季節調整因素只適用於新訂單、生產、就業、交付、庫存、新出口訂單以及進口等7個分項指標,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逆指數,在合成製造業PMI時進行反向運算。ISM製造業綜合PMI通過為前5個分項指標賦予一定權重計算得出:在2001年以前,計算權重為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交付(15%)、庫存(10%);在2001年後,5個指標採取20%的等權重。
ISM發放的非製造業PMI調查問卷同樣覆蓋了10個分項指標。與製造業分項指標不同的是,非製造業分項指標用「企業商務活動」(服務業企業活動水平)指標代替了「生產」(製造業企業產量)指標,其「價格」指標以購買產成品和服務為基礎而非以原材料成本為基礎,其「出口」指標以銷售金融、諮詢、娛樂、會計等服務給外國企業和個人為基礎而非以裝運貨物到境外為基礎。季節調整因素只適用於企業商務活動、新訂單、就業和價格等4個分項指標。由於非製造業沒有基於權重計算的合成指數,按照國際慣例通常用商務活動指數反映非製造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變化情況。
IHS Markit的PMI分類指數與ISM的PMI體系大致相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目前IHS Markit的製造業綜合PMI為5個主要分項指標賦予的權重與ISM在2001年以前的做法相同,即: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交付(15%)、庫存(10%)。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加權計算製造業PMI時採用的分項指標與權重。
六、兩種PMI指數體系的差異
1、IHS Markit的PMI給包含更多前瞻性信息的新訂單和生產分項指標賦予更高的權重,對交付和庫存分項則給予相對較低的權重;ISM的PMI則對5大分項指標進行等權重計算。
2、IHS Markit的指標回復相對更偏客觀。ISM的PMI通過詢問企業的採購主管對於各個指標走勢的主觀看法匯總並加以處理得來。相比之下,IHS Markit的PMI則是採購經理基於本企業實際業務操作狀況和數據進行作答。不過,採購主管對經濟的直觀感受有時會領先於實際數據的反映。
3、IHS Markit的PMI採用了特定的季節性調整方法,每月調整一次,因而更為平穩。
上述第2、3項區別,導致ISM的PMI對經濟的變化更為靈敏、波動性更大。但有時候也正是由于波動過於劇烈,出現大幅度偏離而失真;走勢較為平緩的IHS Markit的PMI在一些關鍵轉折點上反應較為鈍化甚至滯後,但對經濟趨勢很少出現大的偏離。總體來看,ISM的PMI相比IHS Markit的PMI對經濟動態的感知更為敏銳。
4、IHS Markit的PMI相對而言樣本數量更大。以美國製造業PMI為例,ISM的樣本量約為400家製造業企業,而IHS Markit的製造業樣本大約覆蓋了800家企業。與IHS Markit不同,ISM並不透露每期收到樣本企業的應答比例。一般來說,較大的樣本量有助於得到更為穩定、更不易失真的調查結果。
5、IHS Markit的PMI樣本企業的規模差異度更大。ISM的調查數據更多地反映大型企業的業務狀況,而IHS Markit的樣本中包含了更大比例的中小型企業。
6、IHS Markit規定其樣本企業回復調查問卷時必須僅限於其美國業務範圍,而ISM對其樣本企業填寫調查問卷時涉及的業務範圍並無此類地域和關境限制。換言之,IHS Markit的美國製造業PMI較好地反映了美國製造業的景氣情況,而ISM的美國製造業PMI則包括了美國企業在境外工廠和生產場所的景氣度並由此部分反映了全球製造業的景氣狀況。
上述第4、5、6項區別,說明ISM的美國製造業PMI更多地反映了大型跨國製造業企業(larger multinationals)的景氣度,而IHS Markit的美國製造業PMI則更多地反映了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7、美國市場投資者相對更為關注ISM的PMI數據,這是因為ISM數據的時間序列更長,美國市場對其相對更為熟悉、更為依賴。同時,ISM製造業PMI與工業總體產出指數、工業總產值等指標的相關係數要大於IHS Markit製造業PMI與這些變量的相關係數;不過,IHS Markit製造業PMI與工業產能利用率和用電量的相關係數,則大於ISM製造業PMI與這些指標的相關係數。
8、IHS Markit的PMI數據具有更好的跨國橫向可比性。IHS Markit的全球PMI調查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3,500家公司發送月度調查問卷,所覆蓋的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合計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98%,由於方案設計、調查方法和計算方法,各國家和地區的PMI數據有更好的可比性。
七、如何用好美國PMI數據
1、結合榮枯線與衰退線進行分析
PMI取值範圍在0至100%之間,50%為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或曰榮枯分界線;高於50%,表示該行業或經濟總體較上月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表示該行業或經濟總體較上月處於收縮狀態。
自1979年以來的四十年間,美國ISM製造業PMI一共有22次跌破榮枯線。但這隻意味著美國經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並不意味著必然引發經濟衰退。
按照ISM的介紹,ISM製造業PMI突破42.8%一段時間後,表示美國經濟或GDP正在擴張;反之,ISM製造業PMI跌破42.8%一段時間後,表示美國經濟或GDP正在收縮。
42.8%這一「衰退線」,是ISM基於歷史數據提出的,並不時有所變動。可以說,當美國製造業PMI跌破衰退線,美國經濟將大概率陷入衰退,而且經濟衰退期與PMI跌破衰退線的時間較為同步;反之,當美國製造業PMI快速反彈至衰退線上時,美國經濟基本上已開始衰退;等到製造業PMI回到50以上時,宏觀經濟和證券市場往往均已從底部企穩反彈一段時間,甚至已回補前期的下跌幅度。
2、結合PMI各分項指標與其他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
筆者在本專欄《七個步驟,讀懂美國勞動力市場數據》一文中曾提到,宏觀經濟數據互相之間存在廣泛聯繫,某個經濟數據往往兼具對某些數據的滯後性和對另外某些數據的領先性,所以應注重相互比對、勾稽、佐證。
ISM製造業PMI的新訂單分項指標與美國商務部每月公布的耐用品新增訂單數據正向聯動明顯。製造業PMI的就業分項指標與製造業部門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走勢較為一致且披露時間較早,是預測非農數據的重要前瞻性指標。PMI的價格分項指標與美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有正向聯動趨勢並有一定的領先態勢。PMI的庫存分項指標相對美國商務部每月月中公布的全美商業庫存數據也具有一定的領先關係。
3、結合PMI與其他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
具體到美國PMI數據來說,既要分析它們和工業總體產出指數、工業總產值、工業產能利用率等指標之間的關係,又要聯繫ISM芝加哥分會重點調研芝加哥地區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企業經營活動公布的芝加哥PMI和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Conference Board)公布的領先經濟指標指數(Index of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 LEI)等進行判斷。除此之外,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州製造業調查(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mpire State Manufacturing Survey, ESMS)、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的製造業指數(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Manufacturing Index)與商業展望調查(Business Outlook Survey)、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全國活動指數(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National Activity Index, CFNAI)以及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和里奇蒙聯邦儲備銀行對各自地區進行的製造業活動調查,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4、在極端情景下對PMI數據進行正確解讀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4月23日公布的美國4月Markit服務業PMI初值為27.0%,創下歷史新低,預估為31.5%,前值為39.8%;美國4月Markit製造業PMI初值為36.9%,為近12年來新低,預估為35.0%,前值為48.5%。
為控制疫情,美國各州均發布了不同形式的「居家」令或「就地庇護」命令,涉及到90%以上的美國人,直接導致PMI指數驟降的速度甚至超過了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
而在此次疫情中,美國的服務業——尤其是休閒娛樂行業——嚴重受挫。歷史數據顯示,當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收縮至榮枯分界線的50以下時,失業率的快速上升通常會令個人收入承壓,也與個人支出下行、GDP增長放緩、經濟步入衰退及公司盈利停滯等有關。由此可見,疫情一旦開始影響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廣泛的開支削減及就業緊縮將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白宮方面在4月16日宣布,將分階段重啟美國經濟,開放社會生活,具體由各州州長依據本州情況自行做出決定。在重啟經濟、逐步復工復產的假設前提下,由於擴散指數法的局限性和PMI的環比性質,美國的PMI有可能在短期內重返榮枯線以上,但宏觀經濟依然面對較大的下行壓力。對這樣的PMI數據,必須有清醒認識和正確解讀,建議參考中國國家統計局對2020年3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的說明:「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回升至臨界點以上是2月份大幅下降後的反彈,更多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調查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比上月有所改善,並不能代表我國經濟運行已恢復正常水平。」
我們通過比較兩種美國PMI數據的異同,發現它們時有背離,但在大趨勢上基本一致。ISM的PMI數據通常波動更劇烈、對經濟更敏感、更多地反映跨國公司的經營狀況和景氣度;相對而言,IHS Markit的PMI數據走勢更加平緩, 具有更好的跨國橫向可比性。如果能結合榮枯線與衰退線進行分析,結合PMI及PMI各分項指標與其他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並注意在極端情景下對PMI數據進行正確解讀,則有助於更好地發揮PMI數據的宏觀經濟風向標作用,更好地評估與預測美國實際的宏觀經濟狀況。
(作者龐溟: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宏觀與策略研究主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單位無關。)
轉自:經濟觀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